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oco (缥缈公主), 信区: History
标 题: 雪白血红36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May 28 13:10:15 2001), 转信
发信人: ytsing (喜欢吃肉的熊猫), 信区: History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Fri Feb 16 09:15:55 2001)
网天书城雪白血红
(作者:张正隆)
设置书签 我的书签
第三十六章
第18章:“黑土地之狐”
濒临松花江主流,在第二松花江北部的哈尔滨,满语的意思是“晒网场”。
这古老的名字,会幻化出一幅古朴而又动人的图画:在遥远的年代,以捕鱼业
为主的松花江人,满载而归后,在这里歇息,晾晒网具。江水清清,船儿悠悠,两
岸葱绿,天空湛蓝。汉子们赤铜色的肌肤在蓝天绿地间闪耀,在清碧的江水中腾跃
。女人清润的歌声滴着欢笑和情爱,在天地间和浪花中逐戏。服饰各异的赫哲和女
真族孩子们,狗儿羊儿似的在草地上滚成一团。热了,累了,就鱼儿似的跃入水中
。蓝天大地盛不下人们的欢乐,松花江日夜不息地流向远方。
从哈尔滨向南,普通快车的第一个停车站,叫“双城”。
双城县党史办公室的同志说:双城历史上颇有几个“人物”。伪满洲国八个大
臣中,双城出了两个。那位在国民党上层也算有头有脸,“八·一五”后的“东北
行政委员会”中仅逊于熊式辉的第二号人物莫德惠,也是双城人。如今台北还有条
“双城街”,莫德惠就住在那里。
不过,双城人话题最多的,也着实使双城红火一阵子的人物,还是来自湖北黄
冈县林家大湾的林彪。
现在的双城县人民武装部,就是当年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前线指挥所旧
址。
这是一座古色古香,富丽堂皇,如今已有些破败的建筑。漆皮剥落的原始的大
木门,嵌在灰色的水泥墙中。院子青砖铺地,墙是同样的大青砖。六根一人粗的红
色木柱,擎着两米宽的廊檐。檐下青砖上雕刻着凤凰、麒麟、花草,做工精细,栩
栩如生。青一色小叶瓦,像天安门城楼式的飞檐上,蹲伏着青色的麒麟。
东西各一四合院,中间一道月亮门。西院为参谋处,东院住林彪。
林彪在黑土地的3年生涯中,两年左右是在这里渡过的。
从三下江南到夏、秋、冬三大攻势,直至辽沈战役前夕,林彪就在这里织网—
—编织战争的血与火之网。
寒暑表
热情的双城人,从厚厚的泥封中,为我找出一本残缺不全的《林副主席东北解
放战争期间在双城住地纪念馆内容介绍》。其中,有个《寒暑表的故事》。
据说,这是两尺多长的特制的寒暑表。人武部的同志几年前还见过这个“笨家
伙”,扔在仑库里,也不知来历,也不知弄哪里去了。
每到一地,秘书第一件事,就是选个合适的地方挂上地图。林彪就以地图为起
止点,开始踱步。到双城后,又多了个起止点,就是在窗外屋檐下那个笨重的寒暑
表。
天越冷,出现在寒暑表前的次数越多。在时连大衣也不披,就那么站着,看看
寒暑表,再看看天地风雪。有时还把一双像面包一样苍白的手,伸到风雪中冻上一
会儿。
古今中外,杰出的军事家中不乏杰出的政治家。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当然不必是
一个天文学家,但他必须懂得老天爷的喜怒哀乐,看老天爷的脸色行事。从草船借
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珊瑚海大战,例子不胜枚举。
知己知彼还不够,还要知道老天爷和土地爷。林彪看地图当然不仅是了解土地
爷,但他看寒暑表则纯粹是要和老天爷套近乎,交朋友。
黑土地上的第一个冬天,给林彪的印象无疑是深刻的。他早就在算计着这个冬
天了。
1946年10月31日,“林彭高陈”在给“中央并告萧江程罗”⑦的电报
中,说:㈠目前敌人利用松花江阻止我北满部队而集中主力进攻南满与西满。最近
正在布置攻洮南,但长春以北敌兵较空虚,只新一军两个师及七十一军一个师,六
十军一个师及其他地方部队。我军拟以五个师的兵力,令火车运输从哈尔滨经齐齐
哈尔绕至松花江以南再步行向敌发动攻势,以各个击破的方法求得歼灭敌人,以破
坏敌人攻洮南的行动及策应南满和破坏敌人攻哈尔滨的计划。
