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ugang (浩然天地::正气长存::::), 信区: Green
标  题: 交锋---当代中国第三次思想解放记实(二十九)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8月20日10:31:51 星期一), 站内信件

作者:马立诚 凌志军
军事与泥巴 整理校对 http://mm.xxinfo.ha.cn

------------------------------------------------------------------------


三、为什么怕“流失”不怕“消失”?
    “万言书”说,自1982年以来,国有资产已经流失5000多亿
元,平均每年流失500多亿,每天流失一个多亿。有人甚至估计我
国国有资产每年流失达1000多亿。并且认定,“这部分化公为私
的国有资产,是新生资产阶级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可以认为,我
国重新产生的资产阶级主要是用全国人民40年辛勤劳动的血汗
喂养起来的”。
    就算这里所说之“流失”全部属实,也远远不及国有企业本身
的亏损多。国有企业所造成的浪费,以及国有企业占有资源的低
效和无效所造成的损失,只举三件事就可以明白:其一,数万亿元
国有资产,如今正在造成巨额亏损;其二,国有企业工人的工资,已
经大大低于私营和外资企业工人的工资;其三,国有企业的惜债之
多,远远超过了私营企业。其负债率已经在70%至80%之间。欠
谁的债?欠银行的。银行的钱又是谁的?是老百姓的存款。也就
是说,所谓国有资产,早已经在不知不觉当中逐渐消失,到现在,十
之七八已经不是“国有”。我们不是常常听说“开工之日就是关门
之时”么?不是常常听说银行里越来越多的钱有借无还、所以坏账
越来越多么?对于国有资产如此巨大和迅速的“消失”.“万言书”
的作者并不担忧,他们似乎认定,只要不“流失”,国有资产就高枕
无忧。
四、莫非要与上亿人为敌?
    “万言书”认为,经济的多元化,导致我们国家产生了一个人数
庞大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它说:有32.8万户私营业主和
500.8万从业人员;有100万“百万富翁”.还有“千万富翁”和“亿
万宫翁”。这个新的资产阶级还不限于这些人,还包括他们的家属
和依附于他们的那部分知识分子。此外,还有2015.3万个体工商
户,有3438.5万人。这是一个小资产阶级,即个体生产经营者阶
级。其中一部分是民间资产阶级的后备军。
    几十万私营业主连同他们的家属,几千万个体经营者连同他
们的家属,还有依附于他们的知识分子,这些人难道统统都是威胁
国家安全的力量?莫非我们要与上亿人为敌?我们国家的历史
上,视上亿人为“阶级异已分子”的时期,有过一次,是“十年动乱”。
那也是当代中国最荒唐最悲惨的时期。
五、是不是还要“以阶级斗争为纲”?
    “万言书”说:”资产阶级的形成是对我国无产阶级专政的潜在
威胁。在条件尚不具备时,资产阶级会积极介人共产党的内部斗
争,打击党内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改革派;支持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
的改革派。一旦条件成熟,就会在国际资产阶级的支持与配合下
把整个共产党‘连锅端’。因此,资产阶级应是今后十年我国国内
政治安全工作所予以注意的主要对象。
    这里面对于形势的估计,是以阶级斗争为出发点的。假如这
样的判断可以成立,则今天我们国家的主要矛盾就成为无产阶级
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内“走社会主义的改革派”和“走资
派”的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就没有了依据,倒是应当把阶
级斗争“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
六、为什么要指斥“1992年以后”?
    这是贯彻在全部问题中的最关键的问题。        
    看来,”万言书”的作者对1989年、1990、和1991年的形势是
满意的。所要批判的事情,有如他们自己所说,是“1992年以后”,
或者是”近三年来”。
    “1992年以后”发生了什么?“万言书”在列举了私营经济大
举进攻、资产阶级已经形成的问题之后,又说,从1977年以来,资
产阶级自由化同四项基本原则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攻防拉锯战。
1992年以后,主要的宣传舆论阵地上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文章
基本绝迹,资产阶级自由化不仅死灰复燃,而且变本加厉,深度和
广度均已超过了“八九”风波以前。在“不同姓社姓资”的“一切向
钱看”思想指导下,贪污、索贿、行贿、受贿、走私、贩私、制假、贩黄。
嫖娼犹如决堤之水。腐败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万言书”没有提到邓小平1992年的南巡谈话,对于中共第三
代领导人在1992年以后贯彻邓小平理论的种种行动亦不置一词。
但是,一望而知;“万言书”对邓小平1992年春季的南巡讲话不满
意,并且认定由这次谈话所推动的中国改革的走势,正在很大程度
上威胁着国家安全。所以,相当多的人认为,指斥“1992=年以后”,
其实就是不点名地批判邓小平。
    若说这是向改革开放“宣战”,似乎有些过分;若说这是同邓小
平的理论分道扬镳,则属无疑。这样看来,如果我们真要坚持邓小
平的理论,就迟早会与“万言书”正面决裂。

