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jliu (秋天的萝卜), 信区: Physics
标  题: [转载]  我的物理哲学之路-潘根(16)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May 11 14:59:42 2003) , 转信


             Ⅲ.用实验对决定论和非决定论进行鉴定

    我觉得玻尔学派的三大法宝已被我破了两个,士气大振,此后几天就全力思

                                 .28.


考电子衍射实验问题,甚至走路和吃饭时也在思考.但很快就发现这个问题非常
棘手,因为实验提供的事实是不容否定的,这是我信奉的基本原则.幸好偶然碰
到了与电子衍射实验似乎毫不相干的两件事,使我受到启发,发现决定论还没有
到达山穷水尽的境地.情况是这样:
    1)一天下午偶然路过哲学教研室门口,当时该教研室的主任夏基松教授正
在路边与一位年轻人讨论毛泽东晚年的题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的
论文.年轻人问:“人的错误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夏回答说:“错误的思想也
是来源于实践.实践提供的是素材,要经过人脑的分析、整理、加工才能成为认
识.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与主观因素都会起作用,所以不同的人有可能对同一件事
作出完全相反的判断.”我一听,暗中叫绝:“问题提得好,答得也精辟.有了
正面又有了反面,就全面了.墨子非常重视实践,所以他在科学上的成就能够超
过同代人;但也正因为实践使他知道鬼火总是来自坟墓,所以才在他的著作中留
下了骗人的明鬼篇.玻尔哲学是否类似于明鬼篇?爱因斯坦并不否定随机性,只
反对对随机性事件作非决定论的解释.为什么就不可以尝试从决定论的角度来解
释电子衍射实验呢?”
    作为哲学方面的两种流派,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分水岭不是在“是否承认随
机性”方面,而是在“是否承认因果律”方面.同一个物体经历的一切事件之间
都具有因果关系.两个物体分别经历的事件之间一般不具有因果联系,无因果联
系的事件必然表现出随机性.随机性的系统总会保持随机性,由随机性的原因必
然导致随机性的结果,这也是因果律的体现.所以,决定论意义下的随机性与因
果律总是统一的.非决定论的随机性在空间上是超距的,在时间上是超时的.
    爱因斯坦在相对里把“有因果联系的事件”同“无因果联系的事件”严格区
分开来,在统计物理里把“群体的随机性”同“个体的可跟踪性”严格地区分开
来.这在他的著作中以及他与海森伯争论的时候(见《述评》 p.792),都已经表
达得很清楚.爱因斯坦是用推理的办法,以“电子的轨道明明在云室里是能看见
的”这个事实为根据,推断出“电子在进入原子之后仍应有轨道”;海森伯是用
实证法,以“电子在原子里的轨道是看不见的”为根据,证明“必须放弃轨道的
概念”,犹如说:尽管某人在屋子外面明明是沿某条路线行走的,一旦进了屋子
就不能让我们看见他了,因而就不能证明他在屋子里的行动仍然需要沿某种路线
进行.我相信爱因斯坦的推理,但实证论者根本不承认推理,这就难办了.
    2)就在我苦于不知该如何对决定论和非决定论进行鉴定的时候,得到了关
于《全国综合心判断.”我一听,暗中叫绝:“问题提得好,答得也精辟.有了
正面又有了反面,就全面了.墨子非常重视实践,所以他在科学上的成就能够超
过同代人;但也正因为实践使他知道鬼火总是来自坟墓,所以才在他的著作中留
下了骗人的明鬼篇.玻尔哲学是否类似于明鬼篇?爱因斯坦并不否定随机性,只
反对对随机性事件作非决定论的解释.为什么就不可以尝试从决定论的角度来解
释电子衍射实验呢?”
    作为哲学方面的两种流派,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分水岭不是在“是否承认随
机性”方面,而是在“是否承认因果律”方面.同一个物体经历的一切事件之间
都具有因果关系.两个物体分别经历的事件之间一般不具有因果联系,无因果联
系的事件必然表现出随机性.随机性的系统总会保持随机性,由随机性的原因必
然导致随机性的结果,这也是因果律的体现.所以,决定论意义下的随机性与因
果律总是统一的.非决定论的随机性在空间上是超距的,在时间上是超时的.
    爱因斯坦在相对里把“有因果联系的事件”同“无因果联系的事件”严格区
分开来,在统计物理里把“群体的随机性”同“个体的可跟踪性”严格地区分开
来.这在他的著作中以及他与海森伯争论的时候(见《述评》 p.792),都已经表
达得很清楚.爱因斯坦是用推理的办法,以“电子的轨道明明在云室里是能看见
的”这个事实为根据,推断出“电子在进入原子之后仍应有轨道”;海森伯是用
实证法,以“电子在原子里的轨道是看不见的”为根据,证明“必须放弃轨道的
概念”,犹如说:尽管某人在屋子外面明明是沿某条路线行走的,一旦进了屋子
就不能让我们看见他了,因而就不能证明他在屋子里的行动仍然需要沿某种路线
进行.我相信爱因斯坦的推理,但实证论者根本不承认推理,这就难办了.
    2)就在我苦于不知该如何对决定论和非决定论进行鉴定的时候,得到了关
于《全国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物理实验教学研讨会》由我校筹备的消息.我在
大学毕业后已经整整二十年未接触实验,所以该研讨会本来与我无关,但会议名
称里的“实验”二字提醒了我,因为玻尔的非决定论正是以电子衍射实验为实验
依据.想起当年与蔡建华先生辩论物质生灭问题时的情景,记得当时我是别出心
裁地采用了用数学方法来论证哲学命题,因而产生了这样的念头:“这次要别出
心裁地用实验方法论证哲学命题,看看能否在随机性问题上为爱因斯坦的决定论
提供实验依据.”于是设计了“豆粒实验”(见《述评》 p.328),亲自动手制作
了实验设备.实验结果完全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看法:随机性完全不会使粒子的运
动失去可跟踪性.该实验虽未直接解释电子衍射实验,但它表明:随机性不是只
能由非决定论来解释,决定论同样有发言权.现在回过头来一想,觉得:即使不
用逻辑方法导出量子力学,也已有条件在1982年就让量子力学在观点上回到
决定论的立场,至少应当允许两种观点平起平坐.但是,在9月份的实验教学研

