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Inf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ittlebird (小园子), 信区: EduInfo
标  题: 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谈“长江计划”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5月09日19:33:20 星期五), 站内信件


----------------------------------------------------------------------------
----
开辟了人才使用的新模式
--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谈“长江计划”
撰文/王辟长
(文章摘自《神州学人》http://www.chisa.edu.cn)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施3年来,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成为各高校
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极大地推动了各高校包括浙江大学的各项工作。
  首先,引进了一批年轻有为的教授,其中相当多是从海外直接引进的。3年来,浙江
大学已获准聘任20位特聘(讲座)教授,其中的11位来自海外。他们的到来,大大促进
了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使一些老的学科后继有人,水平得以提高,新的学科也由此开
辟出来。如何赛灵教授从零开始筹建“光及电磁波研究中心”,填补了浙江大学在光通
信方面的空白,凝聚了一支60余人的科研队伍,吸引了一批其他国家的教授。经过努力
,他用不到两年的时间,使该中心的教学、科研、应用开发取得了令人惊叹的规模与效
益。
  其次,推动了人事制度的改革。“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设立,启发、激励并推动
了高校后来推行的岗位津贴制度。如果没有该计划,就不可能很快诞生高校岗位津贴制
度。从这个意义上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起到了一种榜样的作用。它不仅仅为浙江
大学引进了20位教授,还使学校的分配制度、分配规则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没有这个
变化,现在高校包括浙江大学师资队伍建设不堪设想。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变化,有了这
些津贴制度,高校才能够留住一部分人才,稳住一部分人才。如果没有这些津贴制度,
我看高校相当一些青年教师都跑了。
  再次,加强了高校与国外的交流。“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即使到
国内工作,也与国外原来的工作单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相当于一座桥梁,起着
沟通国内外的作用。浙江大学的一些特聘(讲座)教授,每年都要回到国外原来工作单
位工作一段时间,在那儿继续吸收新知识,进行学术交流。
  另外,“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开辟了人才使用新模式。它启示我们,对人才不需要
进行垄断,允许人才进行兼职。这对于人才发展更好,使人才可以多角度从事各种工作
,多角度吸收知识,其成长也就更快。比如,一个管理学教授,既可以在学校教管理学
课程,又可以到公司去从事管理工作,这样他的管理课程肯定教得更好。
  我认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成功的意义,并不亚于“211工程”。“211工程”
,对于高校设备建设贡献巨大;“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对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发挥了
很大作用。
  希望今后,“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可以沿着以下方向继续努力:
  第一,多层次。现在特聘教授属于一年10万元的引进层次,大体相当于国外大学的
副教授。如果要引进更高层次的,如国外的著名教授,每年10万元的津贴力度远远不够
。为此,可以考虑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设立更多层次,比如有的年薪10
万,有的年薪15万,有的年薪20万。多层次进行引进,有利于吸引更高水平的人才,进
一步打破分配制度的“平均主义”,引导高校人才基地建设向高水平方向发展。
  第二,除了在每个高校重点学科设立特聘(讲座)教授外,也应考虑在新兴学科设
立。这有利于学校沿着新的学科办出特色来。至于如何评审,还需动动脑筋。另外,“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也应覆盖社会科学领域,尤其是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还要适
当考虑引进外国人中有水平的、愿意到中国工作的人士。
  第三,改进并完善宣传网络渠道。现在,北京、上海的人才引进宣传渠道还比较畅
通,其他地方就不够畅通,这不利于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整体人才引进。应该打破
这种不均衡性,对国内几十所重点大学人才引进同时开展宣传,避免出现北京、上海吃
不下,其他地方吃不饱的情况。这样,有利于“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从最大范围吸引高
水平的人才。
  第四,进一步打破政策界限。现在看来,已经进行了3年的特聘教授每年10万的津贴
,已经不是很高,应树立更高标杆,从而引导人才引进朝高水平方向努力。这个高水平
应是院士级、海外著名大学正教授级的。更高标杆的树立,也有利于将社会的注意力吸
引到建设一流大学、建设优秀师资队伍上来。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9.2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56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