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oco (缥缈公主), 信区: History
标 题: 雪白血红27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May 28 13:35:49 2001), 转信
发信人: ytsing (喜欢吃肉的熊猫), 信区: History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Fri Feb 16 08:47:35 2001)
网天书城雪白血红
(作者:张正隆)
设置书签 我的书签
第二十七章
第十二章 又一声“撤”之后
在秀水河子缴获的那辆美式吉普,从梨树驶出来,刚拐上通往公主岭的“电道”
(公路),就开不动了。大车,驮马,向北拥退的队伍,把道路堵塞了。
秘书和警卫员上前道:能不能让开点,后面是首长的车,首长有急事。
林彪要尽快赶到公主岭去。毛泽东让他坚守公主岭和长春。
黑暗中,七嘴八舌响起斥骂声:什么手掌脚掌的,这时候了还摆臭架子耍威风
!
就是林彪来了也不让!瞎指挥,打败仗,就会撤,就能跑——撤退将军,逃跑
将军!
问问你们那个首长,是不是要撤到”老毛子“那边去?……美国作家哈里森·
索尔兹伯里,在他那本被评为1987年中国畅销书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中,曾以这样诗一样的语言描写林彪:他是红军中年轻的鹰。在一九三五年那明
媚的春天里,云南的田野万紫千红,到处是雪白、桃红和淡紫的罂粟花,在阳光下
迎风摇曳。在红军这道星河中,没有比林彪更为灿烂的明星了(52)。此刻,历史正
以不知比索尔兹伯里辉煌多少倍的语言,赞叹坐在吉普车里面的这位面色苍白的将
军,并把黑土地这副绝不轻松的担子,愈来愈沉重地压下他那瘦削的肩头。可在这
些后来高唱《林总命令往下传》(53)的士兵眼里,他只能是断了翅膀的鹰和陨落的
星。甚至一些当年非常熟悉、崇敬他的老部下,也心存疑虑:“林总”是不是多少
年没打仗了,不会打仗?
林彪病了
从中央决定在锦州西部打大仗离开沈阳后,除了秀水河子战斗结束去抚顺参加
东北局会议,半年里,林彪就一直跟部队在前线转悠了。天冷,骑不住马,大都是
“11”号。后来有了车,一些路也走不了。有时一天就换一个地方,最多半个月
左右。去四平前线过西丰县一个小村子,穷光光的,没一户像样人家,就一间马棚
子还宽敞点。
季中权老人说,那天睡得晚,起得也晚。他出了马棚子,看见邻院窗根下坐着
几个大姑娘,一个个埋里埋汰的,懒洋洋地晒太阳。有的叼根尺把长的大烟袋,有
的伸进怀里抓虱子。30多年后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副部长的老人说,那是
他第一次见到“关东三大怪”之一的“大姑娘叼个大烟袋”(54)。
林彪身上也生了虱子。晚上住下,钻进被窝,脱光膀子,在油灯下一声不吭地
在衣服上捉,用指甲掐,掐得“叭叭”直响。像脸色一样苍白的身上,两排肋骨清
晰可见。
生活之苦,林彪似乎无所谓。“撤退将军”、“逃跑将军”、“不会打仗了”
的议论,他也无动于衷。使这个本来就心事重重的人操劳过度,简直不堪重负的,
是基于和战问题的一系列分歧,和由此而来的压力。
据说,在黑土地上,林彪对前途从未丧失过信心,也从未飘飘然过。秀水河子
战斗后,有人说国民党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林彪说∶不对呀,人家那炮打得像放
花,咱打不起呀,这个敌人不好打呀。大洼战斗后也是这么说。
锦西不想打,四平不想打。拖过了锦西,没拖过四平。
他“孤掌难鸣”。
意见相左,但毛泽东对他还是看重和信任的。
5月1日。毛泽东在给林彪的电报中说∶前线一切军事、政治指挥,统属于你
,不应分散。
5月19日,毛泽东在给“林并告彭”的电报中,在同意林彪放弃四平,“准
备由阵地战转为运动战”后,又说∶究竟采取何种方针,由林根据情况决定之。
若由林彪决定,那就像锦州一样,再后撤几百里,“让敌人拉长分散后,再选
弱点突击”。
同一天,毛泽东却又来电指示:长春卫戍部队应立即开始布置守城作战,准备
