ITnew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etrel (紫燕*自在飞花轻似梦*燕燕于飞), 信区: ITnews
标 题: 教育软件的“尴尬”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Jun 19 08:01:23 2002) , 转信
来自:中国经济时报 董其心
5月25日,科利华(600799)遭到上交所的批评。
同一天,记者来到位于北京上地信息产业基地的科利华网络大厦,一楼大厅,一边是
面无表情、目光警觉的保安,一边是一群兴奋、雀跃的海淀区的新任教师。据说他们正在
参
观科利华教育软件。
尽管是周六,但科利华的中层以上领导还遗留着早年的传统,照常上班。
“我们的研发人员、市场销售人员、产品制作人员对科利华被ST感觉莫名其妙。有了
几天的思想波动,现在好了,一切都正常了。”在三楼记者见到了精神饱满的公司董事、
副总经理郑永柏。“太阳照常升起!对吧?”他的话给人留下了很深印象。
积累出的品牌
“科利华因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而ST,说明财务上有一定问题,但绝不是说,我
们的产品和我们的市场有问题。教育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科利华也是经年积累打烙出
的品牌。”郑永柏这样说道。
科利华10多年的产品发展主线能显示出这种积累过程。
80年代末,国家教育进行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实行教考分离,其实质就是
校长有权力了,科利华从中看到了这个学校管理的需求,在1991年,推出了校长办公系统
软件,定价2万元。“当时,市场上也有一些相似的软件都叫学校管理软件,那么这个软件
到底给谁用呀,不清楚,但我们却把这套软件叫校长办公系统。为什么?当时电脑并不普
及,各学校有点钱,买来电脑,给谁用,只能给校长用啊。这就是我们对这个市场的设计
,定位一定要准确。”
1993年,针对该软件科利华推出了“买软件赠硬件”的策略,一台286、386的电脑1万
元,买2万元的软件,就可以得到一台电脑。
“这我们也赚呀。因为基础用户已有了,研发成本摊薄了。一天卖了500套,为了买到
软件许多校长在清华西门排队,排到下半夜三点。我们的第一个产品营销就这么好,占领
了当时市场份额的90%以上。这是第一拔浪潮。”
第二次浪潮是在1994年之后,当时的市场变化了,校长这个市场空间已经小了。但同
时新的机会又出现了,就是电脑开始进入家庭,当时386电脑全国约有10万台。面对这个新
商机,科利华作出了新的投资开发决策。当然决策过程也是“科利华式”的,先确定市场
定位,然后定下不菲的价格。
第三次浪潮是1998年以后的校园信息化的兴起。科利华推出了“电子备课系统”。
“现在,许多人认为,教育软件发展不好。其实我认为是这样,这个市场在成熟,就
要表现出成熟市场的特征。当然,单从科利华来分析,它的资本市场与产品市场是背离的
。这使得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处于尴尬境地。”郑永柏说。
项目有余资金不足
第三波教育信息化的浪潮至今仍这持续。1999年,科利华推出校园网。2001年,科利
华又从学校走出来了,推出了城域教育网及解决方案,将教育管理部门也纳入其中,把一
个区域内的若干学校联合起来,建设一个中心网站做到资源共享,这就是区域教育信息化
,是一个更新的领域。
但科利华出现了抢占市场与资金压力的悖论。
重组后科利华也很重视产品和项目的研究开发能力,各方面紧密配合研发新项目,但
这样的结果是本就受资金压力折磨的科利华产生了大量的委托开发费用。
同时科利华为抢占市场有利时机,对准备增发募集资金项目(未增发成)如城域网、校
园网、网上学校、电脑家庭教师升级、卫星宽频教育、教育资源库、职业教育、高考冲刺
试题、学生浏览器等12个项目,以银行贷款的方式进行大量的先期投入,取得新增电子备
课光盘176张,88G的容量,新增多媒体教育资源库360张光盘,200G的容量,新增城域网项
目34个。
除此以外,还开发储备了智慧世界、双语教材、英语学习、IT教育等新产品和项目。
从结果上看,在产品和项目储备上,公司处于历史上最充分的时期。
从各种公开报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科利华近来的销售收入大幅下滑。这是不是说科利华
的产品生命线也出了问题呢?郑永柏给记者做出了相反的结论。“我直接在做产品,我最
清楚,其实去年的销售状况比前年,大前年都好,而且不是小增长,而是大幅增长。如果
你和我们的市场人员说产品销路不好,打死他们都不信。”
原因之一是去年开始由直销转向渠道,之二是改变了前期的一些先使用后付款的销售
政策,之三是以前财务记账直接将折扣从收入中去除了。
我们犯过的错误不会告诉你
“教育软件有竞争,特别是在资源库这个层面上竞争激烈,但像我们开发的这些高端
产品不仅竞争不激烈而且还有垄断的意味。”
许多人认为,教育软件门槛低,谁都能做,其实不是,一个200人的公司都做不来,因
为它应付不了大量的数据处理。教育软件的数据处理也是很难的。准确率的问题,一套软
件里大约有1亿汉字,要求的准确率是万分之三。200多人每天三班倒,录入内容,一天才
是500万字。从1996年至今6年了,科利华的备课软件还差一科没有做完,工程量之大可想
而知。
再一个就是深加工。不是说把数据输入就完了,还要区分什么样的信息有用,什么样
的信息没用。
“科利华对市场的感知,对软件基础工作的积累有10年了。这是任何一个企业无法短
期内做到。有技术、有资金、有创新都不可能短期内做好教育软件这个行业。有人一想科
利华是这么做,我们也可以这么做嘛。但他忘记了软件行业中的一句名言:‘我们做了,
你也做,可我们犯过的错误不会告诉你。’这就科利华的优势。”
市场有多大?中国60万小学校,有10万中学校。有的软件应该每一位教师有一套,而
在中国每一个学科的老师约100万人。教育部要求全国的中小学在2010年必须全部上网,直
接估计这个市场的价值还在2000亿以上,而间接的由此带动的一个产业的价值就会更大。
“我们现在的产品储备是最好的。现在也是这个产业发展最好的时候,前年各学校买
电脑买软件得自己花钱,可2000年10月份国家支持力度大了都变成国家财政拨款了,财政
没钱的地区,国家还给政策了,可以向学生收。所以,现在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好时机
。
郑永柏说,被ST后社会各界对它的感受是立体的,受到打击最大的就是中小股东,而
对我们的用户和市场影响是非常小的。但即使小,我们也要力图挽回负面作用,最近科利
华正忙着针对家庭教师软件的销售推出买方贷款方式,是对原先高考落榜返钱的一个改进
。许多用户可能会为科利华的信用问题担心,但他们通过银行来做,用户把买软件的钱存
入银行,考上大学银行将钱拨给我们,考不上连本带息还给用户。“这也算是一个危机公
关吧。”郑永柏说。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39.94]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9.93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