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ookworm (书虫), 信区: Reading
标  题: 1-3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09月19日15:48:46 星期二), 站内信件

我利用我父亲收到的那张票,登上了歌剧院的大楼梯。我瞧见前面有个人,开始我把他
当成德·夏吕斯先生,他的背影看上去很象德·夏吕斯先生。当他回头向剧场的一个职
员打听什么事情时,我发现我弄错了。但是,我根据这个陌生人的衣着以及他同男检票
员和女引座员——他们没有马上答腔——讲话的姿态,毫不犹豫地把他归入德·夏吕斯
先生那个阶层中。因为尽管各人有各人的特征,可是在那个时代,在富有的、服饰华丽
的爵爷和富有的、服饰华丽的金融家或大工业家之间,总存有非常明显的差别。金融家
或工业家对下级讲话口气傲慢,不容置辩,并以为这就是他的潇洒风度。可这们爵爷却
笑容可掬,和蔼可亲,露出谦逊而耐心的神态,装成一名普通的观众,并把这看成是他
良好教养的一个特征。当一个银行家的阔少爷此刻走进剧院,看见这位爵爷满脸微笑中
透着善良,掩盖了他那个特定的阶层在他身上划下的不可逾越的界线,要不是他发现他
的相貌和最近报上刊登的现在正在巴黎逗留的奥地利皇侄萨克森亲王肖像十分相象,真
会把他当作一个出身寒微的平民。我知道他是盖尔芒特家的挚友。当我走到检票员身边
时,听见萨克森亲王(或者是假定的那位亲王)笑吟吟地说:“我不知道是几号包厢,
我表姐跟我说,我一打听就会知道的。”
  也许他就是萨克森亲王。当他在说“我表姐跟我说,我一打听就会知道的”这句话
时,他的眼睛通过想象而看见的也许就是德·盖尔芒特夫人(她要是真在,我就能一睹
她在她堂弟媳的楼下包厢里的生活片断了,她的生活总是令我难以想象)。因此,这个
与众不同的微笑的眼神,这些极其普通的言语,用可能有的幸福和靠不住的声誉这两根
触须,交替地抚摩着我的心,它们带给我的温情远非一个抽象的梦幻所能比拟。至少,
他向检票员讲这句话的时候,把一条可能通往一个新世界的道路,连接到我日常生活中
的一个平凡的夜晚上来了。检票员说了句“楼下包厢”,并用手指了指走廊,他便走了
进去。走廊潮湿异常,墙壁裂缝累累,仿佛通往海底岩洞,通往神奇的海洋仙女的王国
。我前面只有一个渐渐远去的穿晚礼服的先生,可是,我不停地在想,他是萨克森亲王
,他要去看望盖尔芒特公爵夫人。这个念头就象一个不灵便的反射镜,围绕着他转动,
却不能把光线正确无误地投射到他身上。虽然他孤身一人,但是这个和他毫无关系的、
摸不到的、无边无际的、象投影那样不连贯地跳动着的念头,仿佛走在他的前头,在给
他引路,它象雅典娜女神①,寸步不离她的希腊士兵,而别人却看不见她。
  --------
  ①雅典娜为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是古希腊雅典城的保护神。
  我来到座位上,一面竭力回忆《费德尔》剧中的一句诗,可我记不确切了。按照我
背出来的这句诗看,它的音步数跟规定的数目不一样,但是因为我不想去数音节,所以
我认为要衡量它的平衡是否失调,要衡量它是否是一句古典诗,这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共
同的标准。它显得那样冗长,哪怕去掉六个甚至更多的音节,以改成一句十二音节的诗
,我都不会感到吃惊。但我蓦地回忆起这句诗来了,骤然间,一个不通人性世界的那些
难以铲平的凸凹不平,竟魔术般地烟消云散了,诗句的音节顿时符合十二音节诗的韵律
,多余的音节犹如一浮出水面就破的气泡,轻松而灵巧地消失了。我白费了半天脑筋,
其实它才多出一个音步。
