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Inf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poch (J2000.0), 信区: EduInfo
标  题: “校友”朱物华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Jun 13 21:21:31 2003)

排在这篇文章第一位的“从我校走出”的大学校长-“校友”朱物华。

昔日,始建于1920年的母校,几经变故,历经沧桑,几代人辛勤奋斗,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这些曾使数不清的年轻学子以成为其中的一员而自豪;今朝,经过原哈尔滨工业大学

与原哈尔滨建筑大学强强联合后的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以更加强大的实力向世界知名高

水平的目标前进,当年的年轻学子也成长为祖国各战线上的骨干,在现代化建设的各个岗

位上建功立业,母校深为培养了十多万名学子而感到骄傲! 

值此母校时将83岁之际,我们—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友总会的工作人员,在老领导、老教师

及各地校友会的有力支持下,统计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我校走出的74位我国大学的校

长,现公布如下,因掌握资料有限,如有遗漏和错误,敬请广大校友给予补充、指正。




姓名   性别 在校时间    任校长院校名称    任职时间   

朱物华  男  1955-1961    上海交通大学    1978-1980 
。。。。。。


朱物华(1902—  )

   朱物华,电子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电子学科与水声学科奠基人之一
。一生重视基础理论教学,重视实验研究,在人才培养和教材编著上,以及某些前沿课题
的研究探索上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朱物华,又名佩韦,原籍浙江绍兴,1902年1月3日出生于江苏扬州邵伯镇。1
909年入扬州第一小学,毕业后又入私塾读书,兼到别的学校补习英文和数学。191
5年考进扬州第八中学。此校师资队伍整齐,教学水平在当地堪称一流。一心向学的朱物
华,学业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19年中学毕业,他报考南京高等师范和上海交通大学
,均被录取。此时父亲失业,家计困难,幸得长兄朱自清的支持,遂进入了他向往已久的
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就读。
  在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的四年中,朱物华勤奋学习,1923年以第一名的最佳成绩
获得了清华“美庚款”赴美留学的名额。
  1923年8月,朱物华与谢冰心等乘轮船离开祖国赴美留学。他进入了麻省理工学
院电机系,选择当时尚未解决的难题“水银整流器的耗电计算”为研究课题,次年即获得
硕士学位。1924年9月,朱物华考入哈佛大学。经过一年的学习研究,获哈佛大学电
机系硕士学位,继而攻读博士学位,解决了滤波器的瞬流计算问题,1926年6月获哈
佛大学博士学位。个人的已得荣誉,国外的优越条件,丝毫没有淡薄朱物华对祖国的思念
和热爱,他谢绝友人的留美劝阻,决定回国。
  回国前,朱物华进行了一年的考察访问。先后到英国、比利时、法国、瑞士、意大利
、奥地利、德国、匈牙利、捷克等9个国家,参观了一系列先进的实验室和工厂。其间还
曾到德国柏林大学听课和到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的实验室对离子、中子和离
子辐射作了短期研究。1927年8月,朱物华取道马赛回国。他先受聘于中山大学任物
理学教授。1930年转到唐山交通大学任电工与物理学教授。
  朱物华从年轻时代起就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教
育部长朱家骅邀请朱物华任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朱物华不满当时统治阶级腐败无能,辞
而不就。1933年,一批汉奸在河北冀东地区搞所谓自治运动,建立伪政权,朱物华愤
而离开唐山,就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者燃起侵华战火,中国抗日战争兴起,北京大学
被迫南迁,当年年底,随校迁至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他先在工学院电机系教“
电信网络”等课,后又在理学院开设“无线电原理”课程。1945年8月抗日胜利后,
朱物华应聘到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执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物华先后被任命为交通大学工学院院长,交通大学副教务
长。1955年,他服从国家需要,北上哈尔滨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务长、副校长。同年
,中国科学院选聘他为学部委员(现改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朱物华加入
中国共产党。
  1956年春,朱物华参加了制订国家12年(1956—1967年)科学远景规
划会议,并受中国科学院委派,前往苏联参加“热工仪表自动控制会议”,赴南斯拉夫参
加国际科学会议,还考察了苏联、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三国的高等院校、研究所和工
厂。“文化大革命”中,朱物华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到审查批判。但是他对真理坚
信不移,对事业执著追求,埋头翻译了国外最新科技论文300余篇,并亲赴水声专业工
厂义务为工程技术人员讲授专业课程。
  1978年,朱物华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在全校范围内开展
了以管理体制改革为中心内容的全面改革,激发了广大教职员工的奋发进取精神,促进了
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揭开了上海交大发展史上的崭新一页。
  朱物华任教期间,曾受聘担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电子
专业组委员、声学专业组委员等职,并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届、第
三届、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
,上海电子学会理事长,中国声学学会理事。
  朱物华在他退居二线前后,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中国物理学会、中国电机工程学
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声学学会为了表彰他在教学和科学上的卓越贡献,曾分别授予他
荣誉奖状和奖章或荣誉证书。

