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oco (缥缈公主), 信区: History
标  题: 雪白血红7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May 28 13:31:18 2001), 转信

发信人: ytsing (喜欢吃肉的熊猫), 信区: History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hu Feb 15 17:06:31 2001)

雪白血红
(作者:张正隆)

设置书签   我的书签

第七章



               火车不是推的

  谈到闯关束路上过铁路时,几乎所有老人都说自己“摸了一把”。

  摸到钢轨的说铁路是铁的,摸到枕木的说是木头的,摸到路基上石头的说是石

头的。于是都遗憾过铁路时是夜间,没能看个明白。于是就问看过铁路火车的,问

火车站着跑、躺着跑,人推的,还是马拉的,听得恭敬又崇拜。

  看过火车是一种荣耀,更不用说坐过火车了。

  赵绪珍带着他那连“海匪”,被“老大哥”放行后走到普兰店,坐上了火车。

连魂儿都没剩多少的“海匪”们,听说坐火车立刻来了精神头儿,老远看见火车就

跑过去,摸呀,看呀,把耳朵贴上去听呀,哺喃自语着,就像战后归家端详、抚爱

妻子、情人。老百姓都来“卖呆”,姑娘媳妇捂看嘴笑。车开出不远,没人号召,

又欢天喜地唱起歌来。

  有的说:这回可他妈开眼了!有的说:这回死了也值了!

  坐火车是一种冒险行为。

  “八·一五”前,铁路系统和所有部门一样,都操纵在日本人手里。日本投降

后,日本人有的逃跑了,有的被打死,剩下的都徨徨不可终日,管理和技术人员奇

缺。重要设备被“老大哥”拆走,老百姓则拿那些持家过日子用得着的。从车辆到

铁路,破损程度史无前例。人们看到哪辆车“喘气”了,不管“票车”(当时人们

称客车为“票车”,车站为“票房子”)、货车,蜂拥而上。司机开车前都要扔句

话:出了事可别找我。

  延安炮校第一期学员1千人,渡黄河,过雁门关,沿恒山山脉到达热河省会承

后,就是乘这种火车闯到关东的。

  王振奎老人说,听说要坐火车,大家乐得一夜都没睡好。

  是列货车。没煤,挑出300多彪壮汉子去3里外煤场抬来,再桶挑盆端往锅炉里

加水。累大半天走不上大半天,停下来又上煤上水。

  有的车站没煤,就烧劈柴和豆饼。人和车呼吓呼吓一天,也就喘出百把里,跟

“11”号差不多。不过都挺高兴,坐上火车了,过瘾了,有吹的了。

  到平泉换列“票车”,有硬座,有软座,还有卧铺。大家更美得合不拢嘴了。


  这列车没刹车风闸。车没闸就像老虎没笼子。又选出几十名壮汉,每节车箱连

接处放两人,负责操纵手闸轮。

  车内已人满为患,又挤上一些“关东老客”。车梯上,挂钩处,行李架和车厢

顶上,里里外外都站着人。

  火车憋足劲驶出不远,就听“吐当吐当”响,窗外山坡上的树却不往后跑。探

头看,火车正在爬坡,动力不足,又是超载,车轮光在原地空转。列车司令下令推

,一阵号子推上去,大家七嘴八舌乐开了:谁说“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



  话音未落,就觉得列车越跑越快,窗外树木一闪而过,像飞起来似的。大家乐

得欢呼起来。突然间,车身剧烈抖动起来,稀哩哗啦,爹呀妈呀,行李架上的人都

被甩下来,人撞人,人压人,乱成一团。

  最初的一瞬,王振奎好像看到有人在窗外飞一样闪过,接着就被人压在身下。

他竭力想挣扎起来,那压力愈发沉重。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好象有一个世纪,又

好象只是一瞬间。最后一瞬的情形记不得了,10多年后在沈阳第一次乘电梯时想起

来,就跟电梯启动瞬间的感觉差不多。

  醒来后,好像听到有人呻吟,惨叫。睁开眼,这是在甚麽地方呀?行李、包裹

和人滚压在一起,人横躺竖卧着,软绵绵瘫着的,傻乎乎瞪眼的,懵头懵脑往哪爬

的,空气中一股焦糊和血腥味儿。那时没有地震的概念,广岛、长崎爆炸两颗原子

弹倒是印象深刻。莫非是美国往这也甩了一颗?

