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接上篇:观星指南(二)
10.“双星”、“聚星”和“星团”
不但看上去离得近,实际距离也很近的两颗星,通过万有引力互相吸引,彼此
围绕着对方不停地旋转。只有这种关系,才能称作现代天文学意义上的双星。天文
学上把双星中比较亮的一颗称为主星,比较暗的那颗称为伴星。
三颗或三颗以上靠引力聚在一起的星,称作“聚星”。如果聚星的成员超过了
10个,一般就称之为“星团”。
11.“双重星系”、“星系群”和“星系团”
群星璀璨的星系,也和单个的星星类似,常常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与双星、
聚星和星团类似,我们称他们为“双重星系”、“星系群”和“星系团”。对于双
重星系,把较大的叫做主星系,较小的称为伴星系。
12.“星云”与“河外星系”的概念
宇宙空间的很多区域并不是绝对的真空,在恒星际空间内充满着恒星际物质。
恒星际物质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其中宇宙尘埃物质密度较大的区域(此密度仍然
远远小于地球上的实验室真空),所观测到的是雾状斑点,称为星云。
星座介绍部分涉及到的星云类型,主要是“亮星云”和“暗星云”两种。星云
本身并不能发光,所以“亮星云”其实是借助别人的力量才“发”光的。假如一片
星云附近有一颗恒星,那这个星云就能反射恒星发出的光而现出光亮来,这就象月
亮反射太阳光一样,这样的亮星云我们称之为反射星云;还有一类星云,在它们中
间有一颗恒星,星云吸收恒星的紫外辐射,再把它转变为可见光发射出来,这样我
们也能看见这个星云,这样的亮星云叫做发射星云。如果在一个星云附近和中央都
没有恒星,那这个星云我们就不能看到,这样的星云我们就叫它暗星云。
河外星系(例如室女座和后发座的河外星系),指的是银河系之外的其他星系
,通常干脆简称为“星系”,它们都是与银河系属于同一量级的庞大恒星系统。河
外星系一般用肉眼看不见,就是通过一般望远镜去观察,也还是一片雾气,跟星云
简直一样。所以以前人们一直把它们也当做星云,称为河外星云。后来经过深入的
研究,天文学家才发现二者完全是两码事:河外星云实际上是和我们银河系类似的
星系,而上面所说的真正的“星云”,都是我们银河系的内部成员,是由气体和尘
埃组成的。因此,现代天文学再也不用“河外星云”这个词了,而一律改称“河外
星系”。
13.“变星”的概念
凡是能够观测到亮度变化的恒星,都称为变星。变星主要分为造父变星和食变
星两类。
食变星实际上是双星系统造成的,两颗星彼此绕着对方旋转,其轨道面恰好和
它们与地球的连线平行。这样,当比较暗的一颗星转到比较亮的那颗星和我们地球
之间的时候,就把亮星的光遮住了一部分,于是总的亮度就减退了。当这颗暗星转
到亮星的一旁或后面,不再遮光的时候,系统又恢复了最大观测亮度。这类变星的
代表是英仙座的大陵五。
另一类变星的变光现象,确实是由它自己造成的,如仙王座的造父一。天文学
家发现,造父一的直径是我们太阳的30倍,约4000万公里。它就像人体的心脏一样
,总在不停地搏动——膨胀与收缩,直径前后相差达500万公里。 膨胀时它的亮度
就减弱,收缩时亮度就增加,搏动的周期也就是它亮度变化的周期。像造父一这样
由于体积的变化导致的变光称为“脉动变星”。有些脉动变星的变光周期与它的亮
度有严格的对应关系,利用这一点,天文学家就可以确定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因
此这类变星又有“量天尺”之称。
14.恒星的颜色与其表面温度的关系
其他所有恒星也和太阳一样,是炽热的大火球。不过,它们的表面温度并不相
同,天文学家发现,恒星的表面温度越高,它发出的光线的颜色越偏向紫色,温度
越低,越偏向红色。因此,通过恒星的颜色,可以较为粗略地判断出该恒星表面温
度的相对高低。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43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