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alfmoon (simple),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历史文化-高山族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12月13日11:26:07 星期五), 站内信件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高山族民族来源是多源性的,但主要来自中国大陆
东南沿海的古越人的一支。自汉族居民移居台湾后,原住民族分化为两部分:一部分定居
平原,与汉族融合,称为平埔人,另一部分仍定居于山区,受汉族影响较少,至今保留着
原住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特点,现在所说的高山族,一般指这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多
分布在中央山脉和东南部的岛屿上,少数散居在福建、上海、北京、武汉等地。
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艺术,他们口头文学很丰富,有神话、传说和民歌等。高山族人大多数从事农业,少数捕
鱼、狩猎。有雕刻和编织等手工艺。
习俗
妇女怀孕后忌用刀斧,忌食猿肉、山猫肉、穿山甲肉和并蒂果实等;妇女用的织布机
男人不能随便摸弄。在欢庆的日子里常用一种木质的、雕刻精美的连杯,两人抱肩共饮,
以表示亲密无间,如有客至,必定要杀鸡相待。宴客时先把鸡腿留下来,待客人离去时让
他们带在路上吃,意为吃了鸡大腿,走路更有气力。
婚俗
婚庆时,将小米磨成粉,加水搅糊,包入鱼虾(虾露出尾巴),捏成鸡蛋大小的团,
置于沸水锅中烧,熟后捞出食用庆祝。
食俗
以稻米为日常主食,辅以薯类和杂粮。在主食的制作方法上,大部分高山族都喜把稻
米煮成饭,或将糯米、玉米面蒸成糕与糍粑。
高山族蔬菜来源比较广泛,大部分靠种植,少量依靠采集。常见的有南瓜、韭菜、萝
卜、白菜、土豆、豆类、辣椒、姜和各种山笋野菜。高山族普遍爱食用生姜,有的直接用
姜蘸盐当菜;有的用盐加辣椒腌制。
肉类的来源主要靠饲养的猪、牛、鸡,在很多地区捕鱼和狩猎也是日常肉食的一种补
充,特别是居住在山林里的高山族,捕获的猎物几乎是日常肉类的主要来源。
高山族过去一般不喝开水,亦无饮茶的习惯。泰雅人喜用生姜或辣椒泡的凉水做为饮
料。据说此种饮料有治腹痛的功能。过去上山狩猎时,还有饮兽血之习。不论男女都嗜酒
,一般都是饮用自家酿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
节庆
高山族性格豪放,喜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举行宴请和歌舞集会。每逢节日,都要杀
猪、宰老牛,置酒摆宴。高山族节日宴客最富有代表性的食品是用各种糯米制作的糕和糍
粑。不仅可作节日期间的点心,还可作为祭祀的供品。也将糯米做成饭招待客人。
高山族各族的祭祀活动很多,诸如:祖灵祭、谷神祭、山神祭、猎神祭、结婚祭、丰
收祭等种种,以五年祭最为隆重。届时除摆酒席供品外,还伴以各种文体活动。婚礼及宴
请的场面十分丰盛和壮观,尤其要准备大量的酒,届时参加者都要豪饮,并有不醉不散的
习俗。“丰收祭”这天,族人自带一缸酒到场,围着篝火,边跳舞、边吃边饮酒,庆贺一
年的劳动收获,每年举办一次。
身体毁饰
过去在高山族各支系中普遍存在着身体毁饰的习俗,如拔毛、凿齿、穿耳、束腹、纹
身等。40年代中期以后,这些习俗逐渐趋于衰退,但其残余影响还在。
拔毛,指的是拔除体毛,有的支系是男性拔除,有的是女性拔除,有的是男女皆拔。
男性用竹片夹子拔,女性以细麻线绞拔,有的甚至以火炭燎烧,并不觉得痛苦。
凿齿,是在十二岁至十六岁时,拔掉左右两个门牙或两个犬齿。有的直接用小铁棒抵
在牙上用石头敲掉欲拔之牙。有些无拔牙缺齿习俗的支系,愿将牙齿染成黑色,以黑齿为
美。
穿耳,尤以排湾人与阿美人的男子最为突出。他们耳垂穿孔较大,一般用铅盘,贝壳
和竹管做耳饰,并将琉璃珠用丝线连在雕有花纹的竹管一端,结扎在脑后的头发上,来防
