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Inf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lsila (临●戒骄戒躁), 信区: EduInfo
标 题: 每年可以考7次 一个华人眼中的美国高考(zz)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Dec 8 19:53:40 2005), 转信
每年可以考7次 一个华人眼中的美国高考
关键词: 美国高考
(2003-10-08 17:00:48) 来源:中国青年报
我发现,美国学校考试前的准备阶段非常短,甚至根本就没有。相反,中国学
校考试前的准备阶段非常长。中国的“高考”,让高中生用高三这整整1年的时间进
行准备。而美国大多数学校在 SAT“高考”来临前,在学校每月例行简报中提醒一
声而已。不利用任何课时、也没有以任何方式,帮助孩子进行复习、准备考试。
不知从几年级开始,我就发现矿矿在每一次大考之前几乎从来不复习功课。即
便 P SAT、SAT这样重大的考试也是如此。考 S AT之前,妻子专门到书店为矿矿买
了一套 S AT的复习材料。谁知,矿矿一看这些材料就不高兴了,他说:“你们又说
反对中国的‘高考’,这种做法和国内的搞法又有什么两样?”
相关阅读:旅美专家看中国高考:一考定终身 制约人才战略
妻子和儿子之间发生了争论。妻子认为:要考试就一定要复习,复习不好就考
不好。矿矿则认为:考试就是考试,考得怎么样,取决于你平常的积累和理解。过
分的复习等于作弊,等于投机取巧。
这种“理论”同我们中国人的思维简直是格格不入。孩子怎么会产生这样的想
法呢?
仔细地回想孩子在美国小学、中学的求学经历,我发现矿矿的这种想法产生于
他所经历的美国学校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矿矿身经百“考”,但每一次全国性
的或全州性的“统考”之前,我们这些当家长都全然不知。几乎都是拿到孩子的成
绩后,才知道他又参加过一次大考。
到了中学也是如此,美国中学生从初中升到高中要进行一次非常重要的资格考
试。我们也是在矿矿上了高中后才接到学校的通知,让没有参加考试的孩子准备参
加考试,这时才知道矿矿早已通过这个重要的考试。高二、高三的“高考预考”,
高三的“高考”,学校都没有专门发通知,也没有给孩子任何复习的时间。课照上
,试照考,球照打,舞照跳———一切如常,全然没有国内的“工地停工”,“禁
止噪音”一类的殊死搏斗的临战状态。
没有复习的考试,考的是什么?矿矿说考的是你平常学习的积累,考的是你真
正理解的东西。可有复习的考试,考的又是什么呢?
我不完全赞成矿矿的说法。正常的复习,当然同投机取巧完全是两回事。复习
是练习的过程,是熟悉的过程,记忆的过程,也是理解的过程。但是,把复习变成
反反复复的重复练习时,就是“过分复习”。这种“过分复习”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就像体操运动员那样,反复地练同一个动作直到熟能生巧。考数学、考物理、考
化学,人们可以像运动员那样,在复习时反反复复地练同一种东西,直到有把握在
考试的有限时间里能运用自如。考语文、考作文行不行?经验告诉我们,很多人也
可以做到。但我还是要问一句,这样复习的意义是什么?很简单,为了不被考试“
淘汰”。于是,考什么,就学什么;考什么,就练什么。
美国ETS考试公司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中国学生能在“托福”考试、 GR
E考试中得满分。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用考题反复做练习是取巧,乃至作弊行为。显
然,用美国人的思维确实很难理解中国人的“考试”。
相关阅读:旅美专家看中国高考:一考定终身 制约人才战略
大学如何选取分数
美国的“高考”一般讲的是SAT和ACT。SAT满分是1600分,ACT是36分。各个学
校承认不同的考试,怎么换算不同的考分?学生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不同高中,怎
么看各个学生的学校平时成绩?有不少大学每年的申请者就多达3万人以上,光拉申
请材料就得几卡车,仅仅是把这些邮寄来的申请材料拆开归档就得至少两个星期,
如果不量化学生,怎么衡量学生?怎么在短短的3个月内,把最优秀、素质最高的学
生选拔出来……
我不大相信美国大学会根据几个干巴巴的数字来录取学生。电脑也能“计算”
出学生的特点?这与中国的“高考”———把活生生的人变成干巴巴的数字,再用
这些干巴巴的数字来判断活生生的人的方式有什么区别?!
然而,它确实有很多不同。
首先,只选取最高的“高考”考分。
美国的“高考”是一个常年不断的标准化考试,就好像现在已在中国流行的“
托福”、 GRE、GMAT、会计师考试、精算师考试一样。每年有七次SAT考试,考生可
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参加任何一次甚至每一次考试。由于 SAT成绩两年内有效,许
多高中生上高三时就开始考 SAT,一直考到自己不愿考为止。
为什么这样选取和计算分数呢?