                                 .29.


讨会介绍该实验时,为了切合“教学”这一主题,我只说该实验表明麦克斯韦速
度分布律对微观粒子和宏观物体都适用,可在气体分子运动论方面的教学中用肉
眼可见的豆子来模拟气体分子.后来该实验被列入物理系学生普通物理实验课里
的选做实验,突出了教学,竟使我自己也忘了最初设计该实验时的主要意图.
    除了“豆粒实验”以外,我还设计了直接模拟电子衍射实验的“弹簧衍射实
验”.该实验是以弹簧代表电子,以弹簧内的驻波场代表电子内的驻波场.让弹
簧从高处自由下落,并穿过狭缝,观察它在地面上的落点所造成的图样.我指望
获得有规律的衍射图样,并在家里进行了试验,但未发现预期的疏密条纹,因而
在《述评》中未提及该实验.如今非常后悔G决定论正是以电子衍射实验为实验
依据.想起当年与蔡建华先生辩论物质生灭问题时的情景,记得当时我是别出心
裁地采用了用数学方法来论证哲学命题,因而产生了这样的念头:“这次要别出
心裁地用实验方法论证哲学命题,看看能否在随机性问题上为爱因斯坦的决定论
提供实验依据.”于是设计了“豆粒实验”(见《述评》 p.328),亲自动手制作
了实验设备.实验结果完全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看法:随机性完全不会使粒子的运
动失去可跟踪性.该实验虽未直接解释电子衍射实验,但它表明:随机性不是只
能由非决定论来解释,决定论同样有发言权.现在回过头来一想,觉得:即使不
用逻辑方法导出量子力学,也已有条件在1982年就让量子力学在观点上回到
决定论的立场,至少应当允许两种观点平起平坐.但是,在9月份的实验教学研

                                 .29.


