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jliu (秋天的萝卜), 信区: Physics
标 题: [转载] 我的物理哲学之路-潘根(22)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May 11 15:04:32 2003) , 转信
二十一、关于大统一场论物理图像的思考
当年爱因斯坦提出统一场论这个课题之时,还未发现强作用和弱作用,因而
他最初设想的统一场论实际上是专指引-电统一场论.我的最终目标并不是限于
他在1918年提出的那些指标,而是希望有朝一日看到力学、热学、电学、光
学、量子力学、核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宇宙学全部统一起来.当然,这不是一
个人的事情,我也从未认为我个人有能力走到终点.科学事业是一种接力赛,我
是在爱因斯坦基本思想的指导下接在他后面走了一段路.四十年过去了,上天不
会再赐给我四十年.未走完的路应当由年轻人继续走下去.
我不可能把曾经思考过的问题都写进《述评》.未能来得及写入书的那些问
题并不等于不重要,也未必都是因为不成熟.遗漏的重要问题应当补充进来.不
成熟的东西是很难由正式的学术刊物发表的.但是,不论是否成熟,毕竟是已经
思考了几十年,并且多半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把物理学中的问题和物理学界的各种
观点当做逻辑学上的命题来思考的.纵然我的看法是错的,也至少能从反面让后
人少走一点弯路.人到了这个年龄,“测不准关系式”就要起作用了,这是不可
抗拒的自然规律.因此,我觉得还是应当争取在晚年的不测事件到来之前把已经
初步推敲过的物理模型、特别是在方法论方面的观点提出来,供后人参考.
Ⅰ.在三位大师面前
我们面临的是物理学中最大的课题,有无正确的指导思想,极为重要.
在任何时代,权威人士的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请一位大师来作报告,门口
窗口都挤满了人.听懂了,就说“有道理”;听不懂就更佩服了,说:“真是高
深莫测啊!”会后津津乐道,说某某大师是这么这么说的.甚至有可能像中世纪
搞经院哲学的人那样,或是像文献派学者那样,把某大师的某句话抽出来当做大
前提,建立一套理论体系.审稿人一看是大师提供的前提,胆子就大了,于是集
中精力审查下文有无逻辑错误.逻辑无误,“科研成果”也就立即被认定.
我也喜欢听大师的报告,并谨记先父“要览百家之说,以防一家之偏”的遗
训,希望多请几位大师.物理学中最基本的问题必然与相对论、量子论、宇宙论
有关,于是一下子请来三位顶尖级大师,他们是爱因斯坦、玻尔和霍金,让他们
在同一个报告厅里按年龄顺序发表演说.
爱因斯坦说:上帝不会掷骰子.
玻尔说:上帝有时会掷骰子.
霍金说:上帝不仅掷骰子,而且高兴起来就会把骰子掷到不见踪影.
天哪!三位大师三种说法,该相信哪一位大师?本来是希望大师们为我们指
路,现在倒好,无所适从了.不过,我还是很高兴,因为从中悟出一点道理:在
自然之谜面前,大师们实际上也是凭直觉说说的,都不能保证不说错话.
我觉得从未听过如此过瘾的报告.收获至少有以下四条:
.42.
1)大师们都有扎实的数理根底,都有明确的哲学观点,都是尊重前人而又
不盲从前人,都是敢想又敢说,不怕讲出错话被人嘲笑.我想,这才是真正的科
学家应有的素质.
2)大师们在使用逻辑方法方面是相同的,而在哲学观点方面有可能完全相
反.因此,在逻辑前提不需要涉及哲学观点的场合,他们多半能做到英雄所见略
有同;而在不能回避哲学观点的场合,就有可能作出完全相反的判断.
3)如果只碰到一位大师,那就很可能不加思索地跟着他跑.现在是同时碰
上观点不同的三位大师,这才发现:必须兼听,独立思考是惟一出路.
4)哲学是以事物的共性为研究对象,基本的哲学观点只有对立的两类,几
千年以前已经出现,几万年以后还是那两类.所以,在兼听了几位大师的报告之
后,最终总得听从其中某一位大师的话.该听谁的话?最好不要急于下结论,因
为任何时候都有“多数派”和“眼前功利”的现实,一旦让“害怕孤立”的心态
同现实条件联系起来,那就无“独立思考”可言了.
