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new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ovejune (办法总比问题多), 信区: ITnews
标 题: 政府采购下办公软件新危机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9月16日10:42:27 星期一), 站内信件
十几年来,办公软件领域从来没有如此受到公众与媒体的青睐,自从政府软件采购
政策出台后,关乎软件采购的台前幕后的相关报道就频频见诸于报端,大有泛滥成灾的
趋势,一场由厂商、政府及媒体共同导演的闹剧欲罢不能。
对于政府软件采购进行全景扫描,无论是厂商还是媒体,充斥着的都是利好的消息
,有人比喻成国内软件市场的救命稻草,有人认为是软件企业“脱贫致富”的一剂良药
,更有甚者将政府软件采购的影响力上升到产品的角度进行大书特书的褒扬,然而,面
对歌舞升平的软件市场现状,我们是否缺少了冷静的思考与判断。更进一步的说,政府
软件采购是否会引发新的危机?
政府采购中标不等于丰厚的利润
数据的质疑
首先,我们不能漠视政府软件采购市场的市场空间,的确政府软件采购的市场容量
不容忽视,但如果出现对整个市场的放大或是恣意浮夸现象的话,就容易陷入“大跃进
”式的怪圈,不幸的是,这一苗头正在逐渐蔓延。而恰恰也是这个原因使许多企业密切
关注政府采购市场的一举一动。
当媒体与厂商不厌其烦的宣传和推广政府采购的市场如何大时,欢呼声已经将量化
的数据权威性和真实性掩盖,对于不同版本数据的市场空间评估,我们有理由表示质疑
,就象芝麻开花节节高一样,政府软件采购市场需要挤压掉虚拟膨胀起来的泡沫。
根据财政部的数据,我国政府采购的规模和范围正在逐渐扩大,2001年全国政府采
购规模达到653亿元人民币,财政部有关官员表示,今年的政府采购力争比上年翻一番,
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2003年争取再翻一番。
其中,2001年的软件采购额为40亿,但也只占我国软件市场的14.1%,而世界上一些
国家政府的软件采购量占到软件市场的1/3强,根据塞迪顾问的数据显示,到2004年,我
国电子政务软件采购规模将达到100亿,而据其他媒体消息称,今年政府软件采购将超过
80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增加一倍。
与一些企业内人士所描述的数据相比,以上数据似乎更显的保守了许多,在记者接
触的涉及到采购内容的企业负责人就曾表示,政府软件采购规模几百亿的量也不足为奇
,另外还有个别厂商作随意性的量化数据,并以此作为大肆宣传的嚎头,高估软件采购
的浮夸风比比皆是,显然,以长远眼光来看,这些都不利于软件产业的发展。
价格战下的中标意味着亏空?
政府软件采购市场注定了是一场生与死的较量,在北京市政府采购竞标中,微软OFF
ICE的出局被扣上了价格过高的帽子,对于政府采购市场,恶性的价格战早已令厂商将利
润放到了最后的位置,这很明显和宣传的所谓的市场机遇、市场空前大的初衷相悖。
虽然,政府采购过程中,并没有表明要参与的企业将软件产品价格定的很低,但为
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很多企业都将价位压缩到最低,甚至到了赔本卖吆喝的地步,一
位中标厂商代表的话或许更为一针见血,参加竞标的企业看中的不是利润多高,甚至知
道这是没有利润的游戏,所以,有时价格会开到让人不可思议的地步。
分析政府采购市场的利弊得失,需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中标后首先得到的是政府的
认可和支持,对于一个有着长期战略眼光的企业来说,这一点很重要,但关键的幕后驱
动力是掌握市场宣传中的话语权与谈资,从北京市与广东省政府采购微软“出局”的聚
焦中,众口铄金的舆论影响可见一斑。媒体与竞争对手的恶意渲染与夸大足以影响其在
整个市场的表现。
在政府采购中略显低调的江民公司就曾对记者表示,政府采购有多大的市场,目前
谁也说不准。但为什么关于政府采购的报道却层层泛起波澜,这很可能是炒作的造成的
,甚至是厂商炒作的所造成的。但这也不是政府所想看到的局面,政府采购的最初意图
是扩大软件市场的容量,近而达到支持和扶持国产软件的效果,然而,市场竞争的结果
却大相径庭。
另外,后续的服务与技术支持也是令人头疼的,对政府这个特殊角色来说,任何一
家厂商都不会慢怠,在作出服务承诺的同时,还得胆战心惊的维系与政府的关系。本来
是一块蛋糕,最后变成为累赘与包袱。也有人将中标后的处境比喻成走在钢丝上的尴尬
,政府采购市场的水有多深谁也不知道。
许多软件开发商重视政府采购市场,并不等于具有技术上的优势,这往往是由企业
内部势力决定的。过多的承诺如何兑现,这是否会产生透支企业能力,或者是影响到已
有的开发计划的问题。
偏重政府采购市场令软件企业更浮躁
抛开政府软件采购市场的利益宿求,单单考虑对国内软件产业的发展,也是令人担
忧的。虽然许多新生的办公软件否认看中政府采购市场相机出动的说法,但旁观者的眼
睛是最为雪亮的。至少办公软件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与政府采购脱不了干系,我们看到
不管是新生力量还是旧有的势力,在政府采购的影响下变的越来越浮躁。
从金山与微软在政府采购的博奕中所上演的媒体围攻战术,就能看出些须端倪,当
