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Inf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lee (爱生活,爱工大,爱丁香), 信区: EduInfo
标 题: 呼唤无差别的义务教育-3:郑州万余民工子女公平入学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1月01日16:35:21 星期六), 站内信件
(2003-10-22 00:43:15)
和石家庄一样,郑州也是省会城市,其城市化的进度一样严峻。面对日益增多的
流动人口大军,郑州也面临着众多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的问题。然而当我省教育行政
部门正在酝酿制定降低民工子女入学门槛的具体方案时,当省会民工子女正在翘首期
待城乡教育无差别时,郑州已经传来了万名流动儿童入读公办学校的喜讯———在郑
州,城乡义务教育无差别已迈出一大步。由于郑州与石家庄的经济发展水平接近,他
们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的办法和探索城乡义务教育无差别的道路对于石家庄而言
,就有了异乎寻常的意义。10月16日,记者南下郑州。
□也曾困扰
金水区是郑州市的第一大区,这里既是河南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中心,
也是郑州流动人口分布最多的一个区。全区共有30多万流动人口,适龄入学的流动儿
童2万多名。在金水区砍掉限制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门槛之前,他们与全国其他城市
的民工子女一样,虽然都生活在城市里却不能融入其中。成千上万的孩子不得不徘徊
在正规的教育体系之外,无法享受与城里孩子一样的待遇。
非典期间,郑州市金水区教育部门曾派出工作组,对辖区内的民工子女学校和民
工子女受教育情况进行了一次摸底。结果令他们大吃一惊:全区有6400名多流动人口
子女挤在9所民工子弟学校里接受非正规的教育,阴暗潮湿的校舍、破旧不堪的教具
、蚊蝇孳生的厕所……糟糕的教学条件和一双双渴盼享受正规教育的眼睛,使工作组
中不少女同志为之同情落泪。
□纳入公办
摸底之后,教育局工作组在给金水区政府的书面报告中这样写到:“进城民工和
我们同在一个屋檐下,只有全民素质共同提高才能实现城市大发展。然而我们的子女
在宽敞明亮、干净卫生、教学设备现代化的学校上课,民工的孩子却大多就读于校舍
阴暗潮湿、厕所蚊蝇孳生、教具破旧不堪的民工子弟学校。民工子女在这样简陋的学
校上学,不但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甚至连人身和卫生安全都没有保障。进城民工和
我们一样都在为城市的建设作贡献,民工子女理应享受和城里孩子同等的、没有差别
的义务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解决进城民工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更好地投入到郑州的城
市建设中来,作更大的贡献。反之,如果歧视民工,不给民工子女平等的受正规教育
机会,就会给全社会造成伤害。”
也许是因为这份书面报告,也许是事情已经水到渠成,金水区政府痛下决心:取
缔教学条件简陋的民工子弟学校,将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吸收到公办学校接受正规的义
务教育,享受和城里孩子同样的待遇。
□校门大开
下定决心,下一步就是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实施方案。
为此,他们北上北京、南下上海、武汉、南京等地考察了当地的流动人口子女就
学状况,再加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2003年6月19日,金水区政府办公室下发了《金
水区关于取缔辖区内未审批民工子弟学校的实施方案》。方案分三步走:第一步宣传
发动;第二步是取缔未审批的民工子弟学校,设立公办学校流动人口子弟附属教学班
、租用校舍建立流动人口学校;第三步是报名接收,派专人在报名时间接待家长的报
名登记工作,落实好每一位学生的实际住址,按就近入学原则分配到指定学校入学,
针对流动人口子弟就学的特点,在入学手续、收费等方面实施灵活的措施,防止学生
流失。
6月19日《方案》公布的同时,郑州市金水区的大街小巷还贴出了一封由金水区
教育文化体育局印发的《致流动人口子女家长的一封公开信》。信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令民工们高兴的是,这封信对他们的语气“温柔”了许
多,而且称他们为“朋友”。而更令民工们兴奋的是信中做出的承诺:他们的孩子可
以在区公办学校设立的附属教学班就读,享受与城里孩子一样的待遇。
这封公开信在金水区30多万流动人口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歧视”的坚冰终于
打破了,他们的孩子终于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上学了。按照公开信中的报名时间,从
7月1日到15日,短短半个月时间,就有4100多名民工子女报了名,而且这个数字还在
不断地增加着。
□万人入学
砍掉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的门槛,实现无差别的义务教育绝非一纸命令那么
简单。
外来,意味着民工子女要背负“二等市民”的歧视和白眼,所以,不仅要简单地
砍掉民工子女踏入公办学校的“硬门槛”,还要砍掉本地人排斥外来人的“心理门槛
”。于是,金水区规定,流动人口子女入读公办学校在奖励、评优、申请加入少先队
、共青团、建立学籍、发放毕业证等方面与其他学生一视同仁。同时,消除“不平等
”的心理障碍也是双向的,为此,他们为流动人口子女“设计”了“改变形象,先从
洗干净小手、小脸和衣服做起”的养成教育活动,再配以“同在一片屋檐下”的主题
“少先队活动”,由城市学生每人选一名民工子女,结成帮扶对象……
流动,意味着民工家庭居无定所,住所随工作地变化,子女就学需要随来随上,
而公办正规学校的教学计划、现有条件却无法满足这一实际。于是,金水区大胆取消
了公办学校过去的一些规章:不需要流出地教育部门开具的外出借读证、不需要流出
地计划生育部门开具的计生证明、不需要适龄儿童的预防免疫接种卡、不需要转学证
、暂住证、务工证……
民工多是低收入者,这就意味着对流动人口子女不可能像对待城市学生那样正常
收取费用。于是,金水区采取“收费一费制”,按物价部门审批的360元每学生每学
期的标准执行,这包括学生的课本费、作业本费、杂费、借读费等,不再收取其他费
用;收费方式可视家庭情况分学期收取,对有特殊情况的学生经教文体局批准后还可
按季或按月收取,对中途转学的学生可按实际上课时间退费。
另外,为保证在秋季入学时孩子们能顺利入学,他们对少量分散的学生就近安排
到公办学校插班就读,对相对集中的区域,在公办学校开设流动人口子女附属教学班
。除此之外,还由政府投资采取租赁房屋的方式改扩建了一所独立的“民工子弟学校
”———文化一小分校,以公办学校分校的形式进行管理,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据金水区教育部门的统计:截至目前,全区已经有10000余名民工子女入读公办
学校,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接受着正规的义务教育。
本报记者:赵永兵
--
/\_/\ ☆● ☆ ξ★
/__ __\ )╮ ★●● ●● ☆ 为什么
\ /__ / \ ●●●●●● 我吃不到的
/o \( ) ●● ●●●
|||( \) ╱ ● ●●
m!m m-~-' ●葡萄都是的呢酸?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21.8.0.20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5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