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ss_Bridg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oes (从头再来), 信区: Chess_Bridge
标 题: 常昊的黑白世界16
发信站: 紫 丁 香 (Wed May 17 17:10:56 2000) WWW-POST
(十六)英雄不打不成交
又是上海,1997年7月12日。
常昊从北京赶到上海建国宾馆时,情绪还一直在波动。几天前他在名人战下了两局棋,
此时还显得有几分疲惫。其中对张文东的那局棋本来形势大优,却不明不白鬼使神差地
输掉了。他甚至怀疑起每年5月下旬到7月上旬是不是自己的低迷期,以往都是这个季
节连交背运,去年也不例外,只是后来在大连胜了羽根直树后才拂去了沉闷状态。恶战
之前,他的心事不免纷繁。
他前脚到,聂卫平后脚跟着也飞到了上海,一到建国宾馆,他便又拉着常昊摆棋,摆对
张文东的棋。聂卫平的日程之繁忙是外人难以想见的,经常是天上飞来飞去似乎脚不着
地,所以只能抽时间挤时间跟常昊摆摆棋。在北京时他们也不常照面,这次是专程来声
援常昊的。
“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聂卫平对常昊谈了自己的看法,“有差距,但差距不大,如果
怕李昌镐后半盘太强而急于求成,反而不行。”
李昌镐在几位韩国随从的陪伴下来到上海,一到宾馆就进了自己房间休息,确像一只经
不起旅途奔波的兔子。晚上,主人安排了娱乐活动,问他是否参加,他好言谢绝了,只
要了副棋具。
不仅聂卫平,而且王汝南、华以刚、曹大元、杨晖等高手也从北京赶到了上海,他们经
不住这次对局的巨大诱惑。人们的心情充满了冲突,一方面想目睹也场奇迹,另一方面
又有些许悲观,李昌镐确实太强大了!只有邱鑫教练认为常昊能以2比1战胜李昌镐,
其余,要么缄口不语,要么认为常昊很可能以0比2落败,所以提出“赢一局就是胜利”
的观点。这时李昌镐名下的世界冠军就有六七个之多,而常昊连世界大赛的前四名都没
进过。有的行家称:“常昊现在的水平,只是李昌镐四五年前的水平。”常昊是人,而李
昌镐仿佛是神。
实际上两位棋手的心情是“麻秆打狼两头怕”,虽然彼此都在棋谱上吃透了对方,但实
战如何,他们都心里没底。有记者采访李昌镐,从不故弄玄虚的李昌镐说:“我对这次
比赛没有把握。”李昌镐的弟弟李英镐是韩国仁荷大学的学生,暑假其间正在中国旅游,
听说哥哥正在上海比赛,他专程来到上海助威。至于常昊,只觉得李昌镐还是氤氲在空
气当中的游魂,抓是抓不住的。他的心思也处于一条夹逢当中,一方面他只想尝试一
下,不把胜负看得太重;另一方面他被舆论烤灼的无法平静,已经没有回旋余地,被逼
上了绝路。有人说李昌镐不适应陌生的对手,年初他在富士通杯上被周鹤洋击败就是一
个典型的例子。然而对常昊来说,李昌镐何尝不是一个未知数?
