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金夫人), 信区: Green
标 题: 亲历对越还击作战回忆录《橡胶林的回忆》上篇(8)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Mon Aug 15 08:46:14 2005)
第八集【红河水静悄悄】
将士们的誓言在橡胶林里久久的回荡,在这里没有群众的围观,也没有壮行的烈酒,
只有那挺拔的橡胶树和阴沉的天空见证了我们那激烈跳动的雄心。 很快,橡胶林又恢复了
平静,大家的心情也随之安静下来。经过这么多天的训练、动员、誓师,似乎大家那激动
、烦躁、恐惧、害怕的心理也得到了空前的磨砺,大伙儿都成熟了许多,不再像一群孩子
见了什么都表现出可惊、可怕、可大惊小怪的样子。很显然,我们的军委为了锻炼这只20
多年没有参加过战斗的部队,花费了不少的心思。也难怪还有许世友、杨得志等老一辈无
产阶级革命家还在世,他们知道战士们要怎样锤炼才能上的了战场,就象钢铁厂的师傅知
道钢铁要怎样锤炼才能成为好钢一样,因为他们是真正久经沙场的将军,他们是毛泽东伟
大军事思想的细胞和实践着。 说道毛泽东伟大的军事思想,是我最佩服的理论体系和军事
思想家!其他的我不敢说,但这位熟读中国古代兵书的伟人把古人的作战思想与自己的天
才有机地结合,创造了新中国诞生的历史奇迹。在我们只看重结果的今天,非常令我敬佩
!话说远了,还是回来吧!
自那天宣誓以后,我们的生活更显得紧张起来,晚上再也不能安安心心的倒头便睡,
只能头枕着我们的“竹筒救生衣”,怀里抱着那冰凉的“56式”席地而眠了。白天在橡胶
林的山坡上,只能看到满山趴着的士兵,山林中那厚厚的落叶,早已被武器刮出了深深的
印记,露出了一道道的新土。我们是“白天练匍匐,晚上练狗叫”,活像一群野生的动物
。 我们知道,打仗作战是矛盾的,即要保存自己,又要消灭敌人,我们的作战哲学是:先
要消灭敌人,才能保存自己。这就是说,在打仗的时候,你不能躲和藏,必须先要打,先
要消灭敌人。如果你摆错了两者的关系,就会出问题。有句俗话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
遭殃!”,说的就是这个关系。
我们连队里有很多人悟不明白这个道理,或者说你打仗怕死,也是没有明白这个道理
所产生的心理反应。我们在林中训练时,很喜欢争论这些问题。我们连队毕竟有50%的新兵
和补充来的老兵,他们的单兵战术大多存在着问题:注意隐蔽了又不会射击,要射击了又
忘记了保护自己,因而我们经常在林中互相纠正战术动作。
一次,一个79年的新兵问我:“我们新兵现在练来得急吗?如果我是机枪射手应该怎
样冲击?”
他们是78年11月底分到我们连队的,算是79年的兵,一分到连队就上战场,挺担心的
。他是我们班的机枪副射手,他想到的是,正射手牺牲后他怎样担负起射手的职责。我说
:“你没听当官的说临阵磨刀,不快也光吗?”“机枪射手是不须要冲锋的,在这么茂密
的丛林中你能像电影里那么冲锋吗?别幼稚了!你的责任是在我们班向前冲击的时候,用
你的机枪火力掩护我们,当我们停下来时你再跟上来,不要掉队就行了!记住,我们交替
前进,卧倒要快!”于是乎那小子拼命的练习卧倒射击,一遍一遍的练习出枪、装弹、射
击,丝毫不敢偷懒,因为这是拿自己的性命下赌注啊!