  池座的一些票是在剧院售票处零售的,卖给假充高雅的人或好奇的人,他们想尽情
观望那些他们平时没有机会从近处看到的人。的确,在这里,他们可以公开观察这些人
的通常是隐秘的社会生活的真实面,因为帕尔马公主把二楼、楼下以及楼厅的各个包厢
全都分给了她的朋友,剧场仿佛成了沙龙,每个人随意离开座位,到这个或那个女友身
边去坐一坐。
  我周围尽是些庸俗之辈,他们并不认识预订戏票的观众,却想表明自己认出了他们
,便大声喊着他们的姓名。他们还说,这些预订戏票的人来这里犹如进了他们的沙龙,
言下之意,他们是不会专心看戏的。可是恰恰相反。一个有才气的大学生,为了听拉贝
玛演唱而买了张池座票,一心想的是不要弄脏他的手套,不要妨碍别人,同机遇赐与他
的邻座搞好关系,不时微笑着追踪一个稍纵即逝的目光,不礼貌地避开一个相遇的目光
,一个熟人的目光,当他在剧场里发现这个熟人时,他心慌意乱,不知所措,但还是决
定去同她打个招呼,他还来不及走近她身边,就听得三下铃响,就好象希伯来人在红海
中逃跑①那样,从男女观众组成的两股汹涌澎湃的浪峰中间逃跑了,他要他们站起身,
他踏破了她们的裙子,踩脏了他们的半统靴,这说明他是专心要看戏的。恰恰相反,唯
有上流社会的人才会有闲情逸致看戏(当然还得有才智才能看懂戏),因为他们坐在楼
厅栏杆后的包厢中,就象坐在悬空的揭掉了隔板的小沙龙里,或者象在供应牛奶和铁线
蕨糖浆浓茶的小咖啡馆里一样,不会被这座那不勒斯风格建筑物的金框镜子和红椅子吓
坏,——因为他们满不在乎地把一只手放在支撑这个歌剧艺术殿堂的镀金柱子上,——
因为他们对两个张开双臂的雕像把棕榈和桂花献给他们的包厢这种过分的荣誉并不感到
受之有愧。
  --------
  ①据《圣经》记载,希伯来人在摩西率领下逃离埃及。行至红海,发现埃及法老带
人追踪而至。上帝使出强烈东风;刮开海水,出现一条旱道,希伯来人就从这条旱道上
过了海。埃及人追至海中,海水合拢,把他们全部吞噬掉。
  起初周围只是一片昏暗。突然,人们的目光遇到从黑暗中发出的磷火似的光线,那
是一位知名人物的眼睛发出的闪光,犹如一块看不见的宝石;人们看见奥马尔公爵弯着
身子的侧影,就象清晰地呈现在黑底徽章上的亨利四世的头像。一个隐蔽在黑暗中的贵
妇人大声地在跟他说话:“请亲王殿下允许我给您脱大衣。”可是亲王却回答说:“不
敢当,怎么好劳驾呢,德·昂布勒萨克夫人。”尽管亲王委婉拒绝,她还是坚持给他脱
下了大衣,而她也因得到这份殊荣而受到众人艳羡。
  但是,在其他包厢内,那些坐在这些昏暗的神龛中的白衣女神,全都靠在内壁上隐
蔽起来了,谁也看不见她们。然而,随着演出的进行,她们那模糊的人影从容不迫地,
一个接一个地从铺满了她们影子的深暗中浮现出来,向着亮光升起,露出半裸的躯体,
停留在包厢那垂直的边界和半明半暗的海面上。她们的脸光辉灿烂,羽毛扇在她们面前
搧出滚滚波涛,轻盈,欢快,泡沫四溅;她们的头发绛红色中闪着珠光宝气,似随海潮
波动。接着,池座开始显现。这是凡人的所在地,和那昏暗而透明的海上王国永远隔离
,海洋女神明澈的双眸反射的光焰散布在平展的海面上,为这个王国确立了边界。海岸
上的活动椅子,池座中的奇形怪状,根据透视法的唯一法则和不同的入射角映入她们的
眼帘,正如对于外部世界的两个部分,即对于矿物,对于同我们毫无交往的人,我们并
不屑朝他们微笑或看他们一眼,因为我们深知,他们根本没有和我们一样的灵魂。相反
,在海上王国的疆域内,容光焕发的海洋的女儿不时地回头,冲着吊在曲折边界上的蓄
着胡须的半人半鱼神,或朝着一个一半是人的海神嫣然微笑。这个半人半神,头盖象一
块光溜溜的鹅卵石,上面沾着一根被海潮卷来的柔滑的海藻,眼睛宛若大水晶石做成的
圆盘。她们向他们俯下身子,给他们递送糖果。有时,海潮让出一条干道,迎来一位仙
女,她姗姗来迟,面带笑容和羞色,似一朵怒放的鲜花,刚刚浮出黑暗。一幕剧演完了
