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anbinger (寒冰儿), 信区: TV
标 题: <上海滩>到<还珠格格> 十三部经典电视剧评点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Jun 10 13:34:54 2003)
最好的电视也比不上最差的电影?电视剧的名声在日积月累中被自己毁掉了。13未必就是
不吉利的数字,整数未必就是确有其事。芜杂的电视剧和电视节成为了我们的头条,发现
拿着的遥控器却没有可以让我们停留的画面,再没有什么电视剧可以让我们成为第二天办
公室里的论点。上帝在云端,只眨了一眨眼,13部电视剧,凝结的是13种对电视的态度。
1、《渴望》
回头来看《渴望》,无论从剧情还是人物刻画都有很重的人为痕迹,并且50集的长度
让故事也很松散。还好《渴望》出现在单纯的时代,因为善良、谦和、忍让的刘慧芳和忠
诚老实的大诚总是让人喜爱的,这些品质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标准好人的化身。作为一部电
视剧《渴望》大获全胜,同时创下的巅峰效应成为一个时代幻想的物化产品,当之无愧站
在金字塔顶。但作为里程碑,《渴望》是一座大山,在一览众山小的同时也是不可逾越的
障碍和沉重的负担。《渴望》的起点太高了,它让电视剧这个群体痛并快乐着。
2、《红楼梦》
曹雪芹的原著是百读不厌的传世经典,王扶林的电视剧是百看不厌的旷世杰作。你如
果是“红迷”,那么就不会低估了这部巨著改编成30多集电视剧的难度,尤其是当时那个
技术条件极度匮乏的年头,这部电视剧所散发出的那种悠长而不腻俗、微香而不泛滥的艺
术魅力堪称境界上的奇迹,剧本有张力、演员有实力、编导有功力是该剧创造出奇迹的3个
关键词,仅在该剧10多人组成的顾问团中,又有哪一位不是红学界的泰斗级人物?《红》
的经典还得益于它诞生在一个相对文化、并不功利浮躁的读书时代。该剧中的演员在这之
后都未能再有超越之作问世,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登峰造极吧。
3、《我爱我家》
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情景喜剧达到了《我爱我家》的高度、深度和广度。由
于众所周知的缘故,全国绝大多数观众未能看到或看全这部百集长剧。这实际上是一部没
有剧情、只有对话的作品,剧中一家7口正好浓缩了中国社会的70年,除开宋丹丹的段子,
这绝非一部哗众取宠的闹剧,只有过来人才最懂得该剧对白中言之有物,该剧设计成现场
表演形式,所以它更像是短小精悍的小品,现场有笑声的地方也是我们最忍俊不禁之处,
虽然笑过之后,或多或少有一丝沉重压在我们心头。即使再过50年,这部电视剧仍有存在
价值,如果你始终清醒的话……
4、《射雕英雄传》
真不知是不干胶工业成就了《射》,还是《射》成就了不干胶工业。可以肯定的是《
射》第一次给了国人“偶像”的定义,蓉儿和靖哥哥的形象第一次让人发自内心地崇拜。
翁美玲不算标准美女也非香港一线演员,但她救活了“偶像”。蓉儿的形象简单,就是可
爱,如果还要给她一个类型,那就是任性。任性并可爱的女孩迷人就不是单纯的外形,而
性格和气质上的,这就与之后所形成的追星族有了清晰的界限。同时《射》的服装成为了
武侠片的模本,此后10年的武侠片都不能改变《射》人物造型给国人固定化的印象。
5、《西游记》
虽身为名著改编,但《西游记》这部电视剧的娱乐价值显然要高于吴承恩的原著,杨
洁抛弃了原著中大量冗长乏味的佛教经文和晦涩难懂的对白实为高明之举,不被原著所缚
,也不人为添加使《西游记》一播出就成为中国民众的第一消遣,因为它通俗,这也是一
部不需一分钱广告宣传费就能赚翻的电视剧,试问我们哪一个从识字那天起没看过孙悟空
的小人书呢?该剧重播的次数和它每重播一次所带来的相关效应都充分证明了这点。也许
该剧没有“妖是妖他妈生的”这类“后现代”特色的对白,但对于8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社
会来说,《西游记》中所表现的正义战胜邪恶、自由无畏的理想状态正好充当了那一代人
的精神乌托邦,尽管它虚幻、空洞……
6、《昨夜星辰》
《昨夜星辰》就像一个在山洞里住了几十年的人被接到城市所看到的新事物。剧中浓
烈的港台腔引起一些人号召杜绝港台普通话的运动;尽管现在看来《昨夜星辰》就是一部
极寻常的言情剧,但当时的确是让我们开眼看世界的长镜头。在《昨》中看不到样板戏的
脸谱,真就像在看实实在在的生活,并且是美好的生活,有香醇的人情味。后来,港台普