中国电子学科的奠基者

  在我国,电子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从物理学分离出来,大致始于本世纪20年代
。当时及以后的一段较长时期内,对它的教学与研究,基本上是由少数在国外学有所长的
归国学人开创和奠基的。朱物华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1.善于抓住前沿课题开展探索研究
  1926年,朱物华以论文广义网络瞬态及在电滤波器中的应用(Transien
ts of Generalized Networks with Particular
 Application to Electric Wave Filters)获美国哈
佛大学博士学位。在当时这是属于电子学科领域中有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研究内容引起了
美国、日本科技界的重视。此论文曾在1928年日本东京万国会议上宣读。
  30年代中期,朱物华针对韦伯和迪托尔(E.Weber和M.J.Ditoro
)等关于有限段终端无损耗低通滤波器瞬流计算的局限,首次提出了终端有损耗的T形低
通与高通滤波器瞬流计算公式,在当时十分简陋的实验条件下,创造性地拍摄了直流与交
流场合下的瞬流图,取得了理论计算与实验数据相符的好结果。1938年10月,美国
无线电工程师学会的学术期刊《Proc.of IRE》发表了这篇论文。
 
40年代中期,朱物华在国内大学任教时,指导研究生完成旨在解决阴极烧毁问题的《电
子枪式磁控管分析与设计》课题,在理论上把电子源与Em作用空间分开,开辟了新方向
。在50年代初,法国科学家才发表关于注入式磁控管的论文,而国际上的该类产品在5
0年代末才刚问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物华根据电力线路上测试的噪声频谱密度数据,提出用相
对功率谱密度和逐段积分的计算方法,得出了相关系数ρ与相差时间τ的关系曲线,揭示
出了使电力线路传输较高频率的载波信号不致降低信噪比的内在关系。朱物华还提出了计
及电感分布电容来选取电路参数和提高滤波器性能的新设计方法。这些都为我国电力工业
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文化大革命”拉大了我国电子科学技术与世界水平的差距。当时发生在中东地区的
战例,使朱物华深感要高度重视电子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撰写的“电子战
争”论文鲜明地提出了在电子对抗设备中,其电子观察设备除了对敌方活动进行预警外,
还要执行探测和识别目标的任务。而电子干扰设备则用来降低敌方兵器的效能,提高己方
兵器的生存率。他的这个见解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多次应邀在有关会议上作报告,对发
展我国电子对抗技术起了指导作用。
  1979年,年逾古稀的朱物华参加了中国电子学会赴美回访团。他仔细考察了美国
一些理工科大学、电子和计算机工厂。回国后,他提出的关于重视科学技术发展、重视培
养人才、重视提高管理水平的建议,以及关于应为研究开发大规模集成电路创造条件、缩
短我国计算机与世界水平的差距、改革高等学校电子教学结构、密切教育界与工业界的联
系、加强国防科教界同行互访等见解,为缩短我国电子学科与世界水平的差距起了促进作
用。
  2.编著我国第一套电子学科教科书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我国通信和电子学科的高等教育十分落后,没有切近国情的教材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早在30年代初期,朱物华编写了内容包括发电机和电动机原理、
构造和设计方法的《应用电学》,1930年,他编著的《无线电原理》由于讲授传输线
理论、放大和振荡电路原理、检波和调制电路、调频及噪声,以及电波特性等内容,在当
时以取材新颖著称。他在西南联大任教时,编写的《电信网络》,不仅内容充实,体系完
整,还不断地把通过当时美国军邮获得的外国最新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充实进去,使学生获
得最新科学知识。当年在西南联大选读此课的学生曾誉朱物华为开拓“电信网络”这门新
分支学科的先驱,堪与当时的泰斗考尔(Cauer)吉尔曼(Guillemin)等
齐名。朱物华还在这一时期依据当时所能收集到的国外最新书刊和资料,编写了电视原理
与知识的教科书,并首次开设了“电视学”、“电传真”课程。这是一个创举,因为在当
时就是国外培养研究生的课程也未见此类的任何书面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不少高等院校为了适应有计划地发展我国电子与通信
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的需要,设置了许多关于无线电与电子学科方面的新专业。其所需的
教材,在当时只能而且必须从翻译前苏联版的教材入手。对工作极端负责的朱物华,以其
已届知天命之年之躯,率先从繁重的教学领导工作中挤出时间,以最大的毅力,不避酷暑
严寒,攻读从未接触过的俄文,仅用两年时间就熟练地掌握了俄语,达到读、听、写、说
的水平,并先后翻译出版了我国第一套《动力系统自动化》,《动力系统中频率的自动调
整》,《电力网习题集》等参考书。这些都曾对发展我国电力与电子学科的生产技术与教
学起了促进作用。
  朱物华在翻译出版急需的俄文教材的同时,一刻也不放松自编切合国情的教材。他鉴
于使电力线路兼能传输载波信号,对于提高电力系统运行可靠性与经济性的重要意义,编
著了《电力系统中的高频技术》一书,并亲自在国内首次开设了这门课程。他还先后编著
了《输配电工程》,《电力系统中频率及有功功率自动调整及经济分配》,《无线电技术
基础》,《微波技术》等教材。朱物华是有史可鉴的我国电子学科高等教育的奠基者。


