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Music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arfield (加菲), 信区: ClassicMusic
标  题: 古编钟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2月02日15:09:11 星期六), 站内信件

古编钟

前言:

曾侯乙墓, 1978 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县城郊擂鼓墩, 在一, 二号墓中发掘出
百颗战国时代古编钟, 不仅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霹雳雷动的巨大发现, 也
是人类古音乐史上堪称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 以下将逐渐粗就手上文件(主要
参考自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及当代古音乐家之析评.), 一一讲述此古代百
件编钟的特性.


( I ) 古编钟主体结构:

曾侯乙墓出土编钟, 以扁钟形式制成, 可同时发出两个音阶, 但互不干
涉, 发音纯正完整, 有别于圆钟的不定音频性.
先说明一下扁钟和圆钟的主要差异. 沈括<梦溪笔谈>曾提到:

[古乐钟皆扁, 如盒瓦, 盖钟圆则声长, 扁则声短. 声短则节, 声长则曲
. (圆钟)节短,处声相乱, 不成音律
圆钟的主音 并不是在敲击的顺间即表现出来, 通常第一个出现的, 是主
音上方一个不定谐音, 必须在声长的中段才逐渐表露主音音高. 应用在
慢速乐曲, 较不要求音准的时候, 还能使用, 一但要用到中快板, 就显的
拙钝了.

相较之下, 扁钟声音远不若圆钟悠远延绵, 但主音确明白肯定, 便于乐队
对于音准和节拍的要求.

全世界使用钟类(指形制音质相近者)民族, 都未能摆脱圆钟的音准问题,
故管弦乐团极少应用此类乐器. 仅中国以扁钟制作技术克服此一问题.
堪称匠心独运, 巧手冠全球.

但曾侯乙墓出土古编钟(以下称古编钟), 更研发独到技术使能同时操作双
音, 简图示如下:
_____________
/__ __\
编钟凹陷处 --->____/ \_____ <---编钟凹陷处(应为圆滑曲线)
(侧鼓) / \
< >
< >
\ ___ ___ /
同上 ----> __\ /__ <---同上
\ _____________ /
(正鼓)
编钟体

凹陷处就是发声的奥妙所在, 称之为侧鼓, 敲击此处, 与敲击正鼓处有大
小三度的差别.(应需求, 有些为小三度差, 有些为大三度). 两处敲击时,
不同主音使用不同振动面, 故两主音可同时发声互不干扰, 而本身的扁钟
构造, 又克服主音不明的问题, 形成一深合音乐需要的专门乐器. 且这种
双音编钟音位设计, 更是旷古绝技, 令人不由的钦服.




接下来第二部份探讨古编钟的乐器性能, 及其乐器音阶.
(以下探讨以古代律名为主, 辅以现代西方音名)

I. 概论:
出土古编钟包括一号墓出土六十五颗, 二号墓出土三十六颗钟, 其中
共分 :
1.-金专-钟: 一件, 为楚王馈赠曾侯的礼物. 似并非乐器, 而应是礼器.
2. 纽 钟: 共十九件, 主要悬挂在钟架上层, 表面无钲无枚, 较中下
层表面光滑, 形制亦较小, 为较高音域辅助钟.
3. 甬 钟: 主要演奏钟, 共四十五件, 加上后来发现二号墓甬钟, 全
部有八十一件甬钟. 有枚辅助钟体调音, 有钲, 上篆刻铭
文, 标示所使用律名, 调式等相关资料.
4. 演奏工具: T 字形木锤六件, 撞钟木棒两件, 约需五人共同演奏. 其
中 T 字木锤用以敲击中上层钟, 木棒撞击下层大形钟.

出土编钟,
最大一件通高 153.4 cm, 重 203.6 kg, 最小通高 20.4cm, 重
2.4 kg.

一号墓所有编钟本来都是使用中的乐器, 曾侯殒命后, 连同乐工一同陪葬.
所以都是经过精准调音的乐器, 甚至符合现代演出的标准. 据出土排列方
式推测, 一号墓编钟尚有一颗最低音大字一组 A 的甬钟, 亦是古编钟中
最大的一颗钟, 但不知何缘故, 并未下葬. 一号墓古编钟共有篆刻错金铭
文 2,800 馀字, 号称古代乐理大全.

二号墓有二十二件明显得之自钟架取下, 亦本为使用中之乐器, 故音准上
亦相当精确. 但有十四件音准不甚调合, 没有调音的痕迹, 制作上略显粗
糙, 咸信该十馀件钟是因故特别赶制, 因此未经过完整手续调整即予下葬.
相较于一号墓编钟的繁华铭文雕刻, 二号墓出土编钟几无多馀雕饰, 一度
被认为是明器, 但经过精准音准测试后, 断定其为应实际用途所制造的乐
II. 乐器性能:

1. 音域: 两墓出土编钟合并后, 音域可达六个八度有馀, 一号墓出土
钟单独挂架时, 则有五个八度馀音域. 从小字四组的 D 到
大字组 C 音. 若包括二号墓出土钟, 则音域向上升至小字
五组的降 E 音, 跨越六个八度有馀.
2. 律名: 从古编钟所篆刻的铭文来考证, 可大略窥知当代晋, 申, 楚,
曾, 齐, 以及周王室的律名,现简列曾, 楚律名如下:

曾, 齐, 以及周王室的律名,现简列曾, 楚律名如下:

G bA A bB B C #C D bE E F #F

十二律: 黄 大 太 夹 姑 仲 旌*1 林 夷 南 无 应
钟 吕 簇 钟 洗 吕 宾 钟 则 吕 射 钟
| | | | | | | | | | | |
楚国律: 兽 浊 穆 浊 吕 浊 坪 浊 文 浊 新 浊
钟 穆 钟 吕 钟 坪 皇 文 王 新 钟 兽
钟 钟 皇 王 钟 钟
| | | | | |
曾国律: 黄 大 浊 割 妥 吕*3 无
钟 簇 割 肄*2 宾 音 铎
肄*2

曾国律名, 主要沿自中原音律, 地处两文化之交, 受荆楚影响亦不小, 由上
列可知. 曾本为姬姓封地, 但长久与楚关系良好, 受楚荫被, 文化交流亦盛
.

由上列可知, 楚律中, 浊代表自前一律名降半音.

以上所列曾国律名, 各著作不甚统一, 现采武汉音乐学院学报所载.



3. 阶名

一号墓编钟主要阶名:

G bA A bB B C #C D bE E F #F
| | | | | | | |
徵 羽 商曾 徵甫页 宫 商 角 和 商甫页
^^ | ^^
(割肄)

二号墓编钟主要阶名:




bE E F bG G bA A bB B C bD D
| | | | | | | | |
宫 商 角 和 商甫页 徵 羽 商曾 徵甫页
| ^^ ^^
(浊文王)

其中 甫页 曾 为缀辞, 用以标在阶(唱)名之后, 表达与本音之间的关系.
^^
铭文中出现的尚有 素 角 音并 等字, 但意义仍众说纷云, 未与统一.

^^
一号墓编钟主要以割肄(C)为宫, 二号墓则主要以浊文王(bE)为宫. 两者各以
C, bE, 为主要演奏调式. 下篇将探讨一, 二号墓编钟两者之间同均五宫相旋,
互补演奏的关系.
ps. 1. 别字订正:

*1: 旌: 原文为草头彘左生右.
*2: 肄: 原文为津去水先补之.
*3: 吕: 原文为吕上冉下.

本文主要资料来自武汉音乐学报 88' 四月号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附卷.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天外飞仙]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8.05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