美国大学认为:你所考得的那个最高的分数,表明你有这个能力。如果没有这
个能力,你不可能考出这个成绩。而其他那些低的考分,可能是受到了各种因素的
影响。比如,你参加了1月份、3月份和6月份的3次SAT考试,3月份的英语考得最好
,证明你具备这个能力,1月份和6月份的相对低分,可能是因为你身体不适、学校
的英语课有太多的考试和作业,使得你正好处在英语的低潮,或者甚至是其他什么
偶然因素所致。
由于每年可以考7次“高考”,如果觉得不够,还可以继续考,直到你认为所得
的分数代表了你的水平为止。因此,考生心态相对正常,各次考试的分数基本起伏
不大。
不像中国的“高考”,一考定终身,甚至是一分定终身,考生的心理压力特别
大,因而患得患失,平时什么“一摸”、“二摸”、“三摸”,都考得好,偏偏是
“高考”考不好。原因何在?就像是让你站在一张桌子上,你不会摔下来。把桌子
升高50米,你可能还不会摔下来,但再把桌子升高到100米,你可能就摔下来了。桌
子的面积没有变化,为什么会摔下来?完全是心理作用!
相关阅读:旅美专家看中国高考:一考定终身 制约人才战略
除了高考成绩,扮演重要角色的还有平时成绩。
对美国的高中生来说,如果想上大学,在这四年里,年年月月日日时时都得惦
记着成绩。考试算分,平时作业算分,做实验算分,课堂讨论算分,有的老师甚至
连出不出勤都算分。平时成绩日积月累,到了高校招生时,很多学校就用这个成绩
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态度。
另外,大学招生办在审核申请材料时,会注意看你的学校成绩的发展趋势:是
往上走,还是走下坡。
有些被大学提前录取的高中生,12月中旬接到通知,到第二年的八九月才上大
学,中间有几乎长达1年的时间是大学和高中两不管的“自由人”。为了监控这些“
大学生”,如果该生的成绩出现大滑坡或者犯了较严重的错误,大学仍然会取消该
生的录取资格。据说,每间一流大学每年都会取消10来个成绩大滑坡、10来个犯严
重错误的学生的录取资格。
平时成绩还包括选什么课。大学招生办据此去分析你选修这些课程的动机和心
理。
比如,你的成绩单和 SAT的考试显示你的理科类成绩很好,而你又尽选理科课
程,大学招生办会认为你的兴趣狭窄,不敢挑战自己,意图“藏拙”;如果你选的
都是一些容易的课程,大学招生办会认为你不敢面对挑战,“避重就轻”……
饼干卖得多也能上大学
中国的高校招生以“高考”成绩划线,1分之差,都可能“人命关天”。上没上
线,简直是两个世界。
去年,我一位朋友的孩子,离重点线仅1分之差。就这1分,孩子最后去了个一
般的学校。那些仅仅多两三分的同学,有些竟上了重点大学。
我知道朋友的孩子学习一直都很好,最让人感动的是,她从初中到高中这几年
,常常帮助邻居———一个患小儿麻痹症的同学。
我说:“如果是申请哈佛或者普林斯顿,一个坚持五六年帮助他人的孩子,加
上平常成绩很好,只是‘高考’少一分,没准儿还能进世界名校……”
朋友瞪大眼睛:“只听说过体育好能加分,没听说过干点好事也能加分……”
美国“常春藤”名校在招生中使用的计算公式,是根据“高考”成绩和平时成
绩计算的,是呈现在明面上的、量化了的东西;而“综合素质”则是隐藏在背后的
、不易量化的东西。
哈佛每年都拒收不少“高考状元”,如1996年把165个SAT满分的“状元”拒之
门外。理由就是对这些“状元”的隐藏在分数后面的“综合素质”不满意。越是高
水平的学校,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
哈佛招生院长在给潜在的申请者来信时写道:“学业表现包括高中的成绩、 S
ATI或ACT和SATII的考分,对录取委员会来说非常重要。然而,其他的因素诸如个人
的特长、参与社区的活动、课外活动也很重要。录取委员会会很细致地阅读推荐信
和作文。在录取过程中,我们寻找的是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从而确保每年的新生
都是充满活力的团体。”
普林斯顿的招生院长也在类似的信里说道:“我们绝不是简单地把申请者的平
均成绩和高考分数进行排队,然后从上选到下。如果这样简单的话,我们就不会花
那么多的时间去阅读申请材料了……在阅读申请材料时,我们把每一个申请者当作
特殊的个案来审视他或她具体的综合起来的能力和成就。”
“综合素质”听起来好像挺“虚”的。但又实实在在地表现出你“是一个什么
样的人”,比起干巴巴的分数,更能表现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
一般来说,美国高中生参与的活动可以分成体育活动、文娱活动、科技活动、
校内活动、校外活动、个人兴趣爱好……
高校招生办公室对学生参加哪一类活动,一般来说并没有特殊的偏好。往往不
在于参加什么活动,而在于干得怎么样。有些学生样样活动都参加,但没有一样特
别突出,给人印象不深刻;有些孩子在某一个领域有所突破,反而显得突出。
有些高中生的学业并不突出,就因为“学雷锋”非常突出,而被大学录取了。
比如,有的学生每年的暑假都到非洲或南美洲一些不发达国家去为穷人盖房子,坚
持不懈,终于感动“上帝”。
普林斯顿大学曾录取一个推销了大量饼干的学生。童子军们大多爱在超市门口
,或挨家挨户地向人推销饼干,十次难有一两次成功。但就有个孩子异想天开地闯
到某大公司,点名要见CEO。见到CEO,孩子拿出几盒饼干,开始向不苟言笑的CEO兜
