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rol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yshuui (雨水), 信区: Rockroll
标 题: Pink Floyd是60年代幻觉派音乐的副产品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Fri Apr 15 11:55:46 2005)
Pink Floyd是60年代幻觉派音乐的副产品。1965年,Syd Barret加入Rick Wright、Nick
Mason和Roger Waters的三人乐队。Syd说服他们放弃正在尝试的节奏与布鲁斯风格。
Syd将新成立的4人乐队命名为Pink Floyd——据说是取自于两位布鲁斯乐手Pink And
erson和Floyd Council。
他们初期阶段开设的音乐会较早的运用旋转的灯光系统和产生恍惚效应的实验性手段
,这在60年代后期是一种时髦,他们的音乐会革新之举吸引了不少英国艺术学校的学生。不
久,英国最大的唱片公司之一的EMI与他们签了合同。1966年底,他们在UFO俱乐部演出,
试用了音响与灯光的同步效果,十分成功。从此人们称他们是一支不折不扣的“幻觉派摇
滚乐队”。 Pink怪诞风格的真正体现,是他们在英国所出的第一张单曲唱片《Arnold La
yne》(1967)。这首由Barrte创作的歌曲是写有关一位变性人的,结果遭到BBC乃至私营
电台的播放禁令。其结果便是帮助这首歌进入英国十佳行列。同年8月,他们的第一张专辑
《破晓的笛手》问世。
此时的Barrte已经过度地沉湎于毒品,不能自拔。他的意识也渐渐地进入混乱状态。
在“Pink Floyd”举办第一次巡美演唱会时,他已经是竭尽全力硬挺着。在他们的第二张
专辑问世前,他只得请他的老同学David Gilmur出来接替他的位置。
一挨到着位神志不清的领队离开,Pink便重新调整了一番,使其走上正规的道路。尽
管他们仍采用“太空式”摇滚风格,《一碟秘密》表明他们还是属于可接受的音乐范畴之
内。乐队重整旗鼓后,David任吉他手,Leak任键盘手,Roger弹电贝司,Nick敲鼓。他们
为艺术片配音并出版了几张唱片。然而,乐队那种超现实主义的风格并没有赢得大批的追
随者。
1971年的专辑《Meddle》(干预)开始显示出变化:器乐部分不那么零乱,旋律也好
听起来。虽然歌词依然那么复杂,声乐部分已显示出威力。乐队在富有传奇色彩的“寺院
路”录音棚内灌制了下一张专辑,用九个月的时间录制幻想中的外层空间旅行——《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月亮的黑暗面)。
这部1973年出品的巨作为Pink在摇滚乐史上找到“艺术摇滚乐队”的地位。这一专辑
编排尤为紧凑,是关于偏执狂和精神分裂的呐喊声集大成碟但专辑具有独特而完整的构思
,使的声嘶力竭的喊声颇具音乐美感,是有内涵的艺术品。这张专辑一进入排行榜就留在
那里不走了,他在那里至少停留了15年,至尽仍不时看到他的踪影。毫无疑问,该专辑是
有史以来上榜时间最久的。
至此,Pink已经顺利通过了Syd缺席、Davie替补的过渡时期。Davie已经成为主唱,R
oger担负起创作的重任。自然而然,Roger的人生观——厌世、宿命等观念融进了他的创作
之中,成为“Pink Floyd”向更高的山峰攀登的潜能。
他们夺取的另一高峰便是1979年出品的《The Wall》(墙)。这是Roger创作的杰出产
品,是他耗费大半年时间的结晶。他不幸的童年生活和后来对整个社会的批判成为了该专
辑的创作主线。在其中,强制教育的坏处、摇滚乐明星制的危险性以及官僚主义的非人性
一概批露无疑,专辑一问世,其中的单曲《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墙上的另一块
砖)连续夺得四周的冠军。Roger那种反传统、反束缚的观念在广大青少年听众中找到了知
音。
以《The Wall》为主题的音乐会经乐队的精心准备变成了一台庞大的布景装置。其规
模及其复杂的技术使得乐队最后决定在伦敦、曼哈顿和洛杉矶三个地方举办演唱会。舞台
上最大的道具是一堵巨大的白墙。随着音乐的展开和深入,大墙慢慢升起,犹如由一块块
砖堆砌而成,直到乐队被全部挡住。到最后演唱会进入高潮时,大墙徒然崩塌,乐手们踩
着砖砾出现在台前。
这一张专辑也引起了美国电影名导演Alan Parker的兴趣。1982年,他将此专辑搬上银
幕,用画面阐述了Roger的创作观念。影片主角由鲍勃.盖尔多夫扮演。这部影片被称为音
乐电影的典范之作。这也使“Pink Floyd”的声誉更隆。他们成为当时最热门的现场音乐
会乐队,他们巡回演出的行李中包括11吨重的声光系统。他们始终要向人们表明,他们是
一支不懈地追求新意、追求特技效果的乐队。1977年的“Animals(动物)”巡回音乐会,他
们向观众头上放出一只巨大的、两眼发光的充气猪。“Pink Floyd”不愧为是实验性音乐
与商业性完美结合的成功产物,他们在录音中运用的回声、反馈、变声以及震荡等效果为今
后的录音制作开辟了新的途径。
80年代初,Roger和Davie之间出现了裂痕,Roger终于1985年离开乐队,Leak在次之前
已离队,“Pink Floyd”名存实亡。然而,Davie仍不死心,于1987年招回Leak,录制了专
辑《A Momentery Lapse Of Thunder》(瞬间失误的原因),反响极好。之后举行的两次
巡回演出成为当时收效最高的音乐会。
1990年7月21日,“Pink Floyd”的在野成员Roger在德国柏林墙旧址波茨坦地段举.