除了在林中的训练,我们还可以看到一队队的民工肩扛着炮弹箱穿梭在山林中,那是
他们向山上运送炮弹,我们军师级的炮兵隐藏在山顶上。根据我们军的战斗决心,要突破
红河,因而炮兵必须要掩护我们渡河,除了曲射火炮外,上级要求所有的直射火炮必须上
山,用直射火力打击阻止我军渡河的敌人。最常见的就是85加农炮,这是孙大头他们部队
装备的火器,每个步兵师有一个加农炮营火力支援,就是电影《解放》里,那位苏军炮兵
连长使用的那种炮。直射距离900米,每分钟射15-20发,精确打击滩头阵地上的敌人。由
于只能直射900米,所以他们必须配置在河边的山头上,因此,炮兵们那时是配置在我们前
面,他们要把这近2000公斤重的火炮搬上山也费了不少力气。
上级这个时候也给我们配了新型的通信工具。很多人不知道,我军当时的通信装备很
落后,无线电通信只能保证连与营和连与连的通信,而连与排的通信只能用嗓子喊,排与
班就更别提了。哪像现在,特种兵们头戴着耳机头盔,每个人都能互相通话。再说,大街
上的对讲机才卖二、三百块钱一个,如是5、6个朋友出去玩,每人买一个也不过1000多块
钱,还能通话1公里左右,轻的只有几两重,现在的科技真是发达呀!可我们那会儿,连与
连、连与营通信才有一个叫884的电台,最远的通话距离也就是3-5公里,还10多斤重,那
体积就是电影《英雄儿女》里,英雄王成背着喊“向我开炮!”的那玩意儿,真落后!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上级临时给我们配备了一种叫861的小电台,主要用于连长和各
排长之间的通信。它的大小像一个饭盒别在腰间,一根小橡皮天线露在外边,头上的耳机
像飞行员的飞行帽,用喉头送话器发话。在当时很是先进的,据说是刚研制出来的新产品
,立即就投入了我们野战部队。一个连队5个,4个排长每人一个,外加连长一个。哈哈!
这下很是让大家高兴,起码各排之间可以遥控指挥了。
为了学会使用和适应这个新玩意儿,我们每天也多了个新的训练内容。为了保持无线
电静默,不让越军侦听到我们的部队活动,我们只能像电影《打击侵略者》里的丁大勇,
拿着无线电“呼、呼!”的吹气,由于我们的无线电是喉头送话器,不需要对着话筒吹,
因而看着那些指挥员吹气很像是犯了神经病,一个人对着空气“呼、呼”的傻吹,乐的我
们前仰后倒!后来通信兵又指导他们按发话键来联系,耳机里听着“卡卡卡”、“卡卡卡
”的声音,活像癞蛤蟆叫。但好玩呀!这群土大兵,谁见过这么先进的“高科技”,那新
鲜劲儿就别提了! 接连两三天,我们都在橡胶林中练习这种新型的通信指挥方式,结合着
原有的小喇叭和口哨、小红旗等联络方式,我们步兵的班、排、连之间有了好多种联络方
式。橡胶林里也非常热闹,一会儿听着小喇叭响,一会儿听着青蛙叫,大伙可是真有劲儿
。
1979年2月16日,请大家记住这一天吧!这是我永远无法忘记的一天,在我几十年的记
忆长河中,还没有哪一天能像这一天清晰的印记在我的脑海里。
那天上午,我们像往常一样,在橡胶林里继续练习各种通信方式联系时,我从橡胶林
的间隙中看到山下的公路上,两名士兵飞快的向我们连部所在地――农场部的平房跑来,
我赶紧招呼我的战友说:“快来看,有情况要发生了!”我的战友们不以为然地说:“别
那么神经质!”这位朋友的话音刚落没有5分钟,小861电台里便传来了急促的“卡卡卡、
卡卡卡!”的报警声,各种小喇叭、口哨声也纷纷的吹响,都是急促的紧急集合信号。在
当时,所有的战士听到这样的信号都明白,那是我们日夜等待的信号,也是我们最不愿意
听到的信号声,因为这个信号标志着我们当中的一些战友不久就会离开这个喧嚣的世界,
永远长眠于黄土之中……。
排长、班长们大声的招呼着自己的战士,所有在山上训练的官兵们纷纷向山下跑去。
同样可以看到,其他兄弟连队的战友也急促的向他们的营地跑去。我们的连长和指导员已
经在那小球场上等待着他的士兵们了,随着“一排到齐!二排到齐!三排到齐!……”各
个排长的报告声,全连所有的人员已全部站在了操场上。 “同志们、弟兄们:刚才接到上
级的命令,今天要求我们18:00以前进入‘进攻出发阵地’,大家现在立即作好战斗准备
,炊事班今天中午11:30开饭,14:00我们全连准时从这出发!一定要按上级要求,准时
进入‘进攻出发阵地’!大家听明白没有!”连长非常简短的交代之后问大家。“明白!