历史是面镜子,过去和未来是在镜面的两侧.我想回顾一下原子物理学的历
史,提一个问题:“第一个原子模型是谁提出的?第一把把量子假说应用于原子
结构的是谁?”多数人回答说:“第一个原子模型是卢瑟福提出的,第一把把量
子假说应用于原子结构的是玻尔.”教科书上就是这么说的.我说:“不对!第
一个原子模型是J.汤姆孙在1904年提出的,第一把把量子假说应用于原子
结构的是哈斯在1910年做的事.卢瑟福模型和玻尔模型是先后于1911年
和1913年问世的.”
汤姆孙因在1897年发现了电子而成为世界级的物理学大师.这个成果使
1)大师们都有扎实的数理根底,都有明确的哲学观点,都是尊重前人而又
不盲从前人,都是敢想又敢说,不怕讲出错话被人嘲笑.我想,这才是真正的科
学家应有的素质.
2)大师们在使用逻辑方法方面是相同的,而在哲学观点方面有可能完全相
反.因此,在逻辑前提不需要涉及哲学观点的场合,他们多半能做到英雄所见略
有同;而在不能回避哲学观点的场合,就有可能作出完全相反的判断.
3)如果只碰到一位大师,那就很可能不加思索地跟着他跑.现在是同时碰
上观点不同的三位大师,这才发现:必须兼听,独立思考是惟一出路.
4)哲学是以事物的共性为研究对象,基本的哲学观点只有对立的两类,几
千年以前已经出现,几万年以后还是那两类.所以,在兼听了几位大师的报告之
后,最终总得听从其中某一位大师的话.该听谁的话?最好不要急于下结论,因
为任何时候都有“多数派”和“眼前功利”的现实,一旦让“害怕孤立”的心态
同现实条件联系起来,那就无“独立思考”可言了.
历史是面镜子,过去和未来是在镜面的两侧.我想回顾一下原子物理学的历
史,提一个问题:“第一个原子模型是谁提出的?第一把把量子假说应用于原子
结构的是谁?”多数人回答说:“第一个原子模型是卢瑟福提出的,第一把把量
子假说应用于原子结构的是玻尔.”教科书上就是这么说的.我说:“不对!第
一个原子模型是J.汤姆孙在1904年提出的,第一把把量子假说应用于原子
结构的是哈斯在1910年做的事.卢瑟福模型和玻尔模型是先后于1911年
和1913年问世的.”
汤姆孙因在1897年发现了电子而成为世界级的物理学大师.这个成果使
他的原子模型能在物理学界统治七年之久.玻尔是因为慕名才到汤姆孙那里当研
究生,只因不同意导师的原子模型才改投到卢瑟福门下,他是在选定卢瑟福模型
为立足点之后才取得了成功,并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哈斯则是以汤姆
孙模型为立足点,虽也发表了轰动一时的论文,但离真理越来越远.当然,汤姆
孙和哈斯的失算不应当成为别人嘲笑的理由,他们毕竟是在探索真理,他们的首
创精神还是应当受到肯定.中国学术界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自己拿不出像样
的货色来,还要嘲笑别人的探索性工作,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学术气氛.
原子问题毕竟还比较容易用实验来鉴定,不涉及物质能否生灭、宇宙是否有
限之类的哲学问题.在物质本原问题上,哲学观点是绝对不能回避的,而且只有
两种可能性可供选择,要么是离真理越来越近,要么是离真理越来越远.二者必
居其一.如此看来,选取立足点是万万不能大意的.
英国哲学家培根为何坚决反对盲从权威,看来是有道理的.所以,在方法论
方面,我的主张是:首先要看大前提是否正确,不必考虑该前提是由谁提出的.
Ⅱ.广义相对论对引力佯谬的否定
大统一场论应当是在怎样的时空框架内建立?在这个问题上,选对和选错的
概率各占一半.一旦选错,就会使整个理论体系离真理越来越远.
在二十世纪的所有物理学家中,贡献最大和影响最大者莫过于爱因斯坦.他
的思想,无论是正确的部分,还是错误的部分,都将继续影响后人.
爱因斯坦最初提出有限?
汤姆孙因在1897年发现了电子而成为世界级的物理学大师.这个成果使
他的原子模型能在物理学界统治七年之久.玻尔是因为慕名才到汤姆孙那里当研
究生,只因不同意导师的原子模型才改投到卢瑟福门下,他是在选定卢瑟福模型
为立足点之后才取得了成功,并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哈斯则是以汤姆
孙模型为立足点,虽也发表了轰动一时的论文,但离真理越来越远.当然,汤姆
孙和哈斯的失算不应当成为别人嘲笑的理由,他们毕竟是在探索真理,他们的首
创精神还是应当受到肯定.中国学术界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自己拿不出像样
的货色来,还要嘲笑别人的探索性工作,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学术气氛.