☆ Pink Floyd的前身
不知是巧合还是必然,作为Pink Floyd发展历程的三个时期的三位不同领导人Syd Ba
rrett,Roger Waters,David Gilmour都是来自于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剑桥高中的
学生,不知剑桥严谨的学风带给他们多少音乐创作灵感,反正Roger Waters似乎对这段经
历有些深恶痛绝(从《迷墙》这部电影所流露出来的)。三位成员从孩提时代就是朋友,
而对音乐的共同爱好又把他们维系在一起。高中毕业后,三人分别各奔前程:Syd Barret
t前往伦敦就读于Camberwell艺术学校学习吉他演奏以及绘画,其间他加入过了几个音乐队
。
体如:Geoff Mott,The Mottos和The Hollering Blues直至Waters将他引入自己的团
体。而Roger Waters则已先期赴伦敦就读于伦敦的Regent Street Polytechnic学院的建筑
系,在那里他遇到了也在该院建筑系就读的日后Pink Floyd另外两位成员Nick Mason和Ri
chard Wright ,并和他们联合其他一些学子组成了一支校园乐队。乐队开始时主要以表演
节奏与布鲁斯的歌曲为主,而Waters则是乐队的领导。乐队最初名叫“Sigma 6” ,后来
改名为 “The T-Set” (“Tea Set”),接着又接连更名为 “The Meggadeaths”, “T
he Architectural Abdabs” 以及“The Screaming Abdabs”,最后干脆简称为“The Ab
dabs”。乐队第一次为外界所知是在The Abdabs时期发表在学校的校刊上的一篇介绍文章
。乐队此时拥有6位成员,除Waters等三人外,还有一位名叫Metcalf的贝司手以及另外两
位歌手。在这段时间里,他们由一位名叫Ken Chapmann的学生进行管理,可惜这名学生经
理人对将他们带入音乐圈并制作唱片的事情并没有多大兴趣,而出于对前途暗淡的怀疑导
致了乐队最终的解体,乐队中的一些成员离开去了别处发展,唯一仅存的硕果就是乐队的
两位歌手中一位名叫Juliette Gale的女歌手却成为Richard Wright的妻子。不甘失败的W
aters和留下来的Mason以及Wright一起再次组队,他们四处招兵买马力图东山再起。不久,当Wa
ters得知自己早年在剑桥高中的音乐伙伴Syd Barrett也来到伦敦并在另外一所学院就读后
,便将他介绍到自己的乐队中,同时加入的还有一位名叫Bob Close的爵士吉他手,他们五
人算是凑成了Pink Floyd的雏形。 虽然入队较晚,但艺术学院出生的Syd Barrett凭着他
特有的才气在这群建筑学院的学生中脱颖而出,并迅速取代原先的领导Waters而成为乐队
新的领军人物。在这不久,因为他和Bob Close之间在音乐理念上的冲突最终导致后者的退
出。由于Bob Close在乐队中待的时间很短,因此现在很少有人知道在Pink Floyd的历史上
还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人存在。至此,Pink Floyd才算最终完成了他们的组建工作。而 “P
ink Floyd” 的名字则完全来自Barrett的个人创意,Pink和Floyd分别取自他所崇拜的乔
治亚州爵士乐大师Pink Anderson和Floyd Council两人各自的第一个名字。乐队开始还是
叫“The Pink Floyd Sound” ,随后更名为“The Pink Floyd”,最后才简称为现在的“
Pink Floyd”。
☆ 艰苦奋斗,初露锋芒
Syd Barrett: 吉他手兼主唱, 乐队的创始人,也是乐队初期的灵魂人物, 1968年离队
。 Roger Waters: 贝斯手兼主唱, 乐队全盛期的灵魂人物,后于1985年离队,随以个
人身份进行发展,但不是很成功。
David Gilmour: 吉他手兼主唱, 于1968年加入乐队以接替离队的Barrett的位置,在
Waters离队后成为乐队的新领袖。
Richard Wright: 键盘手兼主唱,在80年代因乐队内部矛盾曾一度离队做个人发展,
后又返回参加乐队的工作。
Nick Mason: 鼓手。乐队内的老好人?乐队不同时期中唯一一个站满勤出满岗的成员
。
乐队在成立之初大多时间是在伦敦当地的俱乐部演奏舞曲。从现在来看,1966年对于
他们是非常重要的一年,也是他们由地下乐队向正式乐队最为艰苦奋斗的一段时间。他们
正是从1966年开始,通过每星期日下午在著名的Maequee Club演出,从而初建声誉,并获
“最自然生动的地下音乐“的赞誉的。他们音乐最长足的进步是引进Electronic Feedbac
k效果在演奏乐曲上。随着名声的日益扩大,于是从该年的10月份起,他们将演出地点范围
逐步扩大到伦敦的其他演出场所。1966年12月23日,他们首次在UFO俱乐部和来自美国一所
大学的一对名叫Joel和Toni Brown的夫妇合作试用声光搭配成功,以后这种运用旋转灯光
系统和产生恍惚效应的实验手段所获得的舞台搭配效果成为其独树一帜的风格,而他们也
就成为一支迷幻摇滚的新军。Pink Floyd的这种革新创举吸引了许多伦敦艺术学校的学生
前往驻足观看,同时也吸引了一位经常在俱乐部出入的名叫Peter Jenner的音乐经纪人的
关注,不久他便成为他们的首任经纪人。由他和Andrew King以及其他4位乐队成员一起成
立一个名叫Blackhill的演出公司进行日常演出安排。经过66年一年的艰苦努力,他们在当
