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ugang (浩然天地::正气长存::::), 信区: Green
标 题: 交锋---当代中国第三次思想解放记实(四)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8月20日10:22:42 星期一), 站内信件
作者:马立诚 凌志军
军事与泥巴 整理校对 http://mm.xxinfo.ha.cn
------------------------------------------------------------------------
由于汪东兴的禁令,纪念周恩来的社论不能发表。
1977年1月上旬,北京市李冬民等十几个青年用写大标语的
方式公开要求为天安门事件平反,要求邓小平出来工作。吴德等
北京市领导人根据华国锋指示精神,以“反革命罪”逮捕了李冬民
等人。华国锋硬说李冬民等人口的是“抬邓、反华、保王洪文”。
随后,旅大市委、市革委会门前出现大字报,要求为天安门事
件平反,要求邓小平出来工作,并批评了吴德、陈锡联等领导人。
华国锋在辽宁省委的报告上批示:“拟告辽宁省委,对此反革命大
字报,应该追查。”
时剑英:赶快让邓小平出来工作
至于邓小平复出,同样为华国锋不能容。
粉碎“四人帮”之后一周,华国锋对参加中央打招呼会的西北
组高级干部讲话说: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是毛主席亲自发动的,
要继续批。当然不能按照“四人帮”那一套批,要按中央四、五号文
件搞。
华国锋在1976年12月举行的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
的讲话中,针对要求邓小平复出的议论,为毛泽东错误决策辩护
说:批邓是必要的,邓小平犯了错误,有错误就应该批判。
1977年:月,中央宣传部门负责人之一的李金在传达华国锋
的讲话时说:现在人们提出的问题,一是要邓小平复出,二是为天
安门事件平反,这样搞矛头是对着谁呀?
这是指把矛头对着毛泽东。
围绕着邓小平复出的问题,党内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刚刚粉碎“四人帮”,叶剑英就曾向华国锋提议:赶快让邓小平
出来工作。在玉泉山召开的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叶剑英又提
出这个问题。他说:“我建议让邓小平出来工作,我们在座的同志
总不会害怕吧?他参加了政治局,恢复了工作,总不会给我们挑剔
吧?”
李先念听了,马上表示同意,但华国锋没有表态。
李先念在1977年年初的一个招待会上说:毛主席确实批评过
邓小平在管理方面的错误。但是“四人帮”对邓小平的指责毫无根
据,他们捏造罪名反对邓小平,所有这些都要澄清。
“抓纲治国”是“左”的纲领
“抓纲治国”,是粉碎“四人帮”之后,华国锋总揽全局的政治纲
领。
它的雏形,是粉碎“四人帮”之后两个多月的1977年元旦社论
提出来的。
1977年1月:日,《人民日报》发表两报一刊元旦社论《乘胜
前进)。
社论说:“华主席号召我们:‘在新的一年里,抓住阶级斗争这
个纲,努力作战,去夺取更大的胜利!…
“抓纲治国”这四个字的纲领正式形成,是在同年2月7日两
报一刊重要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当中。
这篇社论还正式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贡献”可谓大矣。
关于“两个凡是”,下一节专讲。这里先厘清“抓纲治国”一事。
社论首先抬出毛泽东,说:
毛主席说过:“有句古语,‘纲举目张’。拿起纲,目才能
张,纲就是主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并且逐步解决
这个矛盾,这就是主题,就是纲。”
众所周知,毛泽东多次讲过“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社
论所举毛泽东的活,和“阶级斗争是纲”是一个意思。阶级斗争在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任务与对象。那么现在呢?社论说:
当前、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的矛盾,集中表现为我们党和
“四人帮”的矛盾。深入揭批“四人帮”,这就是当前的主题,就
是当前的纲。”
社论接着简略他说了说“治国”:“在两个阶级的激烈斗争中,
实现安定团结,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达到天下大治,这是党中央作
出的战略决策。按照这个决策,把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得更
加强大,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要求。”
然后,社论号召:“在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的统
一指挥下,一切服从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把我们的步调统一起
来!
