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文化争鸣:正是康雍乾盛世孕育了晚清衰世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Mar 27 21:28:33 2005), 站内
【 以下文字转载自 Green 讨论区 】
发信人: naning (ghfdghf), 信区: Green
标 题: 文化争鸣:正是康雍乾盛世孕育了晚清衰世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Sun Mar 27 16:04:44 2005)
文化争鸣:正是康雍乾盛世孕育了晚清衰世
------------------------------------------------------------------------------
--
http://cul.sina.com.cn 2005/03/25 16:08 炎黄春秋
作者:李一蠡
清朝定鼎中国以后,出现了为一些史家称道的“康雍乾盛世”(1662-1795),三位“大
帝”风光至今,不断有人津津乐道那一段往日辉煌。“大帝”们的真假事迹也被小说家和
影视作者炒得沸沸扬扬,好不热闹。但乾隆之后仅隔45年,即从1840年开始,先后两场鸦
片战争,竟把按说正值壮年的大清帝国搅得天翻地覆,一蹶不振,从此开始了当时已近四
亿之众
的偌大帝国的衰亡过程,真个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整个中国,也正是以鸦片
之役划线,掀开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盛世”礼赞余音未绝,“东亚病夫”的帽子
就落在了这个有着骄人历史的大国头上。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戏剧性的大起大落?盛衰荣辱之间何以衔接得这样紧凑?而最
启人疑窦发人深思的是,举世早已公认,直到18、19世纪交替之际,即乾隆末嘉庆初,中
国在总体经济实力上还是全球第一。为什么仅仅时隔几十年,就骤然弱不禁风,以至打不
过远涉重洋而来的几千名外国水兵?在这场中西首战中,世界第一的经济实力为何没有起
到作用?那么,又是什么起了决定作用?
于是进一步问题便是,“康雍乾盛世”究竟是怎样一个“盛世”?“盛世”外壳里头
又潜伏了什么致命之癌?为我们整个民族又留下了什么殷鉴?
迄今对此所作的评析,见解很不同。看来恐怕不能只对这一“盛世”作孤立的单一维
度的观察,而是要结合当时中国内部和外部条件,作多维度的观察。比如说,不仅要从中
国历史作纵向的比较和观察,还要把中国放到当时世界坐标系即全球大背景下作宏观与微
观相结合、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比较和观察;不仅要从国家的疆域、财富积累变化状况,
还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状况作广泛联系地比较和观察。
“奉天承运”定鼎中原,其兴也勃焉
单就有清一代来说,康雍乾三朝确是其鼎盛时期。首先是战绩显赫,逐步消灭汉族农
民起义军和几个南明小朝廷,平定吴三桂等“三藩之乱”,收复郑成功后裔海商集团所据
的台湾;同时又通过“改土归流”,即对一些少数民族安抚与镇压相结合的政策,使有效
控制的版图在明朝基础上有所扩大,初步建立了比现今疆域还大的统一国家。从政治经济
建设来说,清朝初期,确实也在中华民族长期积累发展的经济基础上,使生产力得到了新
提高。在康雍乾三代以后,无论是国家整体还是国民平均GDP,都达到了当时世界最高(这
在世界级著名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新著《世界经济千年史》,和许涤新、吴承明主
编2003年出版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新书中都有详尽的历史数据和考证论述)。以这
些成就,不仅在清代,即使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确实也够得上屈指可数。
清王朝入主中原以后,一改明末时不断闯入关内却只为席卷财富以供享乐、抢掠子女
以充奴隶的狩猎游牧民族旧习,而是开始意识到要励精图治,准备坐稳天下。因此,除仍
旧力图维持包括满人服饰和剃发留辫等“祖宗旧制”之外,还通过范文程、宁完我、洪承
畴等汉族士大夫,努力学习远比满族文明优越的汉族文明,而以汉儒经典特别是明朝治国
的现成的典章制度为主。事实上,不止康雍乾三朝,从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三帝开始
,就已刻意效仿中国历朝的统治术,杂糅以满族奴隶制度的传统“特色”,例如八旗兵制
、耕战并举的庄园制等等。从康熙朝开始,为了保持骄人的骑射技能,在热河建山庄和围
场,定期举行“木兰秋”,对八旗将兵进行声势浩大的练武检阅。那架势,明显是要认
认真真地开创一个以少制多的强大王朝,即以不足百万的满族人,统治人口比本民族多几
百倍的中原民族的爱新觉罗王朝万代基业。
中国历代新朝建立,总要在国号帝号前加上“奉天承运……”等一串字眼,以表示上
承天运下符民心。李自成农民军进北京,也自称“奉天承运……”。但清朝建国时,说是
上承天运,赶上个良好历史时机,却是不假的。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61.233.144.194]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8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