地乐坛已小有名气。而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令每一支新进乐队神往的事情终于实现了。
1967年1月,他们在UFO俱乐部的老板Joe Boyd的帮助下制作发行了首张单曲《Arnold Layne》。
虽然由于歌词略微猥亵而遭到许多电台的禁播,但其受欢迎的程度并不因此降低,而
且还高居英国唱片榜排行25名的成绩。而此时的Barrett则完全确立了他在乐队中的领导地
位。他不但吉他演奏才华横溢,而且包办了绝大部分的歌曲创作。不久,他们便又得到而
EMI唱片公司的赏识与之签约。而作为一支新乐队首次和EMI公司签约他们就获得在当时50
00英镑的高价,足见唱片公司对他们的重视,同时公司又派出Norman Smith出任他们唱片
的制作人(Norman Smith在60年代初期的大部分时间内则是Beatles的首席录音工程师)。
攀上了高枝的他们发展便更为顺利。同年7月,他们推出的第二支单曲《See Emily
Play》便晋升英排行第5名,他们也由此一跃而成为英国最佳新进团体。紧接着,他们便于
同年8月5号推出了他们首张专辑《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而由于伯里特才
华出众,不但这张唱片的标题和背面封套是由伯里特精心设计(专辑的标题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则取自Kenneth Grahame的童话经典之作“The Wind In The Willows”里
面的一个章节标题,一部Barrett非常喜爱的典藏),就连里面的歌曲基本上由他完成。该
专辑同样获得了成功,在英国排行榜上停留了7周,最高上升到第6名的位置。同年10月,
他们又应邀赴美完成了第一次美国之行。然而,正当乐队顺利发展之际, 他们却遇上了第一次危
机――乐队的灵魂伯里特已无法继续从事其音乐事业而要被迫退出乐队了,刚刚走上正规
的乐队面临着解体的危险。Syd Barrett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在60年代中晚期, 滥服药物
成了各个乐队间流行的一股歪风,伯里特也不例外地染上了恶习。由于他的影响, 乐队早
期的作品都带有浓郁的药物气息。而长期马不停蹄且不规律的演唱生活, 使伯里特的毒瘾
更变本加厉。在演出的间隙,当乐队中别的成员会聚在酒吧里痛饮之时,他却整日沉湎于
LSD的药物幻觉之中去寻找他的音乐和创作灵感。越来越重的毒瘾使他无法坚持完整场演出
,毒瘾发作的他只能站在台上与观众对视着,手中的吉他杂乱无章地重复着同一个旋律。
至1968年2月,他业已全然无法继续音乐生涯,于是便请了昔日剑桥老同学Dave Gilmour来
接替他的演出位置(Jeff Beck也曾被列为候选人之一,但乐队其他成员担心其要价太高而
未被通过),而Syd本人则退到幕后专心从事创作工作。可惜此时的Syd已经病入膏肓,在
Gilmour加入七周后,他本人再也无法支持下去不得不退出乐队转而住进疗养院静心休养。
Syd Barrett直到两年后的1970年才又复出,转而以个人姿态活动在乐坛。对于这种
滥服药物的不良行为,Roger Waters在后来的大作《The Wall》中则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与反思
。 Dave Gilmour与Syd Barrett和Roger Waters两位校友不同的是,Dave Gilmour在高中
毕业后没有进入高等学院继续深造而直接进入社会。后来他一度前往法国的巴黎,在那里
他组建了一支乐队并在欧洲各地进行巡回表演。在工作自之余,兴趣广泛的他还作为模特
参加时装表演。在接到Barrett的邀请后,加之老伙伴Roger Waters也在队中,他便毫不犹
豫地接受邀请加入乐队。虽然此时Barrett还在队中,但他们与Blackhill的合作关系已不
复存在了。乐队开始在别的俱乐部进行表演,但还是以在UFO的表演最为成功。在Barrett
离队前,他们又发布了一首单曲《It Would Be So Nice》,但和上一首单曲《Apples An
d Oranges》(正是由于这首单曲的失败促使乐队决定请一位吉他手来替代Barrett)一样
失败了,失望之余,乐队在后来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再发布单曲。 小结:Barrett时代
的Pink Floyd正是由地下乐队转向正规乐队的艰苦奋斗期,正是在他的领导下,乐队的发
展开始步入正轨,但遗憾的是Barrett在当时乐坛烂服药物的歪风影响下自摆乌龙而断送自
己的前程,然而这却给了Roger Waters一个千载难逢的表现机会,他乘此良机迅速取代Ba
rrett恢复了原先他在乐队中的位置,Barrett成为Pink Floyd发展历史上一颗光芒四射但又转瞬
即失的流星。从此Pink Floyd命中注定开始步入Roger Waters时代。
☆ 黄金搭档 渐入佳境
Gilmour和Waters随着Gilmour的加入, 乐队不但度过
了危机, 而且Gilmour和Waters两人也组成了堪与甲壳虫乐队中的John Lennon & PaulMcC
artney相媲美的黄金组合。自此, 乐队迎来了新的面貌, 而Roger Waters也逐渐取代伯里
特在乐队中的地位而成为乐队新的灵魂人物,乐队就此迎来了Roger Waters时代。1968年
6月29日,乐队和其他一些乐队在伦敦的海德公园举行了一场免费音乐会,他们借此机会向
广大热情的乐迷们宣传他们即将发行的专辑《Saucerful
of Secrets》,也是乐队重新组合后的首张专辑,其目的一来是为了促销唱片,二来是想