原子问题毕竟还比较容易用实验来鉴定,不涉及物质能否生灭、宇宙是否有
限之类的哲学问题.在物质本原问题上,哲学观点是绝对不能回避的,而且只有
两种可能性可供选择,要么是离真理越来越近,要么是离真理越来越远.二者必
居其一.如此看来,选取立足点是万万不能大意的.
英国哲学家培根为何坚决反对盲从权威,看来是有道理的.所以,在方法论
方面,我的主张是:首先要看大前提是否正确,不必考虑该前提是由谁提出的.
Ⅱ.广义相对论对引力佯谬的否定
大统一场论应当是在怎样的时空框架内建立?在这个问题上,选对和选错的
概率各占一半.一旦选错,就会使整个理论体系离真理越来越远.
在二十世纪的所有物理学家中,贡献最大和影响最大者莫过于爱因斯坦.他
的思想,无论是正确的部分,还是错误的部分,都将继续影响后人.
爱因斯坦最初提出有限无界宇宙模型的时候,是以西利格的引力佯谬为惟一
论据.我在《述评》中已经指出:只要抛弃超距观点,引力佯谬就自然消失了.
.43.
此刻我要补充说的话是:“其实,利用广义相对论本身的基本原理,能够更
简单、更彻底地排除引力佯谬.”
爱因斯坦自己已经承认,他最初提出的静态宇宙模型是错误的,并说这是他
一生中的最大失误.在这之后,我们自然应当是改用动态模型来分析问题.
在描述动态宇宙时,也必须使用参考系.如果要让理论公式能与观测进行对
照,那么就应当以观测者所在之处为参考系.地球不能依靠自身的引力场来作加
速运动.与地球的尺寸相比,其它天体与地球之间的距离都可近似地认为是“物
理无限大”,也就是说,它们向地球提供的引力场都几乎是均匀的.均匀的引力
场叠加后得到的合场仍然应当是均匀的.从恒星参考系中看,地球是在这种相当
均匀的引力场中作加速运动,因而地球本身是一种非惯性参考系,应当存在惯性
力场.根据等效原理,均匀的引力场能被惯性力场完全抵消,完全类似于爱因斯
坦的升降机实验中的情形.因此,地球上的人测量到的引力场实际上几乎完全等
于地球本身提供的引力场.不论宇宙是否有限,也不论宇宙空间内的物质向地球
提供的引力场强大到何种程度,都会被反方向的、同样强大的惯性力场抵消,这
是等效原理的要求.由此可见,引力佯谬违背了广义相对论本身的基本原理.
在我看来,爱因斯坦的学说在最基本的方面是完全正确的,只是在极个别的
具体问题上值得商榷.说得明确一点,就是,他的最大失误是误用了现成的引力
佯谬,导致《述评》中已经指出:只要抛弃超距观点,引力佯谬就自然消失了.
也无法用逻辑方法排除“物质在望远镜尚未达到的尺度上再次出现不均匀性”的
可能性.如果把这个区域同已经研究过的宏观世界、微观世界进行类比,那么就
应当认为宇宙学原理与实情不符的可能性更大.
.44.
既然两种可能性都存在着,而又无法作出令人信服的判断,那么在处理问题
时就宜选用概率较大的那种可能性.
但是,在纠正引力佯谬和光度佯谬时,我仍然是假定物质在整个宇宙空间内
具有均匀的分布(见《述评》 p.66,826),在建立我自己的宇宙模型时甚至还明
确地列出了宇宙学原理(见《述评》 p.832).人们有可能因此而认为我相信宇宙
学原理.其实,如果读者细心一点,那么就会发现,我的书中在列出了宇宙学原
理之后,又指出:这种均匀性是否当真出现过,这对于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来说并
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看它最终会演化成什么样子(见《述评》p.836).也就是说,
无必要强调宇宙学原理.
既然认为宇宙学原理靠不住,那么又为什么要在我的书里保留它的位置呢?