第二天,《人民日报)发表任平的重要评论《抓纲治国》,阐述
“抓纲治国”的理论根据。文章说:
以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为纲,来建设强
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毛主席的一贯教导。在推翻了帝国
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之后,中国要向哪里
去?向社会主义,还是向资本主义?这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
级两个阶级,也是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两条路线的斗争。
二十多年来、毛主席就是抓住这个主题,这个纲,领导我们粉
碎了高岗、饶漱石、彭德怀、刘少奇和林彪反党集团,在两个阶
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中,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旧
中国建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抓纲治国”的“左”倾倾向,跃然纸上。
“以阶级斗争为纲”给中国造成了20年的灾难。华国锋还是
要照样干下去。
“两个凡是”出台
如前所述,华国锋在一系列根本问题上,遇到了严重的挑战。
他对付这些挑战的办法,就是抬出毛泽东,制造“两个凡是”。
“两个凡是”的思想,最早是由华国锋在1976年10月26日对
宣传部门作指示的时候提出的。他说:一定要注意,凡是毛泽东批
准过的,讲过的,都不能批评。
汪东兴也说过:“凡是毛主席批示的文件,凡是毛主席的指示,
都不能动。”
1977年1月,华国锋要求他的写作班子把“两个凡是”的思想
写进为他准备的一个讲话稿中。他还提出,可以就此问题写一篇
社论。
经华国锋批准,2月7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
联合发表这篇社论,题目是(学好文件抓住纲)。
当天(人民日报)以通栏大字标题加框刊出。社论内文所用的
字体也比一般社论字体要大。
北京其它报纸同一天以同样规格转载。全国其它报纸随即也
以同样规格转载。
这就明白无误地告诉全党全国,这是以华国锋为首的党中央
的主张。
这篇社论首先论证说:
什么时候,我们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遵循毛主席的指
示,革命就胜利;什么时候离开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违背了
毛主席的指示,革命就失败,就受挫折。
然后,社论向全国发出号召: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
指示,我们都始终不逾地遵循。
这就是著名的“两个凡是”。
“两个凡是”的直接目的,是阻挠邓小平出来工作,不许为天安
门事件平反。
因为1975年再次批邓,以及把天安门事件定为反革命事件。
都是毛泽东批准的。所以,这两个案不能翻。
“两个凡是”更为广泛的含义,则是神化毛泽东,对毛泽东的言
论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把毛泽东说过的话、决定的事都当作不可
移易的真理,只能够照抄照办,不许可半点置疑。
这一手,在当时还是很有威力的。
当时,毛泽东刚刚去世,个人迷信、个人崇拜有很大的市场。
一般党员群众对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还缺乏认识。别的不提, 1976
年4月5日天安门事件,是一次反对“四人帮”的思想解放运动,实
际上也是向毛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挑战的运动。但是,贴在人民
英雄纪念碑上的“天安门诗歌”当中,也还有“主席教导永不忘,阶
级斗争记心上”的诗句。由此可见毛泽东在人们心目中的偶像地
位。
何况,华国锋又是毛泽东选定的接班人,华手中有毛泽东为他
写的“你办事,我放心”的“最高指示”,还有“英明领袖一举粉碎‘四
人帮”的功绩。所以华国锋提出“两个凡是”有很大的权威性。
再有,如前所述,华国锋凭借权力,先后发出中共中央文件和
国务院文件,动用专政手段镇压敢于对抗“两个凡是”的人,强行推
行“两个凡是”。
1977年初,华国锋在一份中共中央文件上批示说:“在一些地
方,出现了攻击污菌中央领导同志的大标语、大字报。现在社会上
还流传着不少政治谣言,政治上十分反动,恶毒攻击一些已经去世
的和现在的中央领导同志,妄图盅惑人心,煽动群众,挑拨离间,分
裂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
在这个批示中、华国锋要求对谣言的制造者进行逮捕或镇压。
“两个凡是”的最大危害,是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路线和方
针政策得以继续推行,极大地阻碍了拨乱反正和新时期各项工作
的开展,造成两年徘徊,丧失发展中国的机遇。
在“两个凡是”的紧箍咒之下,大量冤假错案难以昭雪,大批老