“反演变”:要不要多一个“中心”
        以俄为鉴:一份奇特的苏联解体考察记
    1991年12月25日黄昏,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从他在克里
姆林宫的办公室中出来,穿过大厅,进入一个房间。房间为淡绿色
的墙围环绕着,一个电视摄制小组正在这里等他。
    晚上7时,随着克里姆林宫大钟的钟声,戈尔已乔夫坐在摄像
机前,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的身份向全国发表最后一次
电视讲话。
    “我将要终止我担任苏联总统这一职位所履行的一切行为,”
戈尔巴乔夫对全体苏联人说。“
    差不多同时,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俄罗斯的蓝、红、白
三色旗也即将升起。自此,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就成为历
史。
    一个美国人,小杰克·马侍洛克,这样描述了那一天发生的事
情。他是前美国驻苏联大使,在苏联居住11年,一个著名的“苏联
通”。不过,当他看到苏联在这个傍晚发生的事情时,还是感到“粹
不及防”。
    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名称的更换和领导人的下台。在4
个月以前,苏联的三个波罗地海沿岸国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
和立陶宛——分离出去,成为独立国家,并且几乎立即获得全世界
的承认。其它12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也纷纷宣布独立。
    马特洛克为了他所说的“淬不及防”的变化写了一本书,《苏联
解体亲历记》。其英文版于1995年出版,畅销于西方。大约:年
之后,即1996年,世界知识出版社便出版了它的中文版,到1997
年,其中文版已经三次印刷。这样,这本分为上下两部、定价48元
的书,已经印出34000本。
    这个美国人描述了苏联解体过程中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提
到“苏联经济制度”不合理、提到“苏联的意识形态已经失去了对人
们信念的控制”、提到“苏联领导人对自己人民的压制”,等等,但是
他却不能用一些简单明了的结论来解释一个强大的国家为什么如
此轻易地自取灭亡。在他的书里面,也许只有一句话不会引起争
论:“即使在拥有较为充分信息的情况下,未来历史学家也很难对
这一变化的意义达成一致。”
    中国人,或者至少是一个中国人,便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1995年9月,就在美国人马特洛克描述“苏联解体”的书行销
西方的时候,一个中国人来到了莫斯科。
    他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一个经济学家。他到莫斯科和圣彼
得堡的访问,是应俄罗斯科学院之邀。前后大约一个月,固为是学
术交流,所以会见了不少俄罗斯经济学家。据他开列出的与他“进
行长时间交流”的经济学家,计有13人。其中有沙塔林,俄罗斯科
学院经济学部主任、院士、前总统会议成员;有阿巴尔金,俄罗斯科
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经济研究所所长、院士、前政府副总理;有亚
列明科。俄罗斯科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经济预测研究所所长、院
士、前总统顾问;有波加索夫,他是独联体经济关系研究所所长、教
授、前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还有克洛茨沃格、普切林采夫、别洛鸟索
夫和切堪斯基等人,他们都有研究员或者教授的头衔。
    这位人民大学教授访俄的主要目的,是想具体地了解社会主
义苏联是怎样演变成今天的俄罗斯的。他同他所接触的每一个俄
罗斯学者讨论这个问题。看来,问题捅到了这些俄罗斯学者的痛
处,但是他们还是决心“使这一沉痛历史教训成为世界进步力量的
有益的历史教科书”。有如克洛茨沃格所说,“中国过去在十月革
命后‘以俄为师’,现在,我建议中国同志继续‘以俄为师’.只是我
们这次不是胜利者,而是失败者。俄罗斯的改革彻底失败了。莫
斯科是北京的一面镜子。”
    有鉴于此,俄罗斯学者向“中国同志”毫无保留地陈述了昔日
社会主义苏联变成今日之资本主义俄罗斯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一批高级知识分子在报刊上攻击社会主义,说
    西方国家什么都好。这些高级知识分子不是经济学家、政治
    学家、哲学家或者社会学家,而是作家、艺术家、新闻记者。他
    们在意识形态方面打开了突破口。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意
    识形态方面的官员,特别是高级官员,对社会主义、对人民是
    有罪责的。
        第二阶段,另一批高级知识分子出来表演了.他们是经济
    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等等。他们发表
    的各种言论可归结为两点,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即建立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但是当时他们却不亮这个底
    牌,直到今天才说,他们当时提出的市场化和民主化就是要全
    面实现资本主义化。
        第三阶段,轮到政治家登台表演了。这些政治家差不多
    都是共产党的高级官员,他们利用共产党和政府的权力。推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措施也可以粗略地归结为两
    点.经济制度市场化和政治制度民主化。改革的结果是:在经
    济上摧毁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推行私有化,造成两极分化,
    培育和扶植了一个新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摧毁了社会主义的
    政治制度,推翻了苏维埃政权,推翻了共产党,建立起一个代
    表新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同人民利益和要求相对立的政权。