7月14日上午,常昊一身浅白礼服,一件黑色衬衣,一条浅花领带,出现在建国宾馆5
楼名为“牡丹厅”的对局室。要在往常,他入座后会闭目养神、酝酿杀气的,这时他只
想提醒自己平静、放松,所以剥了一块糖含进嘴里。
8分钟后,李昌镐下楼进入对局室,不住地对人鞠躬行礼,面部毫无表情。
裁判长聂卫平主持猜先仪式。常昊猜得黑棋。二人的布局平淡至极,却充满了张力和玄
机。
第15手棋常昊“尖冲”,盘上顿起波澜。按他的想法,若不愠不火不紧不慢地走下去,
可能会走上李昌镐拿手的路子,所以他想求变,打乱对方的计划。李昌镐采取的是务实
之策,先捞了实空,再与对方周旋。
白棋越稳,黑棋就越心急,常昊渐渐失去了耐心,伺机对中央一块白棋发起了攻击。这
种一厢情愿的构想很容易落空。
中午封盘时聂卫平忍不住问常昊:“如果下午李昌镐二路跳,守住白棋左下角,你怎么
办呢?”常昊神色凝重地说:“布局没有下开,下到他的路子上了。”聂卫平的问题正是
他的“苦手”,他答不上来。
这时,在自己的房间和弟弟一起吃盒饭的李昌镐也是神游局内,不得安心。他冷不丁自
言自语:“难道他真要吃我的大龙?”盯着表情森严的哥哥,李英镐不敢多言半句。
下午白棋的第一手棋正如人们担忧的,是二路跳守角。常昊再也不想和他较量静功了,
思路也在守攻之间闪烁不定。观战室里,聂卫平急得直叫:“常昊失去了信心,没做准
备就这样乱搞!”常昊的母亲周樾园也在场观战,她说:“常昊下得这么乱,他以前不
是这样的。”
问题出在哪里?李昌镐静如磐石,动似脱兔,简直不知拿他如何是好。末了,黑棋的一
招一式都似乎成了花架子,没有成效可言。白176手时,常昊只好认输了。
对局室里的空气凝固了一般,两位少年默默坐着,但见棋盘上留下了一片激战过后的残
兵破甲。这样僵持了几分钟后,常昊抬起布满血丝的双眼,艰难地说了一声:“复一下
盘,好吗?”
事后李昌镐如释重负地说:“其实这盘棋常昊有很多机会。”
用聂卫平的话说:“这盘棋常昊简直像一个业余棋手。”对一个专业棋手来说,这种评
价是再严厉不过的了,何况对常昊。当晚,宾馆里的颜色都是灰暗的,曹志林的一声
叹息也显得十二分刺耳:“没想到第一局棋象快刀切豆腐。”人们知道常昊可能输棋,
但没想到他这样不堪一击。
当晚常昊的心情乱得一如断线的珠子,四处滚落。问题是他还说不清自己的错误发生在
什么地方,好比说你挨了一拳,却不知拳头是哪儿打来的。和李昌镐复了盘,又和聂卫
平研究过了,可他的面前依旧是一个谜团。周樾园对比赛组委会说了,有找常昊的电话
,先打到组委会的房间,以免再让他分心走神。又是一个不眠夜。
次日韩国代表团到苏州观光去了,李昌镐没去,连上街的安排也推辞掉了,只是在房间
里和弟弟一起聊天。这恐怕是他的风格。
东道主安排了北京的棋手到嘉定一游,也劝常昊放松一下。嘉定方面听说常昊迷上了保
龄球,于是盛情安排了一场。可常昊打了几局,就心不在焉,匆匆返回上海了。
第一局比赛的失败固然与棋力相关,但更与自己的心态相关,想赢怕输的沉重压力使他
找不准正常的棋感了。中间一天的休整,使他清醒了许多。他得出了一个简单的结论:
李昌镐也是人,是人就有缺点,有缺点就有机会抓住他。此结论折射出常昊当时的心境
,连自己都把李昌镐神化了,棋还怎么下?
