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xiaohair (小孩),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晋国诸卿家史之一:狐氏ZZ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Apr 20 18:48:28 2007), 转信
晋国诸卿家族史(上)之一:狐氏
传说太原为古唐"帝尧初都"之地,又是夏朝统治的根据地,但是在西周初年,这里的确已经是戎、翟出没游牧的地方了。《左传·定公四年》载,周成王 "分唐叔(叔虞)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沽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是晋国初期的根本治国方略,个人的理解,就是在中央政权的建设上,坚持夏代的先进制度,但是在地域管理方面又遵循当地游牧民族的风俗--这也是入乡随俗的无奈之举。事实上,晋国的"胡"气一直是很浓厚的,从周初受封于唐,改唐为晋,晋国人与周边民族通商通婚现象普遍,国君也不例外。
第一代
A.狐突(伯行、伯氏、狐子):健康老人
狐姓为晋国旧姓,有一种说法,认为狐氏原姓姬,因其祖被焚风在狐氏大戎(今交城县西北山区),故改姬姓为大狐。其实这不一定可靠,晋国初期真正的宗周贵族是不多的,叔虞只带去了"怀姓九宗,职官五正"等少量殖民者,大部分还是土著居民,我宁愿相信狐姓是少数民族土著,只不过渐渐在晋国立足了。《左传》称献公"又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司马迁也认为,"重耳母,翟之狐氏女也"。不过当时也有少数民族是姬姓的--反正狐突的祖上是姓姬还是姓狐,是少数民族还是宗周后裔,如果是少数民族到底是戎还是翟(戎和翟在当时可不是一回事)?已经颇渺茫了,但这并不影响下面故事的顺利展开。
总结狐突漫长的一生,可圈可点的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擅养嘉儿。
与狐突本人的功德相比,其子女的优秀则更加突出,让人想起《三字经》里"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顺口溜。子女争气,首先是基因优势,但也不排除后天教育得好。狐突子女(总数不详)里面特别突出的有两子两女,两个儿子分别是狐毛、狐偃,后来成为晋文公重耳的肱股大臣;两个女儿大戎狐姬、小戎子则更了得,双双嫁给了晋献公诡诸,狐季姬生下一代霸主晋文公重耳,小戎子则生下晋惠公夷吾--实实在在可谓是一门显贵了。
第二, 忠正无私。
狐突在仕途上还算是比较平稳,这个还得归功于他的子女们。晋献公时期(前677-- 651年),他是国君的老丈人,晋惠公时期(前650-- 637年),他是国君的外公,日子好过也就可以理解了。而他也有比较失意的时期。
第一次是公元前655年-651年这5年间。前672年,晋献公 "伐骊戎,骊姬﹑骊姬弟(妹妹),俱爱幸之"。 前665年,骊姬生奚齐。献公有意废太子。前656年,献公与骊姬逼死太子申生,狐突的两个外孙重耳、夷吾逃亡。这时候献公就不可能对狐突这个老丈人很亲热了。不过还好,前651年,献公死,小外孙子夷吾回国即位,晋惠公夷吾是个目光短浅,惟利是图的家伙,不过还好,外公和外孙的关系是至亲,狐突的日子还是好过得多了。
第二次是在前637年,九月,晋惠公卒,他的儿子大子圉即位,为了稳定位置,下了一道命令:"无从亡人",就是要求各个晋国的臣子不要随从流亡的敌对势力,其实就是针对自己的伯父重耳的。命令跟从者限期回国,不然,"无赦"!当时狐突的儿子狐毛、狐偃跟从重耳在秦国,而不愿意召回他们,被这个重外孙抓起来了。狐突依然坚持,说:"如果儿子出仕,父亲应当教育儿子忠诚的道理,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啊。下臣辅佐主人,要在主任那里登记名字,提供人质,如果叛变就是大罪。狐毛、狐偃的名字登记在重耳那里已经好多年了,如果我又把他们召回来,就是教育他们叛变;父亲教导儿子叛变,还如何能辅佐国君呢?如果你不(对我)滥用死刑,说明你是个明君;如果你就是要滥用死刑,国家哪里还会有无罪的人呢?我也只有认命了!"狐突觉得自己是在教育这个"第四代",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自然要比外公与外孙要淡漠得多了,怀公又是个混蛋,干脆就把自己的"祖外公"给杀了。也因此大失人心,当年就被伯父重耳杀掉,可惜老狐突没能看见,不然他的晚年该多么幸福啊。