这里要提请读者注意,我并不是真心承认宇宙学原理,实际上只是从“物理无限
大”的意义上保留宇宙学原理的实用价值.物理无限大在本质上是有限大.在处
理实际问题时,如果以数学上的无限大代替物理上的有限大,所引起的偏差可以
忽略不计,那么从方法论方面看就应当是允许的.我的想法是:
1)宇宙学原理在目前是得到多数人承认的.作为教材,不能不介绍多数人
的观点.即使不同意多数人的观点,也应当是首先让读者知道多数人的观点,然
后保留自己的意见.宇宙学原理实际上只是来源人们的直觉,当然靠不住;我不
相信它,也是凭直觉,说服不了别人.承认或不承认该原理,实际上不会影响具
体论题的最终结论,既然这样,那就无必要一开始就在该原理问题上顶牛.
2)引力佯谬和光度佯谬都是以“物质均匀分布”为前提,如果我以“物质
分布不均匀”为前提,而多数人又不承认这个前提,那么,即使能排除佯谬,也
不会得到人们承认.
3)天文观测资料已表明:宇宙空间在小于3千万光年的尺度上不均匀,大
于此尺度后就趋于均匀.这就表明:宇宙学原理至少在已观测到的尺度范围内是
符合事实的.如果我不只是要否定佯谬,还要让自己得到的公式能同观测进行对
照,那么就还得在3千万光年的尺度以内采用“不均匀”的模型,在更大尺度上
采用“均匀”模型.虽说“均匀”区域未必是无限大,但已能把它理解为“物理
无限大”.这样,我们就能在数学方面获得便于计算的好处.这种处理法如果有
不正确之处,那也必定是指:在超过数百亿光年的尺度上,有可能存在不均匀性
的情况,这种不均匀性被人为假定的均匀性取代后,就会产生偏差.但是,正因
为那个区域离观测者非常遥远,所以实际上可以忽略.
4)在建立宇宙模型时,虽一开始就假定均匀,但一旦把它同引力作用联系
起来,就立即发现这种系统不可能稳定,因而均匀性很快就被破坏了.读者如果
细心的话,那么就不难发现,我提出的宇宙模型表明:在大于300亿光年的尺
度上(见《述评》 p.834),宇宙哭限大代替物理上的有限大,所引起的偏差可以
忽略不计,那么从方法论方面看就应当是允许的.我的想法是:
1)宇宙学原理在目前是得到多数人承认的.作为教材,不能不介绍多数人
的观点.即使不同意多数人的观点,也应当是首先让读者知道多数人的观点,然
后保留自己的意见.宇宙学原理实际上只是来源人们的直觉,当然靠不住;我不
相信它,也是凭直觉,说服不了别人.承认或不承认该原理,实际上不会影响具
体论题的最终结论,既然这样,那就无必要一开始就在该原理问题上顶牛.
2)引力佯谬和光度佯谬都是以“物质均匀分布”为前提,如果我以“物质
分布不均匀”为前提,而多数人又不承认这个前提,那么,即使能排除佯谬,也
不会得到人们承认.
3)天文观测资料已表明:宇宙空间在小于3千万光年的尺度上不均匀,大
于此尺度后就趋于均匀.这就表明:宇宙学原理至少在已观测到的尺度范围内是
符合事实的.如果我不只是要否定佯谬,还要让自己得到的公式能同观测进行对
照,那么就还得在3千万光年的尺度以内采用“不均匀”的模型,在更大尺度上
采用“均匀”模型.虽说“均匀”区域未必是无限大,但已能把它理解为“物理
无限大”.这样,我们就能在数学方面获得便于计算的好处.这种处理法如果有
不正确之处,那也必定是指:在超过数百亿光年的尺度上,有可能存在不均匀性
的情况,这种不均匀性被人为假定的均匀性取代后,就会产生偏差.但是,正因
为那个区域离观测者非常遥远,所以实际上可以忽略.
4)在建立宇宙模型时,虽一开始就假定均匀,但一旦把它同引力作用联系
起来,就立即发现这种系统不可能稳定,因而均匀性很快就被破坏了.读者如果
细心的话,那么就不难发现,我提出的宇宙模型表明:在大于300亿光年的尺
度上(见《述评》 p.834),宇宙空间是不均匀的.如果把空间物质的密度估计得
低一点,那也只是让均匀物质区域增加到900亿光年的尺度.也就是说,现实
的宇宙不会让宇宙学原理的适用范围超过900亿光年的尺度.宇宙学原理在我
1)粒子外面的引力波和电磁波多半来源于随机性发射的行波,两种成分根
本不具有现实性,而又不影响最终的结论.
