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oco (缥缈公主), 信区: History
标  题: 雪白血红17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May 28 12:53:57 2001), 转信

发信人: ytsing (喜欢吃肉的熊猫), 信区: History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Fri Feb 16 08:35:40 2001)

网天书城雪白血红
(作者:张正隆)
设置书签   我的书签
第十七章
                老人说∶
  开进路上,大家都很高兴。打八年日本还要打老蒋,“最后一战”了,能不兴
奋?我们团后边是炮团,九门日式山炮,大骡子大马拉着,瞅着美气神气又长劲儿

  一开火就不行了,那炮弹不少从敌人头上飞过去落到自己阵地上去了。敌人那
炮弹却象长了眼睛,专往咱人堆里砸。都是燃烧弹,打哪哪着火,雪好象都打着了
。我和团长在一间草房里指挥,草房打着了跑到外边。草垛,芦苇,可利用的隐蔽
物都打着了。没招了,就躲进个大粪坑里指挥。
  我们还有个粪坑,部队往哪儿躲呀,就那么顺着街道往里冲。我说这样不行,
赶快在墙上打洞,从两边房子里往上攻。
           当时还是班长的崔文清老人说∶
  和新二十二师一交手就叫人吃惊。枪打得准,炮打得更准,就在你头上几米处
爆炸———小鬼子可没打出这水平。
  赵斌当时是四纵十一旅三十二团二营副营长。
                老人说∶
  我那个营伤亡了一半,大都是火焰喷射器烧的。一打一条火龙,满是冰雪的大
街都烧黑了。当时也不知道那叫“火焰喷射器”,就叫“那玩艺儿”,“喷火的那
玩艺儿”。后来不知谁说那叫“火箭炮”,大家就叫“火箭炮”。
  来个纵队领导,说∶甚么娘卖×的“火箭炮”,弄来个我看看!
  我带两个班,从路边人家挖开墙钻进去。两个国军趴在沙袋后面,正往火焰喷
射器上鼓捣甚么。我瞅一气,认准了,就扑上去。
  满以为拿回来就有办法了。那个领导转圈儿看,掂一掂,踢两脚∶娘卖×的,
就这么个玩艺儿呀?就这么个玩艺儿叫“火箭炮”呀!
  撤出战斗后,大家议论,说过去打鬼子也没这样呀?这是“顽军”吗?后来就
传说,新六军是在美国训练的,都是大学生。
  那时可真有点怕美式装备,怕新六军。
  这边攻坚攻不动,那边打援没打住。
  3纵8旅两个团在六间房打援。晚到一步,敌人两个营已经进村了。8旅连俘
虏也没抓个问问,赶到那里,围住就打。攻了一天,占领一半村子,就一步也动不
了了。旅长火了:再攻不进去杀你们的头!正发脾气,背后“轰隆”一声,一个连
没几个人了。
  高秀成当时是8旅22团3营教导员。
  老人说:我那个营是预备队。1营、2营攻了两天,伤亡挺大,又疲劳。我们
要上,他们不干,怕我们把“最后一战”的光荣抢跑了。团长是刚从延安来的,理
论有一套。敌人没把咱土八路放在眼里,他没把我们这些冀东土八路放在眼里。
  你得有真本事呀?关键时刻却拿不出决心,就让那两个半残废的营在前边粘糊

