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shes (灰), 信区: Reading
标  题: 红尘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7月12日00:16:01 星期五), 站内信件

 
引子
 

  北京的这条胡同,就建筑而论,并没有多少"京味儿"。要想看北京典型的四合院
:高门楼、影壁墙、垂华门、五脊六兽、四梁八柱、磨砖对缝、飞檐滴水、曲径回廊
、门簪石鼓……趁早别上这儿来,一律没有。这胡同不长,也不拐弯儿,一眼可以看
到头儿。两旁是一式的排房,一样的街门,一样的院子,一样的房子,灰砖、灰瓦,
每个院子一溜儿五间北房。房前带个简易的廊于,以砖柱支着廊檐,檐下铺砖,并有
砖铺雨路从各个房门通向院里,再通向街门。胡同里却既没铺砖,也没铺沥青,是一
条土路,下雨时满地泥泞。每院住两家、三家不等,说是"大杂院",又不太大,也不
太杂。院墙极矮,装两扇木栅栏街门,不常关闭,门闩多被孩子们弄坏了,就敞着。
有的门扇不知被谁卸去搭床了,也没人管,不要门就是了。院子两两相对,每一排的
东西两院合用一个自来水龙头,街坊之间的接触便十分频繁。再则,每排房的后墙又
兼作后一排的前院墙,后窗户实际上冲着人家的院子,谁家有点事儿,前后左右都能
知道,保密程度极低。有时候,隔着墙就说上话儿了:"咳,这儿夜班回来正睡觉呢
,别吵了咳!""二婶儿,我这儿正炝锅呢,有葱吗?劳您驾扔过来一棵!" 
  这儿的街坊大都能和睦相处。原因很简单:他们都是几十年的老街坊,上辈子、
上上辈子就住一条胡同,虽是杂姓,却穿插着好多关系,她叫她"三奶奶",他叫他"
二爷",甚至连小孩还分"姑姑"、"侄子"辈儿,也不知是怎么排的。早先,这些住户
的职业以经商居多,有"勤行"的,便是开饭馆、卖小吃之类。有"玉器行"的,卖珠宝
古玩。有"菜行"的,担挑、摆摊儿卖菜而已。解放以后,有的仍操旧业,有的改了行
,但仍沿袭过去的称呼不变,如"爆肚儿陈家"、"炸糕刘家"、"玉器赵家"、"花儿洪
家"筹等,以此代替了门牌号码。他们原来都住在菜市口附近的一条胡同,挨着闹市
,各行各业做生意都方便。后来市政建设征用地皮,旧房拆迁,这些人家集体搬家,
连根儿拔到了现在的地盘儿,给他们盖了这片排房。好比一个小社会,整个儿挪了窝
儿,社会关系并没变,一切照旧。刚搬进新家,孩子们倒觉得新鲜,各家的房子都一
样,不留神就走错了,难免嘻笑一场。后来各家按照各自的习惯和需要,把本来一样
的院子变得不一样了。有的在院子里种上几棵草茉莉,开得火红一片。有的在房檐前
头种上扁豆、丝瓜、葡萄,绿荫遮住了小半个院子。有的则搭个鸡窝,养几只下蛋的
母鸡,虽然街道上有时候声称"城市不准养鸡",来嚷嚷一阵,嚷过也就罢了。还有悠
闲的人,在房前摆了大大小小的鱼缸,养金鱼、神仙鱼,水儿清清,鱼儿摇摇,倒也
像神仙过的日子。

  60年代中期,胡同里搬进来一家外来户。这"外来户"并非来自上海、南京、两广
,而是北京人,从东城搬到南城来而已。因为不是集体搬迁的老街坊,在人们心目中
就成了"外来户"。这户人家的到来,理所当然地引起老住户们的注目,平添了很多茶
余饭后的谈资,并已由此生出了一段故事。

  其实,即使没有外来户搬来,这儿也有故事的,只是彼此都知根知底,老年陈账
就觉得平淡了。自此之后,胡同里便有了一些新鲜感。

  故事便从这儿开始,时在公元1965年夏秋之交。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天外飞仙]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31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