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Inf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lee (爱生活,爱工大,爱丁香), 信区: EduInfo
标  题: 呼唤无差别的义务教育-6:同在一片蓝天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1月01日16:36:27 星期六), 站内信件

(2003-10-28 01:01:23)

  长期以来,城市公立学校在招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时收取高额的赞助费、借读费
,成为他们进入公立学校享受优质教育的一道壁垒。现在,公立学校取消或降低这些
费用,对务工人员子女来说是个好消息。然而,仅仅降低费用还远远不够,进城务工
人员子女就学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他们还面临和城市文化的融合的难题。
  城里人对这些孩子的态度问题十分关键。因为这类孩子大都非常敏感,城里人有
意识或无意识的一些做法都会在他们心灵中留下伤害,他们最害怕的是城里人看不起
乡下人。
  ■不仅仅是经济问题
  “打工子弟学校是一个过渡时期的产物,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有它的必然性,
随着政策的调整、整个社会氛围的改变、城里人对这些孩子的接纳和教育体制的改变
,这些学校会自然消失。”
  长期从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调查和研究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史柏年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研究生处处长、教授,社会活动家)如是评说。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到九十年代初期,大批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形成了一
轮又一轮的“民工潮”。只身前往城市的农民工有了相对固定的收入、住所后,开始
将孩子带到身边,于是在城市里形成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这样一个数量庞大的特殊群
体。
  在计划经济年代下的教育体制遵循属地管理的原则,即户口在哪里就在哪里接受
义务教育,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也是以此为依据来统计。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
这一变化,政府始料未及,造成大批务工人员子女无学可上。史柏年的调查发现,那
时候一个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要到城里的一所非重点小学上学,每年要交纳2000元左右
的借读费,6年小学就需要12000元的借读费,这个数目对于刚来到城里而且处于社会
底层收入微薄的农民工家庭来说,是一笔庞大的开支。除了借读费,还有名目繁多的
赞助费、服装费、春游费等各种费用。所以,城市公办学校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吸
纳毕竟是少数。
  缘于巨大的社会需求,一些进城务工人员自己办起了专门招收打工子弟的学校,
并迅速发展。这种情况需要政府作出回应,教育部和公安部曾两次发文,要规范解决
此类问题,并提出了两个为主的原则精神,即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接收为
主,这对过去教育属地管理的体制形成了冲击。在实际操作中,有的地方政府应对较
好,有些地方则徒劳地取缔、驱逐、解散,处理得很被动,打工子弟学校的生存发展
异常艰难。后来,社会呼声日渐高涨,人的权利的观念深入人心,一些地方政府看到
城市化、人的流动是大势所趋,于是态度也发生了转变,开始承认并规范这类学校。
  长期以来,城市公立学校在招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时收取高额的赞助费、借读费
,成为他们进入公立学校享受优质教育的一道壁垒。现在,公立学校取消或降低这些
费用,对务工人员子女来说是个好消息。然而,仅仅降低费用还远远不够,进城务工
人员子女就学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
  “谁都知道公办学校办学条件好,但借读费降低后,许多家长还有这样那样的担
心:学校还有春游费、服装费等,如果不给孩子出这笔费用,会给他们造成低人一等
的心理创伤。”
  ■文化融合的艰难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一项名为《打工子弟择校意向》的调查发现,在进城务工人员
子女不同的择校意向中,经济因素很重要,但不是惟一的决定因素,他们还面临和城
市文化的融合的难题。
  城里人对这些孩子的态度问题十分关键。这类孩子大都非常敏感,城里人有意识
或无意识的一些做法都会在他们心灵中留下伤害,他们最害怕的是城里人看不起乡下
人。
  许多家长情愿把孩子送到打工子弟学校,一方面是因为打工子弟学校收费较低,
另一方面是这些孩子在打工子弟学校能找到认同感,他们在这里没有歧视,身心愉快
。那些在城市里的打工子弟虽然在城市生活多年,已成为城市的二代移民,但他们生
活的圈子依然比较封闭。据史柏年调查,这些孩子基本上和城里的孩子没有什么交往
,另外,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讲,许多孩子不认为自己是城里人,是北京人的一分子
,下意识里自己还是河南人、江西人等。
  越来越强烈的教育地方化的特点,也让这些孩子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时要付出比城
里孩子更多的艰辛。由于目前北京市实行独立考试,考试科目和教材与国内其他地方
不一致,打工子弟学校大都使用全国统一教材,而且将来他们还要回家乡参加考试,
整个学习体系的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耽误他们,给他们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学习设置了
障碍。
  过去,一些学者、政府、媒体关注和呼吁打工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问题,但是留
在城市里的孩子的将来会怎样却鲜有人关注。史柏年作了一项名为《城市二代移民的
职业期望以及社会工作的对应》的课题研究,结果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
  研究发现,这些孩子的父母有过农村生活经历,对城里目前的生活状态大都容易
满足,而他们的孩子则不一样,他们选择的是和城里孩子的横向对比。这些孩子的职
业期望与城里的孩子没有太大差别,他们都有强烈改变现实处境的愿望,不希望走父
母的道路,要做白领比父母过得好,他们渴望挣更多的钱,渴望受人尊重。但现实是
,这些孩子要实现自己的憧憬困难重重,要比城里的孩子艰难得多———他们的学习
环境简单,接受的教育与城里的公办学校存在较大差距;由于父母职业不稳定,四处
漂泊,教育的连续性较差,如果要通过考试来改变自己的命运难度较大。
  另外,众所周知,北京的高考录取率非常高,倾斜的高考分数线使他们在返乡考
试时处于不利的地位。打工子女在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中或许会四处碰壁,产生各种
认知感受,有的人认命了———我就是这样的出身,还有的人会形成逆反心理,具有
反社会的倾向,在不久的将来会产生很严重的社会问题。作为城里人,如何接纳这些
孩子,如何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条件,应该从长远考虑,及时应对。
  北京师范大学“农民之子”协会是最早关注打工子女这一社会群体的学生社团之
一。多年来,农民之子协会组织众多学生前往打工子弟学校开展义教和心理辅导等社
会工作,打工子弟学校真实逼人的现实图景让会员们心酸落泪。然而,一些学校的老
师和办学者们似乎和这群“城里来的大学生”刻意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对他们教育
教学的方式乃至动机产生怀疑。对此,协会义教工作负责人安紫感到心寒和难堪,社
会群体的割裂已经影响到天真无邪的下一代。安紫说,这些不会影响她们今后工作的
展开,的确,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他们的声音和改变现状的能力十分有限

