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ainlise (xixi), 信区: Exam
标  题: 启航20天20题 6-10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2月22日08:49:36 星期一), 站内信件

第6题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稳定压倒一切。
试联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分析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启航提示:1.邓小平同志说:“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
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2.本题命题角度较多,现例举如下:
(1)如何理解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试从社会主义本质的角度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
(3)试述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依据和意义。
(4)联系再就业工作分析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相关材料1:发展才是硬道理
1.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论断的主要思想包括:一是“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
界和平越靠得住”,发展是硬道理是一个带有国际性和时代性的命题:二是“最终说服不相
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自己的发展”,只有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才能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
较的优势,三是“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我们自己发展”,中国要解决的问题千头万
绪,对外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对内要尽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还要实现国家
统一,解决所有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自己发展起来;四是“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
问题”。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一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的
基本原则就是发展生产力;二是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社会
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能否达到这个目标
,关键就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三是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关系着社会主义的命运。能
否大力发展生产力,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着社会主义在与资本
主义的竞争中能否取胜。因此,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关系着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四是我
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更具有迫切性,在当代中国,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解决
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前提、时代特点和现状
决定的,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提
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面临经济全球化趋势,科技革命,产业结构
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强烈,乃至霸权的和强权政治的压力,我们必须努力提高我
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相关材料2: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指,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
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
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
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这个命题是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
涵中提炼出来的。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发展问题;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发展问题;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发展问题;在“三个代表”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更是发展
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归根到底是以发展作为思想红线来贯穿的。(2)这个命题凸
现了发展在我们党执政兴国中“第一要务”的位置,说明发展始终是第一位的任务、根本
的任务、中心的任务、压倒一切的任务。
2、 之所以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因为:
第一,这是由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并将长期执政的历史地位决定的。我们党执政的目的始终
着眼于发展,执政的任务始终致力于发展,执政的措施始终围绕着发展来制定,执政的成
效始终要由实践来检验;
第二,这是科学总结其他执政党兴衰成败经验教训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最为深刻的教训,
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关系到执政的物质基
础和群众基础;
第三,这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的,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维护
与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显得迫切;
第四,这是适应当代世界发展变化实际的,当今世界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非常迅猛,综
合国力的竞争不断加剧,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唯一正确决策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
总之,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又面
对世界范围内日趋激烈的竞争,能不能解决好发展的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国富民强都无从谈起。
3、将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一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
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途径;二是必须坚持和深化改
革;三是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
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相关材料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适用于整个初级阶段的一个长期的基本的
方针,它充分体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要求。(1)发展是目的
,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发展;
(2)改革是动力,是第二次革命,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
完善和发展;(3)稳定是前提,是保障,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做不了。
2.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要在改革和发展中保持
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
中的问题;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
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3.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
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
保证劳动力再生产,从而也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社会保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等方面组成。
(2) 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第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能够保证社会经济安全地运
行。第二,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企业,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第三,是实现社
会全面进步的需要,通过社会保障制度使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够为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
(3) 近年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就业矛盾突出已经成为影响稳定大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必须妥善处理这些问题,为改革和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社会保
障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保障体系的稳定器作用。
(4)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根据“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
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目标,坚持广泛覆盖,适当标准,基本
保障与补充保障相结合,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7题.试运用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之间关系的原理,分析各国经济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的
趋势。
启航提示: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今年新增的一个知识点,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涉
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
这一问题有以下几个命题角度:一是考察考生对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关系的理解,一般以辨
析题的形式出现;二是要求考生用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关系的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制
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间关系;三是结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说明当今
世界各国经济市场化的趋势。
相关材料1: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1.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基础中占统治和主导地位的是生产关