借此拉回因伯里特离队而对他们丧失信心的乐迷,同时把乐迷的重心转至他们的第二张王
牌Roger Waters身上。Waters也不负众望,在这张专辑中有很吃重的角色,像专辑里面的
《Let There Be Light》和《Set the Controld for the Heart of the Sun》为其得意之
作。 而从1968年7月到9月这段时间里,他们则在欧美展开了一连串巨型演唱会,各种音响
设备以及灯光效果的完美搭配使其再获成功。在演出现场,他们尝试使用一 种360度的音
响排列方式――在演出大厅一圈里全部放置其专用音箱使得反射的声音遍布大厅内的各个
角落,结果获得了很大赞誉而名满娱乐界。由于其独特的曲风特别和当时席卷欧洲的新浪
潮电影风格融为一体,因此吸引了许多影剧界的人士上门请他们做配乐工作,他们推出的
第三张专辑《More》就是为导演Barbet Schroeder所执导的同名电影More的配乐。不久,
他们又为Peter Whitehead的电影 “Tonite Let’s All Make Love In London”以及Pau
l Jones的 “The Committee” 进行配乐工作。
1969年10月,Pink Floyd推出了他们的第四张专辑《Ummagumma》,这部两张一套的专
辑则是他们另一新的尝试作品。唱片中第一盘分别为他们于1969年6月在英国Birmingham郡
的Mothers俱乐部以及Manchester商业学院进行的现场表演实况,而第二盘则为乐队的各自
成员分别做的各自不同的演奏录音,他要求每位成员都贡献一至两首曲目,并要有不同的
变化,当然有不少即兴演奏的发挥。为此乐队的4位成员都参与了作曲工作,但Roger Wat
ers的作品仍然是最多,也最出色。1969年12月,他们又奔赴罗马为Antonioni的电影“Za
briskie Point”谱曲,而在第二年3月由MGM公司发行的电影原声唱片中收录了乐队为该电
影创作的三首歌曲。 迈入七十年代后,乐坛上开始出现摇滚和古典融合的表现形式,在由
Kinks和Who所完成的摇滚歌剧余波未尽之时,Deep Purple又与皇家爱乐乐队一起合作演出
之际,Pink Floyd则顺势推出了其第五张专辑《Atom Heart Mother》。它是由Pink Floy
d和前卫作曲家Ron Geesin合作完成的(除标题曲 “Atom Heart Mother Suite” 由全体
乐队成员和Ron Geesin共同完成的外,其他四首曲目由乐队成员们合作完成),这是一部
努力体现其交响曲式风格的实验性作品。1970年9月,他们再次赴美演唱,而此次的演出工
程非常浩大,为此他们特地带去了一支拥有80人的男女混声伴唱团。在演唱会中,他们先行
表演了他们即将推出的新专辑《Atom Heart Mother》中的全部歌曲,这次含有商业性质的
促销活动果然使他们的演唱事业走向新的高潮。当10月份唱片上市时,《Atom》立即容获
英排行的榜首,这是他们经过不懈奋斗赢得的第一张冠军唱片。
毋庸置疑,Pink Floyd已奠定了他们作为国际性乐队的地位和形象。而Roger Waters之后
也投桃报李,参加了Ron Geesin为电影THE BODY的谱曲工作,完成了其中的部分曲目。趁
此好时机,Pink Floyd于1971年初推出了一张收集过去怀念老歌的集锦《Relics》,以让
广大新乐迷有机会重新品味一下他们先前的一些经典制作。 而从1971年4月开始,4位乐队
成员便前往英国著名的Abbey Road Studio进行他们的第七张专辑《Meddle》的录制工作,
在唱片中乐队可以说将电子乐器的技巧发挥到了极限,同时也是David Gilmour加入后的第
一张真正表现Pink Floyd其风格已演化成熟的作品。在完成录音后,他们又马不停蹄地奔
赴远东,日本,澳洲以及美国做巡回演出,等到11月份才返回英国静侯唱片发行后的佳音
。但出人意料的是,外界对这张花 费半年时间才完成的专辑的反应却很冷淡,唱片的销路
也因此表现平平不尽人意。隔年5月,Pink Floyd再次尝试推出了一部新专辑《Obscured
by Cloud》,这张唱片是他们专程前往法国的Chateau d’ Heronville录制的,据说是那
里的录音设备很合乐队成员的口味。这张专辑并没有象前几张专辑那样使用大篇幅的巨作
,而都是由一些较为简短的曲子组成,因此也使人倍感清新与新奇。从专辑中的一些曲目
中你可以看到日后发行的《Dark Side》中一些曲目的风格和旋律,堪称是这部宏伟巨著的先行
预览版。但唱片发行后的成绩依旧不够理想,只是里面的歌曲后来又被Barbet Schroeder
选作其电影La Vallee中的插曲。在整个1972年,他们的旅行演唱比以往少了许多,只是在
9月份参加了爱丁堡音乐节,而剩余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制作下一张专辑《Dark Side of
the Moon》。由于他们接连发行的两部唱片成绩不够理想,一些传统保守的评论开始对他
们那种前卫风格表现出一种幸灾乐祸的观点。其间,一位乐评人士对于他们那种超现实的
太空式风格直接断言到:“Pink Floyd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因为他们实在是怪异极了
――黯淡晦涩的歌词听起来实在令人沮丧,空泛而无调性的音乐间奏十分刺耳……”。没
想到数月后推出的《Dark Side of the Moon》很快就让这个断言成为了一个笑柄,并且它
也创造出音乐史上的一个奇迹。
☆ 功成名就 步入辉煌
让乐迷们翘首期盼并苦苦等待了9个月之久的新专辑《Dark Side of the Moon》终于
