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Inf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lee (爱生活,爱工大,爱丁香), 信区: EduInfo
标 题: 呼唤无差别的义务教育-1:城乡之间“无差别”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1月01日16:34:32 星期六), 站内信件
(2003-10-17 00:47:07)
新闻回放
国庆前夕,中央出台好政策———农民工子女上学以流入地公办中小学为主,上
学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主要规定有:
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
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流入地政府要负责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
要建立完善工作制度和机制,使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受教育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九
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当地水平;
农民工子女上学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
农民工子女转学返学禁收任何费用。
———————————————
在省会佳农蔬菜批发市场做生意的冯先生是一名外来务工人员,户口不在石家庄
。由于夫妻俩长期在石家庄做生意,孩子在老家无人照顾,今年暑假冯先生把10岁的
儿子冯天天(乳名)也从农村接到了石家庄。回想起8月份为儿子找学上的那段日子,
冯先生苦不堪言,为了能让儿子进入佳农蔬菜批发市场附近的一所小学,冯先生到处
托关系,光请客就花去了好几千。但是和其他同学不同的是,冯天天每学期必须多交
200元的借读费,而且要把到小学毕业欠的借读费一次交清。
冯先生一直想不通,为什么民工的孩子到公办学校上学就这么难,为什么收费就
不能和城市里的孩子一视同仁?冯先生说:“盖楼、造桥、修路、卖菜、捡废品、扫
大街这样的脏活累活都是我们外来民工在干,要是没有我们这样的外来民工,城市就
不可能很好地正常运转。石家庄的城市建设有我们的一份贡献在里面,为什么在教育
上对待我们的子女不能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
■现状:进城民工子女上学难
有关资料显示,我省的进城务工农民呈逐年上升趋势,仅石家庄就有30万人,有
2万多的孩子与他们一同随行,而这2万多流动儿童少年中能接受正规教育的很少很少
。阻挡流动儿童少年进入正规学校读书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较高的收费“门槛”
,借读费、赞助费,再加上课间营养餐、校服、春游等的费用,大多数打工者难以负
担;二是各种有意无意的歧视。
■政策:义务教育“无差别”?
9月30日,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等部委《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
作的规定》(详见本报10月1日《进城民工子女上学不再难》一文)。新政策不仅要求
减免民工子女上学的有关费用,做到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还确定了公办学校将
成为民工子女就学的主渠道。同时“规定”也要求,加强对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和管
理、民工子弟学校的设立条件可酌情放宽……
新政策的出台对于进城民工和民工子弟学校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它意味着造成
民工子女入学难的收费“门槛”将被砍掉,还意味着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城乡差别也将
被取消。
■说法:公办学校的“苦衷”
一位不愿透露学校名字的中学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态:“我们学校现在
也有借读生,但民工子女到我们学校借读必须先通过入学资格考试,否则我们不接收
。说实话,我们(公办学校)是不愿意大量接收民工子女,一是因为目前我们学校的班
级容量已经很大(最多的达到80多人),没有大量接收借读生的能力,二是因为民工子
女的学习基础不好、生源较差,如果大量接收势必会影响我们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升学
率。”
当记者提到国务院9月30日转发教育部等部委《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
教育工作的规定》中强调公办学校将成为接收民工子女的主渠道时,该校领导说,他
们还没有接到这方面的通知,假如接到教育行政部门的通知,让他们大量接收民工子
弟,他们会不折不扣地执行。
■省教育厅:具体方案正在制定
10月14日,记者从省教育厅基教处了解到,教育厅已经收到了国务院转来的《做
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规定》,目前教育厅正在制定我省具体的实
施政策,很快就将下发到各市教育主管部门执行,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门槛很快就会降
下来,届时民工子女入学收费将和本地学生一视同仁。
本报记者:赵永兵
--
─┬─┬─┬─┬─┬─┬─┬─┬─┬─┬─
┬┴┬ /┬┴┬┴┬ /┬┴墙里秋千墙外道┴┬
┴┬┴/─○─○ ┴/ ┴┬墙外行人─┬┴┬┴
┬┴ / く□∨▲﹨/┴┬┴墙里佳人笑┴┬┴┬
┴┬☉---\\--//-☉┬┴┬┴┬蝶恋花·苏轼┴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21.8.0.20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09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