  ■社会要作出回应
  打工子女入学难,大量简易打工子弟学校的出现,从表象上来看是计划经济年代
延续下来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体制不太适应市场经济和城市化及人口大
规模流动的新情况,“但从根源上还在于长期以来户籍制度造成的社会二元分割”,
史柏年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王春光博士认为,人口流动起来了,地理上的分割被逐
渐冲破,但心理上的、社会认知上的分割还没有打破。过去是二元分割,现在实际上
是一种三元社会体系———城市人还是城市人,农村人还是农村人,而流到城市里的
人介入这两者之间,人在城市里,他们不认为自己是城里人,但对过去的身份、乡土
认知已经逐渐淡化,尤其是这些孩子,他们不完全认为自己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而
是介于两者之间一个比较孤立的群体。
  应该警惕“流民意识”对社会形成的破坏势力。从计划经济年代延续下来的户籍
制度已经没有存在的社会基础,但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分割,从制度、心理、认知上
还存在一些障碍。户籍制度把人们划分为两种不同的身份,这道鸿沟从地理上已经非
常接近了,但从心理上还很深。
  照理说农民来到城里后,在城里就业、创造财富、交税,应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
等的福利待遇,但与生俱来的户口身份决定了他们在城市里没有资格享受这些待遇。
过去在地域、福利体制上的分割,久而久之在人们的心理上形成了这样一种认知:人
生来就是不平等的,这些人没有资格到城市里。时至今日,还有许多城里人这样看身
边的民工。这种过去制度延续下来,在人们思想上形成的心理定势比制度本身更可怕
,制度的障碍可以打破,但心理定势需要长时间来消弭。
  现在一些市民其中不乏政府官员都有这样奇怪的想法:务工人员为什么要将孩子
带到城里来占用城里的教育资源?为什么不把孩子留在老家念书?他们缺乏的是最基
本的伦理价值观和换位思考。史柏年的调查发现,不仅打工子弟就学环境堪忧,留守
儿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孩子思念父母,经常半夜哭醒;有的孩子因父母不在身
边督促而学业下降;还有的老人隔代教育孩子,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养成。
  史柏年认为:现在,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社会必须作出一定的对应,不是说
一味地让农村人来适应城市这个主流社会,而是说整个社会要作出一定的改变,如何
去接纳他们,使二者能够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史柏年进一步谈到,要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
  ———户籍制度本身要改变。城市化是大势所趋,到2020年,中国城市化要达到
50-60%的水平,要转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这些剩余劳动力时,决策者应
该把它看成长期性的而不是临时性的事情。现在把进城务工农民称为“流动人口”,
实际上还是带有歧视性。这些人已经到城里来了,还不认为他们具有城市身份,每每
遇到事件,这些人就会成为被清理被驱逐的对象。
  ———与户籍制度相连的城市福利分配也要作相应的改变。户籍制度本身没有问
题,问题在于和户籍这种身份紧密相联的社会福利分配上的不公,城市里有一套,农
村里也有一套,所以农民都希望“农转非”,城市里的人要保住自己的福利。比如,
承不承认这些打工子弟在城里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同样可以参加各种升学考试,在
收费标准上有没有区别?
  ———就业市场存在的二元分割也要改变。现在一些用人单位都要求求职者具有
北京户口,一个人有没有本领跟户口、生源地有何关系?还有医疗、养老这些都要作
相应的改变,将农民工纳入保障范围。正是因为大批极低报酬的农民进城,促进了城
市的飞速发展,这种情况不能长久下去。
  对于打工子弟学校来说,一定时间内城市管理者不要完全按城市公办学校的标准
来要求它们,可以适当地降低标准,学校的举办者也不能安心于低水平的投入,应努
力改善办学条件。城市可以给他们一些帮助,如城市学童数量减少,有的校舍闲置,
可以采取合并、出让、出租给他们,这对社会来说是好事,当然其中会涉及到部门利
益和地方利益,租给大公司或作房地产开发会有更高的收入,所以,需要决策管理者
具有这样的眼光和意识。
  本报记者:王小波

--
     ★━━━━━━━━━━━━━━━━━━━━━━━━━━━━━━━★
     ┌──┐┌┐    ┌──┐┌──┐     欢迎光临教育论坛和地理学版 
     │┌┐│││    │┌─┘│┌─┘     ━━━━━━━━━━━━━━
     │┌┐│││    │┌┘  │┌┘       没事的时候去那里汲取精华吧!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21.8.0.20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1.66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