,被凡间悦耳喧哗声吸引到海面的众仙女此刻不再希望听到这些声音了,一起潜入海底
,消失在茫茫黑暗中。这些好奇的女神是为了稍微看一看凡人的作品才出现在她们隐蔽
所的门口的,而凡人却无法走近。在所有这些隐蔽所中最负盛名的是盖尔芒特亲王夫人
名下的正厅包厢,那块半明半暗的大礁岩。
  盖尔芒特亲王夫人俨然是一位伟大的仙女,从远处主持众仙女的娱乐活动。她故意
退缩在后,坐在侧面的长沙发椅上,鲜红夺目的长沙发犹如露出海面的红珊瑚岩礁。旁
边有一道巨大的玻璃反光,大概是一面镜子,好似一束光线射在晶莹夺目的水面上形成
的切面,垂直,暗淡,流动。一朵硕大的白花,毛绒绒的象翅膀,从亲王夫人的额头沿
着脸颊的一边垂下,似羽毛,似花冠,又似海花,妖艳,轻柔,生机勃勃,情意绵绵,
随脸颊的曲线波动,遮住了半个脸蛋,象一枚肉色的翠鸟蛋,藏在柔软的窝里。亲王夫
人头上的发网直垂眉际,继而又在下面的喉部复现,是用南半球的一些海洋上捕捉到的
白贝壳做成的,点缀着一颗颗珍珠,犹如一件刚刚浮出波涛的海上镶嵌画,不时地沉入
黑暗中。即使在黑暗中,亲王夫人那双晶莹闪光的眸子仍然表明她的存在。她天香国色
,美貌绝伦,尽管在半明半暗中的少女一个个花容月貌,秀色可餐,却难以同她媲美争
辉。她的美不单单表现在她的肉体上,即她的颈背、肩膀、胳膊和腰部。她那妙不可言
、引人入胜的身段线条是无数看不见的线条的准确和必然的出发点,这些看不见的线条
从公主周围四散展开,犹如一尊理想的塑像在半明半暗中投下的光谱,光怪陆离,使人
幻觉丛生,想入非非。
  “那是盖尔芒特亲王夫人,”我的邻座对同她一起来的先生说,故意把“亲”字拉
长,使这一称呼显得滑稽可笑。“她满身都是珠宝。我想,要是我有这么多珠宝,我绝
不会象她那样摆阔。我认为那有失体统。”
  然而,那些到处打听有谁来看戏的人,一旦认出亲王夫人,就会感到美的宝座非她
莫属。的确,象卢森堡公爵夫人,德·莫里安瓦尔夫人,德·圣德费尔特夫人以及其他
一些贵妇人,她们的面部特征是,一张兔唇和一个大红鼻子离得很近,或者上唇又细又
密的汗毛和满脸皱纹难解难分。再说,这些特征已经够迷人的了,因为它们虽然象一个
签名一样只有约定的价值,却能使人读到这个大名时肃然起敬;不仅如此,它们最终会
使人相信,长相丑陋乃是贵族特有的一大标志。一个名门贵妇,她的脸只要能显出尊贵
就行,美不美倒无所谓。但是,有如某些画家,他们在画布下端不是署上自己的名姓,
而是画上一个美丽的图案,一只蝴蝶,一只蜥蜴,,或是一朵花;同样,盖尔芒特亲王
夫人也在她的包厢的一角藏下了一个美妙的躯体和一张动人的脸蛋,以此表明美也许是
最高贵的签名。因为盖尔芒特亲王夫人带到剧院来的,都是她生活圈里的人,她的光临
,在那些崇拜贵族的人眼里,无疑最有力地证明了她的包厢所展示的画图具有雄辩的真
实性。这个包厢展现了亲王夫人在她慕尼黑和巴黎府邸中那与众不同的生活画面的一个
侧影。
  我们的想象力好比一个出了故障的手摇风琴,弹出的调子总跟指定的乐曲不一样。
每当我听到有人谈起盖尔芒特—巴维埃尔公主,总会联想到十六世纪的某些作品。现在
她就在我面前,正在请一个穿燕尾服的胖男人吃冰糖果点,因此,我必须竭力摆脱她在
我身上引起的这些联想。诚然,我还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她和她的客人同旁人没有两
样。我深深懂得,他们在这里所做的一切,不过是逢场作戏;为了拉开他们真实生活的
序幕(当然,他们生活中的最重要的一幕并不在这里演出),他们约好按照他们的礼节
行事,而我对他们这套礼节却一窍不通。他们一个佯装请吃糖果,一个佯装拒绝。这样
的举动毫无意义,是事先规定好了的,就象舞蹈演员的舞步,时而踮起足尖,时而围着
一条披肩旋转。谁知道呢?说不定女神在递糖果的时候,会以揶揄的口吻说:“您要糖