Ⅳ.大统一场论框架内的核物理和粒子物理
量子力学中的薛定谔方程只是用于描述粒子的轨道运动,而不是描述粒子内
.45.
部的运动.以往的量子力学中已涉及到电子的自旋,但那是硬拼上去的,讲不出
道理,甚至是矛盾的.一旦把电子当作几何点,也就无自旋可言了.电子自旋问
题实际上应当是属于粒子物理的研究对象.
在我的脑海里,引力场和电磁场是惟一的基本物质,它们统一于复场.复场
的实部和虚部分别代表引力场和电磁场.各种不同的粒子只不过是驻波包的不同
模式,原则上应当能利用复场的特性来导出.我相信自己已获得了定性的物理模
型,但定量的模型还有待探索.
复质量密度正比于复场强度的平方,复场强度在数学形式上是实数与虚数之
和,所以,复场强度的平方展开后,就应当出现两个平方项和一个交叉项.两个
平方项分别代表引力场的负质量密度和电磁场的正质量密度,这两部分之和就是
实际可以观测的质量密度;交叉项是虚质量密度,实际上正是电荷密度.根据这
种认识就能作出如下推断:
1)粒子外面的引力波和电磁波多半来源于随机性发射的行波,两种成分互
不相干,因而交叉项的统计平均值为零,意味着电荷不能出现在粒子外面.
2)粒子内部的引力波和电磁波都是由共同的边界条件决定的驻波,因而自
相干和互相干总是同时存在着.
3)自相干是粒子质量的来源.正质量具有收缩性,负质量具有扩张性.只
有在收缩性超过扩张性的前提下才能形成粒子,因而粒子的净质量只能是正的.
4)互相干是粒子电荷的来源.引力波与电磁波之间存在相位差,相位差有
大于零、等于零、小于零三种可能,因而粒子有负电性、电中性、正电性之分.
5)对于稳定的粒子来说,复场波的驻波场是稳定的,因而其质量和电荷量
都是恒定的.对于不稳定的粒子来说,衰变过程是驻波向行波转变的过程.
6)驻波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模式,因而能构成多种不同的粒子.质量小的粒
子内可以有巨大的正质量和几乎同样巨大的负质量.电中性的粒子内可以有电偶
极以致多极结构.
7)强力和弱力是来源于多极结构,在本质上仍然是引力和电磁力.多极子
场的作用半径总是很短的,原子核物质的均匀性是多极子场作用半径短的表现.
8)引力场与电磁场各自的模式一旦确定,粒子的质量和自旋角动量也就完
全确定,但相位差可以不同,相位一旦倒转,粒子的电性和自旋磁矩也就必然发
生相应的倒转.粒子与它的反粒子之间的惟一差别是在相位差的正负号方面.
9)电子是微观黑洞,其内部波函数的径向部分也许应当用低阶的球贝塞耳
函数与引力效应因子的乘积来描述,中心是引力波的节点和电磁波的腹点,视界
是引力波的腹面和电磁波的节面.巨大质量密度,实际上正是电荷密度.根据这
种认识就能作出如下推断:
的,它们在黑洞视界的赤道附近回旋.它们的叠加区域表现为电荷.自旋角动量
和磁矩正是由回旋的引力子和光子共同提供的.引力子是负质量粒子,具有扩张
性,因而不能独立存在.
10)μ子、τ子都有可能是电子的激发态,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别是在波函
数的径向部分.
11)中微子是由偏振方向相互正交的行波光子和行波引力子组成的,因而
不具有电性,并且静止质量为零.行波光子比行波引力子稍许瘦些,因而动质量
不为零.
12)中微子穿越介质时,它的引力场和电磁场都能与介质发生作用,很可
.46.
能引起色散.这大概就是太阳中微子失踪案的谜底所在.
13)夸克也许与电子有类似之处,分数电荷或许是与特定的驻波模式相联
系的.
14)在探讨强子结构时,夸克理论还是有用的,但未必是惟一的途径.如
果夸克本身具有稳定性,那么它就应当是一种微观黑洞.而黑洞是不能发射粒子
的,所以应当认为各种不同层次的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连续分布的场来
实现的.