讨会介绍该实验时,为了切合“教学”这一主题,我只说该实验表明麦克斯韦速
度分布律对微观粒子和宏观物体都适用,可在气体分子运动论方面的教学中用肉
眼可见的豆子来模拟气体分子.后来该实验被列入物理系学生普通物理实验课里
的选做实验,突出了教学,竟使我自己也忘了最初设计该实验时的主要意图.
    除了“豆粒实验”以外,我还设计了直接模拟电子衍射实验的“弹簧衍射实
验”.该实验是以弹簧代表电子,以弹簧内的驻波场代表电子内的驻波场.让弹
簧从高处自由下落,并穿过狭缝,观察它在地面上的落点所造成的图样.我指望
获得有规律的衍射图样,并在家里进行了试验,但未发现预期的疏密条纹,因而
在《述评》中未提及该实验.如今非常后悔,因为我认为:对于因果决定论和非
决定论来说,弹簧衍射实验即使未提供预期的疏密条纹,仍不失为具有决定性意
义的判据.我的实验之所以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因为:
    ①实验中涉及的高度差只有两米,因而弹簧落点的偏离度较小.
    ②弹簧内虽允许有驻波场存在,但必须是在受到外力激发之后才会出现驻波
场.实验中用的弹簧,在到达狭缝之前,它的驻波能量实际上早以转化为热运动
能量.也就是说,它的波动性已经消失了,本来就不该出现疏密条纹.
    如果上述两条原因是正确的,那么,只要设法让弹簧内保持有驻波场,并且
让狭缝与地面之间有足够大的高度差,那么就还是应当能观测到疏密条纹.
    尽管该实验中未出现疏密条纹,但已能肯定:弹簧动量的改变,只能是弹簧
同狭缝边缘相互作用的结果.设想弹簧是半径为R的弹性球,如果它能穿过宽度
为2△x的狭缝,那么它与狭缝边缘发生碰撞的概率就为R/△x.惟有那些与
狭缝边缘发生碰撞的弹簧能够改变动量,因而动量的平均改变量△p应当正比于
与碰撞概率,即△p∝R/△x,或写成△p△x∝R的形式.这正是不确定度
关系式.我们可以把R理解为波包的尺寸,它总是大于零.特例R=0是代表几
何点模型.当然,缝宽不能为零,所以,只要R=0,就必定有△p=0,意味
着几何点式的粒子不可能发生衍射.由此可见,电子衍射实验恰恰是对海森伯几
何点式粒子模型的否定,证实了薛定谔波包模型的正确性.


--
My ideal:
Science is my profession;
决定论来说,弹簧衍射实验即使未提供预期的疏密条纹,仍不失为具有决定性意
义的判据.我的实验之所以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因为:
    ①实验中涉及的高度差只有两米,因而弹簧落点的偏离度较小.
    ②弹簧内虽允许有驻波场存在,但必须是在受到外力激发之后才会出现驻波
场.实验中用的弹簧,在到达狭缝之前,它的驻波能量实际上早以转化为热运动
能量.也就是说,它的波动性已经消失了,本来就不该出现疏密条纹.
    如果上述两条原因是正确的,那么,只要设法让弹簧内保持有驻波场,并且
让狭缝与地面之间有足够大的高度差,那么就还是应当能观测到疏密条纹.
    尽管该实验中未出现疏密条纹,但已能肯定:弹簧动量的改变,只能是弹簧
同狭缝边缘相互作用的结果.设想弹簧是半径为R的弹性球,如果它能穿过宽度
为2△x的狭缝,那么它与狭缝边缘发生碰撞的概率就为R/△x.惟有那些与
狭缝边缘发生碰撞的弹簧能够改变动量,因而动量的平均改变量△p应当正比于
与碰撞概率,即△p∝R/△x,或写成△p△x∝R的形式.这正是不确定度
关系式.我们可以把R理解为波包的尺寸,它总是大于零.特例R=0是代表几
何点模型.当然,缝宽不能为零,所以,只要R=0,就必定有△p=0,意味
着几何点式的粒子不可能发生衍射.由此可见,电子衍射实验恰恰是对海森伯几
何点式粒子模型的否定,证实了薛定谔波包模型的正确性.


--
My ideal:
Science is my profession;
    如果上述两条原因是正确的,那么,只要设法让弹簧内保持有驻波场,并且
让狭缝与地面之间有足够大的高度差,那么就还是应当能观测到疏密条纹.
    尽管该实验中未出现疏密条纹,但已能肯定:弹簧动量的改变,只能是弹簧
同狭缝边缘相互作用的结果.设想弹簧是半径为R的弹性球,如果它能穿过宽度
为2△x的狭缝,那么它与狭缝边缘发生碰撞的概率就为R/△x.惟有那些与
狭缝边缘发生碰撞的弹簧能够改变动量,因而动量的平均改变量△p应当正比于
与碰撞概率,即△p∝R/△x,或写成△p△x∝R的形式.这正是不确定度
关系式.我们可以把R理解为波包的尺寸,它总是大于零.特例R=0是代表几
何点模型.当然,缝宽不能为零,所以,只要R=0,就必定有△p=0,意味
着几何点式的粒子不可能发生衍射.由此可见,电子衍射实验恰恰是对海森伯几
何点式粒子模型的否定,证实了薛定谔波包模型的正确性.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9.8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11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