”全连战士齐口同声有力的回答。
“好!大家赶紧准备,解散!”连长宣布完命令。全连将士风一样的散去,他们各自
奔向自己的‘营房’,去完成出发前的准备。
稍有战术知识的人都知道,要向敌人发起进攻,部队先进入一个地域待机,这个地域
的军事术语叫‘进攻出发阵地’,在这个阵地上,主要完成一些部队的部署准备;还有一
个术语叫‘冲击出发阵地’,在‘冲击出发阵地’上,主要完成部队的一些战术准备,比
如,像电影《打击侵略者》中的丁大勇,要他们潜伏在敌人前面800米的草地中,等待我军
的炮火支援后,出其不意的向敌人进攻。
我们都知道那电影《打击侵略者》描写的是英雄“邱少云”,那是我从小到现在都要
学习的榜样。在学校上学时,不管是哪个科的老师,也不管是哪个学校的老师,只要一讲
到纪律严明、一讲到课堂纪律这个问题,他一定要拿“邱少云”这个英雄来举例。当然,
我们现在已是真正的战士,这个问题不用讲,谁都明白自己该怎样做。
在我们驻地下游几公里的河边上,就是我们的进攻出发阵地,走不了两个小时就到了
。虽然距离不远,但为了不延误战机,连长还是要求我们宁早勿迟。要说我们每个人的物
资准备,那用不了5分钟大家都能上路,可这是出国作战呀!大家非常认真,又一次的精简
了装备,把不要的东西全丢了。
中午开饭了,炊事班把所有能吃的东西全煮进了锅里,尤其是买来的猪肉和副食,什
么脱水菜、木耳、黄花,那回锅肉每人可以打一小盆,还有没有发完的猪肉罐头,菜多的
简直吃不了。连长很认真地给大家说:“弟兄们!使劲的吃吧,要吃饱啊,到了越南可就
没有这好东西吃了!”他这一语双关,大家都明白,于是大家哈哈地应和着。只有少数人
苦笑了一下,便埋头吃饭。司务长不知什么时候藏了一水壶白酒,这时也拿了出来给大家
倒上,全连战士高喊着:“为了胜利――干杯!”场面颇有些悲壮。
我说实话,那个时候一点食欲也没有,或许生理上还不太适应提前开饭,或许心理上
有些紧张,或许这顿饭的“油水”太大,虽然这些东西是我们平时很想吃的,但我没吃多
少。我的心里一直想着我那没有写完的“遗书”,今天再不写完它就再也没有时间写了,
我必须写完,还必须要把它寄出去!我一定要让家人知道我即将离开我的祖国,即将奔赴
战场,我不能让他们对我无休止的牵挂。
“十多天都没给他们写信了,这会儿你真的要上前线了,到时候说不定他们收到的就
是烈士阵亡通知书,那他们会伤心死的,尤其是那两位为革命操劳了大半辈子的老人,他
们能挺得住吗?”想到这里,我赶紧三两口吃完饭,飞快的跑回了我的“窝棚”,从挎包
里拿出了那封没写完的家信迅速展开。
“亲爱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 你们好!我即将走向战场,由于我没有那
么多时间给你们一一写信,我就用这一封信来写我的情况吧。这也许是我给你们的最后一
封信,也许我再也不会回到你们身旁,但我将带着你们对我的希望和鼓励投入战斗,你们
放心吧,我不会给你们丢脸的,不过这些天来我们只是训练,并没有接到进攻的命令……
”。
当我看着上面这段没写完的信时,我又觉得已无话可写了。我写什么呢?难道把离别
的悲伤留给他们吗?难道你还不想走吗?我一下楞住了,我不知从何下笔。我拿着圆珠笔
,足足楞了有5分钟……。终于下笔了:
“亲爱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
你们好!