㈡因敌人已深入西满南满,而关内尚未增加出关的条件下,我们突然出现在松
花江以南进攻,故敌必无力将我驱逐,而在约一个月以后,彼如调兵向我进攻时,
届时松花江已结冰使我运动甚为自由。故目前出击不致被敌打回,一个月后敌有力
打我时届时已无后路顾虑。
……
瞻前顾后,走一步,看几步。林彪的算盘,方方面面,拨拉得周周到到。
很多老人讲林彪会打仗,打巧仗,其巧之一,就是善于调动老天爷和土地爷。
天上,地上,把一切可能利用的条件都比较充分的利用起来,把这些有形无形的条
件编制成有力的纵队和兵团。
杜聿明在这个季节实行“先南后北”计划,算是失了天时,又丢了地利。他也
是没法子。就像蒋介石迫不及待发动内战一样,时间不是他们的朋友。拖下去,共
产党会一天天在人民中间发展、壮大。“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宁肯失
去老天爷和土地爷,也要趁林彪羽翼未丰满,把他打垮,吃掉。
不公平的“球赛”
从蒋介石到他的士兵,都说共产党搞“人海战术”,好像共产党“犯规”了,
以多凌少,欺负人。
任何体育竞赛都有规则。球类比赛最重要,也是常识性的一条,是双方上场人
数必须相等。拳击台上,不但不能两个打一个,还对运动员的体重做出规定,分成
各种级别。
可在黑土地这个竞技场上看到的,几乎全是另一种情景。每次战斗,共产党上
场的“运动员”,总是超过国民党。少则两倍、三倍,多则四倍、五倍,甚至七倍
、八倍。这确乎有失“公道”。
可战争不是体育比赛。孙子说:“兵者,诡道也。”岂止是“诡道”,简直是
残酷、残忍之道。成吉思汗允诺士兵,攻下城池后,可以随意淫杀抢掠。人类进步
到40年代,广岛、长崎两声巨响,不分男女,不论老少,全吃了原子弹的大锅饭
。战争绝不是慈善事业,所以就没有么什规则可言。战争只有胜负,不择手段地取
胜——胜者王侯败者贼。
在战争的竞技场上,总能以多打少,那是指挥员的水平。
也是人心——你国民党能发动起那么多人参军参战吗?
而在双方兵力相当,或是少于对手时,仍能以多打少,那就不仅是水平,而是
天才了。
要以多打少,就要集中兵力。要集中兵力,就要走。要多走,快走,不分昼夜
地走,顶风冒雪地走,不吃饭、不睡觉地走,拼命走。
四渡赤水后,埋怨毛泽东尽走“弓背路”,要把部队拖垮了的林彪,在双城那
个四合院的青砖地上踱着步子,一封封电报飞向各个纵队。忽东忽西,忽南忽北,
忽进忽退,把部队支使得颠颠跑,团团转。那情景好像不是打仗,而是行军大竞赛
,看谁走得多,走得快,然后得金牌、银牌或铜牌。
林彪说:“不要怕疲劳而累死人,因为疲劳而累死人总比慢了而受伤损失小得
多。冬季作战向巨流河前进时累死了人,但不要怕,要忍一口气,咬紧牙关赶路,
这时吃一点亏是有很大代价的,怕吃苦,怕走路,反会牺牲更大”。⑧林彪很喜欢
那些走路不要命的部队。
一些老人说,对于这种大运动量的运动战,开头很多人不理解:兔子没抓着,
把鹰累死了。那冤枉路也真没少走。有时好歹快到地方了,一个电报,调头双往回
跑。不跑也还真不行。东北铁路多,大都是国民党占着。人家增援快,一个师能当
几个师用,火车头唿哧唿哧几股烟就到了。走脱被动,走出主动,打了胜仗,再走
就痛快了,有劲了。流汗总比流血好。南下打衡宝战役时,配属四野指挥的兄弟部
队,开头也不习惯,后来就好了。
最漫长的道路,常常是通往胜利的捷径。
“空军司令”
林彪打仗,经常直接指挥到师。特别是打运动战。重要战斗,重要方向,有时
还直接指挥到团。
当年“东总”和四野的秘书、参谋人员都说,林彪的电报,一般都是先师后纵
队(军)再兵团的顺序发出去。署名“林罗刘”、“林罗刘谭”、“林罗赵”⑨,
经常是电报发走了,再送给“罗刘”,“罗刘谭”,“罗赵”看。衡宝战役后期,
林彪病了,倒在床上指挥,电报记录完了,秘书代“林罗赵”签上名就发走了。
打下锦州后回师打廖耀湘兵团,有的师在哪儿,纵队不知道,林彪知道。有时
兵团正在执行第一封电报指示,师里已经按照变更命令的第二封电报行动了。
兵贵神速,瞬息万变。按部就班地一级一级往下传,敌人早跑了。
据说,大将风度的4兵团司令兼政委陈赓,曾风趣地说:在“林总”指挥下打
运动战,兵团司令是“空军司令”,可以睡大觉。
老人都说,当时人们对林彪佩服得很。对这种越级指挥什么的,没有人说什么
。说他“独断专行”,是后来的事儿。
有的老人说:指挥错了,那是独断专行;打了胜仗,他是正确的,能说是独断
专行?
