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uost (Climbing),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改革与革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5月09日00:08:06 星期四), 站内信件
改革与革命
------------------------------------------------------------------------
--------
阿忆总撰
1901年秋天,在与西方列强进行了无休止的谈判之后,李鸿章终于在《辛丑条约》
上签了字。当他告别总理府时,最后看了一眼曾经寄放着他的洋务强国梦,也同时
存放着墨迹未干的不平等条约的地方,不禁潸然泪下。回到贤良寺,李鸿章变得步
履蹒跚,第二次大口大口吐血。两个月后,78岁的李鸿章疲惫地合上双眼,离开了
风雨飘摇的祖国。
李鸿章的死,完结了一个时代。他活着的时候,改革派尽管学习西方,但总得说来
,仍是自主改革。他死后,改革开始带有浓重的美国味道。按照美国方案,李鸿章
的总理府改组为"外交部",地位高于其他6部,以突出外交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那时,美国驻上海的领事忽而发现,中国留学生有8000名去了日本,去美国的只有
130名。他敏感地指出,清朝的未来有两条路,一条是改革,美国可以为之培养出
一大批审时度势的改革家,另一条是被暴力革命所吞噬,日本正在为它培养大批大
批的热衷于革命的暴力分子。为了让清朝走改革之路,美国决定退还战争赔款余额
,兴办美式教育。
【主持人陈晓楠:美国在战争中获得的赔款是3300万两白银,在支付谈判过程中,
驻美公使梁诚听海约翰国务卿说"庚子赔案,实属过多",梁诚马上意识到,美国已
在庚子之乱上报的损失中,发现虚报拔高。于是梁公使顺水推舟,为中国找出了
1000多万多余赔偿。1907年,老罗斯福总统宣布:"援助中国,厉行教育,使这个
人口众多的国家渐渐融于近代文化。我的援助办法是,把庚子赔款多余部分退还他
们,使中国派遣留美学生。"
美国国会把"庚款多余部分"确定为1165万美金,相当于现在的2亿美元。清朝外交
部选中陷入荒芜的清华园,用庚款建起"清华学堂",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清华大
学。
1910年,清华招考第2批留美学生,胡适即在其中。6年后,胡适回到北京,投入新
文化运动和北大建设。就是从那时开始,27岁的胡适教授,已把浓浓的哈美情绪,
深深埋入国人心中。
按照美国方案,清朝改革了财政和关税,建立起稳定的财贸制度。为了激活商贸活
动,清朝废除了对进出口商品征收过境税的守旧制度,让整个中国向世界开放。
1905年,始终阻挠列强瓜分中国的柔克义出任美国驻华公使,但他一上任却作了件
错事,引起中国人对他和对美国的恶感。柔克义上任时,19世纪遗留下来的美国排
华问题仍然悬而未决,华工从夏威夷和菲律宾转道去美国的路也被堵死,而柔克义
要和清朝谈判,商定更加严厉的限制条款。上海商务总会决定阻止朝廷续订条约,
要求美国两个月内修改《排华法案》,否则抵制美货。两个月后,抵制美货运动席
卷半个中国,持续了8个月。
隆冬季节,老罗斯福命令亚洲舰队集结广州,准备随时攻击中国。
由于日本对中国的威胁日益鲜明,清朝不希望与美国交恶,失去抵制日本的重要力
量,于是要求总督和省长们尽力平息运动。直隶总督袁世凯率先响应,下令查禁宣
传抵制美货的报刊,中国历史第一次抵制洋货运动,功亏一篑。
此时,李鸿章已乘鹤西去,慈禧也一命呜呼,而小皇帝尚小。美国人四下环顾,正
在寻找能继续清朝改革的重量级人物,于是袁世凯理所应当地落入美国人的视线。
1911年10月10号,客居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孙中山,翻看《丹佛邮报》,得知湖北新
军在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兴奋之余,孙中山没有马上回国。他对美国共和制
度抱有相当好感,赞赏"门户开放"政策保全了中国领土,因此希望获得美国援助。
然而,美国并不赞成用革命手段解决清朝问题,认为革命党人急急忙忙建立共和国