于1973年3月份正式推出发行. 而过去一系列试验性的音乐终于在这张唱片里告一段落,概
念专辑与完整主题成为他们日后发表作品的一项新特色。该专辑被认为是完整地体现了Pi
nk其创作概念的宏大作品,整部专辑内容写实、认真,他们用短短的43分钟时间对世俗的
保守观念做了一次巨大的颠覆,其内容概念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堪称无懈可击。它的封套设
计十分精巧富有创意 ―― 一束白光被三棱镜分解为6种颜色,但在背面的封套上,这6种
颜色的光束又被棱镜融为一束白光,它表现了他们追求思维的独立和统一。Pink Floyd过
去在美国很少推出单曲唱片, 而且推出的少数单曲都不叫座,可是1973年5月的一首《Mon
ey》单曲竟高居《公告牌》杂志第13名,而这部专辑在英美两地的排行榜上更是表现优异
,均名列榜首。到1997年,该唱片销量超过2800万张,能获如此荣誉充分说明了《月之背
影》这张以探索压力,疯狂和死亡的表达意念的作品已广为大众接受。正因如此, 他们在
日后推出的一连串概念专辑里,便更得心应手地深入探讨各个主题了。同时,唱片的畅销
更增加了他们演唱的票房,在1974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他们都在为四处演唱而忙碌,他们的
足迹遍及欧美。而规模由以在11月份在英国本地(伦敦的Earls Court)举办的演唱会的规模最为庞
大,声,光,干冰及坠毁的飞机等等精心设计的舞台现场全都派上用场,这些在无形中又
树立了他们是英国最突出的舞台效果乐队的地位。 在集体合作推出专辑的同时,乐队的其
他成员也均显示出独当一面的才能。由于常年奔波,乐队成员无不感到筋疲力竭,于是在
功臣名就后,他们便暂时解散各自活动,乐队的一些成员开始尝试创作自己的专辑。1974
年夏天,David Gilmour和Nick Mason分别推出了自己的个人专辑《Blue Pine Trees》和
《Round One》。同年,该乐队的唱片公司将他们早期的第一张及第二张专辑合成一套再度
发行,并重新命名为《A Nice Pair》。 也就在这一年,他们离开了合作多年的Capitol唱
片公司,并自组Pink Floyd Music公司,并将其作品改委由CBS唱片公司发行。直到隔年春
天,4位乐队成员才再度会合进入录音间从事下一张专辑《Wish You Were Here》的录制工
作。 《Wish》是他们沉寂两年半以来的首张新作,专辑中的那首《Shine on》饶富意义,
那是为了追怀昔日的老伙伴Barrett而写的,它似乎反映出乐队的成员需要借助Barrett的
某些疯狂的力量以阻止乐队中日益丧失的艺术灵感。或许是因为上一张作品反映太好,它
多少显得这张专辑有些失色,乐评家的评论甚至也仅以“了无长进”一笔带过。现在回过头
来看这张唱片,虽然具有一定程度的商业化倾向的表现,但在音乐创作的本质上,它仍然
够资格称得上是一张质量均佳的好作品。而且,它也证明了Pink Floyd不只是外表上的创
新,且在音乐的包容性方面更为扩大,举凡Soul、Blues、Rock、Jazz等等音乐类型无所不
包;简而言之,此时称他们为当代的超级乐队实在一点儿也不过份。 而此时的Pink Floy
d对唱片的录制工作的态度要求越来越严谨,相对地,花在完成一张专辑的时间也更长了,
这一方面是由于乐队成员长期旅途劳顿的疲惫,以及乐迷的越来越高的期盼心态给他们本
身所加诸之压力等因素所造成的;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通过延长出片时间,及时调适长久
以来紧绷的精神状态以换取较多的灵感。于是原来每年推出一到两张的速度降为每两年才
推出一张专辑。1977年2月,受到七十年代愈演愈烈的Punk乐风的影响,他们也推出了一张
Punk风格的警世喻言大作《Animal》。整张专辑就以三种动物:猪,狗,羊比作人类的三
种类别而做主题的伸展,揭示出现实生活凄凉的一面,顺 便也借牲畜来讽刺一下普天下的
人类。从这张唱片开始,Waters完全控制了乐队的思想,它和后来的《The Wall》及《Th
e Final Cut》构成了Waters在Pink Floyd时代留给乐迷的黑色三部曲。 1977年到1979年这段时
间,Pink Floyd乐队成员一起工作的次数比以往少了许多,甚至也不热衷对外演出了。实
际他们正为下一部宏伟作品做准备。到1979年12月,他们终于推出了继Dark Side of The
Moon之后又一张令其傲视群芳,划时代的大作《The Wall》。这一预言式的宏大作品通过
其反思而概括了从冷战阴影,教育危机,人性异化直至末日般恐怖的西方社会在那个时代
的总特征。这套两张唱片的专辑不但是Pink Floyd表现其特有的黑色主题登峰造极之作,
同时也是Waters耗尽大半年时间的呕心沥血之作,他不仅包办了所有歌词的写作而且完成
了绝大部分的谱曲工作。据专辑制作人之一的Bob Ezrin透露:Waters为了写这部巨作,整
整填满了40页纸,就象是写书一般,其中的内容几乎就是他过去三十多年来经历的自传:
在家庭中丧失亲情,学校教育又失败,情场上不得志,反观实际生活与现实社会无法衔接
,甚至无法向整个社会妥协,于是便憎恨围绕在他身边的这道墙,他希望跨出这道墙。这
张专辑获得了巨大成功。在Billboard专辑榜一上榜就名列第六,随即成为冠军,而且一举
蝉联15周冠军,而单曲《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获得单曲排行榜的4周冠军,并且
成为一张金唱片。该专辑也被评为该年度最佳唱片。至1997年,唱片的销量达到22白金(2200万
