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jif (绘画-雕塑-建筑), 信区: History
标  题: Re: 全汉昇著《唐宋帝国与运河》节略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May 28 12:12:38 2006), 转信

第七章  北宋的立国与运河

  运河自唐末溃决为污泽后,淤塞而不宜于航运。一向靠运河把军事政治重心的北方和经
济重心的南方连系起来而发荣滋长的大唐帝国,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崩溃的。大唐帝国崩溃以
后,朱温、李存勖、石敬塘、刘知远等虽然先后相继建国,可是,运河既因淤塞而不能发挥
它的连系南北的作用,他们所建立的政治机构自要跟著军事政治重心和经济重心的分离而势
衰力微,从而规模也远不如过去的大唐帝国那样伟大了。

  这种情形,到了五代末后周世宗时代(954-9),开始发生激剧的变化。“世祖区区五
六年间,取秦陇,平淮右,复三关(即瓦桥、益津及高阳关,均在今河北省)”,差不多削
平了当日的重要藩镇的大部份,从而奠定了北宋大一统的帝国的基础。不特如此,因为他荡
平淮南,在军事上完成了从前朱温所不能完成的事业,过去被切为两段而分隶于两个政治组
织之下的运河,遂又重新打通而可以直达长江。因此,约在平定淮南的同一时间内,周世宗
又派人大规模的整个治运河的水道,使它恢复运输效能,重新把军事政治重心和经济重心密
切连系起来,以便在当日成长中的帝国又再复凝结为一个坚强牢固的机体。故我们与其说周
世宗是五季末叶的皇帝,毋宁说他是北宋帝国的创始者。

  运河既因疏浚而复通江淮舟楫,当宋太祖平定江南各地,遂把军事政治重心的北方和经
济重心的南方重新连系起来。北宋立国的政策,与前代有些不同。宋初政府鉴于唐末五代藩
镇跋扈之祸,实行中央集权政策。太祖即位不久,即以杯酒释兵权,不使军人过问政事,而
以文臣充任地方行政长官。因为要使这个政策继续有效,政府遂集重兵于中央,造成强干弱
枝之势,以便随时都能够镇压各地的叛乱。军队须用粮食来维持,中央既然集中了重兵,对
于粮食的需要便激剧增加起来。为著要供应钜额的粮食,政府不得不选择便于漕运江淮米粮
而又能照顾北方和西北方边防的地方来建都。当日最适合这个条件的地方,是位于运河北段
的汴州。

  宋太祖,虽然不满意于汴州地势的平坦,而以形势比较险要的洛阳或长安为他的理想的
首都,可是为著满足中央对于大量粮食的需要,也只好迁就事实,以江淮物资容易到达的汴
州为首都,而名曰汴京或东京。由此可知,北宋帝国所以以汴京为首都,运河实在具有决定
性的作用。

  北宋开国的时候,因为要避免唐末五代藩镇之祸,政府遂集重兵于首都,以巩固中央。
首都驻屯的军队多了,对于粮食的需要便激增起来。因此,为著要解决当日首都非常重要的
粮食问题,北宋政府只好承五代之旧,建都于较便漕运的汴京,而不像唐代那样建都于距离
江淮较远的长安和洛阳。

  汴京所以能作北宋大一统帝国的首都,运河实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汴京与运河
有这样密切的关系,故淳化二年(991)六月运河溃决的时候,连皇帝本人也亲自下河来督
工修理。

  运河与北宋立国政策及建都地点的关系,已如上述,现在让我们看看当日运河如何发挥
它的连系南北的作用。北宋政府对于江淮物资的北运,也像唐代裴耀卿和刘晏改革漕运时那
样,采取分段运输的办法,即转般法。这时首都与经济重心的江淮的距离,远较唐代为近,
但因集中的军队较多,对于粮食的需要却特别的大。在另一方面,运河的水主要来自黄河,
因受冬日黄河水干的影响,每年自三四月起只有半年左右可以通航,到了十月即因水浅而不
能航运。运河每年既然只有二分一左右的时间可供船只航行之用,政府对于江淮钜额米粮的
北运,便只好尽量利用这半年可航的时间。此外,运河河水的深度又没有长江那样大,不能
像长江那样航行重船。在这种情形之下,如果要想运河充份发挥运输的效能,转般法实是最
合适的办法。当日东南六路上供的米粮,每年都由各路转运司按照规定的时间分别运送到真
(今江苏仪征县)、扬、楚(今江苏安淮县)、泗等州的转般仓,由发运司负责收受。这些
贮存于各州转般仓的米,等到运河水长,可以航行的时候,便由发运司用船加紧运送往汴京
去。发运司备有钜额的钱,在平时用作籴本来购米贮藏,以便各路转运司万一没有按照规定
时间把米运到时,代替来运往汴京,以免错过了运河可航的时间。这些预先贮藏好的米,发
运司多在农产丰收的时间和地点来收买,以便农产歉收路份用钱代替来缴纳;故无论在时间
上,或是在空间上,它对于粮食供求的调节都有很重大的贡献。此外,因为当日政府实行食
盐专卖,淮南沿海出产的盐多先集中于真州,以便江南荆湖及两浙等路来此的船只,把米卸
下后,装盐运返各地销售;这比诸空船回去,自然要经济得多。