止摆动掉落。
束腹,是一些支系男子的特殊习俗。束腹带是用厚竹片弯成的,两端钻孔,穿麻绳以
勒紧,勒扣在后腰。从十二三岁起直到五六十岁停止,昼夜都紧束在腰腹,以使胸部和腿
部肌肉发达健康。
纹身,各支系具体情况不同,有的男纹女不纹,有的女纹男不纹。有的以纹身为美饰
,有的以纹身为勇武的象征。受原始宗教的影响,认为纹身可以得到祖先灵魂的保佑,去
灾免祸。除纹身外,还有纹面的。无论以什么方式毁饰身体,其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美观
、勇武、联姻、纪功、尊贵。
优美的歌舞
高山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无论劳动、恋爱、婚宴、节庆、祭祀等,都有歌舞抒情寄
意。因为高山族支系较多,所以表现在音乐歌舞上的风格也是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歌曲
,多为触景生情,即兴演唱。有的如高山流水,自然悠扬,有的如击竹鸣玉,清丽动人;
有的如排浪鼓石,节奏明快。显得粗犷、淳朴、细腻。
常见的乐器有口弦琴、弓琴(方琴)、笛子、叶琴(树叶)、杵乐、臀板、竹鼓(鼓
砍)、腰铃、脚铃、口弦琴和鼻箫,常用于青年男女恋爱中呼唤情人和传达爱情。叶琴实
际上是一片随手摘取的阔叶树叶片,衔于唇间便可吹奏出不少曲调。杵乐是从舂米的木杵
演变而成。高山族人舂捣稻谷时,常在屋内挖一洞穴,穴底放一块石板,几名妇女环立四
周,手持木杵舂米。木杵碰击石板,发出如钟似磬的音响,传播甚远。后来人们用长短粗
细有别,高低不同音的木杵,奏出节奏不同的乐声,用它伴奏的歌曲称“杵歌”。用它演
奏的乐曲为“杵乐”。杵乐歌舞在高山族人民居住的地方非常盛行。杵歌还成为青年男女
恋爱的纽带,许多美满姻缘就是在杵乐声中结下的。臀板是把一串竹管和铜壳垂于臀部,
与腰铃、脚铃都是舞蹈者的道具和伴奏乐器。
高山族的舞蹈具有集体性的特点,凡重大活动,都有集体载歌载舞的热烈场面。在歌
舞聚会时,人们堆柴点火,围火高歌豪饮。先是十来个青年人款款起舞,并唱序歌,渐入
高亢激越,众人连臂合围,踏歌欢舞,时前时后,进退有致,间有齐声欢呼,场面非常热
烈。
近年来由于旅游事业的高度发展,许多到台湾观光的游客都前往高山族民俗村寨或旅
游景点观看山胞们的民俗与歌舞表演。
木雕与纺织
高山族的手工工艺主要有纺织、竹编、藤编、刳木、雕刻、削竹和制陶等,其中排湾
人,鲁凯人、雅美人等支系的木雕艺术颇为精湛,刳削是著名传统工艺,他们仅用一把刀
就能刳制成各种富有民族特色的器具。例如舂米用的木臼,贮藏用的木桶,制糕酿酒的蒸
筒等容器,以及酒杯、汤匙等食具,大的则如独木舟。
雕刻工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更为普遍。有圆雕、浮雕,也有线雕、镂雕、空雕。在
一些生活用具、装饰品、乐器上都刻着人物、动物、花卉等各种美丽的图案花纹,刀法刚
劲细腻,特富自然情趣,形象十分生动逼真。排湾人的雕壶、屏风和雕板(屋内的一种嵌
板)、背椅、木枕、木桶、木匙、烟斗等,饰纹巧妙,刻工精致。祭祀祖先“灵屋”的雕
柱,更是让人赞叹不已。以及家屋的横梁、屋檐、槛楣等都雕刻的五颜六色,十分美观。
至于纺织,在久远的年代,山胞们就懂得用绩麻织成“番布”。在泰雅、赛夏两族中
,素有“男以武功,女以纺织”来决定其社会地位的习俗。他们的纺织方法基本相同,都
有垂直纺轴,以手搓捻后缠于轴上。织机均属较原始的平地腰织机。织机的夹布板两端挂
在织妇的腰际,经线的尾端绕结在经线筒或经线轴上,用两脚蹬着。而阿美、雅美和卑南
人则用两根木柱插在地上,将经线板拌住,不用足蹬。但夹布板仍缚于腰际。织妇则坐在
地上或凳子上从事纺织。按照传统习俗,女子在织布小屋中工作,男子不得进入。纺织品
主要有白麻布和白褐相间的平行条纹麻布。在布上进行刺绣、挑花,用于各种装饰。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1.94.161.12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8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