张),成为仅次于Dark Side的作品;而他们所举行的一连串演唱会也为其推波助澜,成为
全球性抢购热潮的原因之一。1980年的美国之行是其耗资百万美金以上的大制作,演唱的
曲目仍以新作为主,他们在舞台上树起一道35英尺X210英尺的巨大的墙作为标志,由其将
乐队和观众隔开并在演出达到高潮时将其推倒。事实上能承受得起如此奢华演唱会的地方
为数寥寥,也仅洛衫玑和纽约两地而已,因此他们的演出显得特别吸引人。虽然当时在黑
市上的票价竟高达100美圆,但狂热的歌迷依旧蜂拥而至目睹他们的丰采。 由于这部专辑
的主题内容值得一再探讨,于是由美艺出品, Roger Waters出任编剧,英国大导演Alan
Parker执导,爱尔兰歌星Bob Geldof担任主角,在1982年拍摄了一部影响深刻且引起广泛争
议的同名探索电影《迷墙》(Pink Floyd TheWall),片中没有一句对白,完全以画面结
合原唱片中的歌曲以阐述了Waters的创作概念,片中的插曲除新增一两首外绝大部分采用
专辑上的歌曲组成,并根据剧情需要而将部分曲目的排列顺序进行了调整,也更改一些歌
曲的歌词。《迷墙》这部电影以其前卫和充满争议性和原作一样影响了80年代初期的那代
青年,从中反映出他们对现实不满,对未来怀有恐惧的颓废心态,同时其中的反战意识又得到了
当时广大对越战强烈不满的人们的共鸣,并深深地植入人们的心中。至此,Pink Floyd的
事业发展达到了他们的顶峰。
小结:Waters领军的Pink Floyd在前任领袖Syd Barrett打下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经
过艰苦的探索和实践终于找到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从而晋升成为一支超一流的摇滚乐队
,从70年代初的《Atom Heart Mother》为标志到70年代末期的《The Wall》的整整十年间
推出了一系列令其傲视群雄,流芳百世的代表作。但由于在唱片制作方向和抽象意念使用
上的观点不同,Waters与其他三位乐队成员的分歧越来越大,再加上他逐渐独断唱片的制
作,而其他成员的创作才能被其压制很少插得上手,虽然此时乐队的发展达到顶峰,但内
部积蓄的矛盾却也愈演愈烈,先是在《The Wall》的制作过程中爆发,并最终在其后的Th
e Final Cut的制作中彻底引爆,最终促成Pink Floyd的解体。
☆ 分道扬镳 乐队重组
被迫离队的Richard Wright虽然乐队的发展达到高峰,但乐队内部的矛盾却也愈演愈
烈。随着Waters在乐队中的地位与日剧升,他逐渐独断唱片的创作,除David Gilmour还能
有一席发言之地外,其他两位成员基本上被剥夺了应有的地位。乐队早期的那种合作关系
已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纯粹的Waters个人表演。由于在唱片制作方向和抽象意念使
用上的观点不同,Waters与其他三位乐队成员的分歧越来越大,再加上而其他成员的创作
才能被其压制很少插得上手,他与其他成员的矛盾与日剧增。故先是键盘手Richard Wrig
ht和Waters在THE WALL的制作过程中发生激烈的冲突,结果盛怒之下的Waters以拒绝发表
《The Wall》专辑作为要挟,要求Wright离开Pink Floyd ,后经各方调解双方各自做出让
步后达成如下协议:Wright暂时还留在队中完成其义务,但其身份已由合作成员变为一位
受乐队雇用的伴奏乐手,对于此变故对外不公开。故在此后的两年里,Wright实际上是作
为一名伴奏乐手参加了Pink Floyd在世界各地的巡回演出。当在THE WALL的工作告一段落
后,他便毅然退出与乐队的合作并转向个人发展,其间曾在THE WALL唱片中担任过Floyd伴
奏乐手的Andy Bown和Michael Kamen也参加了他的唱片录制工作。随着Richard Wright的
退出,乐队的情绪似乎受到一定影响,仅在1981年发表了一张新专辑《A Collection Of Great
Dance Songs》,但这张专辑只不过是旧酒换新包装而已,它只是收录了乐队过去的一些老
歌的精选罢了,并没有什么新内容。直到The Wall发表后的四年,即1983年,乐队才又制
作了一张新专辑《The Final Cut》,专辑依旧是Waters个人偏执狂式黑色主题的延续。其
主题是以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阵亡者的安魂曲,实际上是题献给他在二战中阵亡的父亲Er
ic Fletcher Waters,此时令人感到Waters正把乐队的发展方向引入一种过于偏激的死胡
同。专辑并没有获得什么好评,而且在制作过程中乐队成员间的各种矛盾不断激化,Wate
rs的歌词和抽象意念使用彻底击跨了David Gilmour的音乐思想,在《The Final Cut》专
辑中,Gilmour实际上成了一名旁观者。围绕着他们之间为专辑命名为“The Final Cut”
还是“The Final Straw”所发生的争执最终导致乐队的分裂——David Gilmour和Waters
之间已无法合作下去了,他们只得各自分道扬镳, 而这部专辑也成为Waters时代名副其实
的“The Final Cut”。
然而,素有家丑不可外扬传统的Pink Floyd依旧打肿脸充胖子,对于其未来的趋向左
右搪塞进行遮掩。针对 “The Final Cut”这张专辑所引发Pink Floyd即将解散的说法,
David Gilmour有次接受杂志媒体的访问中以外交辞令般的口吻表示:《The Final Cut》