我即将走向战场,由于我没有那么多时间给你们一一写信,我就用这一封信来写我的
情况吧。这也许是我给你们的最后一封信,也许我再也不会回到你们身旁,但我将带着你
们对我的希望和鼓励投入战斗,你们放心吧,我不会给你们丢脸的,不过这些天来我们只
是训练,并没有接到进攻的命令……”。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们:我们刚接到
命令,马上要进入进攻出发阵地了。我走了,在这给你们再见了!我没有多的话了,如果
我还能见到你们,那你们就为我庆功吧!再见!亲人们!再见!再见!再见了!我永远想
念你们!
再见!
你们的小风
1979年2月16日
一连写了很多个“再见”,那两字我也写的特别大,一排字可占据5、6行,因为我不
想他们看到手中只有一页纸的信,但我又无更多的话可写,那种情感,真不知用什么语言
来表达我内心对他们的思念,就只能用“再见”来表达和填充了。
我写好了这封最后的信,立即把它封好,并把我所有的邮票都贴到了信封的后面。其
实,那时候军人的信件已经是免邮资了,但挂号信和特殊邮件是需要付邮资的。这些邮票
是我们在小芭蕉训练时,家里人给我寄来的,亲人害怕我不给他们写信,特意的为我买了
后面带胶水的邮票,还有“航空条”,现在很多人根本就不知“航空条”是个什么玩意!
那是你要求邮局用航空方式传递你的信件时注明的标记条。这些邮票因为没用,所以一直
带在身上,大概足足有一、二块钱之多,这在8分钱的邮票时代已经是很多了。现在没用了
,也为了这封信能确保寄到我的亲人手中,所以我全贴了上去,以至于信封上都没地方贴
了,前面、后面全是邮票。
当我做完了这一切,部队已经开始准备东西了。我赶紧把我的装备整理好,将所有不
需要的东西,包括挎包、绒衣裤和其他多余的生活用品,打成小包。说是等我们突击完成
后,再由后勤给我们运上来。我又丢掉了所有多余的食品,像罐头和饼干,只留下战斗整
备和400克压缩饼干。要知道,二月的天气还是很冷的,尤其是晚上,我们晚上站岗都要穿
绒衣的。但我所穿的仅仅是一件衬衣和一条秋裤,外面罩着作战服,背囊里是子弹、雨衣
、铁脚码、急救包和干粮,外插一把工兵锹,腰间是弹带、手榴弹、水壶和防毒面具,再
挂上了我们自做的“竹筒救生衣”,这就是我出征的全部整备。
我加入到队伍中去,集合、出发,这时我才看到,我们居住的地域全是部队丢弃的物
品,以食品居多,山上的小路上和路边的水沟中,到处可以看到我们丢弃的罐头、饼干和
物品。原来部队要离开什么地方,讲究的是要给人家打扫好卫生,物品恢复原样,像离开
小芭蕉村时那样。可现在已经顾不上了,农场的老郭站在路边,眼里含着怜悯的目光目送
着我们,我们也只能一遍一遍的向他说着对不起,没有时间给他打扫农场场部了,丢弃的
东西请他老大哥帮助收拾一下。
但我此时非常清醒的是,我还有一封没有发出的信,我必须要把它发出去,在哪发呢
?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办什么事情都非常方便,平时有通信员专门为我们发信,交给团部
统一收发,可现在部队全部要参战了,谁来给你办这事呀!但我早想好了,只有我们农场
的老郭能完成我的心愿。
我跑到老郭身旁,语无伦次的说:“老郭大哥,请你帮忙,我不能寄信了,但……但
我都贴好了邮票,我要寄挂号信,航空信,你一定要让他们收到!我请你一定帮我!我不
能再感谢你了,但我……我想用最保险的邮递方式,你看邮票够了吧,谢谢你啦!老郭大
哥!”我自己都不知道说了些什么,语无伦次,只是一个劲的说着感谢他的话。
此时的老郭可能是最清醒的人,他太明白我的心理了,他太知道我要说的话了。无非
是你就要死去,不能再活着回到祖国,不能再活着回来见你的爹娘,你要把最后的遗言留
给你的家人嘛!在这个时候,一个活着的人接受一个即将要战死疆场士兵的请求,无疑是
对其最大安慰,他能不接受吗?能不按照你的要求做吗?那你还有什么值得担心的!
