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eise (旅行), 信区: Astronomy
标  题: 一、天文观测的定量化与系统化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0月19日16:04:07 星期天), 站内信件

 

1.二十八宿系统的形成和距度的测定

 

二十八宿是沿天球黄、赤道带,将其临近天区划分成28个区

域的恒星区划系统,其名称依次为: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
虚、危、室、璧,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1978年,湖北随县发掘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墓中,出土有一只漆箱盖,上面绘有二十
八宿的全部名称,这是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二十八宿恒星系统的完整记载。究其实,
二十八宿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形成的年代还要早些,当不迟于春秋时期。据研究,
约于公元前六世纪,人们已经对二十八宿各标准星之间的赤道度距(称二十八宿
距度)进行过测量,(8)其数值留存在唐代的《开元占经》一书中。二十八宿系统
的建立,为日、月、五星以及若干天象发生位置的确定,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和定量
化的背景依据,是为这一时期天文观测定量化和系统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2.恒星区划命名的系统化与《石氏星经》

 

将天上的恒星按一定的方法进行区划和命名的工作,在战国时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其中尤以石申和甘德的工作最为显著,他们对恒星的区划都自成系统。据《开元
占经》记载,包括二十八宿在内,属于石申区划的星官有120个,计星815颗,属于
甘德区划的星官有146个,计星687颗。他们的工作为我国古代传统星官的区划和命
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石申还定出了120个星官的标准星具体坐标值,这样各星官的位置和该星官中非标
准星的位置都相对准确地规定了。此中,最主要的是对121个标准星(北斗星座选
取2个标准星)具体坐标值的测定,它们构成了一个完全数量化的成熟的星表,这
就是著名的《石氏星经》。这一成果亦载于《开元占经》之中。对这121颗恒星坐
标值的研究表明,许多恒星的坐标值确与石申所处时代的理论值相吻合,但另有一
些却与东汉前期的理论值相一致,这说明《石氏星经》并不全是石申当年的测量结
果,而是石申创始的天文学派在数百年间长期观测的总汇。即便如此,《石氏星经》
亦不愧为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之一,石申也无愧为恒星坐标测量工作的先驱。

 

3.五星观测的数量化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五大行星运动的观测与研究有了重要的进步,这主要表现在
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对五星运动周期的测量。人们已经把行星的恒星周期(行星运行一周天所需的
时间)和会合周期(行星两次晨见东方的时间间隔)区别开来。石申和甘德都指出
木星的恒星周期为12年(应为11.86年),其实,这一认识的产生当不迟于春秋时
期。石申还指出火星的恒星周期为1.9年(应为1.88年)。而甘德又测得木、金、
水三星的会合期分别为400日(应为398.9日),587.25日(应为583.9日)和136日
(应为115.9日)。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星占》中,也载有木、土和金三
星的会合周期,依次为395.44日、377日(应为378.1日)和584.8日,此当为战国
末年的观测结果,与甘德当年所测的精度互有短长。

二是对五星动态的定量描述。石申和甘德已发现火星和金星的逆行现象,他们都曾
形象地用“巳”字形来描述其运行的视轨迹。在《五星占》中则更具体地对木、土、
金三星在一个会合周期内的动态作了定量描述,如把金星的动态分为:晨出东方
—顺行—伏—夕出西方—顺行—伏—晨出东方六大阶段,每个阶段则定出所经时日
与每日运行的速度,其中对两次顺行还定出二或三个不同的速率。这就是后世得到
进一步发展的行星动态表的雏形。行星会合周期的测定和动态表的编制,已使得对
行星位置的预报成为可能。

二十八宿距度的测定、《石氏星经》的出现,以及初始的行星动态度的编制等等,
都证明春秋战国时期业已有相应的测量仪器的出现,有些研究者称之为“先秦浑仪
”。(9)虽然我们还说不清这种浑仪的具体结构,但它应是汉代以后日益完备的浑
仪的直接祖先,则是勿庸置疑的。

 

4.二十四节气的完备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的一大创造。它曾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发展过程
,起初大约仅有二至(冬至、夏至)和二分(春分、秋分),一直到战国时期才逐
渐形成完备的二十四节气系统:由冬至起算,每经一年的1/24日交一个节气,其名
称分别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
、大雪。此中奇数统称为中气,偶数统称作节气。二十四节气分别标志着太阳在一
周年运动中的24个大体固定的位置,是对太阳周年运动位置的一种特殊的描述形式
,它们又能较好地反映一年中寒暑、雨旱、日照长短等变化的规律。所以,它们不
但具有重要的天文意义,而且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二十四节气自战
国时期得以完备之后,一直成为我国传统历法的重要内容之一,至今在广大农村仍
有旺盛的生命力。

 

5.天象观测与记录的多样化和系统化

 

自春秋始,对于异常天象的观测与记录,呈现多样化的明显趋向,如彗星、流星雨
、陨石等的明确记录均首见于此时。《春秋》庄公七年(前687年)“夏四月辛卯
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这是世界上关于天琴座流星雨的最早记载。僖公
十六年(前644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这是最早的陨星记事;
文公十四年(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些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
记录,等等。

此外,对若干天象记录的系统化又是一大特征。如《春秋》一书中,就有37次日食
记录,据考证,其中31次记录是准确可靠的,(10)说明这时人们对日食观测的重视
并已使之制度化了。又如,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中,绘有形态各异的29幅彗星
图象,并赋予各不相同的名称,这显然是对大量彗星观测作系统的收集与归纳的结
果。其中彗尾的形态或长或短,或宽或窄,或直或屈,彗尾的条数或多或少,彗头
画成圆圈或圆点,有的圆圈中又画有一个圆圈或圆点,表明人们已经注意到彗头的
结构层次,这些都说明战国时期人们对彗星观测已经达到了比较精细的程度。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18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7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