据说,蒋介石也经常这么干。东南西北,一个电报发出去,坐在南京指挥战场
上的师团。
同样是越级指挥,林彪与他的校长几乎毫无共同之处。这不仅因为校长一个电
报,就把前线指挥官搞得无所适从,而学生则统一了部署,争取了时间,使部队形
成了拳头。还因为林彪并未大包大揽,而是让他的部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几位在黑土地上当过师长、政委的老人说,部队行军到达指定地域,第一件事就是
向林彪报告当面敌情。三下江南时,林彪要求20分钟内就得将下面敌情报告给他
。十几个师,到地方不过个把小时,情况通报就下来了。这就逼着你往前跑,不打
官僚主义仗。一仗下来,林彪6小时内要简报,24小时要详报,逼着你总结经验
教训。把你搞得紧紧张张的,脑子里一点空儿也没有。
“走麦城”
林彪脑子里那个不停转动的车轱辘上,每个时期都有一个主题。四平撤退后,
大讲莫斯科撤退。一下江南前,一些人觉得美械装备厉害,有畏敌怯战情绪。这个
时期的电报,就强调勇敢,勇敢就是胜利,要敢于刺刀见红。此后,根据地半不熟,
又多在敌占区作战,敌情很难掌握,仗又不能不打。于是,一向稳妥的林彪,就一
反常态地提出,“只要有六成胜利把握即决心打”并给起个名叫“硬拼仗”。“六
个战术原则”,也都是根据各个时期的主要矛盾,总结出来的。
林彪要求秘书和参谋向下传达命令时,重要问题要交代三次。
有人说这称之为林彪的“重点主义”。
打了败仗,”重点主义”就更重了。
黑土地上较大的败仗,一是二下江南攻德惠不下,二是夏季攻势中的四平攻坚
战。
据说,在四平攻坚战后的“东总”高干会议上,林彪曾三次站起来检讨:这次
四平没打下来,不要你们负责,主要是我情况了解得不够,决心下得太快。不马上
攻,围城打援最好。先消灭援军再攻城,就能攻下来。另外,这次攻城还暴露了我
们攻坚的技术差,这也主要是我平时研究得不够。
大会讲,小会讲,专门开会讲。不是要把谁讲得抬不起头,而是为的使大家从
败仗中振作起来。怎样振作?把教训无巨细一条一条摆出来,摆深摆透,摆得明明
白白。然后,再一条一条理出对策,反复演练。一句话,要赢得明白,更要输得明
白。
一些老人说,林彪非常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特别是教训。一个败仗讲起来没完
。吃亏是师傅,坏事变好事。若没有四平“走麦城”和大讲“走麦城”,辽沈战役
前的攻坚大练兵,就不会搞得那样深入、彻底,锦州就不大可能那么快打下来。
林彪不但抓住自己“走麦城”不放,还注意吸取别人过关斩将的经验。
像1946年9月12日这样的电报,笔者还见到几封:军委:我们甚盼吸收
关内作战经验,望将冀鲁豫及苏北等地的作战经验特别是夜战经验在战役,战斗,
在技术上的各种办法陆续告我们以便研究吸收。
林
文日
1948年10月23日,林彪、罗荣桓在给各纵队并报东北局、军委的一封
电报中,剖析了沙后所和王道屯两个战例(影响并不很大,但颇典型的两个“不良
战例”)。毛泽东在向各野战军转发这封电报的电报中说:这种情形,恐怕不但东
北部队有,你们所属部队也会有的,不过你们在战术问题方面给我们反映太少,我
们无从知道。⑩采访中见到那么多战例,一本又一本,厚厚的,而且大都是精装本
。其中,没见到一个打败仗的战例。
据说,美军的军事演习,为了使官兵对未来战争的残酷性认识得更深刻,促使
其刻苦训练,每次“战斗”都是敌胜己负。
千篇一律,难免使人厌烦,因而那效果是令人怀疑的。但是,战例战无不胜,
是否也走了极端?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Hitcoco.bbs@smth.org]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1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