吗?”因为我看见她在微笑。可是,这与我有什么关系?我似乎觉得,这句话由一个女
神向一个半人半神说出来,虽然故意冷淡生硬,具有梅里美①或梅拉克②笔下的风格,
却高雅优美,令人回味无穷。而那个半人半神,心里非常清楚他们两人所要概括的崇高
的思想究竟是什么,因为他们就要重温他们真实的生活。他顺应这场游戏的规则,以同
样神秘而狡黠的语气说:“是的,我很想要一颗樱桃。”我仿佛在凝神聆听这场对话,
听得津津有味,就象在聆听《一位舞台新秀的丈夫》③中的一场。这出歌剧缺少我所熟
悉的诗意和深奥的见地,而我设想梅拉克是完全有能力使他的剧作充满诗意和深奥的见
地的,不过,我认为没有这些东西反倒显得优雅,一种传统的优雅,因而也就更为神秘
,对人更有启迪。
  --------
  ①梅里美(1803—1870),法国作家。写有戏剧集、诗集和小说,尤以中短篇小说
著称。
  ②梅拉克(1813—1897),法国剧作家,著有多部滑稽歌剧。
  ③法国剧作家梅拉克的作品。
  “那个胖子是加朗西侯爵。”我的邻座装出很知情的样子说,后头人嘁嘁喳喳议论
的名字,他没有听见。
  巴朗西伯爵伸长脖子,侧着脸,滴溜滚圆的大眼睛贴在单片眼镜的镜片上,在透明
的黑暗中徐徐移动。他似乎目无池座里的观众,活似玻璃鱼缸中的一条鱼,在里面游来
游去,对前来参观的好奇的观众视若不见。他时而停步不前,浑身披着苔藓,喘着气,
令人起敬;而观众却说不出他是否无恙,是在睡觉,还是在游动,或者在产卵,或者勉
强在呼吸。我对他羡慕极了,谁也没有象他那样使我羡慕过:因为我一看便知道,他是
这个包厢的常客,亲王夫人给他递糖时,他神态冷漠,爱理不理。于是,亲王夫人用她
那双钻石雕琢成的美丽的眸子向他瞥了一眼。每逢她这样瞧人时,智慧和友谊会使她那
美丽的眼睛变成一汪秋水;但当它们静止时,它们的美就变成了纯物质的东西,只会发
射出矿物的光辉,如果反射作用使它们稍为移动一下,它们就会迸发出一条垂直的非人
所有的灿烂光焰,把整个池座映得通红。可是贝玛演出的那幕《费德尔》即将开始,亲
王夫人向包厢的头一排走来。这时候,她仿佛象演员登场似的,随着她经过的光区不同
,我看见她的首饰不仅改变了色彩,而且改变了物质。包厢干涸了,显露了,不再是海
洋的世界了,公主也不再是海洋女神了。她头上裹着的蓝白两色的缠巾,酷似身穿扎伊
尔(也可能是奥罗泽马纳①)戏装的出色的悲剧演员。她在第一排坐了下来。我看见那
个温暖的翠鸟窝,好似天国的一只大鸟,软绵绵、毛茸茸的,灿烂夺目,温情脉脉地保
护着她那白里透红的脸蛋。
  --------
  ①扎伊尔是十八世纪法国作家伏尔泰的悲剧作品《扎伊尔》中的女主人公,奥罗泽
马纳是剧中的男主人公。该剧通过一个爱情悲剧对宗教偏见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这时候,来了一个女人,我的视线离开盖尔芒特亲王夫人的包厢,向她投去。我见
她身材矮小,衣冠不正,相貌奇丑,但目光炯炯有神。她同随行的两个青年男子在离我
几步远的地方坐了下来。接着,帷幕拉开了。我不无忧伤地发现,我从前那种对戏剧艺
术,对拉贝玛的好感,已经荡然无存。曾记得,为了不放过她这个踏遍天涯海角我也要
去瞻望的奇才,我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有如天文学家即将安装在非洲和安的列斯群岛
的用来精确观察彗星或日蚀的敏感的仪器;我担心会出现一片乌云,比如说演员状态不
佳,观众席上发生意外,致使演出不能发挥最高水平;假如我去的剧院不是那个把她奉
若神明的剧院,我就会觉得不是在最好的条件下看戏,而在那个剧院里,我会觉得,那
些她亲口点名要的戴着白石竹花的舞台监督,那个位于坐满衣冠不正观众的池座上方正
厅包厢的底部建筑,那些出售刊登着她剧照的节目表的女引座员,广场中心花园里的栗
