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红色舰队2-18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Jul 11 18:39:33 2002) , 转信
章节:第18节 上站时间:2002-6-2 21:41:58
作者:宗良煜 版权信息:宗良煜
……凌晨,美国“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上,35架“无畏”式俯冲轰炸机、15架“复仇
者”式鱼雷机和10架“野猫”式战斗机呼啸着升上蓝天;同时,“企业”号航母上的33架
“无畏”式俯冲轰炸机、14架“复仇者”号鱼雷机和10架“野猫”式战斗机也相继射出;
也是同时,17架轰炸机、12架鱼雷机和6架战斗机也驶离“约克城”号航母。
……一个多小时后,其中的41架鱼雷机率先飞临日本军舰上空厂蓝色的大海簇拥着日
本海军王牌南云航母舰队,它们那灰黑色的躯壳在细碎的白浪花之上显得格外触目。鱼雷
机们忍受不了这种刺激,迅疾地俯冲下去。
.....早己从南云航母上起飞,正为母舰保驾护航的日本“零”式战斗机,立即迎头扫
射,密集的高炮火力令笨拙的美军“复仇者”式鱼雷机无法闪躲,与炮弹一起制造出了一
团又一团惨不忍睹的黑色浓烟,翻滚着坠落下去污染了纯净诲面的湛蓝。
……仅剩的6架“复仇者”歪歪斜斜返回航母时,黯然神伤的美国人更需要复仇了……
当然,这只是六十九年前,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的一组短暂镜头。作为战争的
最终胜利者,美国人早已没人相信这段悲哀的历史瞬间会重演。
肯尼思·洛弗尔上尉是乔纳森·洛弗尔的孙子。乔纳森曾是“大黄蜂”航母上的优秀
飞行员,6架幸存“复仇者”之一的驾驶者。实际上,他的那架“复仇者”返回“大黄蜂”
号后再也没能飞起,多年后还有人纳闷他是怎样开着断了一截翅膀的“复仇者’生存的。
他同他的残机一同回到了岸上,右腿装着假肢走完了他生命中的最后里程。这段最后里程
中他干得最为出色的一件事,是把自己的独子培养成了一名优秀航空兵,海湾战争中F一1
5E“鹰”式战斗机的驾驶者,并成功地摧毁了伊拉克的一个核生化基地和一个海军基地。
本世纪初,这位功成名就的儿子退役从商时,把自己的独子送进了空军;他希望儿子也能
像父亲和爷爷那样,成为名符其实的空中英雄。
此刻,这位未来的空中英雄正驾驶着F一15S战机翱翔在南太平洋上空。
肯尼思·洛弗尔已有八年的飞行史了。这足以使他像熟悉姑娘和陆地一样熟悉了心爱
的战机和蓝天。
他把这驾F一15S“鹰”式战斗机取名做“终结者”,寄托了祖父、父亲和自己的一个
大大心愿:让一切敌人在它面前终止生命。这些年来,他最大的苦恼是没有像样的战争,
不能尽兴地施展自己和“终结者”的才华。记得爷爷临终前叹息着说:
“没有了战争,你们这些军人可真是一钱不值......”
父亲说:“孩子,这一生你要是击落不了一架敌人的飞机,可算是白活了。”
“我需要战争,而不是那些小儿游戏似的演习!”肯尼思说。
此刻,肯尼思肯定要比阿布索伦更感激“上帝之约”。他只是需要战争,而根本不去
在乎敌人是谁。
的确,当肯尼思和他的战机第一个从“海王”号的飞行甲板跃向空中时,他嘴里只嘟
哝上帝,不是希求上帝的保佑,而是在向他老人家致以美国军人的敬礼。
从“海王”号起飞的30架飞机,其中十一架是肯尼思这样的E一15S“鹰”式战斗机。
它们在两万米高空排成一个美丽的倒金字塔形,以3马赫的神速射向中国军舰所在位置的上
空。几百公里的距离用不了几分钟。
这是一个死亡倒金字塔。
十五年前,肯尼思的父亲驾驶着的F一15E“鹰”式战斗机,被公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性
能最好、攻击力最强的双座战斗机。它配备有完善的高技术空战电子设施;完美的以计算
机为核心的战术指控系统,不论白天黑夜,任何目标都逃不出它的视线,而它挂载的8枚空
对空、空对地、反雷达导弹,总是能够让目标遭到毁灭性的打击。那是一只令敌人闻风丧
胆的“鹰”。
肯尼思驾驶的F—15S型是一代最年轻的“鹰”。它可以挂载4枚“斯拉姆扩展灵敏度”
式空对空导弹、4枚“鹰犬”式远程激光精密制导空对地导弹和两枚“鹰爪”光电反雷达导
弹。这些导弹如何使用何时使用,要看肯尼思*纵着的一系列尖端高技术系统都告诉他了些
什么。
眼下,他的“终结者”正在“蓝波”夜间低空导航仪的带领下全速驶近目标区域。已
经开启的“宝剑”全方位红外/光电跟踪系统,正越来越认真地提醒他,他的座机和身后
的机群离中国军舰的光电干扰网越来越近。他轻松地一笑。目前,世界上还不曾有一种干
扰波能够对他手里的这套红外/光电跟踪系统有效。用不了几秒钟,跟这套系统配合使用