老郭说话了:“小兄弟,你放心吧!我用我的性命担保这封信我会把它亲手交给邮局!你
就放心去吧,多注意安全!”同时他对着大家大声喊到:“兄弟们!我希望你们再回来看
我!我想喝你们的庆功酒!”他喊着,眼里充满着激动和难过的泪花。
我一点也不担心老郭能不能照我的要求去做,但当时就是这样的心情,就想和一个能
活着的人说话。我们上路了,沿着门前的那条公路向国内的方向走去,那是为了隐蔽,绕
开越军的视线,必须挑选远离国境线的道路行军。远处的老郭背着他那只全自动步枪还站
在那儿目送着我们,慢慢地,他消失在我们的目光中,我想,那些被丢弃的猪肉、水果罐
头和压缩饼干足以供他吃一年。
我们必须隐蔽到达我们的进攻出发阵地,我们身上插满了树枝和伪装,尽量沿着路边
的植物走,活像当年的八路军武工队深入鬼子敌后。在有些地段,在那些越军能够看到的
山间,我们还要分开通过,以防越军了解我们的企图。这条路,我们连队里40%的人都走过
,是我们看地形走过的路。连长一边走还一边打趣地说,“等我们回来的时候,可能很多
人都会到山那边去了。”他指着烈士墓的方向说。大家都知道他的所指,只有后来补充上
来的北方老兵没去过那烈士墓,当然,我也是其中之一。 我边走边看了看天气,下午的边
界是多云的晴天,看不见太阳,由于背着“竹筒救生衣”,很不好走路,走的大家都有些
冒汗,纷纷解开了领口散发热气。我注意到大家都非常留恋地看着身边的一草一木,都非
常想寻找到老乡或是什么人跟他们打个招呼。我们走着看着,虽然是下午时分,可一路上
不见一个人影,或许是沿途的老乡都接到了疏散的命令,大家多少有些失望。
兄弟们、战友们,再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吧,也许明天,你的眼睛就再也睁不开了。
只有几公里的路程,部队很快就到了目的地附近。
“全体蹲下!”前方指挥员传来了口令。在我蹲下等待进一步的命令时,我抬眼向前
望去。在我的眼前,是一排几十米高的连绵丘陵,丘陵上一片密密的橡胶林,橡胶林中已
经有部队在那待命了。在我们待命的地点,也有很多其他连队的战友,他们是专门保障我
们营渡河的,听他们说,翻过这橡胶林就是公路,路边就是河滩,再下去就是红河。啊!