许多企业一窝蜂似的瞄准政府采购市场时,这本身就是不理智的行为,企业在某一产品
上投入的精力与资金有限,押宝政府采购市场势必减少对其他方面的关注。这对于定位
于通用市场的办公软件来说,未免有失偏颇。
从去年就大肆宣扬的永中OFFICE正式版一再推延,虽说有技术上的理由,但这显然
难圆其说。也有消息人士透露,永中科技前段时间获得了政府某个部委的几亿元的单子
,目前正调集研发人马集中在政府订单上面,已经无暇顾及到正式版OFFICE产品,也有
业内人士分析,永中科技的目的是扯起办公软件市场参与者的大旗,进而切入政府采购
市场,与金山、微软相比,永中高明的是采取了高姿态前期铺垫,而后低调的拿取订单
的策略。
继永中涉足办公软件领域后,从清华紫光传出消息,紫光将在适当时候推出Office
软件。据了解,清华紫光的Office产品将暂时定名为“紫光Office”,本月底将向市场
发放“推广版”, 据紫光方面负责人透露,紫光Office”主要将面向企业用户,定位在
集成系统平台的功能上,联想到目前炙手可热的政府软件采购市场,紫光进入办公软件
的意图也就很明显了。
个人用户是否会成为政府软件采购的牺牲品
其实,我们在长篇累牍的讨论政府软件采购对产业、企业及政府的利弊时,都犯了
一个简单的错误,作为办公软件的直接受益者,个人用户往往很少被提及和注意。然而
,恰恰是普通用户最有发言权,他们才是办公软件市场的动力源泉。
从目前众多的办公软件厂商在技术与市场策略的偏重点上看,无论是技术研发方向
还是提供的类似解决方案式的服务,当厂商纷纷埋头在企业系统集成、OA系统整合领域
叫劲时,个人用户正逐渐沦落为被抛弃的对象,政府、企业市场真的能撑起办公软件市
场一片天,个人用户的利益又如何得以保证?
这些都是鲜为人所考虑的因素,但这却是办公软件的安身立命所在。诚然,个人用
户市场由于盗版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难以为企业带来可观的利益,但忽视个人用户市场
的存在是悲哀的。一味的迎合政府、企业采购对象的胃口更是可怕的,直接的结果就是
在个人用户市场渗透率的降低和导致诚信危机。因为个人用户市场承载的不仅仅是微薄
的利润,而是未来的导向,片面的看重政府采购市场难免会犯鼠目寸光的错误。
在办公软件厂商将精力聚集到政府应用、个性化定制市场时,我们有必要提醒厂商
权衡得失,切不可为了开辟新的市场而放弃已有的市场,最后弄的众叛亲离,除非目的
就是为了争夺政府采购这块蛋糕。否则的话还是多考虑个人用户的感受为好,过犹不及
的道理是不容小觑的。
与之相对应的是,企业用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心,全方位的呵护与技术支持、服
务等套餐,例如金山在刚刚推出的WPS 2002版中,就将未来的的数据标准统一到XML的层
面,并提供了二次开发的接口,并提供周全的个性化开发。相反专门针对个人用户的新
功能却乏善可陈,虽然对微软OFFICE软件习惯成为垄断的意识的增强,也在界面、图标
与操作习惯上尽力向微软靠拢,但除了增强了吸引新用户的能力外,老用户的习惯又如
何维护。
由政府软件采购引起的办公软件标准之争
与许多软件企业纷纷抢滩政府采购市场相比,办公软件标准联盟的出现更具戏剧性
,8月11日,金山牵头的"国内第一个办公软件标准联盟成立"的动作颇受舆论争议。
金山这个办公软件标准联盟由广东省科技厅倡导,珠海金山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牵头
,以广州京华网络有限公司、广州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科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华南理工大学为共同发起人组成。该联盟表示,预计在一年之内,标准的草案可以出
台,中国软件行业第一个自主的技术标准就将推出。
然而,公众对此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一位业内专家认为,金山牵头成立办公软件标
准从表面上看动机是好的,但任何一个行业标准的成立往往是由技术力量雄厚,并且掌
握着独立产权、不依赖第三方技术支持的企业来倡导。标准往往是立足于整个产业角度
出发,而不是谋求企业利益的,在这方面金山给予的说法似乎过于牵强。
另外,在办公软件市场竞争激烈的前提下,微软、永中、中文2000等市场参与者也
不会袖手旁观,更不会寄人篱下,金山在办公软件标准上的争夺将导致国内办公软件标
准的混乱与多个标准版本的争相亮相。
目前,中文2000正积极参与北京软件促进中心,国家信标委制定办公软件标准的项
目,永中也在四处请媒体呼吁"倡议中国政府制定自己的办公软件标准"。办公软件市场
之争很容易升级到软件标准这一层面,到时,百花齐放的办公软件固然有利于竞争,遍
地开花的标准横飞就有点问题了。
总之,政府软件采购对市场、企业内部及用户心理上的影响都会慢慢体现出来,虽
然现在人们更为喜欢去描述其积极性的一面,淡化或无法认识其消极的一面,但潜藏的
暗礁绝不能一叶障目,因为有远谋深略的企业是不会为之而变的目光短浅的。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72.16.9.4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86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