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etry 版 (精华区)

一七 对偶(二)


  作诗是闲事(意思是不如此照样能活下去),作诗用对偶是闲事中的闲事。不过人
,有生,就天赋一些或不少怪脾气,如颜真卿有《乞米帖》,是忙事,用字不多,陶渊
明有《闲情赋》,是闲事,单是述所愿,就由“在衣而为领”到“在木而为桐”,累积
了10项,这就可证,至少是有时候,越是闲事就越肯用心思。作诗用对偶也是这样,因
为是闲事,昔人在这方面就费了大量的心思。结果就制造了很多讲究,或说花样。单说
分类,《诗人玉屑》卷七“属对”条引《诗苑类格》说:
  唐上官仪曰:诗有六对: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芽是也
;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五曰迭韵对,彷徨放旷是
也;六曰双拟对,春树秋池是也。又曰:诗有八对:一曰的名对,送酒东南去,迎琴西
北来是也;二曰异类对,风织(读仄声)池间树,虫穿草上文是也;三曰双声对,秋露
香佳菊(读仄声),春风馥丽兰是也(案指后二字);四曰迭韵对,放荡千般意,迁延
一(读仄声)介心是也(案指前二字);五曰联绵对,残河若带,初月如眉是也(据《
文镜秘府论》,第二、三字重为联绵,疑当作“残河河若带,初月月如眉”);六曰双
拟对,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读仄声)胜花是也;七曰回文对,情新因意得(读仄声,
下句同),意得逐(读仄声)情新是也;八曰隔句对,相思复相忆,夜夜泪沾衣,空叹
复空泣,朝朝君未归是也。
  日人遍照金刚著《文镜秘府论》(案为记在唐时所学),东卷专讲对偶,类分得更
细,共29种:
  一曰的名对(亦名正名对,亦名正对);二曰隔句对;三曰双拟对;四曰联绵对;
五曰互成对;六曰异类对;七曰赋体对;八曰双声对;九曰迭韵对;十曰回文对;十一
曰意对;十二曰平对;十三曰奇对;十四曰同对;十五曰字对;十六曰声对;十七曰侧
对;十八曰邻近对;十九曰交络对;廿曰当句对;廿一曰含境对;廿二曰背体对;廿三
曰偏对;廿四曰双虚实对;廿五曰假对;廿六曰切侧对;廿七曰双声侧对;廿八曰迭韵
侧对;廿九曰总不对对。
  这显然过于琐碎,而且有的不合理,如第廿九的总不对对,指全篇不对偶的,怎么
能算“对”的一种呢?更重要的是用处不大而容易搅扰思路,所以宜于扔开不管,只当
没有那么回事。应该管的是一些有用的和可能用到的,以下由显著而微细,依次说说。

  先说对偶的上中下三等,或说好、次好、合格三等。分等的标准是相对的词语,意
义所属的类的远近。近是属于一小类,好;远是属于一大类,也可以,但差些。以名词
“金”为例,与玉类近,与树类远;以动词“坐”为例,与行类近,与求类远。对偶用
类近的,如金对玉,坐对行,就好。为什么?难说,正如耳环两个相同而不异,问为什
么就美,也说不清楚。只好接受现实,不问理由,专说分等。由初级说起。为了简明,
多举名词为例。如: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禁里疏·钟官舍晚      省中啼·鸟吏·人稀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
  火与书,月与金,轩与酒,场圃与桑麻,钟与鸟,舍与人,田园与骨肉,干戈与道
路,都只是属于名词的大类,或说类不近,所以用来对偶,只是合格而不是很好。这种
对偶有个名堂,曰“宽对”。
  大类可以分为小类。如王力先生《诗词格律》由对偶的角度看,把词分为名词、形
容词、数词(数目字)、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共9类;名词品类繁
杂,再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宫室、服饰、器用、植物、动物、人伦、人事、形体共
11类。又如旧时代流行的《诗韵合璧》,其中《词林典腋》把事物分为天文门、时令门
、地理门、帝后门、职官门、政治门、礼仪门、音乐门、人伦门、人物门、闺阁门、形