红河,我们终于来到了你的身边。
这时传来了命令,让我们隐蔽接近阵地。我们的进攻出发阵地就是那丘陵下的橡胶林
。我们全部排成一路队形,猫着腰钻进了橡胶林,依山而坐,原地待命。那架势,活像电
影《上甘岭》中志愿军战士在坑道中等待上级发起总攻的命令。我们开始很紧张,但听倒
原地待命的口令后,大家松了一口气。我坐了下来,松了松装备,把枪放在一边,卸下了
身上的“竹筒救生衣”,好好的喘了口长气。
一直到这个时候,我们才知道,我们将要采用偷渡的方式过河,作战方案是“偷渡不
成改为强攻”。偷渡要在夜间进行,几点开始,我们不得而知,只要求你听候命令。“行
了!只要知道这一点就行了,至于几点钟开始,对于我们来说无关紧要,反正都是听命令
进攻,又不要你来指挥,瞎操什么心!”我心里这样想着,抓紧时间恢复着自己的体力。
就在这时,有人传给我一打白毛巾,说继续往前传,人手一条,系在左胳膊上,用于夜间
我军识别。一时间,我们所有的部队每个人手臂上都缠上了白毛巾。
又有命令传来,要我们准备好自己的碗,就是我前面讲到过的那只军用“洋瓷碗”,
说保障部队为我们做好了晚饭,要我们吃饱肚子。真希奇,第一次有人为我们服务了!我
们连炊事班的战友两年来也是第一次吃上了别人为他们做的饭!于是我们每个人都从背囊
里拿出了那只碗。
送饭的战友上来了,他们两个人拉着一大军锅米饭,另两个人拉着一大锅菜――干白
菜炒肉片。军锅拉到谁的面前,谁就伸出碗去,先为你舀上一勺饭,再为你舀上一勺菜,
然后我们折两根树棍当筷,吃了起来。或许是大家中午吃的太多?或许是心里太紧张?或
许是碗太小?我看大家吃的都不多。我们每个人吃了那一小碗后就再也没人吃了,保障分
队的战友不停地问着我们还要不要?说“兄弟,多吃点!别饿着!”我看大家是摇头的多
,点头的少。大家用树叶把那吃光了饭的“洋瓷碗”擦了擦又把它放回到背囊里去。
饭后,上级又派人来补充弹药。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弹药都很多了,因为在出发之前就
由我们随意的补充,现在又要给我们补充,生怕谁忘带了子弹,生怕谁没有带够。结果真
是没有一人补充,反而有人因为弹药太多而退回去了一些。
好不容易忙完了,心情也静下来了许多,我抬手看了看表,快六点了,心里想着家里
给带来的这块表的确派上用场了。天色已逐渐的暗淡下来,我仔细的环顾了一下四周,这
才看到小丘陵的顶上我军战士密密麻麻,他们都伪装的很好,全是重火器分队。重机枪、
无后坐力炮一个接一个,还有85加农炮,他们都直直的瞄着前方,我们在吃饭和补充物品
时,全然没有发现他们,真是现代的邱少云啊!不用问都知道,那些部队是保障我们安全
渡河的,偷渡不成改为强攻嘛!万一我们在渡河中被越军发现,就全靠他们掩护我们强行
渡河了。
天渐渐的黑了下来,橡胶林里静了下来,我们能听到红河水静静的流着。
“传二连长!”营部通信员带着一名干部摸了过来。
“往前走!连长在一排的后面。”有人指示方向。
营通信员找到了连长,把那名干部交给了他。这人装备很特殊,和我们比起来异常简
单,没有穿“救生衣”,也没有手榴弹,只有一只手枪。此人和连长进行了简短的会晤之
后来到了我们队伍中,因为我们连的翻译在我的身旁,他来找那两个翻译。我这才知道他
也是一名越语翻译,越南人也喜欢找老乡,他来到了我旁边,不过他的地位要比我们连的
阿关和阿昆高多了,起码人家是干部,还发了手枪,这让翻译小阿昆羡慕不少。此人叫“
阿孟”,来华前是越军的一个57高炮排长,由于是华裔,因而也被越军给弄“下课了”,
他不满,于是回了国参加了解放军。不对!应该是被我军给招募了。
对“阿孟”的原有身份我很感兴趣,可以看出阿孟是个有文化的人,中国话也说的不
错。我悄悄地移到了阿孟的身边,和他攀谈起来:
“你们越军很厉害吗?说你们一直在打仗,很有战斗经验,是真的吗?”我谨慎的问道
。
“我看不怎么样!现在我们摸过去,准把他们打垮!”他回答道。
“为什么呢?”我问。
“越军的纪律很松,他们晚上喜欢找女人!说不定现在山上当官的都跑了,阵地上没
有人指挥,那还不一打就垮!”阿孟坚信地说着。
我听着他说,但心里并不相信,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哪会有那么随便,要是我
们的军官晚上在外找女人,还不早就给他撤了!我边和他聊着边想着我们的军队,不时的
将两军作着对比。我还问了阿孟好多其他的问题。比如,阿孟你是高炮排长,你和美国人
作过战吗?你打过美军飞机吗?美军又是怎样打你们的等等,聊的挺多,也挺开心,好像
已经忘了我们马上就要向越军进攻了!