狐突所说的"忠",在春秋时期可谓纷繁复杂,有对周天子的忠,有对诸侯国的忠,有对国君的忠,还有对上级的忠,各种"忠"之间的冲突也屡见不鲜。比如鲁国季孙当政,他的家臣想对国家有所贡献,就有人批评:你作为大臣的家臣要对国家负责,愚蠢啊!"忠"这个中国古代的核心概念之一被弄得如此之乱,根本原因是当时社会变革进行得太剧烈了。
关于狐突的品质,还有两点值得提及:
一是前660年晋献公不顾众臣反对,派太子申生攻打东山东山皋落氏,并命令杀完敌人才能回来。使太子身穿左右颜色不一的衣服,佩带金玦,废黜太子的意思很明显了,而当时给申生御戎(驾车)的狐突与一般忠臣一样表达了自己的感叹。
二是前651年,献公死,晋惠公即位,立刻"蒸"(晚辈奸淫长辈妇女曰蒸)献公的次妃贾君。第二年秋天,改葬太子申生,狐突在曲沃遇见申生的鬼魂,鬼魂依然让忽突为自己驾车,并表示:夷吾无道,我要请求上帝,让秦国灭亡晋国,让秦国人祭祀自己。狐突则据理力争,以"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为理由,并强调"民无罪",说的鬼魂也换了主意--故事虽然离奇,也可见狐突是个有原则、有正义感的忠臣。
第三,长寿。
根据《史记》记载,前637年狐突的外孙重耳已经62岁了。我们估计狐突的岁数,不禁惊叹:即使按照最保守的估计:狐突只比他的外孙年长28岁,则狐突也有90岁了;如果狐突长外孙38岁,则他已经100岁了。而且,他还不是自然死亡,因此,称其为"健康老人",真是当之无愧了。
传说晋文公重耳功成业就后,为怀念忠贞不渝、大义凛然的外祖父狐突,在梗阳(今清徐县)、却波(今交城县)之间的马鞍山下,重整坟茔,隆重安葬外祖父,狐突被誉为三晋名臣。
第四,这里想附带探讨一个聚讼的问题:晋文公重耳的年纪。
晋文公作为一代霸主,他的身世,从流亡、即位、称霸到去世,《左传》、《国语》《史记》中都做了浓墨重彩的记载,而且事迹大体一致。然而正是因为对重耳都十分关注,几乎是唯一的争议:关于重耳的年龄问题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而且都极其自信。
(一)《左传》、《国语》的观点:17岁流亡
关于晋文公流亡之后的时间,基本没有争议,即流亡19年,在位8年而卒(前636-前628年)。争议集中在他流亡时年龄到底多大--
1.记载
A《左传-昭公13年》记载:"我先君文公生十七年有士五人……"。
B《国语-晋语(4)》记载:"晋公子生十七而亡(流亡)……"
十七岁流亡,流亡19年,在位8年,故晋文公死时年仅44岁(前671-前628年),真是英年早逝!
2.理由和说法
A晋献公的子女顺序,按《左传》的说法,依次是:(1)秦赢(秦穆公妻,齐姜生),(2)太子申生(齐姜生);(3)重耳(狐姬生);(4)夷吾(晋惠公,狐姬妹生);(5)奚齐(骊姬生);(6)卓子(骊姬姐生)。
按照左传的说法,齐姜是晋献公之父晋武公的小妻,晋献公是"蒸"(晚辈男对长辈女的乱伦)了齐姜之后生的秦赢和太子申生;而晋武公死是在前677年,因此晋献公的乱伦和生子都应在此后,即秦赢和太子应生于前677年之后,重耳比他们小,就顺理成章了。
B此说法被阎若遽《四书释》和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采信。
4,问题
根据《左传》、《史记》记载,前666年,晋献公的小老婆骊姬为了害太子和重耳、夷吾,立自己的儿子为国君,建议让他们镇守要塞,以保护和开拓国土。那么,这时重耳才6岁,夷吾大概才3岁左右吧?统领重镇,实在是说不过去。而且,这样几个小孩子,在首都也不会给小老婆带来多大威胁呀?怎么会斗争的如此激烈呢?更是说不过去。
(二)《史记》的观点,43岁流亡
1. 记载
司马迁无意是认为《左传》的记载有问题,于是在《史记-晋世家》中关于晋文公的年龄重点介绍了一番:
A"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少自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自献公为太子时,重耳固已成人矣。献公即位,重耳年二十一。献公二十二年……重耳遂奔狄……,是时重耳年四十三。"
B"重耳出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
--再明白不过,重耳62岁即位,66岁称霸,真可谓"老蚌生珠"了,死于70岁,也是古稀之年了。
2.理由和说法