干部无法出来工作,知识分子顶着“臭老九”的帽子抬不起头来,人
民公社仍然束缚着农村的生产力……总之,中国的现代化无从谈
起。
“两个凡是”的推行,使华国锋等人垄断了对毛泽东言论的发
布权和解释权。
这样,当政治上需要的时候,他们随便拿出毛泽东的一两句
话,就可以任意设置各种障碍,定夺干部的生死。
世纪之交回际华国锋性格行为特点
我们写这本书的时候,即将世纪之交。
在这本书中评价华国锋,是从世纪之交来看华国锋。
但这里更重要的意思是,从未来、从中国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华
国锋。这可以使我们获得一个更高的历史视点。
现在有一些舆论认为,总起来说,华国锋是一个朴直老实的
人,就是没本事。这个看法可备一说。
但是,这种评价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论罢了。它没有抓住中国
向现代化转型这一大的背景来观察和评价华国锋。
华国锋对于从“文化大革命”的痛苦中挣扎出来的中国转型需
求,既没有敏锐的感觉,也没有前导性的思考。
“四人帮”在“文化大革命”中实施一套“偶语者弃市”的严酷封
建专制,再加上锁国政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文革”冲击破
坏,已经把中国拖到崩溃的边缘。广大干部群众对此早已十分不
满。1976年4月5日天安门抗议运动,就是这种不满的爆发。毛
泽东去世,粉碎“四人帮“之后,人民看到周边日本及“四小龙”在这
些年里获得飞速发展,十分震惊。在这种情况下,广大群众迫切希
望从根本上改变“文化大革命”那种局面,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内斗局面,为国家开辟一条实现现代化的崭新道路,真可谓是举
国期待。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对一个领袖作出评价,最重要的就是要
看他有无时代的感悟力、洞察力,并且能否作出顺应时代潮流的反
映。特别是要看他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能不能把握人心,把握
脉搏,正确解决时代提出的迫切的问题。这是评价领袖人物最重
要的标准。
华国锋粉碎“四人帮”有功,可是他强力推行“两个凡是”,说明
他在这个最重要的问题上是不及格的。
“两个凡是”表明他对毛泽东之后的时代需求麻木不仁,拿不
出符合人心、符合时代潮流的对策。
从现代化的标准来看华国锋的思想和实践,他的性格和行为。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过去取向。
“两个凡是”的指导方针,说明华国锋更为强调的是祖先崇拜
和传统尊敬。这正是小农社会为了延续家族并使人们留在土地上
有效地从事农业生活所强调的价值观念。其特点是认为传统的事
物最有价值,厌恶和害怕创新,认为新的东西十分可疑。中国封建
社会“称尧舜、法孔盂”,正是这一特点的体现。而现代化的工业社
会的人则注重未来取向,厚今薄古,喜新厌旧,立足今天与未来,愿
意不断创新与改进。
二、迷信倾向。
结合华国锋的情况来看,它的内涵主要是指:对权威盲目服
从,神化崇拜对象。这也是前现代化社会即传统农业社会的典型
性格。华国锋迷信什么权威呢?毛泽东晚年的权威、“无产阶级专
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的权威、“文化大革命”的权威。即使这些权
威被长期实践证明是完全错误的,他也要笃行不误。而现代化社
会是一种更多地强调平行、思考、试验、探索的社会,对权威盲目服
从和迷信的倾向较弱。由于社会向多元发展,一切都尽量代之以
法律和法治,不热衷权势。另外就是多采用相对观念,理解人与事
的复杂性,不把权威和习俗绝对化。
三、依赖心态。
邓小平曾批评华国锋“他本身没有一个独立的东西”,可以说
一语中的。
“没有一个独立的东西”、就是一种依赖。传统社会的中国人。
自幼及老都有强烈的依赖需要。这是因为整个社会向每个人提供
的都是依赖的训练。依赖什么呢?依赖旧有的思想,依赖长者的
指导,依赖单位……缺乏自信与决断。因为自由与责任相联系,所
以诸多中国人宁愿舍弃自由,以回避独自承担不可测的风险和责
任。对于华国锋来说,他的依赖对象是晚年毛泽东。邓小平批评
华国锋说:“华国锋只是一个过渡,说不上是一代。他本身没有一
个独立的东西,就是‘两个凡是’。”离开毛泽东晚年的治国思路,华
国锋就很难开辟新的道路了。而现代化社会所需要和提倡的,则
是凡事自动、自立、自主,免受不必要的甚至是错误的影响。这就
需要有较大的自信心与决断力,独立思考,遇到困难尝试用新的办
法来解决。
------------------------------------------------------------------------
--
习惯了,一个人的孤独,但是逍遥自在;
习惯了,有事的时候才会有人想起你;
习惯了,填补空间的角色;
忽然发觉, 累了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kiss.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5.99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