通话波及全国的每个角落,再后来,我们也开始过着类似《昨夜星辰》的日子。
7、《编辑部的故事》
从《编辑部的故事》到《我爱我家》来看,英达、冯小刚、王朔在电视剧上的贡献远
远大于张艺谋对电影的贡献。编辑部是社会中最活跃和最善思考的部分,彼此之间的同事
关系不但能使角色道出中国的难言之隐,还能展示中国不同阶段知识分子状态。以对话为
主的《编》浅入深出,没有因为妥协受众而调整,至此人们很长一段时间将编辑部看成是
最有思维、望尘莫及的精神境界,想人所不能想,言人所不敢言。这两部室内剧更加奠定
了北京新锐思维地位,同时以中心身份波及全国。
8、《十六岁花季》
好梦不常在,好花不常开。对于16岁这个人生刻度,任何的脂粉都显得累赘和浪费。
这部青春剧长久被各年龄段的人们谈论,正源于它真实地记载了人生中仅此一回的燃情岁
月!也是在这部电视剧之后,我们的父亲母亲,我们的学校开始了对我们这代人重新的认
识和理解,比如说早恋,这既是青春期最醒目的标志,又是人生最纯洁丰富的情感潮汐,
我们长久否定着它、压抑着它,甚至上纲上线到道德沦丧的高度,这部电视剧彻底颠覆了
这种无视生理人性的保守观念,并且用童老师的声音告诉所有正处花季的少男少女:敢爱
敢恨才是人生一种美。
9、《还珠格格》
从本质上看小燕子不是蓉儿的翻版,“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切合了当今厌世人群随意
心理。在经历了现实给人造成的不同竞争、斗争之后,小燕子和赵薇的一步登天给人创造
了机会主义的神话,使世纪末的博彩和投机心理加强。《还》不但对当代教育体制进行了
质疑,而且让人开始改变人生观:究竟是在有限的生命里善待自己还是折磨和规范自己?
小燕子和赵薇得到观众的共鸣是对传统价值的挑衅,所以“反赵”呼声在世纪末此起彼伏
。《还》正是新老观念更替的产物。
10、《神探亨特》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这首极具时代特色的童谣广
为传唱的背景是:我们长久以来无法正确认识警察这个社会职业的准确定义,懵懂间将其
神化了……亨特来了、麦考尔来了,他俩不拘一格、散漫自由的办案作风以及随时在办公
室大搅KISS的浪漫开化都让中国百姓“大开眼界”。在此剧热播期间,曾有两位热心观众
投书报社,前者问:亨特每天吃那么点薯条就饱了吗?后者强烈呼吁停播该剧,因为他们
全家不明白美国男女同事之间为何那么爱接吻……抛开这些时代观念上的巨大差异不谈,
《神探亨特》对我们确有一正一反两个“作用”,反面作用是使犯罪率上升,正面作用是
从此我们的警民在平等的基础上和谐地相处。亨特被罪犯击伤,麦考尔也被强暴,这才是
这部警匪片最让人难忘的地方。
11、《血疑》
中国电视剧曾受过古巴、印度、墨西哥的影响,但日本电视剧对中国却是致命一击。
《血疑》塑造的山口百惠太纯洁太完美了,中国习惯将这种天使般的人神化,但《血疑》
却让这个神话人化了,山口百惠饰演的角色不但与心爱的人是兄妹关系,还因为白血病真
的死去,这是中国观众首次感到心灵恐慌的剧本,中国传统的精神寄托没有永垂不朽,这
是一种伤感,是不知方向的恐惧。悲剧如果让人哭那人可以得以释放,但伤春悲秋的阴影
给人的却是无边无际的凄凉,一种生理和心理的不舒服。
12、《霍元甲》
《霍元甲》播出的时候全国的电视机只有8个频道的容量,并且只有2个频道有内容,
所以《霍》的播出使得万人空巷,造成收视比例的最高峰,除此之外《霍》一无是处。它
所渲染的看似浓烈的爱国主义实际上是闭关自守的农耕主义,当时配合该片的还有《我的
中国心》和《龙的传人》两首歌,都极大地满足了当时民众莫名的优越感,在传输大国思
想的同时,也造成了民众的骄傲和自以为是。在中国人民需要自我调整以振兴国家的当时
,人们轻而易举被阿Q精神所麻痹,对社会来说《霍》的万人空巷有百害而无一利。
13、《上海滩》
《上海滩》献给中国电视剧的第一次是它以正面展现了黑社会帮派。周润发造就的儒
雅许文强让人以更加丰满的眼睛看待事物,黑帮和它所代表的反面人物也有七情六欲和人
性的良知。夜上海的繁华和奢侈正是人们心底隐隐约约所意识到的小康生活缩影,第一次
从正面来看待反面,带给人的是叛逆和刺激,它呼唤众人渐已萌芽的反传统和反道德思维
。《上》播出后造成大量学生模仿许文强的举手投足,成绩不好的学生和处于社会下层、
生活不得意的人突然间找到了学习的榜样,犯罪率有上升的势头。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35.204]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10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