体门、文事门、武备门、技艺门、外教门、珍宝门、宫室门、器用门、服饰门、饮食门
、菽粟门、布帛门、草木门、花卉门、果品门、飞禽门、走兽门、鳞介门、昆虫门共30
类。这样分,粗细未必合适,也不像分韵那样,有毫不含糊的约束力。但它蕴含一种道
德性的约束力,就是:词语可以分成小类,对偶双方最好是属于一小类的;不得已而求
其次,也要属于相近的两小类的。何谓近远?如天文与时令,服饰与饮食,近;天文与
果品,服饰与飞禽,远。用小类相近的词语对偶是中级,如:
  雁度池塘·月      山连井邑·春
  正忆往时·严·仆·射  共迎中使·望·乡·台
  一·花开·楚国     双·燕入·卢·家
  立·马望·云秋·塞静  射·雕临·水晚·天晴
  月与春是天文对时令,花与燕是花卉对飞禽,楚国与卢家是国名对家名,严仆射与
望乡台是人名对地名,马与雕是走兽对飞禽(习惯也看作同类),云与水是天文对地理
,塞与天是地理对天文,都是邻近的小类相对,虽不是上好,总可以说是相当好。这也
有个名堂,曰“邻对”。
  还可以再升一级,那就是小类之内的词语相对,成为上好的对偶。如: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身著·紫衣趋·阙·下  ·口衔·丹诏出·关·东
  ·星临·万户动      ·月傍·九霄多
  ·河·山·北枕·秦·关险 ·驿·路·西连·汉·畤平
  海与江是地理对地理,夜与年是时令对时令,星与月是天文对天文,万与九是数目
对数目,身与口是人体对人体,紫与丹是颜色对颜色,阙与关是地理对地理,下与东是
方位对方位,河与驿,山与路,关与畤,都是地理对地理,北与西是方位对方位,相对
的词语都属于一小类,这就像是宝黛结亲,天生的一对,所以成为上好。这也有个名堂
,曰“工对”。
  工对好,因而人就趋之若鹜。先是用大力学。旧时代还有不少供学习的书,无妨举
一两种看看。一种名《声律启蒙》,以平声30韵为纲,把对偶编成歌诀,以利于记忆。
如一东韵是: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
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
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颜巷陋,阮途穷,冀北
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尘虑萦心懒抚
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天皓皓,日融融,佩剑
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菱荷风。女子眉纤额下
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这是既学对偶,又记诗韵。还有着重学对偶和辞藻(包括典故)的,如上面提到的
《词林典腋》,时令门“清明”条收以下这些(为醒目,酌改格式):
  改火--新烟
  紫笋--青枫
  插柳--试衣
  紫燕--黄鹂
  游子--啼鹃
  冷灶--春城
  莺斗巧--蝶飞忙
  试新茗--上春台
  槐烟散--榆火新
  梨淡白--柳深青
  泼火晴来--踏青人去
  春光旖旎--草色芊眠
  见桐花之初放--知柳絮之将绵
  试上月灯之阁--仍游芳树之园
  紫笋同茶进--青枫共柳钻
  御柳飞花,且诵韩翃之句--杏花沽酒,还吟杜牧之篇
  拔河戏日--淘井泉新
  旧时代的读书人,初学,要背这些,即用大力学。用力学是收。收足了要放,也是
为了放,所以昔人近体诗作中,工对总是随处可见。如: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疏·松影·落·空·坛·静  ·细·草香·生·小·洞·幽
  ·半·岭·通·佳·气     ·中·峰·绕·瑞·烟
  ·花·迎·剑·珮·星·初·落 ·柳·拂·旌·旗·露·未·干
  上下联相对的两个字,加点的都是工对。
  这股对偶求工整的风,正如其他风气一样,也必是随着时间的绵延而变本加厉。其
