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Inf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ittlebird (小园子), 信区: EduInfo
标 题: 海外学者评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5月09日19:36:59 星期五), 站内信件
----------------------------------------------------------------------------
----
海外学者评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文章摘自《神州学人》http://www.chisa.edu.cn)
留英学者
最近,我驻英使馆教育处就该计划实施以来在留英学者中产生的影响以及对此项目
的意见和建议,听取和征求了部分留英学者的意见。学者们一致认为教育部推出的“长
江学者奖励计划”创意新、机制好、层次高、力度大,把关严。是这些年来国家吸引海
外高层次人才比较成功的举措,确实体现了把科教兴国战略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落到了实处。该计划的成功实施,对吸引和鼓励海外学子中高层次人才回国工作和为国
服务开辟了一条新的有效渠道。
受聘于武汉大学的特聘教授陈政博士说:“该计划最大的成功在于它在观念和机制
上的突破。其选拔办法、岗位设置等都比较科学、规范。包括‘特聘’两字的使用亦比
较贴切合理。虽然优厚的特聘岗位津贴具有很大吸引力,但在海外多年的学者更看重的
是特聘教授岗位本身的高层次和自身价值被肯定。”陈博士还特别强调,直接从海外学
子中遴选、聘用具有国际科技前沿水准的长江特聘教授,无疑对我国高校建设和发展、
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推动高校科研改革和创新,以及成功借鉴和引进国际先进技术
和理念,必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此外,学者们还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相对比较集中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建议在回国工作时间上允许相对灵活些,应重点考核特聘教授每年工作计划和
实际完成任务的情况。据了解,一些高层的学者有意申请,但考虑在国内工作时间上无
法按目前的规定履约,而放弃申请。
2、建议加大在海外全面宣传“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有些留学人员说,知道该计划
很好,但是不知道怎样联系。
3、 评审特聘教授在重视专业水平的同时也要重视人选的综合素质和品德。
应发挥驻外教育处(组)多年来所掌握的海外人才资源的优势,更好地发现和向国内
推荐综合素质好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建议在公布特聘教授名单时,应注明人选的国别,
这样有利于教育处更有针对性地工作。
4、 学者们对特聘教授岗位没有设社科、管理类反映比较强烈。他们认为,该计划
过分偏重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这与国家飞速发展的形势,特别是国家对经济、金
融、管理等高层次人才的渴求,以及相应的大学课程设置等不相称,亦不利于吸引国家
急需的经济、金融、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回国、为国服务。
5、 特聘教授不能在规定的国内工作时间上完全履约的情况依然存在,其原因,除
受聘学者国外工作忙外,国内单位亦采取默认态度,也是造成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 供
稿/驻英使馆教育处 郭晓娟
留德学者
如何制订和实施有效的政策和项目来吸引国际领先,掌握尖端技术、知识及研究能
力的人才,在许多国家,甚至像英国、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都备受重视,相应对策也
有出台。 中国作为人才大国,随着多年改革开放带来的积累,已经几乎在各个发达地区
、各种科研及技术领域,都能找到成就 卓著的华人。他们和中国有着文化、血缘等千丝
万缕的联系。爱国之情、强国之愿皆有之。
系统地、长期地评价和记录这些人才潜力,并以各种形式开发利用,是优势又是挑
战。 在德国,该计划的影响尚基本限于从事研究和教学的留学人员内。随着越来越多的
华人走向技术领导阶层,或掌握高尖技术,更多的留德学人会加入“长江学者”及类似
的项目行列。他们不仅带回去技术和知识,更带回去工作作风、行事程序,又成为国内
外紧密结合的纽带。
【政府制度与私人资助】李嘉诚先生爱国重才,巨资相助,有口皆碑,毫无异议。
拉开收入距离对中国是新举。不过在很多情况下,工资收入不是惟一因素。在欧美,创
新尖端人才不只是享受高薪补贴,而且是一系列配套制度。随着高校国际化的深入,其
他条件如办公空间、秘书、助手和灵活时间等,也都将对人才回国、为国服务起到良好
影响。高校人员薪水的标准化、制度化、长期化将会促使人员精练、高效,人人敬业尽
责。爱国企业家的资助可以用来设立多种形式的基金,作为制度的丰富和补充。
【基础理论与实用技术】令人高兴地看到,“长江学者”中,除了从事基础研究的
,也有进行技术开发的。基础研究人才相对容易用传统标准量化,也是长期以来中国的
长处。新世纪不仅需要解决问题的专才,更需要能发现新目标,具有跨学科知识面的高
创造性的通才。
此外,在设计重点资助领域准则时应考虑:(1)能带来就业的技术;(2)生产能
出口的产品;(3)降低能源消耗并保护环境;(4)有助于提高全民生活质量和素质。
【长期回国与“两栖”形式】创新人员必须国际化。“两栖”甚至“三栖”对不少
爱国学者已是不可避免的方式。现代化的多模式通信手段、实用的遥感技术和远程会议
设施,已使人的物理在现的必要性大大降低。国外的设备、信息和市场的优势与国内人
才、机遇的结合,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加多种短期的资助形式,会使更广泛的学
者去利用这些强国、爱民和益己的良机。(张建伟)供稿/驻德国使馆教育处
栏目编辑/白瑜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9.29]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20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