中国水声工程学科的先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科技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195
6年春,周恩来总理受党中央的委托,组织国内知名科技专家讨论并制定《1956—1
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朱物华荣幸地参加了这项工作。会上,发展我国水声
学与水声工程被纳入了这个规划。
  为了加速组建和发展水声科研力量,聂荣臻副总理和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确定哈尔滨
军事工程学院等高等学校培养水声专业人才。1958年上海交通大学无线电系成立了水
声工程专业,同时招收了第一批学生。
  1963年,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水声规划会议,同时成立了国防科委水声专业组。
与会的于笑虹、汪德昭、朱物华等一批专家教授,讨论了我国开展水声理论和新技术的研
究规划,并就建设研究所、工厂的规模和在有关高校急需培养人才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
议。
  1961年,朱物华服从国家需要,担负起了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的重任。为了加速
该校已建立的水声专业的建设与成长,他毅然兼任集水声工程教学与科学研究于一体的繁
重的组织领导工作。一方面他组织参加过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水声专业培训的教师和参加
过南海中苏水声考察的教师和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教师,广泛收集科技资料,分头编写教
材;为求集思广益,他鼓励逐章试讲,力求精益求精,从而编写出了诸如水声接收设备、
水声发送设备、水声换能器和基础,水声信号传播及抗干扰等专业课程讲义。朱物华还亲
自编著了《信息论》,并主讲了当时尚属前沿的这门课程。这些工作的目标在于为上海交
大建立一支师资队伍和及时为当时已进入专业课教学阶段的学生开出新课。另一方面他加
速了水声实验室的建设。该实验室当初拥有的重要设备,如噪声定向站、回音定位站、水
声通信站、测深仪等,经过他的努力,得到中国海军部队的无偿支援。此后,又相继建立
了供基础研究用的诸种声学实验室。几年后,上海交大新设的水声专业为科研单位、工厂
和部队输送了大量合格的本科毕业生。1964年,朱物华在全国率先招收水声学科硕士
研究生,以后又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如今,上海交大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分布在全国水声行业的各个领域,其中的大部分已成为国内有关部门的技术骨干力量。


朱物华在任上海交大副校长、校长及至顾问期间,对建设和发展我国水声学科的贡献,还
在于他对重要水声设备基础研究的重视上。1965年,他代表学校与其他单位一起承接
的一项水声设备研制任务,在当时是某项国家重点工程的组成部分。在和有关研究所和工
厂的联合试制攻关下,经过3年的努力,所研制的样机通过了海上试验,该成果获得了1
978年的首届全国科学大会奖。1970年10月,他又率领有关教师协同有关研究所
与工厂,一起研制一种综合声纳,制成的样机的战术技术性能,优于当时的类似仿制品,
且功能齐全,综合性强,达到70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获得了国防工业办公室授予的科
技进步奖。
  在水声学科的基础研究上,朱物华也在其中做出了不少有创新意义的贡献。例如,8
0年代前期,在开展对船舶螺旋桨空化噪声预报研究中,通过对相似律理论的实验研究,
指导研究生推导出了基于能量观点的原型螺旋桨空化噪声基本预报公式,提出了经过空气
含量修正的螺旋桨空化噪声预报公式。经实验验证,这些公式能得出较精确的结果。80
年代中期,朱物华与助手一起,指导研究生进行的“浸水轴对称弹性薄壳的耦合振动与声
辐射研究”,提出了处理声场计算中特征频率下的非唯一性问题和奇异积分问题的一般方
法,给出了化薄壳振动常微分方程组为积分方程组、处理壳体封闭端的自然边界条件及确
定封闭端的传递矩阵,发展了用于计算任意形状壳体的振动和外部声场计算的数值方法,
依适用于半空间的新的Green函数推导了半空间声辐射的边界积分方程,提出了改进
的Chiff法处理特征频率问题,克服了原法补充方程中内点选择不当可能失效的缺点
。对高次单元出现的二次奇异积分,从理论上证明了用适当的数学变换可消去奇异性,并
提出了一种处理高阶奇异值的方法。此外,他和助手指导研究生提出的用多重节点法处理
结构表面存在不连续点时的声辐射计算,和据以编制的完整地求解全空间、半空间中任意形状结构的辐射声场的程序包,收到了计算精度更高的工程效果。