  爬出车窗,看见列车断成几截。有的车轱轳朝上,有的拧成了麻花,有的扎下

路基。钢轨朝天撅起,七零八落挂着枕木,像梯子似的。遍地是人,鲜血涂溅车身

、路基、路边电线杆和树木。这一切都被蒸气笼罩着,像下着大雾。

  原来,下岭时车速越来越快,操纵手闸轮的人使出吃奶的劲儿也刹不住。学员

7队指导员马绪清带着通信员,冒死攀爬过几节车厢,一看驾驶室里空空的,司机

司炉早早旱跳车逃命了。两人手忙脚乱熄灭炉火人,巨大的惯性依然拖着列车狂奔

。快到叶柏寿车站时,撞上前面一节煤车。

  伤亡几十人。

  又调来一列火车。

  国民党军队快到锦州了,得和敌人抢时间。而且这带蒙族骑匪经常出没,大家

都是徒手,不是久留之地。

  说甚麽也不坐火车了。

  从通化连夜赶来的炮校校长朱瑞,给大家打“保票”:这回前后各有一个车头

,它若再“跑毛”,后边车头就拉住它。大家都是党的宝贵财富,若是再出事,我

也没法向毛主席和党中央交代呀!

  重新登车后,提心吊胆地谁也不作声。

  王振奎老人说:当时我就想:是死是活就这一回了,这辈子再也不坐这“洋玩

艺儿”了!


              最早获得军衔的人

  9月17日,一架涂有红五星的道格拉斯式双引擎飞机,从延安起飞,向东北飞



  坐在飞机上的中国人,是东北局书记彭真和委员陈云、叶季壮、伍修权等人。


  9月14日,曾克林向中央汇报挺进东北情况后,政治局立即决定成立以彭真为

的东北局,搭乘苏军特使飞机赴沈阳开展工作,到东北要同苏军打交道。为着工作

方便,以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名义,授于彭真、陈云、叶季壮中将军衔,伍修权为

少将。并用中俄两种文字写了任命书。

  他们是我军最早获军衔的人。

  查阅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其中并无彭真、陈云

、叶季壮的名字。文前“出版说明”,也未提及此事。

  仅凭一纸任命书,而不佩戴任何能够表示军阶的标志,也为土八路其“土”之

一。不知是否也为古今中外军队之一绝。

  天气不好,飞机好像出了点故障,临时决定在山海关机场着陆。

  飞机在跑道中段降落,冲出跑道,机头插进一块稻田,尾巴翘起,来了个“稻

田芭蕾”。

  彭真受了脑震荡。伍修权受点轻伤。叶季壮被翻倒的油桶和通讯器压住,腿部

受重伤。陈云最幸运,舱门被东西撞开时,把他推进了驾驶室,只吓了一跳。

  第二天,一列专列把他们送到沈阳,住进张作霖的大帅府,也算陆海空立体闯

关东。



                “教授”