表现之一是类越分越细,如《词林典腋》分事物为30类之后还加个“外编”,包括7类:

  (1)抬头(旧时代有关皇帝及其祖、圣的词语,行文中用到要转入另一行,向上推
一或二或三格,以表示尊敬,有如现代之印黑体)对,如:
  丹陛--紫宸
  凤诰--鸾章
  皇极建--帝恩均
  (2)颜色对,如:
  姹紫--嫣红
  黄道--紫虚
  红粉席--绿纱窗
  素以为绚--青出于蓝
  (3)数目对,如:
  二宋--三苏
  巨万--大千
  三寸舌--九回肠
  金钗十二--珠履三千
  (4)卦名对,如:
  出震--乘乾
  鸿渐--龙升
  寰区泰--年谷丰
  坤马行地--乾龙御天
  (5)干支对,如:
  太乙--长庚
  子细--辛勤
  子午谷--丁卯桥
  甲父焚香--丁娘度曲
  (6)姓名人物对,如:
  说项--依刘
  燕燕--莺莺
  元亮径--子陵台
  青衫司马--红杏尚书
  (7)虚字对,如:
  曰若--云何
  不落--将离
  莫须有--将无同
  物犹如此--人亦宜然
  显然,如果照这样大分小,小分为更小,那将难于走到尽头。可是昔人作近体诗,
虽然不明白说愿意这样细,拿起笔却是决心走这条路。如“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
余”是国(或朝代)名对国名;“·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是官名对官名;“沧海未全归·禹贡,蓟门何处尽·尧封”是圣王对圣王;“·长·
信月留宁避晓,·宜·春花满不飞香”是宫苑对宫苑;“·楚·辞已不饶唐勒,·风·
赋何曾让景差”是书篇对书篇;“制从·长·庆辞高古,诗到·元·和体变新”是年号
对年号,都是尽力追小类以求工上加工。还有用兼顾法以求工上加工的,如:“授符·
黄·石·老,学剑·白·猿·翁”是人名对人名,还要兼顾颜色对;“海对·羊·城阔
,山连·象·郡高”是地名对地名,还要兼顾走兽对,更可见对于对偶,昔人迷的程度
是如何深了。
  迷之深加日久天长就形成不少框框,至少是不问理由的习惯。只举最微末的为例,
如有对无,古对今,旧对新,去对来,外对中,易对难,自对谁,妇对夫,暮对朝,未
对犹,等等,就成为不成文的规定,只要不太难凑,就一定要追求以这样的面目出现。
这好不好?难说。不过,如果已经承认工对好,那我们就只能跟着鼓掌。昔人就是跟着
鼓掌的。鼓掌是同意,是赞扬。其后当然是照办。
  但是,至少是有时候,形式美与意义合不能协调的问题又来了。如苋菜与黄瓜形成
对偶,如果苋菜也可以称为紫菜,那就十全十美,可是它偏偏不能称为紫菜,由迷于工
对的人看来真是太遗憾了。补救之道有硬汉子的,两个办法:一种是干脆放弃工对,另
一种是改为别的说法。还有一种补救之道是阿Q的,曰“借对”。所谓借,是利用多义字
的另一种意义来混充,如上联第几字用了甲字,下联第几字用了乙字,乙有两种意义,
这里用的是第一种,与甲同属一大类,可是第二种意义与甲同属一小类,这就可以利用
人的目和耳的错觉,算作工对了。字有形有音,都能表义,所以借对又可以分为“借形
”(严格说是既借形又借音)“借音”(只借音)两种。先说借形的,如:
  少·年曾任侠     晚·节更为儒
  回日楼台非·甲帐   去时冠剑是·丁年
  那堪将·凤·女    还以嫁·乌·孙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节这里是节操义,借节气义,与年形成工对。乌孙这里是国名,借乌鸦义和子孙义
,与凤女形成工对。丁这里是壮丁义,借丙丁义,与甲形成干支对。寻常这里是平常义
,借八尺为寻、二寻为常义,与七十形成数目对。再说借音的,如:
  厨人具·鸡黍     稚子摘·杨梅
  ·翠黛不须留五马   ·皇恩只许住三年
  次·第寻书札     呼·儿检赠诗
  ·清风掠地秋先到   ·赤日行天午不知
  杨音同羊,借来与鸡形成禽兽对。第音同弟,借来与儿形成亲属对。皇音同黄,借
来与翠(绿色)形成颜色对。清音同青,也是借来与赤形成颜色对。显然,这都是画饼
充饥。可是昔人很喜欢变这种戏法,虽然可有可无,有时候却偏偏喜欢来一下。
  还喜欢或更喜欢来一下的是“流水对”。这是上下联一气而下,有如流水,用语法