按照史记的说法:晋献公的子女顺序:(1)重耳(狐姬生);(2)夷吾(晋惠公,狐姬妹生);(3)太子申生(齐姜生);(4)秦赢(秦穆公妻,齐姜生)(5)奚齐(骊姬生);(6)卓子(骊姬姐生)。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史记并不承认齐姜是晋武公的妾,而是齐桓公的女儿,早已嫁给晋献公了。
这种说法为洪亮吉采信。
3.问题
据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称:如果晋文公出逃时(前655年),那么,根据左传记载,就在这当年,晋献公还用俘虏作为女儿秦赢的嫁妆,而秦赢是重耳的姐姐,当时应该50来岁了,不可能刚刚出嫁。
--其实,这个质疑我认为是有问题的,下面将祥述之。
(三)个人的看法
这个问题聚讼已经很就,本人自然没有充足的理由完全驳倒一方,只是认为,史记的说法当更可靠,理由如下--
1. 从武公和献公的年龄推测
重耳的祖上多不短命,重耳的祖父武公在位39年,父亲献公即位时年纪可能已经比较老了,他的儿子20多岁很正常。
2. 重耳的太子晋襄公即位8年就病死
晋襄公(欢)应该是重耳的长子,而且生于出奔之前(他在狄还生了两个儿子)。可见出奔时应该有一把年纪了。左传关于"跳墙"的说法不可靠,否则家人怎么逃出来?
3.齐姜不大可能是晋武公的妾
齐桓公可是当时的霸主啊,不太可能让女儿当晋国的小妾,倒是很可能嫁给武公的太子献公。所以,申生和秦赢虽然比重耳小,但因为齐姜的地位,封申生为太子是很自然的。献公很怕霸主齐桓公的(有事实证明。)因此,秦赢在前655才20岁左右,很正常。杨伯峻的怀疑不充足。
4.司马迁明显是看到左传的记载,并认为不对,才这么着重将重耳的年龄问题的。因此应该花费了足够的经理,查阅了相当的史料,起结论应该是严谨的。
有朋友认为,如果重耳的年龄从史记,则狐突前660年为太子驭戎时候应该有80岁左右了,难免说不过去。于是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狐突并不是重耳的外公,而是他的舅舅,也就是晋文公的国舅。这样狐偃就是重耳的表兄弟,而不是舅舅了。这样似乎解决了年龄问题,我看到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梦生著《左传译注》就采此观点,不知道所出何典但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仍认为狐突是重耳外公。折中而论,个人认为还是史记之说为允。
第五,狐突庙。
因狐突教子"忠臣不事二主",有忠义之风,深得历代统治者推崇,且被神化。千百年来,交城境内立庙数十座而祭祀之。这里转贴一个轻松的老新闻,作为"狐突"部分的结束:
中新山西网2004年3月1日电 在清徐县西马峪村北,有一座始建于宋代的狐突庙,是山西省现存为数不多的宋代建筑之一。有关文物部门打算将其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是由于长期以来缺乏维修资金,古庙的现状令人担忧。
狐突庙分为内、外两座院落,占地约2200平方米。外院由宽敞的院落与过门戏台相配套,组成一座可容纳千人看戏的露天剧场。几年前,因村童在此玩火,戏台在不经意间被大火吞噬。内院有元代曾修缮过的一座宋代殿堂,凡见过它的专家都认为,这是太原范围内不可多得的建筑珍品。它面阔三间,为歇山顶建筑,低矮而雄壮,四角飞翘,雕刻玲珑大方,四周施单翅斗拱,疏密得当,粗壮朴实,彩画蓝绿相间,浓淡相宜。院前,一株粗大的古槐直指天空,三人都无法合抱。如今殿堂内四面通风,两侧的偏殿也开始塌顶漏雨,岌岌可危。
现存狐突庙始建于宋宣和五年(1123)年,金、元时期都曾有过修葺,距今已有近900年历史。1983年狐突庙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然而这个难得的"宝贝"却长期得不到应有的维修。75岁的王振义大爷在此值守了30余年,他对庙中的一木一瓦都有着特殊的感情。老人说:"这古庙就像我的亲人一般,如果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它得以重修,就是合了眼也没啥牵挂了。"
--
宁可胖死,不可饿死
宁可被车撞死,不可被狗咬死.
跑步对皮肤有好处,MM们,听我的,不会错
跑步吧,保证你的脸很光滑~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37.20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89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