  彭真一行到沈阳第二天,中央又决定派李富春、林彪、罗荣桓、张闻天、高岗

,赴东北工作。

  想想此前此后,这些人在党和军队的地位和作用,就知道共产党为夺取东北下

了怎样的本钱。

  罗荣桓是10月24日从临沂动身的。

  先是乘汽车,后是躺在担架上,由几个身强力壮的警卫员抬到龙口。

  做为山东党和军队的统帅①①,两个多月来,他的精力和体力每逃诩在超负荷

运转。

  接到朱德的七号命令后,他立即召集高级干部联席会议,将各军区主力和基干

部队编成野战兵团,发动反攻。歼灭日伪军6万余人,解放县城46座,攻克烟台、

海等6个重要港口,将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在此期间,中央决定从山东抽调6万主

力部队,4万干部,选择便捷途径,迅速挺进东北。这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工作

选定路线,设置兵站姑,征调船只,后勤供应,部队轻装,思想动员……千头万绪

,缺一不可。

  他本来是个病人。

  记不得腰痛始于何时。或许是在长征途中,或许是从晋西来山东路上。投笔从

戎,生死置之度外,还顾得上脑热腰痛?只记得1942年攻打日照县甲子山时,肾病

加剧,以致尿血。陈毅邀他去苏北治疗,那里有个奥地利泌尿科大夫罗生特。罹生

特慧眼,说肾里有个肿瘤,却拿不出来。一位杰出的医生缺乏医疗设备,就像一位

优秀的将军打仗没有兵。陈毅建议去上海治疗,毛泽东不同意。将军身上有伤疤,

弄不好就是给日本人送去了。将军对妻子说:再坚持5年,打败日本再去见马克思


  5年计划提前实现了,又闯上了关东束,登船前,机关人员一律换便衣。

  9月15日,中央在关于派一百个团的干部到东北工作的指示中,要求“开入东

之部队”,“在进入满洲边境时,绝不可被红军及英、美、国民党人发现”。换便

衣是其中措施之一。

  戴墨镜的参谋处长李作鹏(最后职务为副总参谋长兼海军政委),身材细长的

保卫部长苏静(离休前为总参谋部军务部长),胖乎乎的供给处长何敬之(去世前

为武汉军区后勤部长),都扮成商人模样。大家你瞅瞅我,我瞅瞅你,都觉得对方

挺可笑,挺别扭,又想到自己可能比人家还可笑,还别扭。

  闯关东大军唯一一位外国人罗生特,怎麽也没找到一套合身西装。没办法,也

像李作鹏等人一样,穿长衫,戴礼帽。可那蓝眼睛、大鼻子怎麽换呢?他对着镜子

哈哈大笑一阵,又无可奈何地耸耸肩,摇摇头。

  当年青岛大学土木工程系学生罗荣桓,化装成一位教授。穿件深色长衫,戴顶

礼帽,配上那副实实在在的深度近视镜,更主要的是他原本就具有的学者风度。曾

当过红军工兵营长的林月琴,穿上阴丹士林布旗袍,冷眼看去,倒也像个教授夫人



  汽艇在海上颠簸两天,到达辽东半岛东南角的狴子窝。

  在海上曾被苏军巡逻舰发现了,说明身份后就放行了。


                “林总”