独立坚守一个月不靠主力援助,而我主力则将在敌人两侧主远后方行动。
6月27日,林彪致电中央:公主岭、长春、吉林未守之原因除时间仓促来不
及立住脚根布置防线和工事处,还由于防线太宽,公主岭防线至少卅里,长春防线
则一百八十里,吉林防线约五十里,如敌先将我军包围,然后集中兵力突破我一点
,则状况甚难设想,四平之守,乃因敌未料我军防御,故逐次增兵来攻,被我各个
击破,且敌在野战中,遭受了大的打击与歼灭,故四平防御战乃一时(特殊?)条
件地形成,而不能作为我一般的作战方针,此次如我军守大城市,则许多中小城市
,将被丢掉,许多运动战各个击破敌人的机会不能利用,敌如继续增兵对我守兵进
行包围攻击,则仍然要放弃原(?)因就是这样。
拿破仑说:“有一句确切不移的作战格言,便是不要做你的敌人所愿望的任何
事情——理由极简单,就是因为敌人如此愿望。”
在夺占长春之前,国民党的愿望就是要和共产党决战。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
共产党敢打就行,一战解决问题,一口把你吃掉。
从锦西到四平到长春,毛泽东和中央和东北局所要做的,正是蒋介石和杜聿明
所愿望的。林彪和黄克诚等人的所做所为,正是对手所不愿望的。
四平一战,共产党的“老骨头”被打掉那么多,但总体元气还在。做梁,做栋
,做砖,做瓦,在黑土地搭起共产党的天下,还够。
如果在公主岭、长春和吉林再来场马德里式保卫战,黑土地上的狐狸再机警,
接二连三四,也难免有个闪失。而一旦失误,后果就“甚难设想”。
如果在锦州西部打了大仗,其结局将比四平更惨,当是无疑的。
毛泽东放手让林彪在黑土地上干,是在本章快结束的时候。此前,毛泽东是战
略由我定战斗由你打。林彪不情愿,也不遗余力去打。四平临决定撤退前,还亲自
跑去前线看了看。公主岭能不能守,他也不光在地图前踱步,也亲去实地踱一番。
此前是越打越被动,现在是怎么看也看不到“马德里”在哪里,只有落荒而逃。
从“独霸东北”到“最后一战”,到未了,一切都是按照“孤掌难鸣”的林彪
的路数“鸣”的。
林彪也病了。
像杜聿明一样,林彪的病根也是在抗战中落下的。
平型关战斗后,林彪被阎锡山的部队误打了一枪。子弹击中肺部,血迸出来,
伤势很重。延安都准备开追悼会了。后来去苏联治疗,据说发现骨髓神经受伤,结
个疤,造成植物神经紊乱。据说,这病人喜静,怕光,失眠,忧郁,且病情会随年
龄增长而加剧。根治办法是手术,把疤取掉。可这种手术非常危险,九死一生。不
知是医生不敢做,还是林彪不想做,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反正手术是没做。
从沈阳到锦西、阜新、法库、抚顺、开原,再到四平,林彪劲头和精神都挺好
。从四平撤退到吉林,也没看出什么兆头。出吉林到九台就有些不行,到舒兰终于
病倒了。
据说是“交感神经发炎”,发烧不退。饭更少了,觉更少了。比饭少觉少更引
人注目的,是脾气也变得一反常态了。
到九台路上骑马。林彪眼睛好像睁不开,晃晃悠悠,有点坐不稳的样子。深夜
,秘书照例去机要组那儿,看看有无什么重要情况。刚蹑手蹑脚走几步,就听林彪
喊:干什么?别管它,别管它。
声音不高,速度不快,不熟悉的人很难听出什么不满来。但对林彪的秘书、参
谋和警卫人员来说,却非同一般了。
20多个月里,这是林彪对季中权唯一一次发火。
对季中权来说,林彪这火发得毫无道理。对李作鹏和何敬之那次,那火发得虽
然不无道理,却也是与林彪的一贯作风悖背的。
从四平撤退后,一路上到驻地后,林彪第一件事就是和部队联系,了解所处位
置、伤亡、逃亡、情绪以及其它意外情况。在九台出发前,林彪让季中权通知参谋
处,让电台和机要组乘汽车一起走。不知是李作鹏忘了,还是怎么了,他们到了舒
兰,电台马驮人挑还未到。
林彪说:带我去。
季中权情知不好,也只有把林彪引到李作鹏住处。
因能喝酒而得名“大烧锅”(东北人称酒坊为“烧锅”)的李作鹏,正和何敬
之等人坐在那里喝酒。
林彪瞅了瞅,双手抓住桌沿,“唏哩哗啦”一阵响,桌子翻了。(有的老人说
,林彪还随手抓过炕上的行李什么的,摔向李作鹏等人)然后转过身,说声:走。
据说,林彪感情渲泄爆发到这种程度,不光在黑土地,就是在整个战争年代,也是
空前绝后的。
在场的人全目瞪口呆了。那目瞪口呆,与其说是吓的,倒不如说是惊的:“林
总”这是怎么了?!