由于上述的办法,北宋时代运河每年向北输送的物资,数量至为可观。就中米粮一项,由东
南六路运往汴京,“国初未有定数。太平兴国六年(981-2),始制汴河岁运杭米三百万石
,……至道初(995),汴运米至五百八十万石。大中祥符初(1008),七百万石”(《宋
会要.食货》46)。其后越来越多,在真宗末及仁宗时(1023-1046),运河每年运抵汴京
的米,有时竟多至八百万石。不过就大体上说,在北宋时代,运河每年的运米额,以六百万
石的时候为多,有时更减至五百五十万石。此外,运河每年北运的其它物资,如金、银、钱
、帛、茶及各种军用品,数量也非常之大。当日南方各地,除供米的东南六路外,四川因为
距离较远,每年经长江及运河运往汴京的物品,以布帛为主;广南东路因为是对外贸易要港
所在地,每年北经赣江、长江及运河输送至汴京的物品,则以金、银、香药、犀角、象牙及
百货为主。这许多物资都构成了北宋中央政权赖以存立的经济基础;而它们所以能够由南方
大量运抵中央,运河实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由南方经运河向北输送的钜额物资,不独用来养活在汴京驻防的数十万军队,和支付中
央政府的行政费用,其中一部份又再向北转运往河北、河东(相当于今山西省)及陜西等路
,以满足当日国防上的需要。因为北宋外患的威胁,来自北方的契丹,和西北方的西夏,而
上述三路适当其冲,故政府在这些地方都配备了重兵,以维持国家的安全和独立。兵多了,
军费的开支大为增加,绝非当地赋税收入所能应付,故政府不得不把一部份由运河北运的物
资转往上述三路,以供应那里因驻军的增加而起的庞大的需要。在三路中,河北与运河的交
通较便,在那里因防御当日最大的外敌(契丹)而驻屯的军队又较多,故由江淮沿运河北运
的物资,多输送到那里去。此外,在山东方面,当发生粮食恐慌时,政府也常把由运河北上
的江淮米粮转运前往接济。

  综括上述,我们可知运河自唐末起曾经长期废弃不用,其中一部份甚至溃决变为污泽;
其后到了后周显德年间,世宗平定淮南,打通运河,并加以开浚,才奠定了运河复航的基础
;及北宋开国,运河遂重新成为连系军事政治重心的北方和经济重心的南方的大动脉。北宋
立国的政策,因欲避免唐末五代藩镇之祸,以中央集权为主。因为实行中央集权政策,政府
须集重兵于中央,以提高中央的威望。中央驻兵既然很多,对于粮食的需要自然增大。为著
要供应钜额的粮食,政府不得不放弃建都于形势险要而漕运不便的洛阳和长安,而以处于运
河旁边,南方米粮较易大量运到的汴京为首都。由此可知,北宋中央政府的驻在地点,实为
运河所决定。自此以后,由于转般法的采用,运河每年北运的几百万石的米,和为数甚大的
其它物资,构成中央政权赖以支持的柱石。不特如此,运河年年向北输送的钜额物资,除用
来支付汴京军政各费外,其中一部份又再向北转运往河北等地,以满足因防御外患而起的军
事上的需要;此外又有一小部份运往山东一带,以作赈饥之用。由此可见,运河与北宋立国
的关系所以这样密切,主要由于它军事政治重心和经济重心连系起来,从而发生一种力量,
使北宋帝国在当日国际斗争的战场上能够长期站立得住。
第八章  北宋帝国的崩溃与运河

  到了北宋末徽(1101─1125)钦(1126─7)二宗时代,由于种种的原因,运河却渐渐
丧失它这种连系南北的作用,以致中央政府不能得到江淮物资的大量接济,而北方和西北的
国防上的需要也无从满足。