系。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生产
关系随着生产力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2. 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组织形式及相应的经济运行机制的总称。经济制度反映生
产关系的性质,经济体制反映社会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的方式。经济体制以经济制度为基
础,又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
3. 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中,可以形成大致相同的经济体制。在同一个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同
时期也可以形成不同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选择和运行状态,直接影响到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和社会经济制度的巩固。
相关材料2:两种社会资源配置方式:计划和市场
1. 计划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指,国家制定年度或者中长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并
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计划的实施和执行,从而达到资源配置的目的。依据计划实施的方式
,可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指令性计划一般通过立法、行政等强制性措施保证执
行;指导性计划一般采取经济手段,教育说服等其他手段进行引导。
2. 市场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指,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使社会资源在不同部门之
间流动从而实现资源配置。市场之所以能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是由价值规律和平均利润
规律共同决定的。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决定了资本必然向利润率高的行业和部门流动。正
是在资本这种以利润为导向的流动中,市场发挥着资源配置的作用。
3.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计划和市场各有自身
的优势和特点。也有自身的不足和局限。计划手段具有自觉性,事先性和宏观性等特点。
适于在宏观领域发挥作用;市场手段具有自发性,事后性,反应灵敏等特点,适于在微观
领域发挥作用。要使两种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
相关材料3:各国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1.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
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经济同资本主
义经济的区别不在于商品经济是否存在和价值规律是否发挥作用,而在于所有制不同,在
于剥削阶级是否存在,在于劳动人民是否当家作主,在于为什么样的生产目的服务,在于
能否在全社会的规模上自觉地运用价值规律。
2. 各国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实践证明,市场是当今最为有效的经济运行方式。
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国家的繁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的基础性作用。已经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共同选择,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都朝着市场化
的方向发展。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一场大规模的市场化浪潮席卷全球,搞市场经济
的国家由原来的西欧,北美,日本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扩展到全球几乎所有的国家
和地区。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和苏联,东欧等前社会主
义国家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可以预见,各国经济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将继续下去,
并改变世界经济的面貌。
第8题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大法宝,结合革命战争时期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
及其相互关系,说明中国共产党对资产阶级的基本政策。
相关材料1: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一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
主要是无产阶级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二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
的联盟,主要是指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也包含特定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和
一部分地主阶级、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联盟。
2.  在这两个联盟中,第一个联盟是基本的、主要的,参加这个联盟的是属于进步势力的
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数上占绝对优势,政治上具有极强的革命性,是统一战线的基础。
只有首先巩固和发展这个联盟,统一战线才能从根本上坚强有力,使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
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才能推动中间势力向革命靠扰,才可建立、巩固第二个联盟,最终
孤立、分化、瓦解直至消灭敌人。统一战线本身可以说是上述两个联盟的对立统一。
3.  中国共产党必须正确地处理这两个联盟的关系,一方面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
它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另一方面,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
力量,使两个联盟之间互相促进,无产阶级要实现对自己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率领着被领导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二是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
利益,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给以政治教育。
(注意:新时期爱国主义统一战线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包括全体拥护社
会主义的劳动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联盟,它不存在两个联盟。)
相关材料2:中国共产党对资产阶级的基本政策
1.  革命时期对资本主义的保护和发展政策:⑴中国的资本主义分为两个部分:官僚资本
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革命的对象,而民族资产阶级则是革命的动力,是
要保护的对象;⑵保护、发展民族资本的理由。首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其次,
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在旧中国,它同样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
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具有革命性,必须保护其企业;最后,要对资本主义进行必要
的限制、节制,在不允许其操纵国计民生的前提下,保护它、发展它,要对它惟利是图的
一面进行限制和引导;⑶官僚资本是革命的对象之一,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对官僚资本
主义的企业采取没收的政策;⑷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民族资本主义仍然代表着中国先进生
产力,因此仍然是保护和发展的对象。
2.  必须在革命统一战线中坚持对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这是由资产
阶级的两面性决定的。⑴所谓联合,就是同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并且在特定条件
下把一部分大资产阶级也包括在内;所谓斗争,就是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进行“和
平”的不流血的斗争,以斗争求团结。在被迫同资产阶级主要是大资产阶级分裂统一战线
时,要敢于同大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武装斗争,同时,要继续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同情或
中立。⑵民族资产阶级参加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从根本上而言,是为
了实现本阶级的政治理想,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走上自由、独立发展资本主
义的道路。这是一条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所不答应的。因此,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革命统一战线中必须对资产阶级及其政党进行必要的斗争,克服他们
在政治上的动摇性和对于革命的不彻底性。斗争的主要手段是批评和教育,其目的是团结
。⑶针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复杂情况,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
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⑷必须注意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左”倾关门
主义,即忽视资产阶级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期内参加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另一种是右倾错
误,即主张无原则的合作,无条件的合作,主张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从而变为投降主义的
合作。(注意:“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是由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决定的,也即资产阶级
的两面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只能对其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第九题 联系毛泽东关于中国共产党既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
的观点,说明新形势下必须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相关材料1: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1.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1)中国共产
党是马列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其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其理论和纲领是马
克思主义的,它为实现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而奋斗,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2)中国
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取得了民族
独立与人民解放,建国以来,它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符合工人阶级的
根本利益,也代表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因而它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