绝不可能是Pink Floyd的最终作品,因“Final Cut” 在电影中代表 “杀青”,也就是把
影片中的精华加以剪辑而连贯成完整的作品,它另外也可以当作”背叛”来解释,不过绝
不是意味Pink Floyd将要解散。但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乐队的离心力。1984年到85年相距
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乐队的四位成员不约而同地相继发行了自己的个人专辑唱片(Waters
的The Pros and Cons of Hitchhiking, Wright的Identity, Gilmour的About Face,以及
Mason的Profiles),但在商业上都不是成功之作。至此,Pink Floyd实际上已经分崩离析
处于一种死亡状态,因为谁都无法再在一起合作以Pink Floyd的名字发行唱片了,David
Gilmour在事后也承认: “I’ve made this record and done this tour to see if it
was possible for me to continue without Pink Floyd.” ,此时此刻乐队成员们都在
考虑乐队解散后的个人去向并为此进行各自不同的尝试。但当在1985年底,Waters正式宣
布退出Pink Floyd做个人发展后,David Gilmour则改变主意决定与Nick Mason一起组成新的Pin
k Floyd ,既而开始了第三代Pink Floyd的跋涉历程。然而麻烦却也接踵而至,新组合的
乐队招致了Waters的强烈反对。Waters认为“Pink Floyd”这个名字已成为历史,它不应
该继续存在并被使用,于是他便上诉法院要求获得Pink Floyd名字的所有权从而使其他任
何人都无法再使用它。而他的这种作法必然招致乐队其他成员的反抗,于是一场令人心痛
的马拉松式诉讼便开始进行并持续了数年之久。最终以Gilmour为首的三位成员赢得了最终
的胜利,得以使Pink Floyd的名字继续存在。 和前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张《Another
Brick Another Wall》则表明了一个全新Pink Floyd的开始1987年,不顾当时Waters的强
烈反对,以David Gilmour为领导并与Nick Mason和Richard Wright组成的第三代Pink Fl
oyd会同其他一些乐手推出了后Waters时代的首张专辑《A Momentary Lapse of Reason》
,整张作品全部由他和他人作词作曲,然而你却依旧看不到创作人员中Nick Mason的身影
,RichardWright虽然后来出现,但实际还是和《墙》的情况一样以一位雇佣乐手的身份参
加乐队的演出,因此这部专辑实际上就是一部挂羊头卖狗肉的David Gilmour个人专辑。至
于助阵乐手方面包括身兼制作人的Bob Ezrin,第三代King Crimson的贝斯手Tony Levin,著名
的爵士乐手Tom Scott等。在音乐风格方面,专辑反映出Waters离队后的一种全新风格:D
avid Gilmour偏重於电子合成器的使用,你可以从中感觉较明快流畅的旋律,没有Roger
Waters那种容易给人感到孤寂的自言自语表达方式表露出的压迫感。而在80年代那个较为
保守的时代,专籍中的一些曲目依旧获得了不少好评。同年9月开始,乐队又展开了为期一
年的一系列全球巡回演唱会, 演出场次达到200场之多。在演出结束后,他们又于1988年制
作发行了一张反映这段演出经历的现场演唱会专辑《Delicate Sound Of Thunder》。不知
什么原因,或许是Waters本人不太喜欢出现场演唱会的唱片,在他的时代,除了一部《Um
magumma》外,乐队未在官方推出过任何演唱会的实况录音版本,到是非官方出版的大量关
于他们在世界各地的演唱录音成为记录他们历史的一段宝贵资料。
第三代Pink Floyd的核心David Gilmour此后一段时间内,乐队进入了漫长的冬歇期,
直到七年后的1994年,乐队的成员又重新汇聚在一起制作完成了新专辑《Division Bell》
,其中“Marooned”一曲为他们赢得了建队30年来首樽Grammy大奖――最佳摇滚演奏奖。
或许是该乐队固有的黑色的主题及抨击社会不良时弊的内容的负面影响,即使是该团体在
70年代大红大紫的时候也从未获得评委的青睐,仅仅获得过提名而从未染指过该项大奖,
而这次赢得的大奖也算是对其三十年音乐历程的一个安慰奖吧。和笼罩在《Dark Side Of
The Moon》阴影下的《Wish You Were Here》的遭遇一样,在一部伟大的作品之后发表的
作品的日子都不好过。虽然Division Bell在Billboard专辑榜上获得4周冠军并以近500万
张的唱片销量名列该年度十大专辑之列,但依旧不被评论看好但Pink Floyd在专辑发表后
按惯例举行的一连串欧美巡回演唱会却获得了很大反响,每到一地便获得当地乐迷的热情
响应,演唱会(超过100场)最终获得圆满的成功,这证明他们对于广大新老乐迷来讲依旧
魅力长存(可见Pink Floyd这块金字招牌的影响力之大)。1995年,乐队将上述巡回演唱
会中的一部分曲目重新编辑精选后推出一张在全球限量发行的专辑《Pluse》。对于这些都
已年过五十的成员来说,或许这是他们的最后一次演出了。 兵分两路的Pink Floyd自从Water
s离队后,Pink Floyd的乐迷也产生了分化,有相当一批乐迷并不认同第三代Pink Floyd,