一些老人说,林彪不会打了败仗拿部下出气。他是病了,是病态。他当时的负
担和压力太大了。四平打得那样苦,部队撤退那样乱,敌人那样猖狂,下一步究竟
怎么办?多少问题摆在他面前呀!这些也在其次,关键是思想不统一,还在乱着套
。他在发出“请主席头脑清醒考虑之”那封电报后,还发过几封带有“根本意见”
的电报,主席都未明确回覆。可现在已是火烧眉毛,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他
又解决不了,说了不算。
对于一个电报发走了又想收回来,收不回来了还要发报据理力争的人,这是一
种什么样的内心情绪?对于一个对身边小事从来不闻不问,电台晚一点儿也不碍什
么大事的人,去把饭桌掀了,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宣泄?
有的老人说了几遍:“路线斗争太苦了!”
“莫斯科撤退”
回到住处,林彪继续踱步。踱了一会儿,大概是踱不动了,就原地坐下。
那是一户朝鲜族人家,进屋就是炕。靠墙坐着,一动不动,像是睡着了。一会
儿,却又闭着眼睛冒出一句:小季,记录。
那个车轱辘仍在飞转。
不能不转。
5月31日,黄克诚的电报:毛主席:东北情况很混乱,很难阻止敌人占齐哈
(齐齐哈尔和哈尔滨——笔者),假使退出哈齐,能取得和平停战,则坚决退出求
得停战,来整理内部,以求再起,时机紧急,请考虑。
黄克诚
6月1日,林彪在给中央周张谭(55)的电报中,说:“准备游击放弃哈尔滨。
”6月2日,东北局在给“中央并林”的电报中,也说:“我们准备放弃哈尔滨”
,“我已告辰兄准备退出”。
老人们都说,如果国民党过松花江向北打,当时是没法抵挡的。东北局已将东
西装车,国民党一过江,马上就放弃这座“东方的莫斯科”。
6月3日,毛泽东在给“东北局林并告李黄”的电报中,说:同意你们作放弃
哈尔滨之准备,采取运动战与游击战之方针,实行中央去年12月对东北工作指示
,作长期打算,为在中小城市及广大乡村建立根据地而斗争。
在“最后一战”和“保姨马德里”的口号声中,历史在黑土地上兜了近半年的
圈子,又回到了那个本来的座标点上。
据说,此前此后,林彪主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准备到东满打游击,二是整顿
部队,恢复士气,坚定信心。
第一个问题,在6月1日电报中,林彪说:“七旅及七师今后应准备打到牡丹
江”,“第一步可以珠河为目标”。另外还有专电,没查到。笔者看到1945年
12月25日的一封电报:彭罗并报中央:为阻止敌进奉天后,我领导机关处于受
敌威胁与被动情况下,提议东北局与总部,移到海龙。将本溪、辽阳一带的物资、
资源、原料,移到通化。
我东北根据地的重心,应摆在哈尔滨一线以东,以延吉、临江、通化为巩固建
立。我之群众工作干部,主要部份亦应放在沈阳以东,因这一带山多,人口多,物
产多,敌少,气候好,海外贸易多。
林
十二月廿五日
天候、地形,敌情,我情,民情,从锦西到秀水河子、四平、公主岭、长春、
哈尔滨,哪一仗不能打,哪一仗能打、怎样打,林彪脑子里那个车轱辘,几乎从未
转错过,不能打还得打的仗,那车轱辘上已把下一步的路数转出来了。
而在更广阔的宏观上,林彪的目光更犀利、深刻而又执着。
由此而想起当年常听常讲常唱的那句“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在黑土地这段
扑朔迷离的“万花筒”时期,如果也可以这么说上一句的话,那在这句话前面的就
不是“毛主席”,而是“林彪”了。
解决第二个问题,一个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大讲1812年俄法战争中,俄军
在莫斯科的大撤退。
据说,在林彪很喜欢的几位外军将领中,既有在这次战争中惨败的拿破仑,也
有成功地指挥俄军撤退,终获大胜,功成名就的库图佐夫。林彪在锦西避免决战,
指挥撤退时,脑子里那个车轱辘上是否转过库图佐夫的这一杰作,谁也不清楚。但