售。从饼干怎么美味,讲到卖饼干的钱将怎样帮助贫困孩子,再讲到如果该公司做
了这件善事将在社区造成的影响……孩子的胆略和智慧终于打动了CEO。CEO大笔一
挥订购了孩子的饼干,数量大得让孩子目瞪口呆。孩子的胆略和智慧还打动了普林
斯顿。大学看中的是这个敢想能做的学生表现出来的潜在的领导素质。
寻找“未来的领导人才”,几乎是美国每一个大学都在积极追求的东西。学校
学生会的领导,各种学生俱乐部的头头,各个学生活动的组织者,都是大学“捕猎
”的对象。社会这个大课堂是青少年充分表演的舞台。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推销饼干
的孩子,甚至比一个学生会主席更让大学动心的原因。
相关阅读:旅美专家看中国高考:一考定终身 制约人才战略
除了领导素质,美国大学招生办还要考查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情况。
我认识一个来美国读高三的中国孩子,他对我说,真不敢相信他的美国同学到
外面做好事,从来不用学校组织,都是自愿的。其实,自愿“学雷锋”的人有,但
美国孩子参加公益活动更多的是因为学校的硬性要求。
美国的高中生能否获得毕业证书,除了学分、成绩等要求外,还要求无偿地为
社会服务数十个小时。矿矿的学校对“学雷锋”的要求如下:高一需要5小时,高二
需要10小时,高三需要10小时,高四需要35小时。
这只是最基本的“毕业”要求。至于申请大学时,要在这方面打动招生办的审
核人员,60或70个小时的“学雷锋”还远远不够。
从高一到高四,矿矿干过的义工工种繁多,大多是到城区里为穷人,伤残人服
务。什么为穷人修建房子啦,到老人院陪老人聊天啦,带市区里穷人家的孩子上公
园玩啦……搬运工、建筑工、“聊天”工、幼儿园的“男阿姨”……什么都干过。
十几岁的孩子,正是贪玩的时候。也没有什么人同他谈“助人为乐”的意义。很多
时候,矿矿是硬着头皮去干义工的。我常常开玩笑地“警告”他:不“学雷锋”,
就别想申请好学校。
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觉自愿地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社区服务里。美国
高校更看重的是这种货真价实的社区服务。矿矿有些同学到贫困国家搞扶贫活动,
自己掏国际旅费,年年夏天到南美的穷乡僻壤去帮那里的人盖房子。完全自费,完
全自愿。
最能引起大学招生办注意的还是一些孩子自己搞的有创意的服务性质的活动。
例如,举办为某个灾区的义捐活动,组织一个专门帮助伤残者的慈善团体,等等。
从策划、到组织、到实施,搞“一条龙服务”。这种活动既能表现学生的领导才能
,又能表现关心他人、关心社区的良好道德。
许多人可能认为:做义工、义务为社会服务,是非常高尚的行为;因此,孩子
只要有了足够的做义工或义务为社区服务的“工时”,有没有“有偿工作”的经历
都不重要。因为“有偿工作”是为钱而工作,得“钱”不得“分”。
其实,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首先,义工是学校规定必须完成的“项目”;而有偿打工是一种自主行为,反
而能看出孩子的主动性。
美国大部分高中生都利用课余时间打工。从高一开始,先是在快餐店、超市打
几个小时工,到了高三、高四就开口闭口“我们公司”、“我们单位”,俨然像个
专职人员,实际仍是餐馆服务生、商店售货员、建筑工地劳工。有的高中生甚至身
兼数职,忙的时候,一天得跑两三个“工作单位”。
按照许多在美国的华人的思维,高中生处在申请大学最关键的时刻,打工不过
是为了增加生活经验而已,打工太多,势必影响学习成绩。
美国高校招生办审核人员的思维恰恰相反。许多大学的申请表上都有一栏“有
偿工作经历”,要求填写你从高一到高四所做过的工种和工时。美国大学要透过这
种有偿工作的经历去了解一些外人难以想像的信息。
一般来说,打过工的,特别是做那些与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有关的工作(如报美
术专业的在画廊工作、对电脑感兴趣的在电脑公司工作),并且工时长的,就会被
认为注意学用结合、联系实际,而且有责任感、自我管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强,
因而受到大学招生办的青睐。
有偿服务是一种按劳付酬的雇佣关系,必须处理好与“老板”、与“同事”的
关系;必须学会与人共处;必须端正工作态度。如果一个孩子的有偿工作变换很多
、很频繁,这个孩子要么是想丰富自己的经历而主动换工作,要么是工作态度有问
题而不断被“炒鱿鱼”。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些美国孩子在有偿工作中学到的东西
比在无偿服务中的收获还要多。
相关阅读:旅美专家看中国高考:一考定终身 制约人才战略
--
欢迎访问elsila的博客
http://elsila.bokee.com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97]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06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