  六间房久攻不下,敌人大队援兵要到,旅里决定用攻鬼子炮楼的辨法造土坦克
。拉来满满两马车炸药,放在9连休息的院子里。也不知是有坏人还是怎的,半夜
时分,一下子就响了,几十里外都看见火光,还听见爆炸声。我这耳朵,现在还不
大好使。
  前边伤亡,后边伤亡。这边不能打了,沙岭那边也撤了。一路抬着伤员,那个
垂头丧气劲儿就别提了。
  老人都说,回到辽阳后开追悼会,一个个都眼泪汪汪的:这叫甚么“最后一战
”哟!
  一胜一负,国共两党,一比一平。
  足球是圆的,战争也不能说是方的。不应以胜负论英雄。但对于成败的原因,
还是应该论论的。
  而在更广阔的背景上,胜也好,负也好,圆的也好,方的也好,诉说着的都是
同一个主题。
                          “请主席头脑清醒考虑之”㈠
                                   --4A电报之二
    对于这段万花筒般变化着的时局,看得比较清楚的人,历史己经在黑土地上写
下了他们的名字:林彪、黄克诚、陈云、罗荣桓、高岗、张闻天……
  其中,首推林彪和黄克诚。
  “黄瞎子”的眼力新四军3师老人,都说黄克诚眼神不好,近视。平时,师里
几个领导有时称这位师长兼政委“黄瞎子”,他也答应。对于惯于夜间活动的土八
路,眼神不好是个难题。行军时,有人跟他开玩笑,故意在前边一蹦一跳的,说有
石头,有沟。他就挺认真地在后边又蹦又跳。
  从身材到心灵都是堪称巨人的戴高乐将军,有句名言:“没有威信就不会有权
威,而除非他与人保持距离,他就不会有威信。”这种“距离论”的版权,其实并
不是这位法兰西英雄的。翻译名人传记,那些曾在历史上留下雷霆般足音的中外名
人,在都是这样说的,做的。
  来自湘南红土地的戴眼镜的瘦小的黄克诚,与这种不无道理、也令人讨厌的“
距离论”无缘。他是以对同志手足般的情谊,和基于这种情谊的严厉和宽厚,建立
起绝非装腔作势才能攫获的权威。他是以刚正不阿的铮铮铁骨,和“虽九死其犹未
悔”的耿耿忠贞,赢得了人民的敬仰和信赖。他是以他深邃的眼力和杰出和贡献,
在中国半个世纪风雨如磐的路上,留下了属于他的也属于人民的非同凡响的足音。
这种品格和眼力,在这片黑土地上,在那个令人眼花缭乱的“万花筒”时期,曳起
一道耀眼的闪电。
  据说,如今有些追悼会向遗体告别仪式,过了“那一会儿”,人们就海阔天空
地谈笑风生了。而黄克诚的追悼会,自始至终,都被一种景仰、怀念的气氛笼罩着
,那么深沉,那么庄重,那么肃穆。流泪的人那么多,流的泪也那么多。人们谈论
的只有黄老的为人,黄老的刚正,黄老的节操,黄老的气度……
  9月13日,黄克诚得知苏军占领东北,即致电中央:“建议中央立即派大部
队到东北去,不管苏联红军同意与否,要下决心进军东北。”“并派有威望的军队
领导人去主持工作,迅速创造总根据地,支援内地战争。”
  到东北后,他始终关注根据地建设。
  11月26日,在那封著名的关于“7无”的电报中,他向毛泽东提议:以一
部主力去占领中小城市,建立农村根据地,作长期斗争之准备。
  同一天,又致电军委:东北敌特工、土匪甚多,如不及早建立根据地,我主力
在东北亦很难应付。
  11月29日,又致电东北局:“已进入及将进入东北之主力及新组建成之部
队,数目特别巨,但若列党政民之支持,无粮食经费的充分供给,无兵员的源源补
充,将大减弱强大力量。目前东北大城市为顽军占领,乡村则被土匪所占据(大都
与顽联系),我们则处于既无工人又无农民之中小城市。这样下去,不仅影响作战
,且有陷入不利地位之危险。因此,运用冬季不能进行大规模作战之五个月期间,
发动群众,肃清土匪,建立各级党与政权,应成为当前之急务。”建议“立即划分
主力师(或旅)的补充熟悉地区,作为该师(或旅)之根据地”。如果在整个东北
部队中不能实施,“则请划十个县地区给三师各旅去建立后方,开辟工作”。
  12月17日,在给军委的电报中说:三师及杨、梁等师,干部均感没有根据
地,非肃清土匪无法解决目前困难,亦不可能生存发展,但迄今仍未划固定地区,
向林总商讨,林孤掌难鸣,向东北局建议,则从不回电,对目前既不确定持久方针
,又无救急办法,使情势无论上下均感惶惑,且有人提及有遭遇西路军危险之可能

  当从中央到地方都觉得东北形势很好时,他在那里来了个“7无”,简直把形
势描写得一团漆黑。当一些人还把美械装备的敌人视为不堪一击的“土顽”时,他
在那里一笔一笔地算计了敌人的“8条进步”。
  当有些人还未从“独霸东北”中清醒时,他在那里发出了“有遭遇西路军危险
之可能”的警报。
  是危言耸听吗?
  1946年5月24日,在四平失守后的一片悲观气氛中,在科尔沁大草原东
部的白城子,他在给中央的一封很长的电报中,这样剖白了那颗赤子之心:我是一
个从坏处设想的人,所看到的现象亦是坏的方面较多,故或许有片面之处,但都是
事实。
  在他口述或是撰写这封以及此前此后的那些电报时,他都想了些什么?想没想
到宋人张商英那句“自古忠烈多磨难”?他应该想到--但44岁的瘦小羸弱的男
子汉,把这一切都置之度外了。
  翻开建国后的报纸,“形势”好像从来都未坏过,连“文化大革命”时期都是
“大好,而不是小好”。这样一个人罹难的命运就是注定了的,或迟或早而已。
  据说,1959年庐山会议后期,毛泽东曾派一位著名人物和黄克诚谈话,意
思是站过来就行了。军委秘书长兼总参谋长黄克诚,拒绝了。
  一个忧国忧民,忧党忧军的人。一个说真话,做真事的人。一个堂堂正正的大
写的人。
  据说,毛泽东12月28日给东北局《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电报,就是
根据黄克诚等人的意见拟定的。
  可停战令颁布后,毛泽东又命令东北民主联军“保卫马德里”。
  于是,一封封少喜多忧的电报,又飞向了林彪、东北局和中央。
  林彪无回音。
  东北局无回音。
  中央无回音。
  照飞无误。
  纵观历史,那些有着坚强个性的杰出思想的人,几乎没有一个是喜欢顺从的人
。这就决定了他们脚下永远不会有平坦大道。
  林彪“孤掌难鸣”时,他支持了林彪。彭德怀蒙冤时,他和彭德怀站到一起。
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出了麻烦时,他站出来实事求是地评价了这一切。林彪被一个
“鬼”字覆盖了时,又是他第一个把林彪的一生都放到历史的天秤上。
  毛泽东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黄克诚的骨头也是最硬的。黄克诚的胸怀也是最博大的。
  黄克诚--中国共产党人之楷模!
  黄克诚--中国男子汉!
  黄克诚--人民的儿子!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Hitcoco.bbs@smth.org]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2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