树,所有这些,仍然是她在小小的红帷幕下登场的组成部分,尽管是次要部分。它们似
乎是我当时感想的不可分离的伙伴和心腹。那时候,《费德尔》中“吐露爱情”那场戏
以及拉贝玛本人,对我几乎是一种绝对的存在。他们远离常人的生活实践,靠他们自己
就能存在;我必须接近他们,尽我所能地深刻了解他们。然而,我睁大眼睛,敞开心灵
,也只能吸取极少一点儿东西。可我感到生活是多么美好!我本人的生活虽然微不足道
,但这无关紧要,就象穿衣和准备出门,不过是小事一桩。因为在更远的地方,绝对地
存在着《费德尔》以及贝玛念台词的腔调。这些更为牢固的真实,人们很难接近它们,
也不可能把它们全部掌握。我整日幻想着有尽善尽美的戏剧艺术,就象一节不断充电的
电池;倘若有人把我白天或黑夜任何一个时刻的思想进行分析,就能从我的梦想中抽出
大量的样品。可是现在,这一切成了一座小山,远看似乎和青天合而为一,近看普普通
通,它们离开了绝对世界,变得和其它事物——我生活在其中并为我所熟悉的事物——
毫无二致,演员们也不比我熟识的人高明。他们尽最大的努力吟诵《费德尔》的诗句,
而这些诗句也不再是超凡的、个别的和与众不同的了,而是一些或多或少地获得了成功
的诗句,准备回到法国诗的无垠的物质中去,加入它们的阵营。尤其因为我梦寐以求的
事物已不复存在,我就更感到气馁。然而,我那喜欢环绕一件事物进行无穷遐想的禀性
却依然存在,虽然年复一年有所改变,但还会导致我一时冲动而不顾及危险。一天晚上
,我抱病前往一座城堡,去看埃尔斯蒂尔的一幅画作和中世纪的挂毯。这一晚和我将动
身前往威尼斯的那一天,和我去看贝玛演出或动身前往巴尔贝克海滩的那一天多么相似
,我预感到我现在为之作出牺牲的物品,不消多久就会使我兴味索然,我可以从这张画
和这些挂毯旁边经过而不向它们扫一眼,尽管当时我为了这些挂毯而常常夜不成寐,忍
受着无限的病痛。我为之作出牺牲的物品是不稳定的,我从中感觉到了我的努力也是徒
劳,我的牺牲大得我真不敢相信,就象那些神经衰弱症患者,当有人提醒他们累了,他
们反会觉得疲劳增加了一倍。目前,我的梦想使一切可能与这梦想有关的东西都变得令
人心醉神迷。甚至我在我的肉欲中,在这总是朝着一定的方向、集中在同一个梦想周围
的最强烈的肉欲中,也能辨认出一个主导思想,我可以为它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个思想
的核心就是尽善尽美。从前,在贡布雷,每当我下午在花园里读书的时候,我的主导思
想也是这个尽善尽美。
  我对阿里西、伊斯梅尔和希波吕托斯①在道白和动作中表现的柔情或愤怒是否用得
恰到好处,不再象从前那样宽容了。倒不是因为这些演员——还是那些人——不如过去
聪明,不能象过去那样时而使他们的声音抑扬顿挫,温柔感人,或者故意模棱两可,含
糊其词;时而使他们的动作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或者流露出向人哀求的痛苦。他们的
语调对声音下命令:“你要轻柔些,要唱得象夜莺那样婉转缠绵,娓娓动听。”或者相
反:“你现在必须大发雷霆。”于是,语调扑向声音,试图用暴力将它战胜。可是声音
奋力反抗,我行我素,顽固不化地维持自然的声音;它物质上的缺陷和魅力,它日常的
粗俗或矫饰一仍其旧,丝毫未变,只展示了一整套声学现象或社会现象,朗诵的诗句内
含的感情对它没有产生丝毫影响。
  --------
  ①阿里西、伊斯梅尔和希波吕托斯都是拉辛的悲剧《费德尔》的剧中人物。
  同样,这几位演员的动作也对他们的手臂和无袖长袍下达命令:你们要英姿勃勃。
”可是,不听使唤的上肢仍然让一块对角色全然无知的二头肌在肩膀和肘之间神气活现
;它们一如既往,继续表演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不去揭示拉辛诗句的细腻感情,而只
