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manuel (小飞象), 信区: Science
标 题: 王淦昌:科学大师的三个生命瞬间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Mar 30 16:24:35 2000), 转信
中国青年报 China Youth Daily 「综合新闻」 1998年12月26日 星期六
王淦昌:科学大师的三个生命瞬间
本报记者 邓琮琮
90年代初,王淦昌曾对年轻人说过这样一段话:“到你们像我这个年
纪的时候,回顾你的一生时,你可以自豪地说:‘我当之无愧!’努力吧,
年轻人,‘世界是你们的’。”
发现反超子
50年代前,世界第一代高能加速器陆续投入运行,使以往利用宇宙射
线研究粒子源的工作根本改观。这之前,一些科学家已发现了微观世界中
一个极重要的现象,即人工可以制造出一种反物质。
微观世界中任何一种粒子都存在相应的反粒子。反粒子具有与粒子完
全相同的静止质量、相等的荷电量,但其他性质正好相反。反粒子和粒子
碰撞在一起时,就会产生“湮灭”(即两者都消失,全部能量转变为其他
粒子及动能)。同样,如果两个粒子发生高能碰撞,只要有足够大的能量,
也能产生反粒子。这就是反物质。
现象被人们发现了,但它是不是规律?有待证明。
问题摆到了科学家们面前。
1955年,美国的塞格雷、张伯伦利用电子学计数器的飞行时间法,发
现了反质子。两年后,又发现了反中子。
接下来,寻找反超子,成为当时科学家的重大课题。
当时,王淦昌先生正以中国科学家的身份出任莫斯科杜布纳联合原子
核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后成为副所长,参与领导一个庞大的研究集体。
他以敏锐的科学判断力,决定了两个研究方向:寻找新粒子,包括各种超
子的反粒子;系统研究高能核物理作用下各种基本粒子产生的规律性。
1958年,王淦昌小组建成了24升丙烷气泡室。同年秋,开始了数据采
集。前后共得到近10万张气泡室照片。1959年3月9日,从4万张照片中发现
了一个十分完整的反西格马负超子,这是实验上第一次发现荷电反超子。
1959年9月,王淦昌小组宣布了这一发现,轰动了世界。这一发现,丰
富了人类对反粒子的认识,填补了粒子—反粒子表上的一项空白。
“我愿以身许国”
50年代末,前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中国原子弹研制工程陷入困
境。为了记住这个日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工程的代号定名为“596”。
1961年春天,刚刚从苏联回来的王淦昌,受到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刘杰的紧急约见。刘杰对他说:“今天请你来,是想请你参与领导研制战
略核武器———原子弹……有人卡我们,我们要争口气。”
王淦昌专长实验物理,长期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搞核工业技术,意
味着改行,并不得不放弃自己熟悉的专业。但他二话没说,只迸出了一句
掷地有声的话:“我愿以身许国。”
研制原子弹是当时国家的最高机密。王淦昌从此化名“王京”,和其
他科技人员一起,在核研制基地隐姓埋名,苦苦奋斗了17年。其间,他曾
在长城脚下的旧碉堡和帐篷里安营扎寨,现场指挥爆轰实验,甚至在一天
十几次的试验中,亲自参加爆破,接电缆、插雷管。
在他和其他科学家的主持下,原子弹爆轰物理实验获重大突破;他提
出的论证原理证实了原子弹总体力学计算的正确;他指导并促进了点火装
置研制的迅速进展。
建言“863”
90年代初,有记者采访王淦昌时曾问:“王老,您是否还记得,‘
863’当时是在什么环境下提出来的?”
王淦昌说:“当时……那个时候大家对高科技不重视呀,没注意这个
问题。后来提出来,邓小平同志马上就批示了。因为,‘863’是跟踪世界
的高新技术的。”
七八十年代,美国实施了“星球大战计划”;前苏联制定了“高科技
发展纲领”;法国提出了“尤里卡计划”……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4位院士联名给中央
和邓小平写了封信,提出了《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
这份建议凝聚着一代科学家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没多久,邓小平在这份“建议”上批示:宜速决断,不可拖延。
200多位专家、学者对这一计划进行了全面的论证和修改。1986年11月,
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准,“中国高科技研究发
展计划”对生物、航天、信息、自动化、激光、能源等7个重点学科作了纵
深部署,命名为“863计划”。
此后,邓小平曾说过下面这些话:“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
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
不能叫有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
的标志。”
--------------------------------------------------------------------------------
据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记者 李晓建)首都各界代表1000多人怀
着沉痛的心情,今天上午来到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送别著名核物理学家、
我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九三学社中央
名誉主席、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原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王淦昌同志。
王淦昌同志因病于1998年12月10日21时4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王淦昌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尉
健行、李岚清等前往医院看望并向其亲属表示亲切慰问。
胡锦涛参加了王淦昌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
王淦昌同志的一生是科学的一生: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0年入德国柏林大学。
1933年获博士学位,1934年4月回国。
1941年,他提出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并为实验所证实。
1959年,他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领导一个研究小组,在世
界上首次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把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向前推进了
一大步。
1961年始,他参与了我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
研究和组织领导,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1964年,他独立地提出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
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也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工作
走在当时世界各国的前列。
1984年,他领导开辟了氟化氪准分子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的新领域。
1986年3月,他与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一起提出对我国高技术发展
有重要意义的建议,在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和积极支持下,国务院制定了
我国高技术发展的“863计划”,为我国高技术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综合新闻][环球时事][共青城]
[本期首页] [返回前页]
--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bbs.net.tsinghua.edu.cn·[FROM: 202.192.40.43]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emanuel.bbs@smth.org]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81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