的草率行动令人忧虑,打断了清朝改革的进程,使几年来的改革成果化为乌有。这
就是美国为什么很快选中袁世凯而始终不支持孙中山的根本原因。在他们看来,袁
世凯是稳健而有能力的改革家,孙中山不过是日本人培养出来的疯子,空有一腔革
命热情。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美国并不承认他。两个月
后,孙中山辞职,让位于袁世凯,美国便发来贺电。显然,美国庆贺的不是中国实
施共和,而是庆贺袁世凯当政,使中国保持了稳定。
【主持人陈晓楠:袁世凯继任总统后,立即发布命令,继承清末法制改革的重大成
果,重新以改革手段整治社会积弊。然而,这毕竟与国民党人一夜之间改变中国的
报复相去甚远,所以革命党人一刻不停地热烈活动着。在国会代表选举中,国民党
取得超半数选票,建立国民党内阁的梦想指日可待。为了保住权威,袁世凯恢复了
老式官僚的性情。他不愿接受选举结果,竟指使赵秉均总理刺杀了宋教仁。
1913年3月20号深夜,最高法院院长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两天后去世,年仅
32岁。这是一起严重的刑事大案,上海地方法院依法办理,勇敢无畏地传讯了赵秉
均总理,迫使其辞职,写下20世纪中国司法史上不畏强权的辉煌一页。
为了维护袁世凯在国会中的权威,外交部长陆徵祥紧急请求美国,希望它尽快承认
中华民国。美国欣然应允,立即送来国书,有效扭转了人心浮动的局势。
政敌用暗杀手段消灭政敌,孙中山本可抓住时机,以法治手段轰袁世凯下台,但他
选择的是以暴制暴。国民党与袁世凯力量悬殊,成功绝无可能,但孙中山发动"二
次革命",强令区区3000兵力以卵击石,顷刻全军覆没。
这次跃出司法轨道的尴尬革命,使美国对孙中山更加不屑,也给袁世凯?quot;叛乱
"为名解散国民党找到了借口。袁世凯通过剥夺国民党员的议员资格,使国会不足
法定人数,因而无法运作。从此,袁世凯成了没有国会没有任何反对党的寡头总统
。
1915年,为了扫除改革中碍手碍脚的不同声音,袁世凯决定征求公意,重建独裁机
制。他从参议院听到的回答是,1993位国民代表一致赞同恢复帝制,并请袁总统就
地改为皇帝。在群僚呼应下,帝制声浪甚嚣尘上,就连各地乞丐和北京八大胡同的
妓女也组织起来,手持彩旗,去新华门欢呼。对美国来说,只要能在稳定中继续改
革,即便是皇帝,美国也能接受。但这一次,美国大错特错。袁世凯作了83天皇帝
,中国乱了83天。在他身后,又乱了12年。
【主持人陈晓楠:袁世病逝后,中国失去了绝对权威,其部下散落天下,彼此割据
。虽然北京的民国政府尚在,但民国总统和内阁成员不停更换,常常是你方唱罢我
登场。在那个山头林立派系纵横的年代,美国人的视线跃过纷杂的军政权威,只在
吴佩孚身上停留了一下。这倒不是因为吴佩孚能征善战,一呼百应,而是他为政清
廉,作风民主,把华盛顿视为人生楷模。总之一句话,在美国人眼里,吴佩孚不是
革命家,而是改革者,而且很有可能会推行美式改革。
吴佩孚是老北洋军人,五四学潮中,他始终声援学生,反对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20年代初,胡适认为吴佩孚既是高层知识分子可以信赖支持的人,也是可以扭转
中国时局的人。借着北方混战,孙中山在广州另立政府,自称"非常大总统"。在胡
适看来,把徐世昌赶出北京总统府并消灭广州的"非常大总统",此统一中国之大任
,只有吴佩孚可以担当。那时,胡适--这位留美学生--的意见,往往和美国不谋而
合。但这次,胡适也没有看对。一个品德高尚的军人,并不一定可以担当统一大任
。在与张作霖和冯玉祥的内讧中,吴佩孚元气大伤。当他独自转身南下,对付他们
共同的敌人--蒋介石--却被打得大败,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美国人惊讶地发现,最
有威力的人物竟是孙中山的后人蒋介石。他们不得不调整政策,将信将疑,把中美
关系的未来,第一次转向南方的革命阵营。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天外飞仙]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16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