  这是一个曾被尊为中国的第二号神,后来又被列为第一号鬼,非神即鬼,好像

从来都不是人,最终还是被一个“鬼”字覆盖了的人。

  这是一个24岁就当军团长,从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当到野战军司令员、

国防部长,而且经常身兼数职(比如抗日军政大学校长兼政委,东北局书记、东北

军区司令员政委、东北野战军司令员),除了“副统帅”从未当过副职的人。

  这是一个党史军史少了他,有的史实就会讲不明白,就会出现空白,就会留下

问号,进而愈发挑逗起人们好奇、探究心理的人。

  这是一个不时要面对,又不敢面对,竭力要回避,又很难回避(看着好像也挺

容易),轻不得,重不得,深不得,浅不得,稍不谨慎就要引起麻烦,已经死去快

20年了,依然异常敏感的人。

  这是一个人们私下里有不少议论,据说世界上也有不少传闻,而今逐渐开始比

较客观公正地放到历史天平上的人。


  谁都知道,这个人的名字叫“林彪”。

  10月31日,中央决定成立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任总司令,彭真、罗荣桓任第

一、第二政委,吕正操、李连昌、周保中。萧劲光任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副司

令,程子华任副政委,萧劲光兼参谋长,伍修权为第二参谋长,陈正人为政治部主

任。

  林彪是8月24日离开延安的,目的地是山东,去山东军区任司令员。中央决定

罗荣桓回延安治病。结果,两个月后接替罗荣桓的,是新四军军长陈毅,从延安坐

一架美国运输机到大行山(写完这一节,梦见休彪乘坐的好像是那架256号三叉戟

写辽沈战役打锦川一章,又梦见林彪好像站在天安门上指挥战斗,手里擎着本小红

书。——够荒诞的)。

  然后骑马,步行,大部分时间是步行。到河南濮阳,接到中央“万万火急”①

②电报,命令林彪、箫劲光、江华、邓华、李天佑、聂鹤亭等原定去山东的人,立

即转道奔赴东北。

  笔者没见到这封电报。估计,这个时间应是9月19日,或是9月19日前后,查到

这样两封电报。

  军委并请转罗黎:

    为掌握冀热辽战略枢纽,准备一切力量,争取粉碎国民党与我们争夺华北

  ,东北的进攻,以保东北的顺利争取,因此,我们为坚决执行军委这一意图和

  任务,拟由此间经冀中,直到冀东,布置冀热辽一带地方工作,发动群众,组

  织武装,并准备和训练部队,建设炮兵,以及进行布置战场等工作。因此我及

  莆劲光等,为争取时间起见,拟不去山东,并建议关于山东出征部队的转移,

  留守部队的组织,干部的配备问题,请罗黎萧迅速决定办理关于津浦战役①③

  的组织与指挥,应由新四军北进主力兵团负责,最好由陈军长、宋时轮等亲自

  指挥。

                  林彪
                 三十三日

  军委并请转罗黎萧:

    一)中央皓电及贺电,望你们迅速布置与行动,我们将以最大的决心和努

  力,来完成中央所给之重大任务。关于山东部队与干部,可先后陆续的走,尤

  其是干部须迅速北去,以便展开广大的地方群众工作及进行扩军,二)津浦路

  之破坏工作,望切实加以布置,最好即执行,除破铁轨外,必须挖坏路基,铁

  轨易补,路基难修,为此须以此种方法,奖励群众的破坏工作,展开群众的破

  路工作,部队尤应起领导作用,三〕我与萧等现在濮阳军区,拟有日动身经冀

  南、冀中、冀东,需时月余可到。我们带有原北方局电台,请富春多带译电员

  去。

                  林彪
                 二十四日

  还有前己全文抄录的,9月25日以“林箫”名义发出的那封关于防止逃亡的电



  就是说,接到那封“万万火急”电报后,还在闯关东路上,林彪就进入情况,

开始工作了。

  而且,决心很大,信心挺足。

  10月中旬,林彪一行到达山海关,然后乘火车直达沈阳,从濮阳出发后,一路

秋雨绵绵,天气阴冷,道路泥泞,日夜兼程,走得挺苦。

  过平汉路还和伪军打一仗,驮在马背蓝子里不到两岁的林豆豆,因马夫受重伤

,马惊了,被掀到一片花生地里。黑灯瞎火的,好一番周折,才在一副马鞍子下面

找到。

  当林彪在湿漉漉的马背上,或是迈动双脚在泥泞中艰难跋涉时,除了上面可能

还有的电报,他还想了些甚麽?当心爱的女儿不见了时,他的心也像那张自皙的脸

一样不动声色吗?当他到达“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山海关时,这

位后来在中国十大元帅中排在第三位的将军,想到和感慨了些甚麽?

  有一点可以断言的,就是无论想些甚麽,那内容,那心情,那感觉,都和26年

后在山海关乘256三叉戟起飞时不一样。

  也没人会想到此刻同在一个闯关东队列中的江华,35年后,会成为审判林彪等

人的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庭长——连江华都不会想到。

  历史简直就是个魔幻大师!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Hitcoco.bbs@smth.org]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92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