    教授将他的访俄结果写成10份报告,总题目为《俄罗斯经济
学家谈俄罗斯经济和中国经济问题》。由国家教委高等学校社会
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编印出来,一并上呈下发。时为1995年10月
21日。由于俄罗斯学者全都是在谈论一场大夫败的教训,且又针
对中国,有感而发,所以,报告本身便有了一种触目惊心的效果。
    关于”私有化及其后果”:
    普切林采夫说,以前对私有化的作用估计过高,以为所有制改
革是解决一切经济问题的关键,因而认为私有化越快越好。但是,
最近三年的现实使这种看法破产了。私有化使改革失败了。
    涅捷别洛夫介绍了俄罗斯私有化的做法。他说,私有化是指
将国有企业变为4仁国有企业的过程。私有化有两种:小企业私有
化的方式是出售;大企业私有化的方式是经过证券买卖。。
    亚列明科说,私有化出现了一批暴发户,形成了一个新资产阶
级,私有化并没有带来效率。
    关于“两极分化和新资产阶级形成”:
    沙塔林、阿尔巴金、亚列明科都说,俄罗斯社会已经两极分化,
新资产阶级已经形成。《真理报》报道,10月革命前贫富差距为50
倍,现在已经比革命前高了很多。                      
    关于“改革已经失败”:
    克洛茨沃格说,如果改革的结果是形成了资产阶级,造成了两
极分化,毁掉了社会主义经济,共产党下台,那么改革就失败了。
    有一位学者私下说,这不是一场改革,而是一场政变。
    关于“俄罗斯的新经济思潮”。
    俄罗斯现在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新经济思潮,其中最引人注目
的有两大思潮,一是再国有化,二是建立合理的计划经济或新型的
计划经济。
    沃尔康斯基说,残酷的现实使我们认识到计划经济的必要性。
当然,并不是简单恢复为传统的计划经济,传统的计划经济确有缺
点,应加以改革,而下应抛弃,关键是制订计划要科学化和民主化。
    关于“各种政治力量在进行激烈的较量”:
    9月13日,俄罗斯战略分析和预测中心公布主要政党组织和
运动在各竞选联盟的得分,俄共得分名列榜首,原因是公民情绪
“变红”“向左转”。
    有的学者说,总统及其周围的人在选举中保自己是为了保命。
他们知道人民恨死他们了。他们瓦解了苏联,推翻了共产党,把人
民变穷了。他们一旦失去手中的权力,政权一旦重新属于人民,人
民就会绞死他们。不但是用绞索套着脖子吊死他们,而且用绞索
套着脚脖子倒着吊死他们。
    关于”莫斯科是北京的一面镜子”:
    克洛茨沃格说,在许多教训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首先要识破骗子。这些骗子在改革过程中从来不把最终目标
告诉俄罗斯人民。他们知道,如果一开始就说出他们的最终目标
是全面资本主义化,人民就不会跟他们走。所以,每走一步,他们
只告诉你这一步要于什么,而下说下一步要于什么,更不说最终要
干什么。
    第二,绝不能搞私有化。私有化分小私有化和大私有化。小
私有化是把小企业卖给工人、劳动集体和私人;大私有化是把大企
业股份化(在俄罗斯,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化后便算作私有化企业)。
据说,中国不少经济学家、不少部门和地方官员主张将小企业卖
掉,将大企业变成股份公司,如果真这样做,那就是私有化。
    沙塔林持赞成私有化的观点,他说,俄罗斯改革的教训是私有
化的步子太快了,希望中国接受这一教训。他说,你访问俄罗斯过
程就会知道,俄罗斯的私有化就是小企业卖掉,大企业股份化。
    教授的报告这样结尾:
    亚列明科说,我不久前访问过中国,知道你们的国有国营企业
占的比重越来越小。你们说俄罗斯变成资本主义了,依我看,中国
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越来越大了,用不了多久就会超过社会主义
成分。你们有什么有效办法保证中国不变成资本主义呢?
    没有说明这些俄罗斯学者是不是共产党员。但是,我们可以
看出,这些俄罗斯学者不仅持有系统的理性分析,而且还满怀着对
昔日的留恋。如果我们抛开这些感情上的因素,遵照他们的“理性
的”劝告,继续“以俄为鉴”,则我们唯有终止中国目前的改革进程,
悬崖勒马。否则,中国便一定要重蹈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之覆辙。
    这是这份苏联解体考察记留给我们的最奇特的印象。
                  再发动一轮“九评”吗
    80年代,中国震撼了世界。因为中国的成功的改革。
    90年代,世界震撼了中国,因为发生了苏联和东欧的不成功
的改革。
    照理,这问题应当认真讨论。因为苏联和东欧共产党的失败
对于中国以及对于世界的含义,是无论怎么估计也不会过分的。
对本世纪的世界来说,这可能是第二次大战以来的最重大的事件;
对中国来说,这是共产党取得政权40多年来所遇到的最惊人的变
故。                                        ”
    不过,直到1995年夏秋之前,中国国内,公开的舆论里,对于
这个变故没有大多的评论。
                                         
------------------------------------------------------------------------


--
                                                           ┏━━┓           
         ┏━━┓                                          ┃无  ┃           
         ┃有  ┗━━━━━━━━━━━━━━━━━━━━━┛欲则┃           
         ┃容乃┏━━━━━━━━━━━━━━━━━━━━━┓  刚┃           
         ┃  大┃                 ── ─- ─ --- - -   ┗━━┛           
         ┗━━┛                  ── ─- ─ ---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kiss.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75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