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opl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amuel (孔雀建翎), 信区: People
标 题: 余佘系出一源 两姓谊属弟兄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8月27日14:15:30 星期三), 站内信件
“余”与“佘”,都是汉人的姓氏,两个字看起来极为相似,如果不仔细分辨,可
能有许多人还看不出其间的那点些微差别呢!
关于“余”、“佘”二字之间这一段错综复杂的关系,可以从古人杨慎的笔记上,
看出大概。杨慎是这样说的:“今人姓有此而妄写作佘,此不通晓说文而自作聪明者,
余字从舍省,舍与蛇近,则禅遮之切为正音矣,五代宋初人,自称曰沙家,即佘家之近
声可证,而赊字从佘,亦可知也。”
另外,清代学者张澍在《姓氏五书》上也指出:“古有余写佘,余之转音为禅遮切
,音蛇,今人妄作佘,非也。”
从这两段记载,“余”与“佘”两个字,以及两个姓氏之间的关系,便十分的显然
了——两个姓氏系出于同一来源,根本就谊属兄弟。
余、佘二氏的系出一源,还可以从他们的繁衍地点,找到有力的证据——
《姓纂》一书中指出:“余,望出新安,秦由余之后,代居歙州。”
《姓苑》上则指出:“佘,南昌郡人,今新安有之。”
由此可见,余、佘二氏,过去主要都是繁衍于新安,也就是现在的安徽歙县一带。
而佘姓的最早出现,很可能是唐代的江西南昌,因为,在历史上头一个出现的佘姓名人
,是唐代的太学博士佘钦,他的籍贯就是南昌,由此判断,江西与安徽既属邻地,从安
徽繁衍到南昌的余氏,由于某种缘故或是偶然的因素,而使自己的姓氏少掉了那么一小
截,变成了佘氏,自也是极为可能的事。
根据以上的这些资料,余、佘二姓的谊属兄弟,应该是八九不离十的,那么,余氏
的始祖,也应该就是佘氏的始祖,余姓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姓纂》上的考据是“秦由余之后,代居歙州”。这位为后来统一
天下的秦国奠定富强基础的由余,正是后世余姓以及佘姓的始祖。
余氏的南迁,根据后世学者考证,应该也是在唐代之后,否则,那个时候的新安和
南昌也就不会有余姓甚至佘姓的名人出现了。换言之,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余氏的后
人是同时在不断地繁衍滋长的,而余姓的转为佘姓,则是发生在江南的事,北方各地,
最初并没有姓佘的人,后来也是从江南迁移去的。
余、佘二氏,虽然源远流长,有着将近三千年的历史,但奇怪的是,他们的出人头
地却迟至唐代以后,而大露锋芒于宋代之时。
宋仁宗的天圣年间,有十分著名的“四谏”,指的是当时在朝廷只担负言责的欧阳
修、王素、蔡襄以及余靖四人,其中的余靖,正是广东曲江余家的杰出子弟,十分受到
当朝的器重,余靖的功业,尚不仅此,他并曾先后三次出使契丹,后来侬智高反叛,他
奉令经制南事,不载南海一物,后官至工部尚书,著有《武溪集》传世。后来,广州设
有一座远近知名的“八贤堂”,余靖即为八贤之一,可见得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了,
怪不得后世广东的余姓人士,都对这位杰出先人的事迹津津乐道。
--
三年硕士五年博,身变皮骨腰变驮。昨日豪情遭磨难,今朝两鬓见斑驳。
囊中通货常恨少,腹内草莽日渐多。墙上芦苇浅根底,山间竹笋空外壳。
有心飘洋求深造,无奈拦路有G 托。终日昏昏书中死,彻夜迷迷网上活。
人依电脑哥俩个,情寄足球心一颗。偶有红袖添香事,南柯梦醒愁更多。
不毛之地空求雨,梧桐树矮愧凤落。寄言诸位同窗友,莫效小子这般活。
轻浮小舟难下海,空虚岁月易蹉跎。此中言语皆肺腑,敬请大家细琢磨。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61.158.67.217]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8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