治学严谨一代师范

  春深老树雯芳菲
  一代宗师世所稀
  教泽流长遍中外
  无言桃李自成蹊
  这是朱物华的学生,在北京等地工作的25位专家、教授,于1992年联名庆贺他
们的恩师朱物华教授执教65周年纪念会的颂诗。
  朱物华自1927年学成回国后,68年如一日,呕心沥血,辛勤耕耘在大学教学第
一线。先后在中山大学、唐山交通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
滨工业大学等6所著名院校任教。他为这些学校开设并主讲的课程如:高等物理,应用电
学,电信网络,无线电原理,电工学,电力系统自动化,输配电工程,电视学,电力系统
中高频技术,电力系统中频率及有功功率自动调整及经济分配,无线电技术基础,微波技
术,飞行器中变速恒频电气设备,飞行器中电源设备可靠度的概率顺序分析,天线,自动
控制理论,电力系统的自动装置,电力系统远动技术,电力系统自动监视和控制,声全息
,水声工程原理,信息论等,不仅跨越了众多学科,而且有许多是开当时国内先河的前沿
课程。
  1933年朱物华在北京大学任物理学教授,自编教材,内容先进、充实,条理清晰
,重点突出,深受校内外学生与教师的欢迎。50年代他在开设的天线课程中,依据火箭
技术和厘米波、毫米波技术的发展,融入了当时出现不久的超高频天线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等内容。60年代初期,声全息技术的优点开始为人们了解,世界各国相继对声全息技术
进行研究,朱物华根据国际上发展的新动态,讲授声全息系统、声全息技术的用途与可能
的发展等新颖知识。
  朱物华认为大多数高新技术的起源,超前研究的开始,创新思想的萌发都来源于基础
科学的重大成就,他说:“从事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没有扎实的基础理论是不行的。”
他讲授的天线课不仅介绍各种天线的结构与应用及其参数的计算方法,还重点介绍电磁能
量辐射理论的基本方程,天线回波技术的理论。我国的“信息论”研究工作基本上是从1
965年制定12年科学远景规划以后才开始开展的,朱物华在他开设的“信息论”课中
,重视讲授信息论的基本理论,包括信息源与干扰的统计特性、理想信道的极限传输能力
及最佳接收的极限抗干扰能力,指出改进现有通信系统及设计新的通信系统的主要方向,
强调要根据信息论的观点及统计决策观点研究最佳接收。
  朱物华在教学中十分重视理论与实验的有机结合。早在30年代前期,他就强调实验
课在传授理论知识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认为这是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接受科学研究方
法的重要环节。1934年,他在北京大学讲授“应用电学”和“无线电原理”期间,每
周的实验课总是亲自安排,让学生通过实验,学习相应的测量技术、操作技巧和演算方法
,使他们从验证实验结果数据与理论计算的符合程度中思考问题,加深对有关原理的理解
。对于偏重工程技术的学科,朱物华更是把建设适应教学与科研需要的实验室,当作大事
去抓。前述于60年代前期为上海交通大学建成水声工程实验室和声学实验室这两件事实
足以说明这一点。
  朱物华治学严谨。70年代他为研究开设的“水声工程原理”课,教材中的声压单位
原先用的是微巴(μbar),而当时国际上最新资料中,声学单位已采用帕(Pa)为
单元(1Pa=10μbar)。为使教材中有关的物理表述符合国际标准,朱物华不厌
其烦地把10多万字的教材仔细检查,修改了105处,重新计算了11个例子,增加了
7个图表,使教材更加准确完善。他在对研究生的日常教学中尽力为学生解惑的精神,更
是屡屡为人所称道。有一次,同学们对书上计算有点疑问,朱物华晚饭不吃,立即验算,
把来龙去脉写成补充讲义,印发给学生。联系到此时的朱物华已是一位年愈古稀的老翁,
不由得令人肃然起敬。
65年来,朱物华以严谨的治学精神,生动而深刻的课堂教育,颇具特色的教材,理论联
系实际的科学作风,精心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技术人才。他的许多学生,如杨振宁、
朱光亚、邓嫁先、马大猷、严恺、刘恢先、张维等都是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和栋梁之
才。在我国的声学发展中,朱物华不顾年事已高,率先招收水声学科研究生,目前已培养
16名硕士和6名博士研究生。
  1992年,在朱物华执教65年庆贺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专函赞扬朱老“
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辛勤耕耘几十年如一日,为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中
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题词称赞朱物华“严谨治学,桃李芬芳”,国家
教委的贺电称赞他“严谨治学,辛勤育人,不愧为一代师范”。
  (作者:汪鸿振)