他们和Waters的观点一致:“Pink Floyd”这个名字已成为历史,没有Waters的乐队已不
能称其为Pink Floyd。他们将Waters视作Pink Floyd的延续而继续追随他,但这些铁杆乐
迷毕竟数量不多,改变不了Waters在乐坛上的其个人发展不顺利的状况――成绩始终不如
第三代Pink Floyd。1987年,Waters推出了他的第二张个人专辑,《Radio K.A.O.S.》,
该专辑在Billboard专辑榜上仅名列第50位,不敌Momentary Lapse的第三名的成绩。Wate
rs的第三部个人专辑《Amused to Death》, 于1992年推出,该唱片依旧保持了《墙》式的
音乐路线和概念唱片形式,在整部唱片里贯穿着其固有的反战意识,同时强烈批判了现世
的混沌和污浊,就其思想深度和境界而言远比《The Wall》强(现在来看,The Wall的思
想境界多少有一些被人为夸大之嫌),可以说是他《迷墙》系列三部曲式的颠峰之作。该
唱片的伴奏阵容也极为强大,不仅有吉他大师Jeff Beck助阵(当年差点被选入Pink Floy
d以替代Barrett),更有原Eagle乐队主唱Don Helay跨刀伴唱,可谓阵容强大名家汇萃云
集,就连他的唱片公司也对此充满信心到:只要将这张唱片的署名换成“Pink Floyd”的话,那么
肯定轻而一举的获得几百万张的销量。可是发行后,虽然唱片的好评如潮,但它的销量却
依旧不尽人意,这令他的铁杆乐迷们很是耿耿于怀,他们始终认为这张唱片是他人生最出
色的唱片。相反两年后,David Gilmour他们推出的Division Bell大获成功,上榜两周后
即获冠军并蝉联四周,然而就其思想内涵而言远不及Amused to Death,可惜这或许是市场
和我们开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吧――这世界叫好不叫座的作品太多了,Waters注定是这
个规律的牺牲品,还是唱片公司有先见之明。
就如同这张唱片封面所表达出来的含义一样,我们衷心希望Pink Floyd,Forever an
d Ever Pink Floyd, Forever and Ever 97年初乐坛盛传Waters有可能重回Pink Floyd并
举行巡回演唱会,顿时许多他们的乐迷无不兴喜若狂,翘首等待他的浪子回头。虽然事后
证明是个谬传,但无风不起浪,不知是有人故意散布消息,还是Waters不经意流露过类似
的含义?但不管Waters是否回归Pink Floyd,时间足以证明Pink Floyd这块招牌对广大乐
迷的吸引力。虽然Pink Floyd三易主帅,然而这支历经30年的风风雨雨的乐队依然保持着
其顽强的生命力并且依旧魅力常在,成为当今乐坛上为数不多的几支常青乐队。不可否认
自Roger Waters离开后,乐队的风格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并给人一种日幕西山的感觉。不仅
舆论界还是广大资深乐迷似乎都对现在的Pink Floyd表示出一种相近的看法,认为现在的
它和先前Pink Floyd的水平有较大的差距。不过凭心而论,Gilmour领导下的Pink Floyd与
Waters时代的乐队相比,他们的风格截然不同。他们不再热衷于探究和讨论什么深刻严肃
的主题,而只是对音乐的孤独或对友谊的怀疑等这类个人情感的抒发感兴趣,音乐风格也
转向蓝调摇滚,旋律也变得相对舒缓和流畅。就思想内容而言,我更看好Waters时代的Pi
nk Floyd , 但就乐曲本身的可听性而言我还是比较喜欢Gilmour领导下的Pink Floyd所流露出的那
种音乐旋律。但即使假设Roger Waters能够留下,其愈演愈烈的偏执狂式的发展思路和探
讨方向又能将乐队带向何方?而没有Roger Waters的Pink Floyd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一
切的一切都已成为过去,不管现在还是将来,Pink Floyd和他们的作品在音乐史上和乐迷
心中Forever and Ever。
小结:和Barrett自毁长城的愚蠢行为不同,Roger Waters的离去完全是其带有的浓厚
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悲剧色彩的结局,但另一方面也是广大乐迷和舆论过于对其放纵吹捧的
恶果,也正是在这些副作用下,Waters迷失了自我忘记了其实际身份,恍然乎已成为帝王
。如果Barrett时代的Pink Floyd算数的话,那么David Gilmour时代的Pink Floyd为何不
能名正言顺的存在?有个现象值得注意,尽管Roger Waters才气高于David Gilmour,但D
avid Gilmour时代的Pink Floyd的影响却始终盖过单飞的Waters ,不知广大乐迷为何不买
Waters的帐?是Waters的才气已尽,还是乐迷们都太势利了(只认Pink Floyd这块金字招
牌)?您看呢?
--
http://ark.hit.edu.cn/luntan/attachments/2637736878EAD749D0B29DB19913E711_VFG9.jpg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19.217.225.*]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2.03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