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中国特工 序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Tue Mar  8 14:26:11 2005)

自序之一

  任何一个学习过中国近现代史的人都知道,中国为什么会有五四运动。自古以来爱国
者的激情和尴尬常常会随着国力的强弱而有所不同,但是那种深入骨髓的爱永远都不会改
变,永远不会。 


  国际关系的潜规则中有两个我认为是最值得我们思考的:其一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那
句话: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国家利益。另一个看上去很另类,
但是同样颠扑不破:大国之间的争斗,牺牲利益最大的往往是他们的小伙伴。 


  我们能够看到的国家之间的争斗大体上都仅只是公开的言论和一些不用发表言论但是
也相当于发表言论的行动。所有这些内容都可以在报纸上看到,但是很多黑暗中的较量也
在同时进行,因为无名英雄背后都有自己的祖国和祖国的利益,我要写得这部作品就是关
于中国特工们的内容。虽然我国政府的对关于他们的态度很低调,但是事实上,有很多无
名英雄都一致长存于我们大家的心里,不会忘记,绝对不会!!!!例如李克农,潘汉年
,钱壮飞……即使是在国难深重的抗战时代,罪孽深重的戴笠,也曾经出生入死处决了许
多汉奸,甚至在河内因为很偶然的情况使得刺杀汪精卫的行动功败垂成。他们的功绩都不
可磨灭,在许多人容光焕发的在授勋仪式上谈笑风生的时候,他们的勋章只能存在于组织
的绝密档案柜里面,默默的发光,就像一朵朵静静的火焰。 


  还有一位让我不止一次热泪盈眶的人,周恩来,也曾经在我党处于地下的时候,领导
特科,专门负责处决叛徒,代号伍豪。我曾经看到一份关于当时的纪录,在处决一位曾经
在我党中担任高级领导职务的叛徒的时候,有三位枪手同时用手枪点射,在敌人进行尸检
的时候对方瞠目结舌的发现,三颗子弹是同一部位穿透了死者的脑壳,分毫不差。当时的
报纸上对这件事情大肆渲染,令那些叛徒闻风丧胆。当时领导执行任务的就是陈赓大将,
直接受于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领导。 


  即使现在是和平年代,但是国际舞台上波诡云谲,许多争斗都只能在黑暗中进行,大
家心照不宣。前面说过,中国政府对自己的特工们态度很低调,但是民间对他们的关注从
来都没有减弱过。我写这部作品,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大家对他们的关怀,让我们对他们
致敬!!!!!!!!!!! 


  无名英雄们,你们辛苦了!!!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很奇怪的方术。术士们在研究自然和人类的许多微妙之处的时候
常常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例如某部电影中就曾经提到过,根据河图上的记载,道家的
一个流派认为:根据地理方位,杀死五个罪大恶极的人,就可以让自己获得超自然的力量。
这种极端的方式充满了血腥,但是是否合理也存在争议。 


  世事多变,中国古代的民间为了抵御来自外部的侵害,往往都建立双重的防御体系。
首先就是门、墙、房屋、蚊帐等等,抵御那些实体攻击,战场上的盾牌、盔甲等也都属于
这种防御体系的物品。 


  但是这种防御体系的作用很有限,遇到那些看不到的灾祸往往形同虚设,所以就诞生
了第二重防御系统。术士们根据自然界各种神秘的变化,以及各种具备灵性的生物、物品
,创建了一套复杂的防御系统。这种系统试图在人们的心灵建立对抗外来侵害的第二道防
线。例如门神、灶王、土地等角色,还有血衣等驱除邪恶的物品。 


  总体的来说,古代的术士们创建的防御体系分为三种:低调防御性的,例如“避邪”
,运用符文等方式应对外来的邪恶,被动的躲避。这样难免会付出一些牺牲,例如《西游
记》等故事中用贡献童男童女的办法来消除妖魔鬼怪的暴虐。反击型,对待自己仇恨的人
,使用诅咒、穿刺纸人等办法让对方生病或者灾祸降临,《封神演义》,《红楼梦》中都
有类似的情节,当然这种方法带有侵害性,都是一些唯利是图或者暴戾者们才会使用的,
最让大家接受的是第三种:辟邪。就是驱逐邪恶。根据学者们的介绍,辟邪具有“邪去而
福至”的双重性,所以这种方法在民间很受欢迎,古代的帝王也对辟邪情有独钟。辟邪的
态度就是积极主动地抗击侵害,祈求幸福,这种意愿为大家所钟爱,于是就产生了象征性
的瑞兽:辟邪。 


  辟邪的形状有许多版本。 


  我在南京看到的辟邪雕塑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形似狮,长有双翼,形态生动,
极具魅力,委托朋友在地摊上买了一个工艺品小型辟邪,可惜没有雕塑那样神采奕奕。 



  我们这部书的主人公的代号就叫做:辟邪。 
--

  老鼠怕猫?
    那是谣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172.16.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10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