7月16日,他换掉了那套浅色西服,身穿一件黑红色条格衫走进了“牡丹厅”。
第二局是常昊“永生难忘的一局”。有的棋手说,“看了这局棋,不虚此行”。作电视
直播解说的聂卫平则眉飞色舞地说:“这盘棋常昊有几手棋称得上绝世妙手!”恢复了
饱满热情、旺盛斗志、奇异谋略的常昊,在棋盘上完成了一次大作,执白棋歼灭了一
条“黑龙”。李昌镐成了局中的仆人,中盘投子了。
7月17日的第三局决战,则弥漫着不测风云。棋局中,棋局外,莫不如此。
第二局夺回一分后,建国宾馆的空气中飞扬着亢奋的调子,消息通过多种渠道传遍了上
海,而各地棋迷通过中央电视台的现场直播领略了精彩纷呈的战局。中国棋院副院长王
汝南说:“赢了第二局,第三局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聂卫平原来担心常昊输了一局后
会一蹶不振,此时他说:“我早说过了,常昊不会一局都不赢!”晚餐时人们接踵而来,
向常昊道喜,常昊倒也平静,他对曹志林等人透露了自己的想法:想在第三局抛开胜负,
下出一局完美的棋局。
平常心固然重要,其实有时还得有非常心,对李昌镐尤为如此。除了布局速度稍迟缓外,
李昌镐的棋如同机器拧镙丝,越拧越紧,直到官子的最后一手,直到对手被挤垮、认输。
传统的中国和日本式对局极讲究布局、中盘,但李昌镐却把围棋的战略重点摆到了中后
盘,甚至官子阶段。他的想法很简单,胜负不是序盘就能决定的,而是官子阶段决定的。
如此便决定了与他对局必是一场艰苦的马拉松赛。
后来我采访常昊时得知,其实他把那场对抗赛当成了一次热身赛,并没有当成报刊、电
视上说的“世纪之战”。他下意识地留了余地,当他的战车驰过第二站时,第三站不再
是征战,而是一次巡游了。前两局比赛,棋盘旁边都放着他的吉祥物——那只带小玻璃
鸭子的钥匙链,可第三局他没有带。局后曹志林问他:“你怎么不带你的吉祥物呢?”
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反问了一句:“1比2不是恰如其分的结局吗?”后来曹志林在
一篇评论中也写下这样的标题:“恰如其分的结局”。
事实上,常昊失去了一次降服对手的时机。第三局他猜得黑棋,序盘出现过一次缓手,
但无碍大局,他仍然是局中的A角。但在险象环生的相互胁迫中,他一手“点”,使局
面发生了动荡,之前的战果刹那间化为乌有。这一“点”,常昊本以为点中了白棋的筋
骨穴位,不料李昌镐来了个狡兔脱身,先手防守一步,旋即将黑棋封锁。懊丧的常昊不
禁拍了一下自己的大腿,他以为白方必应一手,谁知成了一厢情愿。太轻率了!
第三局可以说是李昌镐生还的一局。局后他认为常昊有不少机会,可惜由于读秒而一一
失去了。常昊输了1又1/4子,悔恨交加。
几天之内的三番棋,一如几天之内经历了地狱、天堂、人界,常昊好像什么景色都见到
了,什么滋味都品尝过了,什么情形都体验过了。他想,李昌镐并不可怕,来日再会吧。
话分两头说。第二局李昌镐失利后,李英镐见他并不沮丧,顿生一个念头,以缓和的语
气说:“找个机会,请常昊一起出去喝杯酒怎么样?”他听李昌镐说过,常昊人品、棋品
都不错。
李昌镐犹豫了片刻,说:“听说常昊酒量很大,我怎么能行?”
和哥哥不同,弟弟又高又壮,活泼好动,他还学过一些汉语。“别怕,有你老弟我呢!”
李英镐拍起胸脯。
从中撮和的是翻译李哲勇。常昊听说后,爽快地说:“明天吧,第三局不管胜负如何,
到上海了,我请客。”几人一拍即合。
闭幕式上,常昊说:“我和李昌镐好像很有缘分,不但年龄相近,名字也差不多。通过
这三盘棋,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希望以后还有机会相遇,成为终身的对手,也成为终身
的朋友。”
李昌镐在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常昊刚才的话,让我很感动……”
晚上,数人一道去打了保龄球,然后去了一家小饭馆。李英镐非让李昌镐品尝一下中国
的大众菜不可,如鱼香肉丝、糖醋里脊等。
常昊能饮,虽不如前辈陈祖德、聂卫平那么有名,但在年轻棋手中则是一把好手。李昌
镐很少喝酒,公众场合滴酒不沾,可这时也端起了啤酒杯。
他们约定,双方都学一点汉语、韩语,以便日后能多多交流。“到上海我请客,到韩国
你请客。”面色酡红的常昊笑道。
“那你可亏了,下个月我就到上海参加中韩对抗赛。”李昌镐说。
“没关系,我到韩国比赛的机会肯定更多,你可小心点!”
干戈化玉帛,笑容泯恩仇,罕见!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4.19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6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