的先锋队。
2.  两个先锋队是辩证统一的,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强调了党的阶级基础,中国人民和中华
民族的先锋队则说明了党广泛的群众基础。
3.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战略决策,充分反
映了无产阶级的发展规律和我国社会结构新变化的客观要求。
4.  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需要科学把握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关
系。阶级基础决定党的阶级性质,群众基础则体现党的代表性和党的社会影响力,凝聚力
。就其范围来说,阶级基础指的是工人阶级,群众基础不仅包括工人群众,而且包括农民
阶级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广大群众。
相关材料2: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1.  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大法宝。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占人口
绝大多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里诞生和进行革命的,是在长期武装斗争和游击战
争环境中建党,是在同资产阶级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复杂关系中建党,因而如何建设一个马
列主义的政党便成为一项“伟大的工程”。
2.  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遇到了许许多多从未遇到过的新情况,新问题,面临着新的考验。
中国革命历史性转折带来的客观环境和中国共产党自身地位的变化,要求中国共产党认真
研究这些新情况,及时制定正确的政策,经受住新的考验。
3.  面向21世纪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发展中大国,要
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
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党的建设面临的两
大历史性课题: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3)党的
建设的目标: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
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
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  推进党的作风建设:(1)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
家的生死存亡。(2)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
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要以立党为公,执政为
民为根本目的,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着力解决党的思想
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要防止和克服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3)“两个务必”的思想:加强执政党建设,“务必使同志们继续
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
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和攻击。这是毛泽东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告诫全党的“两
个务必”的重要思想对加强新形势下党的作风建设仍然具有重大意义,只有坚持“两个务
必”,才能继续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关材料3: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
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是因为:
第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
才能坚持我国民主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才能有可靠的保证。因
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第二,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共产党执政就是领
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发扬人民民主,又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有效途径。党只有领
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的权利,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
第三,  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我国的宪
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据宪法和法律治理
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己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权利,这是依法治国
的实质。
  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
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第10题 分析“三个代表”之间的辩证关系,并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启航提示
胡锦涛指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
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志,考生应当联
系唯物史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理解这一点,党对困难群众生活的关心,党的作风建设及领导
中国人民抗击非典等都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出了很好的诠释。
相关材料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
“三个代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
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也是社会发展
的内在驱动力和凝聚力,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
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
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统一于党的
建设的各个方面,统一于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只有不断提高人民
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和建设才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才能始终以饱
满的热情投入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最
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和前提,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则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
化的目的和归宿。
相关材料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这是因为:第一,“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
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
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第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
进的理论品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
典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这是因为:第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第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作出了科学判断;第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准确判断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外交工作的战略策略方
针;第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了党的建
设的总体部署。因此,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
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的长远发展。
相关材料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人民群众
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再次,人民群众是实现
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注意:人人都参与了历史的形成,历史参与者不一定就是历史创
造者。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人们,是居民中的大多
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包括不同的阶级和阶层。)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主要是因为:
第一,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
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体现。作为中国无
产阶级先锋队组织的中国共产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
利益。
第二,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
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
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全国各族人民不但是中国革命事业的主体,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
,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
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
第四,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
”、 “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总之,不论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还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都必须以实现人民的愿
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
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
3.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立党为公、执
政为民”就生动地体现了“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如何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呢
?首先,必须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其次,必须落实到各级领
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最后,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147.176.7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8.80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