他能在四平撤退后迅速抓住普遍存在的悲观失望情绪,迅速地大讲莫斯科撤退,肯
定不会是即兴之作。这无疑是成功指挥四平撤退这一杰作后的又一杰作。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并不是部队士兵的丧失,而是希望的丧失。”
无论看没看过利德尔·哈特的《战争论》,古今中外一切杰出的军事家,都是
深谙这位英国军事理论家这句话的念义,并致力于使他的士兵像坚守最后一道防线
一样,决不丢掉希望。
很多老人都谈到当时林彪讲莫斯科撤退的故事,说明四平撤退的意义。林彪还
让人写篇介绍莫斯科撤退的文章,很长,登在《自卫报》上。还通过苏联驻哈尔滨
领事馆,搞到一部记录片《库图佐夫》,给部队放映。
一些老人印象颇深的,是林彪在舒兰一家戏园子的一次讲话。
大意是:大家一定以为我跑得太快了,丢的地方太多了。我说我跑得还慢了,
丢得还少了。
这不是开玩笑,我讲的是真话,讲的是马克思主义,是毛主席的军事思想。
东北情况是敌强我弱。我们只有一个拳头,敌人有好几个拳头,一个拳头是打
不过好几个拳头的。怎么办?就是要把敌人的拳头变成手掌。怎么变?就是把城市
丢给他们。城市一丢,人们的包袱就没了,身子就轻了,敌人和拳头可就伸开了,
我们就可以一个指头一个指头地吃掉他们了。
解决东北的问题要靠战争。战争的根本问题在于消灭敌人。胜负不能从一时的
进退看,也不能从一城一地的得失看。我们力量小,城市只能是旅馆(林彪在各种
讲话中,经常讲“城市是旅馆”——笔者),暂住一时。
把敌人拉散了,把敌人一股股地吃掉了,城市自然就是我们的了。如果我们现
在舍不得城市,和敌人硬拼,那我们只能有两条路:或者被敌人吃掉,或者走抗联
的老路——退到苏联去。
刚才我讲了,拿破仑的军队开进莫斯科时,也是很猖狂的,可他们的失败在那
时候已经决定了的。今天也一样。我们已经通过大规模撤退,换取了消灭敌人的有
利条件。这并不是个新问题。我们当年在中央苏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就是这么做
的。
现在,我们要把眼光转一转,从大城市转到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去,把大气力
用到建设根据地去。有了根据地,我们就有了家。有了家,就会要兵有兵,要武器
有武器,要粮有粮,要衣服有衣服——在座不少人还穿着棉衣哩。我们有了这些,
我们就会有全东北。
从“拒敌于国门外”,到“保卫马德里”,在“万花筒”时期那些像放花一样
的比喻中,把四平撤退比作“莫斯科撤退”,还是较为准确的。
不过,对于一个扛着步枪的士兵来说,他们更注意的不是说,而是干,是跟着
你林彪到底能打胜仗还是打败仗。
“东北王”《东北解放战争大事记》中,关于1946年6月16日这一天的
文字,是这样的: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东北局干部分工问题给东北局的指示。指出:
目前东北形势严重,为了统一领导,决定以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
令兼政治委员,以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四同志为东北局副书记兼副政委,并
以林、彭、罗、高、陈组织东北局常委。中央认为这种分工在目前情况下,不但有
必要而且有可能,中央相信诸同志必能和衷共济,在重新分工下团结一致,为克服
困难争取胜利而奋斗。(56)
关于黑土地10个月来情况的一次组织总结,当然也是思想路线总结。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Hitcoco.bbs@smth.org]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99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