是显示出肌肉之间的联系;有褶皱的宽大衣袍被它们举起,继而沿着垂直的方向落下,
唯有令人乏味的织物的柔软性在同自由落体定律争个高低。就在此刻,坐在我旁边的那
个矮个子太太大声嚷了起来:
  “不要给她鼓掌!瞧她穿得那个怪样!她太老啦,不能再演戏了。换别人早就下台
了。”
  周围发出“嘘”声,陪同她的那两个年轻人设法让她安静下来,她不再大叫大嚷了
,但还从眼睛中迸发出怒火。这种愤怒只是对成功和荣誉发出来的,因为拉贝玛尽管挣
钱很多,却欠了许多债。她接受了谈买卖或和朋友约会,却不能践约,在各条街上都有
穿制服的服务员追着她取消买卖,她在旅馆里预订了房间却从不去住,她订购了大量香
水给她的狗洗澡却不去买,她还要付给各家老板违约赔偿金。即使她花钱不如克莉奥佩
特拉①大手大脚,也不象她那样骄奢淫逸,但她坐着高级马车也有办法吃穷几个省,吃
穷几个王国。但是,这个矮个子太太是一个时运不佳的女演员,她对拉贝玛恨之入骨。
刚才,贝玛登场了。啊,真是奇迹!对于拉贝玛的才华,从前,我曾经废寝忘食地想把
它的实质抓住,但它总是避开我;可是这几年我不去想它了,而且此刻我对它毫无兴趣
,可是它却轻而易举地博得了我的赞叹。正如那些功课,晚上我们拼命学习,搞得筋疲
力竭,也未能把它们装进脑子里,但是睡上一觉,我们就把它们全记住了;也如那些死
人的面孔,我们的记忆竭力去追寻,却始终回忆不起,可是当我们不去想它们时,它们
却会活生生地出现在我们眼前。从前,为了要孤立地看出拉贝玛的才华,我几乎把我事
先研究过的所有扮演《费得尔》的女演员的共性从我对角色特性的理解中除掉,以便看
到剩下来的只是拉贝玛女士的才华。然而,这一才华,尽管我竭力想在角色之外看见它
,它却同角色浑然一体,不可分离。这同大音乐家的情况类似(凡德伊弹钢琴时就是这
样),演奏出自一个如此伟大的钢琴家,听众甚至忘记了这个艺术家是音乐家了,因为
这种演奏不运用一整套的指法(而卓著的效果到处可见),不运用一连串飞溅的音符(
至少,那些如堕五里雾中的听众以为从中发现了物质的、可以摸到的才华),它变得那
样透明,那样富有内涵,听众不再感觉到它的存在,它仿佛成了一扇窗户,朝着一部杰
作打开。阿里西、伊斯梅尔和希波吕托斯的声音和动作的用意,象一道环绕周围的庄严
或精致的边界,但我还能分辨得出来,然而,费德尔却把她的声音和动作的用意内在化
了,我费尽脑汁,也不能从语调和姿势中发现她的用意,或从它们过于简单一致的表面
上捕捉它们的效果,因为它们完全融于其中,没有突出地显示出来。在拉贝玛的声音中
,不再存留任何无生气的和不听使唤的残渣余屑,它不让人看出在它周围有过剩的眼泪
,可是在阿里西或伊斯梅尔大理石般的声音上,可以看到有泪珠在滚动,因为泪珠没有
被吸收;声音融于最小的细胞内,变得微妙地轻柔,犹如大提琴家的提琴,当大家夸奖
它音质优美时,想称赞的不是它的物理属性,而是它的高尚灵魂;又如一幅古代风景画
,画面上仙女消逝的地方有一潭静静的泉水,一个可辨别的具体的用意变成了一种具有
音色特征的东西,清澈得出奇,明净而又冰冷。贝玛的声音被诗句送出她的嘴唇,同样
,她的双臂似乎也被诗句轻轻举到胸口,就象那些树叶,被溢出的水推着移动位置;她
那逐步形成的而且还在不断完善的舞台风姿都一一经过仔细推敲,她一举一动的道理和
其他演员隐约可见的动作的道理有着不同的深度。她的道理不再受意志的控制,而是融
于费德尔这个人物发出的丰富而复杂的颤抖的光辉之中,入迷的观众竟不把它们看作艺
术家的一大成就,而是生活中的一个事实。而那些白面纱,疲倦不堪,忠心耿耿,仿佛
是有生命的物质,由半异教半扬申派②的痛苦编织而成,象一只娇弱而又怕冷的蚕茧,
在这痛苦周围收缩。所有这一切,声音,风姿,动作,面纱,环绕在一个思想,即一句