Ⅴ.电荷守恒原理的局限性
话,利用我书中提供的线索(见《述评》 p.812)也不难作出同样的判断.复场的
复质量密度公式中的虚数项是引力场与电磁场的交叉作用项,引力波与电磁波之
间即使是处于正交状态,也只能使交叉项的统计平均值为零,而不是表明电荷在
粒子外面的空间里严格地等于零.在稳定的粒子内部,引力波与电磁波之间是相
干的,交叉项具有稳定性,因而电荷是守恒的.而在不稳定的核或粒子发生变化
的时候,从波的角度看,是驻波向行波转化、再由行波在新的边界条件下形成新
的驻波的过程.在全过程中,初态和终态都是属于某种条件下的本征态,因而最
终的电荷量仍可能与初始值相同,但中间过程的任一瞬态都不是本征态,因而电
荷不可能始终守恒.
在狭义相对论框架建立引-电统一场论的时候,是把“复质量守恒原理”列
为第一条基本假设,该原理是由质量守恒原理和电荷守恒原理合并而成的,也就
是说,电荷守恒原理已经是属于逻辑前提的组成部分.这就来了问题:既然逻辑
.47.
前提中已假定电荷守恒,为什么会导出“电荷并不严格守恒”的结论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要说,该理论没有错,实际上不存在逻辑矛盾,因为我们
只是在该原理能够成立的场合使用该原理.我在书中已经指出:“复质量本来只
是被理解为粒子的属性”(见《述评》 p.789).
尽管引-电统一场论是把“万物皆由引力场和电磁场构成”作为对物质世界
的基本认识,以弄清复场运动规律为根本任务.但从研究方法上讲,我们不可能
话,利用我书中提供的线索(见《述评》 p.812)也不难作出同样的判断.复场的
复质量密度公式中的虚数项是引力场与电磁场的交叉作用项,引力波与电磁波之
间即使是处于正交状态,也只能使交叉项的统计平均值为零,而不是表明电荷在
粒子外面的空间里严格地等于零.在稳定的粒子内部,引力波与电磁波之间是相
干的,交叉项具有稳定性,因而电荷是守恒的.而在不稳定的核或粒子发生变化
的时候,从波的角度看,是驻波向行波转化、再由行波在新的边界条件下形成新
的驻波的过程.在全过程中,初态和终态都是属于某种条件下的本征态,因而最
终的电荷量仍可能与初始值相同,但中间过程的任一瞬态都不是本征态,因而电
荷不可能始终守恒.
在狭义相对论框架建立引-电统一场论的时候,是把“复质量守恒原理”列
为第一条基本假设,该原理是由质量守恒原理和电荷守恒原理合并而成的,也就
是说,电荷守恒原理已经是属于逻辑前提的组成部分.这就来了问题:既然逻辑
.47.
前提中已假定电荷守恒,为什么会导出“电荷并不严格守恒”的结论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要说,该理论没有错,实际上不存在逻辑矛盾,因为我们
只是在该原理能够成立的场合使用该原理.我在书中已经指出:“复质量本来只
是被理解为粒子的属性”(见《述评》 p.789).
尽管引-电统一场论是把“万物皆由引力场和电磁场构成”作为对物质世界
的基本认识,以弄清复场运动规律为根本任务.但从研究方法上讲,我们不可能
一开始就把看不见、摸不着、弥漫状的场单独抽出来研究,必须首先考虑检测手
段,于是就把万有引力定律和库仑定律拿过来,把它们综合成“复力定律”.在
该定律中,受力的复质量粒子是用于对复场进行检测.在最后得到的复场方程组
中,检验用的粒子实际已经被消去了,因而该方程组是限于描述复场本身的运动
规律.在导出了复场的能量密度公式之后,利用质能关系式就得到了复场的质量
密度公式(见《述评》 p.811).
在建立这种理论体系的全过程中,我们实际上是像电动力学中那样把粒子和
场看作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复质量守恒原理是用限于应用于粒子,未考虑粒子本
身固有质量和固有电荷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电荷还是应当守恒的,根本不存
在逻辑矛盾.一旦在“复质量守恒原理能够成立”的条件下揭示了复场本身的运
动规律,我们的目的就算是达到了.
在这之后,是把这种已经独立于粒子之外的复场运动规律应用于处理各种不
同的具体问题.当它应用于稳定粒子的时候,就得出“稳定粒子的复质量是守恒
量”的结论;当它应用于不稳定粒子和不稳定的原子核的时候,就得出“不稳定
的粒子或原子核在其衰变进程中一般不遵守复质量是守恒量”的结论.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9.86]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6.08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