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Inf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ks (木克水), 信区: EduInfo
标 题: 提高博士生质量之八:胡鞍钢教授育人之道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Oct 20 16:57:44 2003), 站内信件
如何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系列报道之八
他将学生引向“大海”—— 胡鞍钢教授育人之道
【新闻中心讯 记者冬梅】培养的博士生中,有3位被评为“学术新秀”,1位被评为
“十佳研究生”,这样的培养“政绩”,在博士生导师中也堪称首屈一指。这也许正验证
了业内人士常说的一句话:名师出高徒。
作为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
也仅为3年。他作为杰出人才于2000年正式调入我校之后,连续3年被评为“良师益友”,
今年又成为我校“教书育人奖”获得者。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他是如何将刚入室成为他的
弟子,尚不知如何进入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一条条航行在小河里的小船”,引领向“大
海”,成为在“大海”里搏击风浪的勇士的呢?10月16日,记者采访了胡鞍钢教授,请他
畅谈了自己的育人之道。
为学生打造与国际接轨的信息获取平台
打造与国际接轨的信息获取平台,是胡鞍钢教授育人之道之一。
他说,客观地说,到我这里来的学生是优秀的。学校大的环境也比较好。如果学生需
要查阅外文文献,条件同国外是一样的。我们现在研究所用的世界银行的development ga
teway在那儿也是这样用,进入这个网以后,世界的主要数据库都可以用。同时,为了使学
生在学术上能够到达一个高的平台上,我自己也花钱买世界银行的数据库。这是一个很重
要的平台。学校现在也把国际上的刊物买下来了,这种条件已经不亚于美国一般的中等学
校,只是时间晚一点。大学培养人才在很大程度上不仅要看导师,良好的基础设施也是必
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引导学生形成互补知识网络
使学生形成自组织、自学习、自研究、自讨论的互补知识网络,是胡鞍钢教授又一育
人之道。
他认为,要想达到良好的学术境界,相互之间的交流是首要因素。他说,相互交流,
实际上是建立起了知识网络,我的知识你得到,但是我的知识并没有缺少。同时,别人利
用自己的知识可以对你的研究提出看法和意见,增加你的知识。从这个角度来看,建立一
个知识网络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使每一个人都有机会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分享别人的
成果,分享别人对自己研究工作的评论。这已经成为一种制度,由老成员带新成员,把一
个人的知识变成大家的知识,把大家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将学生推到第一线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
把学生推到第一线,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使他们从江河走向大海,这是胡鞍钢教授育
人之道之三。
胡鞍钢教授说,他的学生没有没写过国情报告的,没有没被中央领导批示的,几乎没
有没参与国家课题的。学生们所做的研究都是国家最关注的问题。他常对学生说,除了在
学术上要提高,要使研究的成果直接服务民众,直接产生公共政策,还要有责任感。他说
,学生们研究的问题是中国最难的问题,他们的研究成果如何,直接关系到能不能为国家
做出知识贡献。作为老师,我的职责就是要找到最有利于人民的好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研究
,找到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题目进行研究。把学生推到第一线,对学生进行强化性的训练
。他的人才培养理念是:学生要上两所大学,一所是社会大学,一所是所谓的学术大学。
他说,我们这个学科决定你必须上两所大学。我就是先上的社会大学,后考上的所谓
学术大学。胡鞍钢教授的学生都知道,胡老师的第一种培养方式就是学生必须学毛泽东,
到农村做调查,写调查报告。所有学生的论文后面都有调查报告。让学生学习社会,了解
社会是怎么运作的,尤其是政府是怎么运作的。引导学生完成了如何认识社会、分析社会
,提出想法,最后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他指导毕业的学生有的已经成了政策的执笔人,
有的成为挂职地方最被尊重和重用的人。他认为清华就得出这种人才。
鼓励竞争 培养能力
鼓励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这是胡鞍钢教授培养人才的又一种方式
。他说,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实际上面临的是两种竞争:一种是学术上的竞争,一种是社会
能力的竞争。我育人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培养标志是提高各种能力。学习的能力、
了解国情的能力,使学生未来真正能成为顶天立地的人。
所谓顶天就是了解西方世界最新的东西,通过因特网。立地就是中国大地。他总是要
求学生先把事做起来,文章写起来。不能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关键是提高能力。文字的
表述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自我发展的能力。他认为学生离开老师不
能出新的成果,就是导师的失败。
学生说,胡老师有胡老师的胸怀。他不仅证明自己成功,还要证明自己培养的学生成
功,会把许多成功的机会给学生。他让每一名学生参与编书,几乎没有一名学生是没有帮
助他编过书的。在编书的过程中,他让学生首先进行写作申请课题这样的基本能力训练。
让学生亲自构想这个课题,跟老师讨论。然后拿一个课题实际练,一人一个,独立完成。
编完书以后学生实际上就上了一个台阶,在这个台阶的基础上再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每
个学生在他那里都是密集性地吸收知识,密集性地获取知识,密集性地创造知识,密集性
地应用知识。
胡鞍钢教授说,要证明学生成功,除了导师指导,关键还要靠学生自己。
他说,今年整个Sars期间我们这个中心出的报告数量之多,质量之好,给温总理留下
了深刻印象。在6月17日座谈会上,总理手里拿着国情报告说,他都看,并说:国家危难之
际,你们不是置身事外,而是挺身而出,尽职尽力,你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负责任
的精神值得赞扬。这都是学生们自己努力的结果。
建立激励机制
对学生做得好的地方,当场给予表扬。这是胡鞍钢教授育人的又一个策略。
提高学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我采取的策略是有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每个人的定
位不一样,培养方式也不一样。我从来不会告诉学生今天干什么,明天干什么。我只是进
行结果控制,只做激励机制。谁做得好,我告诉他,告诉大家,他做得好,并说明他为什
么做得好,把他的好分享给所有的人。
他说,刚来的时候学生也许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但是知道别人在做什么。我不断地
立标杆,把学生的论文放在中心网上,让所有的学生去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然后问学
生:你能不能超过他?
后记
胡鞍钢教授1996年就到清华大学教课,听过他课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他下半生的理
想就是教书育人,培养学生,使他们能成为network,都能为国家服务。他热爱自己的职业
,朱总理曾说:还是胡鞍钢有观点,有看法,有学问。1993年江总书记说:后生可畏。他
虽然长期患病,但是仍然在自己的岗位上乐此不疲地劳作。他说,一个人能够找到一个专
业为国家服务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好的老师是多方面的,他就是要把自己的知识分享给大
家。
--
"超越美国",这就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即使不从社会主义必须战胜
资本主义的角度出发,而仅仅从爱国主义的立场来考虑!
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成功!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61.55.134.16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52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