诗这个躯体周围,而这个躯体与人体不同,不是不透明的起障碍作用的物质,而是一件
纯净的超尘脱俗的衣服。它们不过是外加的包皮,不但没有遮住灵魂,反而使它更加灿
烂,而灵魂把它们吸收,并在它们中间散发。它们不过是半透明物质的溶岩流,层层叠
昼,使穿透它们而受到阻碍的那束中心光柱折射出越来越富丽的光芒,并使被包在光柱
外面的火焰渗透了的物质散发得更广、变得更珍贵、更美丽。这就是拉贝玛对作品的表
演。她的天才赋予作品以生命,并且创造了第二部作品。
  --------
  ①克莉奥佩特拉(公元前69—30)埃及女王,美貌非凡,骄奢淫逸成性,后为罗马
大帝凯撒和安东尼的情妇。
  ①一译冉森派,或詹森派。崇尚虔诚和严格持守教会法规。教会的最高权力不属于
教皇而属于公众会。后被罗马教皇作为异端,下谕禁绝。
  说实话,我这次对拉贝玛的印象,尽管比以前更好,但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我不
再拿我的印象同我头脑中对于戏剧天才先入为主的抽象而错误的观念作对比罢了。我觉
得戏剧天才恰恰就是指这种没有成见的看法。刚才我想,我第一次听拉贝玛的戏时没有
享受的乐趣,就是因为我对她寄予的希望太大,正如我以前去香榭丽舍大街会我的情人
希尔贝特一样,因为对她热情过高,欲望过强反而感到失望。在这两次失望之间,除了
要求过高这一点相同之外,或许还有另外一点,而且是更深刻的相同点。如果一个人,
一部作品(或对作品的表演)个性鲜明,别具一格,人们对它的印象也会特别。在我们
的思想中早已形成了诸如“美”,“风格浑厚”,“哀婉动人”等等观念,在必要时,
我们可以幻想在一个艺人平常的表演中,在一张平淡无奇的脸孔上,也能发现这些特点
,但在我们聚精会神的思想面前不停地飘动着一个形式,我们的思想中还没有和这个形
式对等的东西,必须使这个未知的东西脱颖而出。我们的思想听到一个尖锐的声音,一
个奇特的提问的腔调。它问自己:“这是美吗?我感到的是赞美吗?这是不是绚丽的色
彩,高雅雄浑的风格?”可再一次回答它的,仍然是一个尖锐的声音,一个奇特的提问
的腔调,是一个不曾相识的人不容分说的印象,完全物质的印象,没有给“表演范围”
留下一点空间。正因为如此,恰恰是那些真正优美的作品,我越是认真地听,就越感到
失望,因为在我们大脑搜集的观念中,还没有一个观念和这种个别的印象吻合。
  这正是拉贝玛的表演向我展示的东西。朗诵的风格高雅而巧妙。正是这样。现在我
懂得一种浑厚、刚健、出神入化的表演所具有的价值了。更确切地说,人们就是要把这
些名称赋予这样的表演,不过,这好比把一些毫无神话意义的星座命名为玛斯、维纳斯
、萨图恩①一样。我们在这一个世界感觉,在另一个世界思想、命名,我们可以使这两
个世界协调一致,却不能把它们之间的距离填平。我第一次去看拉贝玛演出的那天,要
跨越的也正是这个距离,这个断层;我凝神聆听,却难以同我头脑中的“表演高雅”、
“风格独特”的观念会合。我愣了一会儿才给她鼓掌。这掌声仿佛不来自我的印象,倒
象同我头脑中的早就存在的观念有关,是因为我终于听到拉贝玛演戏了。一个极有个性
的人或一部极有特色的作品同美的观念之间存在的距离,同样存在于这个人或这部作品
留给我们的印象和我们头脑中已有的爱慕和欣赏的观念之间,因此我们不会予以承认。
我在听拉贝玛演戏时,感觉不到快乐(就象我去看望热恋的情人希尔贝特时感觉不到乐
趣一样),于是我心里嘀咕:“这么说,我对她并不欣赏。”可那个时候,我一门心思
研究这个名伶的演技,乐而不倦,并且竭力敞开思想,最大限度地接受她的表演所蕴涵
的内容。现在我才明白,这本身就是对她的欣赏。
  --------
  ①法语中,有些星座的名称是用罗马神话中的神命名,用战神玛斯命名火星,爱神
维纳斯命名金星,农神萨图恩命名土星。
  拉贝玛的表演所显露的才华是否仅仅是拉辛的才华呢?