简历

  1902年1月3日  出生于江苏扬州邵伯镇。
  1915—1919年 扬州第八中学学生。
  1919—1923年 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学生。
  1923—1924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生,获硕士学位。
  1924—1926年 美国哈佛大学学习,连获硕士、博士学位。
  1927—1949年 任中山大学、唐山交通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上
海交通大学等高等院校教授。
  1949—1955年 任交通大学教授、常务校务委员及工学院院长、校副教务长

  1955—1961年 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务长、副校长。
  1961—1977年 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副校长。
  1978—1980年 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教授。
  1980年— 任上海 交通大学教授、顾问。

主要论著

  1 Wentworth Chu.Transients of Generaliz
ed Networks with Particular Application to
 Electric Wave Filters.for the Degree of Do
ctor of Sci-ence,May,lst,1926.
  2 Wentworth Chu,Chung-Kwei Chang.Trans
ients of Resistance-Termi-nated Dissipati
ve Low-Pass and High-Pass Electric Wave Fi
lters.,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e of Rad
io Engineers,1938,26(10)1266—1277.
  3 朱物华.电子显微镜之原理.电工,1947,16(1):1—5.
  4 朱物华.电力网络习题集.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3.
  5 朱物华.电力系统自动化.上海:电力出版社,1954.
  6 朱物华.动力系统中的频率自动调整.北京:燃料工业出版社,1955.
  7 朱物华.电气自动学.北京:电力工业出版社,1957.
  8 朱物华,江庚和,马国强.电力线路上使用的阻带滤波器式宽频带阻
  波器设计中的电气参数选择的商榷.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58(4):1—1
6.
  9 朱物华.无线电技术基础,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1960.
  10 朱物华.信息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1963年.
  11 朱物华.电力线路上载波通道中噪声的相关分析.电子学报,1965(4)
:333—352.
  12 朱物华.水声工程原理.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1971年.
  13 朱物华.声全息技术.电子技术,1979(1:1—4.
  14 朱物华.电子战争.电子技术,1979(2):2—11.15 Zhu W
uhua,Wang Hongzhen,Ye Weichun.Measuremen
t of Tunnel Wall Effect in the Cavitation N
oise Tests.Proceedings of the 16th ITTC 19
81,238—240.
  16 Zhu Wuhua,Wang Hongzhen,Zhu Shidi.Ap
plication of Data Pro-cessing in the Measu
rement and Analysis of Model Propeller Cav
ita-tion Noise.Proceedings of the 2nd OMAE
,1983,765—770.
  17 Zhu Wuhua,Wang Hongzhen,Zhu Beili.De
termination of Sound Power underwater thro
ugh the Measurement of the Sound Intensity
 with a Two-Hydrophone System.Proceedings
 of the 3th OMAE,1984,84—91.
  18 Zhu Wuhua,Wang Hongzhen.Preliminary
 Results on the Prediction of Ship Propelle
r Cavitation Noise Power Spectra from the M
easure-ment of its Model in a Cavitation Tu
nnel.Chinese Journal of Acous-tics,1984,3
(3):193—199.
19 Zhu Wuhua,Wang Hongzhen.Measurement an
d Analysis of Model Propeller Cavitation N
oise Spectra.Selected ScientifiC Papers B
ook One,1985,57—68.
  20 Zhao Jian,Wang Hongzhen,Zhu Wuhua.Bo
undary Element Method for CalCulating Acou
stic Radiation from Closed SurfaCe with Pr
e-scribed VeIocity Distribution.Chinese J
ournal of Acoustics,1989,8(2):111—120.
  21 Zhao Jian,Wang Hongzhen,Zhu Wuhua.An
 Improved Muhi-seg-mental Transfer Matrix
 Method for Closed Axisymmetricshells.in P
roceedings of the 8th OMAE,1989,713—718.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18.9.120.1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3.12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