“不要说话了!抓紧时间休息!”又一次的口令传来。我们便停止了交谈。其实那个
时候才8点多钟,谁能睡得着呢?只能睁着眼睛发愣。在这个时候,没有什么害怕,或者说
害怕的劲儿都过了。电影《手机》里张国立说“审美还有疲劳”呢,害怕也是会有疲劳的
,过多的害怕就会使你不害怕,也可以解释为你已是无可奈何。
天色已全黑了下来,但那天晚上黑的并不是“伸手不见五指”,感觉天气是阴沉沉的
,但没有一丝凉意。我躺在林中落满厚厚树叶的地上,头枕着静静的红河水,仰望着天空
。心里默默的想着:“我们过河时越军会发现我们吗?发现了怎么办?”,“万一我们的
船被打翻了怎么办?这黑黑的天,你往哪儿游啊?水流得那么急,我只能在水上飘呀,飘
……”,想着想着我进入了梦乡。我梦到了越南的“琛姑娘”,梦到了越南的村寨和椰林
,它让我睡的那样香甜。
红河水依然在我的身后静悄悄的流着,我的美梦也随着那静静的河水,飘啊……飘啊
……飘向远方。
――上篇《炎热的土地》完 ――
作者:风牌575(yangyudong)版权所有
附上 我的真情告白:
我在清明节以“风牌575”笔名在中华军事网贴出了我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经历,更不
用说大家也知道我姓什么。说真的,我的确没有想到大家那么爱看我的故事,这令我非常
感动。在这里我真诚地谢谢大家!谢谢你们对我的肯定!谢谢你们对我的支持,谢谢共和
国的热血公民们!
这8天来,有很多人通过QQ、Email、和网上评论向我传达信息,大多是要求我尽快地
贴出全文,或者要我把文章电邮给他们。很多网友说我太买关子、折磨人,干嘛一天一集
,全贴出来吧!我没有这样做,并不是有什么担心,也不是想把我曾经26年前受到的身体
折磨转嫁到你们头上。只是觉得在今天这个社会里很难体会到当年我们那种精神的生活,
如果广大读者今天受到了折磨,我想那是一种“精神折磨”,那是一种“情感折磨”,这
种“折磨”是买不到的,那感觉一定很舒服,就象今天的人要吃排毒胶囊,把身体内的污
秽排泄出来那样舒服。这也许是“折磨”的原因吧。 今天大家看完的这一集,是我上篇“
炎热的土地”最后一集。今天过后,我想和大家暂时分开一段时间,目的就是为了给大家
准备我的中篇,叫什么名字大家也可以猜一下,反正我会经常关注我们的中华军事网,因
为这是我的处女地,这里有你们――我最忠实的读者,这里还有象林冲兄弟和昏地黑天的
网友的第一次推荐。
我要三个月以后再和大家见面了。因为我需要时间写作,很多人以为是我每天写出来
的,哈哈,我哪有那么快,毕竟今年48岁了。手脚没有那么快,又不是作家,我的速度是
每天最多3000字,你们看到的上篇是我花了两个多月写出来的成果。更要命的是每当我坐
在电脑前回想往事的时候,往往几个小时写不出一个字,我时常沉浸在那激情的回忆里,
时常为那一幕幕战斗的场面所震撼,时常为我那些牺牲的战友感到揪心地疼痛!还为我那
些伤残的战友而担心,他们在祖国的四方,天南地北,我们很难见面。这些都会让我思念
很久、很久……。是啊,今天生活多美好啊!八天的时间不短了,你们着急,我也是一样
。我被你们的敬礼、鲜花、美女、掌声和激情的口号弄的天晕地转,我也需要冷静了。
最后,风牌575想亮个像。我和我已去世的母亲再次向广大的网友表示我最深深地谢意
,向广大的网友还个礼!
我的老母亲如果她老人家知道今天有那么多人喜欢他儿子讲的故事,她一定会在天堂
――向你们微笑!
真诚地谢谢大家:风牌575(yangyudong)
2005年4月11日星期一
--
老鼠怕猫?
那是谣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61.179.1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8.91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