术语说是上下两句合为一句。如:
  欲将寒涧树      卖与翠楼人
  当君白首同归日    是我青山独往时
  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我的看法,这显得既紧凑又活泼,比借对的花样高明。
  以上所举都是属于规矩整齐的。对偶还有散漫的一类,计有两种。一种可以名为“
错综对”,如:
  禅宫·分两地     释子一·为心
  昔看黄菊·与君别   今听玄蝉我·却回
  不独·避霜雪     其如俦侣·稀
  裙拖·六·幅湘江水  鬓拥巫山·一·段云
  加点的字与加点的字对偶,加线的字与加线的字对偶,可是位置不同。另一种可以
名为“意对”,如:
  巴蜀愁谁语      吴门兴杳然
  卧龙跃马终黄土    人事音书漫寂寥
  世人皆欲杀      吾意独怜才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都是有些字不合对偶条件,可是上下两句的意思对称。律诗的精神是循规蹈矩的,
所以这两种野孤坐禅形式的,昔人诗作中并不多见。
  对偶的花样,还有上下两联形式之外的。一种是缩小型,如:
  ·虚·馆对·荒·塘  独留·青·冢向·黄·昏
  ·细·草绿·汀·洲  不见·男·婚·女·嫁时
  加点的字在一句里对偶,名“当句对”。
  另一种是扩大型,如:
  喜近天皇寺,先被古画图
  应经帝子渚,同泣舜苍梧
  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第一句与第三句对偶,第二句与第四句对偶,名“隔句对”或“扇面对”。如果说
错综对和意对有野狐禅气,这种隔句对就加倍有野狐禅气。
  最后说说,对偶究竟与一对太师椅或一对耳环有别,因为对偶的一对不是供观赏的
,而是供理会的。理会,内容以多为胜,所以上好的对偶既要词语相对,又要意境若即
若离。因为有这种避重复的要求,所以如下面的五言、七言各两联: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漠漠帆来重    冥冥鸟去迟
  估客昼眠知浪静  舟人夜语觉潮生
  就显得面目过于相似,不如下面的五言、七言各两联:
  江山如有待    花柳更无私
  岂有文章惊海内  漫劳车马驻江干
  欲寻芳草去    惜与故人违
  初行竹里才通马  直到花间始见人
  显得委曲多变。这种情况使对偶处于两难的夹谷中,是既要接近(远之则怨),又
不宜于太接近(近之则不逊)。幸而这是过高的要求,不管也可以。
  还有一种,也来于避复的要求,不能不管,是律诗的中间两联,结构不可用同一个
模式,否则算“合掌”。如下面的两例就是:
  绣槛临沧渚    万里寒光生积雪
  牙樯插暮沙    三边曙色动危旌
  浦云沉断雁    沙场烽火侵胡月
  江雨入昏鸦    海畔云山拥蓟城
  旧时代视合掌为大忌,由诗,或扩大为文,宜于变化的原则看,这禁忌不是没有道
理的。
  模式是外形的结构,要变,这要求是硬性的。求变的原则还延伸,也管内容,就是
中间两联的意思也要变,纵使这要求不是硬性的。如:
  吴楚东南坼     无边落木萧萧下
  乾坤日夜浮     不尽长江滚滚来
  亲朋无一字     万里悲秋长作客
  老病有孤舟     百年多病独登台
  都是前一联写景,后一联写情。又如:
  绿树村边合     锁衔金兽连环冷
  青山郭外斜     水滴铜龙昼漏长
  开轩面场圃     云髻罢梳还对镜
  把酒话桑麻     罗衣欲换更添香
  都是前一联写陪衬的环境,后一联写人的活动。变的情况各式各样,所求都是内容
丰富,灵活生动。
  到此,有关对偶的讲究说了不少。这样不避繁琐,是因为仿作旧诗,难于避开对偶
,虽然未必大菜小菜都想尝尝,但是语云,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所以还是择
要说了。


如梦校录制作,绝妙好词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08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