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X-33——夭折的天使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失事震惊了全世界,同时也把一个严肃的问题
摆到了美国航空航天局的面前:新一代的航天飞机何时才能飞向宇宙?在回答这个
问题之前让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航天飞机的发展历史。

  第一代航天飞机——瑕瑜互见 

  早在1969年4月,美国航空航天局就提出建造一种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工具
的计划。1981年4月12日,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升空,揭开了航天史上
新的一页。航天飞机集火箭、卫星和飞机的技术特点于一身,能像火箭那样垂直发
射进入空间轨道,又能像卫星那样在太空轨道飞行,还能像飞机那样再进入大气层
滑翔着陆,是一种新型的多功能航天飞行器。

  但航天飞机的缺点也是相当明显的:由于无论是在外形、发动机还是防热设计
上都相当复杂,所以需要花费相当高的费用;航天飞机每次返航后都要进行大规模
的检修,不可能频繁飞行;更主要的是用航天飞机发射卫星时需有2~3名宇航员陪
着升空,这样做既不经济也不安全。在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后,研发
新一代航天飞机的计划再次提上了议事日程。

  X-33——“夭折的天使” 

  1994年,克林顿总统下令开展进行可重复使用宇宙运载器的研制计划,希望开
发出真正的“太空飞机”。1996年6月,美国航空航天局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太
空项目招标会,最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X-33中标。

  像第一代航天飞机一样,X-33的发射和降落将分别采取垂直发射和水平降落的
形式,但它支持单级火箭运输,仅依靠自身发动机和内置燃料,无需任何外挂燃料
的辅助就能进入轨道,不但能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同时还能缩短两次任务之间的准
备时间。美国航空航天局希望它能比老一代航天飞机节省90%的发射费用。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设计者们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气塞式火箭推动器,以使飞行
器以18倍音速的速度飞行,同时,为减轻重量,X-33将采用新式的质量较轻的复合
材料制造。全球安全研究机构(Global Security)的查尔斯·维克认为这些不成熟
的技术将导致X-33的失败。不出他的预料,在经过5年的研究,耗资12.6亿美元后
,航空航天局于2001年中止了对X-33的开发。

  新一代航天飞机的目标——轻巧、全自动 

  尽管X-33的开发计划遇到了不小的挫折,但美航空航天局开发新一代航天飞机
的决心并没有丝毫的动摇。2000年,该局向美国国会提交了一份“太空发射计划”
(Space Launch Initiative)并获得了通过。计划内容是政府将在5年内拨款45亿美
元发展一些如助推系统、太空轨道运输以及太空生存技术在内的几大类太空技术,
希望以此降低利用航天飞机进行太空探索所需要的费用。

 
X-37 

  2002年11月,航空航天局宣布将着眼于费用较低的太空飞行器的研发。波音公
司的X-37就是其中一种。和X-33一样,X-37也将用质量较轻的新型复合材料制造,
并且是无人宇宙飞船。

  一旦技术允许,航空航天局将进行对轨道航天飞机的开发。由诺斯普罗曼公司
和轨道科学公司研发的航天飞行器在外观上和目前的航天飞机差不多,但体积却只
有它的1/4。

  还有一种更小的轨道航天飞机将由类似波音公司Delta 4型火箭的推进器发射
。由于采用混合动力系统,这种航天飞机将更加可靠和安全。它可以运载最多5名
宇航员和他们携带的必需品及设备,进行科学研究或完成一些国际空间站的任务。


  但上述小型航天飞行器的缺点也很明显:过小的体积使他们不能完成诸如更换
国际空间站太阳能板等大型的太空任务。

  尽管新一代航天飞机的开发工作远未完成,并将面临重重困难,但探索太空的
决心必将推动人们去攻克一个个难题,最终将更加先进的宇宙飞行器送入太空。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76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