  北宋末年运河所以不能充份发挥它的作用,主要由于自唐代裴耀卿改革漕运以来久已实
行的转般法的废弃。崇宁三年(1104─5)政府改行直达法,即不顾沿途所经河道深浅的不
同,由东南六路用船一直把米运往汴京去。这时政府所以把转般法改为直达法,主要由于发
运司籴本的消失,和食盐专卖法之改为钞盐法。上面曾说,转般法所以能够有效的运用,因
为发运司备有钜额的钱,在农产丰收的时间和地点用来收买米粮,以便当各路因歉收而不能
照规定时间把米运到真州等地的转般仓,而运河水长通航的时间刚刚来临的时候,仍然有米
运往汴京去。及崇宁初蔡京执政的时候,其亲信胡师文为发运使,却把这一大笔原来用作籴
本的钱作为羡余来献给政府,以致此后发运司没有钱籴米来代发,复次,当转般法实行的时
候,政府在食盐方面又采取专卖政策来与之配合,故由各路运米到真州的船只,把米卸下以
后,又可装盐回去销售。及崇宁二年,蔡京却把食盐专卖法改为钞盐法(或曰通商法),规
定商人在汴京“榷货务买钞所”用钱买到盐钞后,便可到产盐地换取食盐,而转运往一定的
地点来销售(《宋史》卷182)。这样一来,商人既然代替政府来贩运食盐,由各路运米到
真州去的漕船,在归途中便只好空船行驶了。这未免太不经济,故转般法有改为直达法的必
要。

  直达法实行后,漕运的成绩却远不及过去转般法那样优良。东南六路与汴京的距离远较
与真州等地的距离为远,而长江运河水道的深浅又各有不同。在这一段绵长的路途上,船只
航行所费的时日自要加长,每年往返的次数自要减少,至于政府对于沿途航运的督察管理则
非常困难。这样一来,运河的运输量自要因种种流弊的发生而激减。其中最大的一点,是漕
运人员在路上稽留住滞,以盗卖他们船中所运的米,盗卖完了,便把船只凿沉,一走了事。
复次,随著直达法的实行,运河沿线因储水而设立的水闸,开闭没有节制,结果运河又常因
水浅而阻滞船只的航行。因此,自直达法实行后,运河每年由南方运往汴京的米粮,数量要
大为减少。

  约在上述直达法实行的期间内,运河又另外发生其它事件,足以影响到运米额的锐减。
这时徽宗正在汴京大修延福宫艮岳,以供享乐之用。为著要满足他的政治野心,蔡京的亲信
朱#遂在苏州太湖一带大规模的搜集奇花异石,运往汴京,以取得徽宗的恩宠。因为这些花
石的运输,政府特设进奉局于苏州,让他主持其事。他运输花石所用的船只。多特势取自原
来运米的漕船,故此后供运米用的漕船便要大减。不特如此,当日的花石纲船既然大规模的
纵横拥挤于运河上,这些剩下来运米的船只,在那里航行自然要大受阻碍。因此,除直达法
的流弊以外,再加上花石纲的骚扰,运河每年的运输量更要激剧减小。

  根据上述,我们可知宋末徽宗时代的运河,一方面由于自唐以来久已实行有效的转般法
的废弃,他方面由于花石纲的阻扰,每年由南方向北输送的物资,数量要远较以前为少。其
后到了钦宗靖康年间,当金人入侵的时候,汴京因被围攻,漕运自然不通。再往后,运河上
游的堤岸又因被盗贼破坏而溃决,以致河水干浅,阻滞了漕运船只的航行。因此,自徽宗以
来运河每年运输量越来越小的情形,到钦宗时代遂更为严重,从而汴京及其它北方各地遂得
不到江淮物资的充份接济。
第九章 宋金对立与运河

  北宋帝国崩溃以后,自隋以来的大一统的帝国遂长期分裂为南北两个政治组织。这时金
国占据了淮河以北的土地,南宋则只保存著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宋金既然以淮河为界,在
政治上互相对立,运河遂被切为两段,不复是连络黄河与长江的水道。这样一来,运河在过
去数百年间连系南北的作用便完全消失,从而陷于长期废弃的状态了。因此,当宋金对立时
,运河在淮河以北的水道,因为水流断绝,完全堙塞,遂变为麦田,车马道路,或给人盖房
居住。

  不过,黄河与长江间的运河虽然因宋金的对立而不能沟通南北,它在长江以南由镇江到
杭州的一大段,即隋炀帝开凿的江南河,在此时却成为南宋行都临安(即杭州)与全国各地
连系的重要交通线。南宋政府赖以维持的诸路上供的财赋,大多数都要经过这条水路纔能运
抵临安。因此,南宋所以能够偏安一偶,这一段运河实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杭州位于隋修运河的最南端,南宋政府驻在此地时,多半须由运河至镇江入长江,然后
纔能与所属各地取得连系。同时大江以下各地上供政府的物资,也要由镇江入运河纔能大量
运往。由此可知,当宋金对立时,运河虽因被截为两段而失却它的连系南北的作用,其最南
对于南宋的立国仍有很大的贡献。这也许是隋炀帝最初开凿时所不及料吧!




--

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
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
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
良好教育的狗,而不象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 爱因斯坦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9.122.2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04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