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xmxqe (婴儿), 信区: Aero
标 题: 国内中继卫星相关信息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May 20 08:24:03 2004), 站内
首套激光星间链路模拟实验系统通过验收
由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可调谐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马晶教授等科研人
员承担的“中继卫星链路技术”研究项目,日前在京通过国防科工委组织的专家鉴
定。
中继卫星链路技术是卫星有效载荷技术预研项目,在该项目研究中,课题组研
制出了国内首套综合功能完善的激光星间链路模拟实验系统,这套系统可模拟卫星
间激光链路瞄准、捕获、跟踪、通信及其性能指标测试,鉴定委员会专家认为,该
项目技术新、研制难度大,所研制的模拟实验系统的综合功能,卫星平台振动对光
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对激光星间链路系统的理论分析以及数值仿真对光通信关键
单元技术攻关研究均有创新,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该项目在成果鉴定后通过了总装备部预研管理中心的验收,目前已进入工程化
研究阶段。《科学时报》2002.1.16 文/刘瑞峰 好诚
http://mail.ntem.com.cn/kjjx2/0125_xp_3.htm
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的现状和发展
中国航天2004-1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跟踪TDRSS这一新技术,并在九五期间开展了一系
列的预研工作,到目前为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我国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的发展大致分两步走。第一步先建立单星系统,使其
最大往返数传速率达到几百兆,对用户航天器的轨道覆盖率达到50%以上;第二步
采用大型卫星平台建立双星系统,通过两颗星使对用户航天器的轨道覆盖率达到
85%。
我国要发展载人航天技术、建立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以及高速率实时传输型航天器
,必须依靠TDRSS系统,为此应加大研究建设力度,做好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总设计师:于志坚
(2003-10-20 17:23:32)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测控系统在将来还面临更加艰巨的任务,您觉得我们这个测控网将来的
发展方向是什么?
于:测控通信系统一开始的设计方案就是按载人状态设计的,一次投入,长期
服役,所以我们这个网设计建设好了之后,至少要保持十五年不变,每次任务的改
变只是根据火箭、飞船的状态调整,做一些软件上的改动。目前这个陆海基测控网
对于载人航天的一期工程是够用了,但未来的发展,考虑到将来要搞空间站,进行
空间交会对接,这个网就不够用了。所以空间实验室也好,空间站也好,将来必须
解决的就是数据的高速实时传输,这就需要有中继卫星。现在国外像美国、俄罗斯
都有中继卫星。中继卫星的系统要比海事卫星强得多,传输速度快,覆盖率高,一
颗中继卫星可以达到50%,两颗中继卫星就可以达到85%,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86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