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jliu (秋天的萝卜), 信区: Physics
标 题: 一、我国古代的光学知识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May 11 12:47:38 2003) , 转信
一、我国古代的光学知识
光学的起源也和力学、热学一样,可以追溯到二、三千年前。我国的《墨经》就记
载了许多光学现象,例如投影、小孔成像、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等等。西方也很早
就有光学知识的记载,欧几里得(Euclid,公元前约330-260)的《反射光学》(Cato
ptrica)研究了光的反射,阿拉伯学者阿勒·哈增(Al-Hazen ,965~1038)写过一部《
光学全书》,讨论了许多光学现象。 光学真正形成一门科学,应该从建立反射定律和折
射定律的时代算起,这两个定律奠定了几何光学的基础。 光的本性也是光学研究的重要
课题。微粒说把光看成是由微粒组成,认为这些微粒按力学规律沿直线飞行,因此光具
有直线传播的性质。19世纪以前,微粒说比较盛行。但是,随着光学研究的深入,人们
发现了许多不能用直进性解释的现象,例如干涉、衍射等,用光的波动性就很容易解释
,于是光的波动说又占了上风。两种学说的争论构成了光学发展史中的一根红线。
我国古代的光学知识:
1.取火的方法和对火的认识
我国古代取火的工具称为“燧”,有金燧、木燧之分。金燧取火于日,木燧取火于
木。根据我国古籍的记载,古代常用“夫燧”、“阳燧”(实际上是一种凹面镜,因用
金属制成 成,所以统称为“金燧”)来取火。古代人们在行军或打猎时,总是随身带有
取火器,《礼记》中就有“左佩金燧”、“右佩木燧”的记载,表明晴天时用金燧取火
,阴天时用木燧取火。阳燧取火是人类利用光学仪器会聚太阳能的一个先驱。 讲到取火
,古代还用自制的古透镜来取火的。公元前2世纪,就有人用冰作透镜,会聚太阳光取火
。《问经堂丛书》、《淮南万毕术》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
承其影,则火生。"我们常说,水火不兼容,但制成冰透镜来取火,真是一个奇妙的创造
。用冰制成透镜是无法长期保存的,于是便出现用玻璃或玻璃来制造透镜。
2.针孔成像和影的认识
公元前4世纪,墨家就做过针孔成像的实验,并给予分析和解释。《墨经》中明确地
写道:“景到(倒),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这里的“午"即小孔所在处。这段
文字表明小孔成的是倒像,其原因是在小孔处光线交叉的地方有一点(“端"),成像的
大小,与这交点的位置无关。从这里也可以清楚看到,古人已经认识到光是直线行进的
,所以常用“射"来描述光线径直向前。 北宋的沉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记述了光的直
线传播和小孔成像的实验。他首先直接观察在空中飞动,地面上的影子也跟着移动,移
动的方向与 飞的方向一致。然后在纸窗上开一小孔,使窗外飞的影子呈现在窒内的纸屏
上,沉括用光的直进的道理来解释所观察到的结果:“东则影西,西则影东"。 墨家利
用光的直线传播这一性质,讨论了光源、物体、投影三者的关系。《墨经》中写道:“
景不徙,说在改为。"“光至,景亡。若在,尽古息。"说明影是不动的,如果影移,那
是光源或物体发生移动,使原影不断消逝,新影不断生成的缘故。投影的地方,如果光
一照,影子就会消失,如果影子存在,表明物体不动,只要物体不动,影子就始终存在
于原处。 墨家对本影、半影也作了解释。《墨经》中有这样的记载:“景二,说在重。
”“景二,光夹。一,光一。光者,景也。”意思是一物有两种投影(本影、半影),
说明它同时受到两个光源重复照射的结果(“说在者”,“光夹”)、一种投影,说明
它只受一个光源照射,并且强调了光源与投影的联系(“光者,景也”)。与此相连,
墨家还根据物和光源相对位置的变化,以及物与光源本身大小的不同来讨论影的大小及
其变化。
3.对面镜的认识
墨家对凹面镜作了深入的观察和研究,并在《墨经》中作了明确、详细的记载。“
鉴低,景一小而易,一大而正,说在中之外、内。”“低”表示深、凹之意;放在“中
之内”,得到的像是比物体大而正立的。北宋沉括对凹面镜的焦距作了测定。他用手指
置于凹面镜前,观察成像情况,发现随着手指与镜面距离的远近变化,像也发生相应的
变化。在《梦溪笔谈》中作了记载:“阳燧面洼,以一指迫而照之则正,渐远则无所见
,过此遂倒。”说明手指靠近凹面镜时,像的正立的,渐渐远移至某一处(在焦点附近
),则“无所见”,表示没有像(像成在无穷远处);移过这段距离,像就倒立了。这
一实验,既表述了凹面镜成像原理,同时也是测定凹面镜焦距的一种粗略方法。
墨家对凸透镜也进行了研究。《墨经》中写道:“鉴团,景一。说在刑之大。”“
鉴团”即燕面镜,也称团镜。“景一”表明凸面镜成像只有一种。“刑”同形字,指物
体,它总比像大。 我们的祖先,利用平面镜能反射光线的特性,将多个平面镜组合起来
,取得了有趣的结果。如《庄子·天下篇》的有关注解《庄子补正》中对此作了记载:
“鉴以鉴影,而鉴以有影,两鉴相鉴,则重影无穷。”这样的装置,收到了“照花前后
镜,花花交相映”的效果。《间经堂丛书》、《淮南万毕术》中记有“取大镜高悬,置
水盆于其下,则见四邻矣。”表明很早就有人制作了最早的开管式“潜望镜”,能够隔
墙观望户外的景物。
4.对虹的认识
虹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从公元6世纪开始,我国古代对虹就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
唐初的孔颖达(574-648)曾概括了虹的成因,他认为“若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
”明确指出产生虹的3个条件,即云、日、“日照雨滴”。沉括对此也作过细致的研究,
并作实地考察。在《梦溪笔谈选注》中写道:“是时新雨霁,见虹下帐前涧中。”予与
同职扣涧观之,虹两头皆垂涧中。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觳,自
西望东则见;盖夕虹也。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指出虹和太阳的位
置正好是相对的,傍晚的虹见于东方,而对着太阳是看不见虹的。 地虹有了认识之后,
便可以人工造虹。8世纪中叶,唐代曾有过这样的试验:“背日喷呼水成虹霓之状”,表
示背向太阳喷出小水珠,便能看到类似虹霓的情景。宋代的《毛诗名物解》中说过:“
以不歕日,自侧视之,则晕为虹霓。”强调必需从侧面观察,才能见到虹霓。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9.86]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9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