  起初我是这样认识的。可是《费德尔》的一幕刚演完,等演员应观众鼓掌谢了几次
幕之后,我就清醒了,因为在演员谢幕的时候,我身旁那位爱发脾气的女士,斜着身子
,把她瘦弱的上身挺得直直的,面部的肌肉绷得紧紧的,双臂交叉着放在胸口,表明她
不屑和大家一起鼓掌,好使她的抗议更引起人们的注意。她满以为这一招会有强烈的反
映,却不料谁也没有看见。下一个剧是新剧。从前,由于新剧没有名气,我总觉得它们
单薄,奇特,在舞台之外就不再存在。可这一次我却并不感到这部杰作的生命力象一场
应景戏,仅仅存在于舞台上,仅仅存在于短短的演出中,我也没有感到兴致索然,大失
所望。再说,我感觉到,新剧中的长篇独白备受观众喜爱;虽然过去没有人捧场,默默
无闻,但有朝一日会变得赫赫有名,只要艺人作出相反的努力,不要把这出戏当作未成
名的新作,而要施展全部本领,把新戏看成在今后一定会同作者其他几部名剧相提并论
的杰作来演,那他就会获得成功。因此拉贝玛演的这个角色,或许有一天会被纳入她表
演得最成功的角色之列,与费德尔并肩媲美。倒不是因为这个角色本身具有文学价值,
而是由于拉贝玛的演技超群,象在《费德尔》剧中一样,把角色演得惟妙惟肖,栩栩如
生。于是我豁然开朗。原来悲剧作者的作品,不过是悲剧演员创造表演杰作的原料,一
种微不足道的原料。这同我在巴尔贝克结识的那个大画家埃尔斯蒂尔的情况十分相似,
他从一所毫无特色的学校和一座本身就是一部杰作的大教堂身上找到了两个具有同等价
值的画题。正如画家把房屋、运货马车、人物溶化在光的巨大效果中,从而使它们协调
一致,拉贝玛似乎也铺开了巨大的画布,画出了无比的恐惧和温情,她所朗诵的台词,
不管是高雅的,还是平淡的,全都融于一体,若是一个没有才华的演员,肯定会把它们
念得断断续续,前后脱节。当然各人有各人的抑扬顿挫,而拉贝玛的声调并不妨碍我们
感觉到诗句的存在。当我们听到一个韵脚,一个和前面的韵脚既相同又不完全相同的东
西,它既受前面韵脚的限制,又引进了新的思想,这时,我们就会感到有两个重叠的体
系,一个是思想体系,另一个是韵律体系,而这重叠的体系本身不就已经是井井有条的
复杂性,不就是美的首要因素了吗?然而,拉贝玛把词、诗句,甚至把“长篇独白”都
揉进比它们自身更大的体系中,看到它们不得不在这些体系的边缘停留,我们会心醉神
迷;正如诗人选词时先要考虑到韵脚,音乐家写歌词时要把一句句台词纳入同一个旋律
中,既束缚它们,又带动它们。因此,拉贝玛善于把痛苦、高雅和激情这些宏伟的形象
揉进现代戏剧的台词中,就象把它们揉进拉辛的诗句中一样,而这些形象正是她独特的
创造,人们一看便知道是她的杰作,正如在一个画家根据不同的模特儿画成的肖像上,
人们能够认出是同一个画家的作品一样。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4.137]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3.48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