的“皇后”式全息摄相观测镜就该发挥功能了,它能把已经发现的跟踪目标在监视屏幕上
放大20倍。如果他视力有限很难对一根针做出判断的话,一根铁棒是怎么回事他总该一清
二楚吧。
肯尼思还来得及观赏一下夜空中的群星。他想祖父和父亲已经是它们中两颗耀眼的成
员了。他将是又一颗。又想到祖父当年在太平洋上,瞪大着两只充血的眼睛去寻找、判断
敌机的方位和应采取的措施,他真佩服前辈们的辛苦和笨拙,然后就自豪地用左眼角瞥了
下正在潇洒工作着的“宇宙”合成孔经雷达。恐怕祖父再多出一百双眼睛也抵不上它的万
分之一吧。
这种雷达采用了“冻结”雷达成像技术,能提供距离分辨力的雷达斑点状地图及软件
程序。这便可以使从夏威夷高空飞过的肯尼思能准确地从海军基地停车场上找到自己的汽
车而绝不至于看错车牌号码。如果一旦需要他的“终结者”低空突击进攻中国军舰,这种
技术可以帮他从高空掩蔽地带猛然跃升,在跃升和转弯过程中获得准确的雷达信息后再立
即下降高度,而雷达成像已经在监视屏幕上“冻结”成为斑点地图,他只需搭眼一瞧便能
确定所需攻击的舰艇,然后按几下键钮,导航系统就会指引“终结者”飞向目标,同时,
他再按下一个键钮,机上的综合飞行/火力控制系统便会让忠实的“斯拉姆扩展灵敏度”
式导弹射向已经放大了20倍的中国军舰。这一系列动作的完成只需几秒钟。
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在战斗中,一旦被合成经雷达“冻结”了的目标,从来没能
有幸从F一15S“鹰”的导弹中余生。
“实际上,指挥这些高技术系统进行战斗,比*纵电子游戏机还简单呢。”肯尼思上尉
常这样说。内行的人没几个反对这种说法。
与中国“新郑和”号航母编队所在西经105’00’,南纬11’海域上空还差着30秒航程
,两万米高度,肯尼思面前的几个显示屏幕上同时发出了警告:发现目标。
肯尼思很容易看出,目标不是在黑色海面而是在黑色天空。屏幕迅速列出的一串串复
杂数字和目标图形不难判断,这是一批中国“未来”式战斗机。它们正在这个美国战斗机
群的头顶上,高度为三万五千米。这个数字令肯尼思讶然。他想对这个数字讶然的恐怕不
仅仅他一人。
每位飞行员都熟悉自己国家和其他国家的飞机,这是肯定的。在有针对性的研究中,
肯尼思对这种中国最先进的战斗机已是了如指掌。它的主要任务是防空截击和制空护航,
也能执行对地攻击以及侦察等多种任务。机上装备有电子对抗、敌我识别器、仪表着陆系
统、全天候导航系统等先进设备,可挂载6枚空对空、空对舰导弹,有小巧灵敏、时速快、
升限高等优点。但是在他和他的飞行伙伴们眼里,它的诸多先进和优点只是对中国而言罢
了。实际上,这种型号的战斗机充其量,各种性能只抵得上法国“幻影”2000系列战斗机
。而“幻影”的黄金岁月在上个世纪的八十、九十年代就已经度完了。
然而,眼前令肯尼思吃惊的是,所有资料都证明,“未来”式战斗机的最高升限从未
超过两万米,它们怎么跑到三万五千米的高度去了。是哪颗星星帮了它们的忙?它们的机身
和仪器还有飞行员能受得了?
命令显示器出现了战斗群指挥长的命令:攻击中国战斗机。
有这句话就足够了。肯尼思热血穿身,大脑因兴奋而格外清晰,手指极灵敏地敲击着
几个早已熟透了的键钮。立时,“终结者”一个大翻身就上升到了两万五千米高度,机尾
与海面成垂直状,机头正对了高出它一万米的一架“未来”式战斗机。
这时,机上的电子干扰隐形设施已使整个“终结者”消失在茫茫夜空,只有外星人和
上帝可以看得见它,如果他们确实存在的话。而同时,那些胆大妄为的“未来”式战斗机
却再也难逃“终结者”的眼睛。这眼睛就是F一15S“鹰”独有而且闻名于世的“天眼”瞄
准备系统。系统在飞行员带有光学系统的头盔内装上一个直径只有半英寸的阴级射线管,
把前视红外和热成像图像显示在护目镜内侧的光学装置的单眼镜片显示器上。战斗中,飞
行员只需按动一个手边的键钮,处理机跟踪器即可把他头部的转动角度输入中央计算机里
去,计算机就下令将雷达和相应的武器瞄准传感器转动到所指示的头部转动角度集团,并
锁定目标,整个过程只需1秒钟。
在肯尼思手中,“天眼”完成这一切运行只用了0.8秒。唯一的遗憾是:他没能看到“
天眼”理应显示出的可视箭头。也就是说,中国的“未来”式战斗机已无影无踪。
这是奇迹!是没有人能够创造出的奇迹!
肯尼思恼火地飞速按动着键钮,“终结者”升高到两万八千米,这是极限了。所有的
显示器同时显示着自己的最新发现:什么也没有。
肯尼思只好及时向指挥长通报这个情况,指挥长的指示他不要再理睬“未来”式战斗
机,马上以最快时速下降,全力攻击中国水面舰只。指挥长下达此命令的原因只有一个:
整个战斗机群都失去了目标。
“终结者”号憋着一腔怒火满腹羞涩旋转一百八十度,如一个加速的垂直坠落体一般
,插向黑色的水面。综合飞行/火力控制系统已得到肯尼思的指令,两枚“鹰犬”式远程
激光精密制导空对地导弹和两枚“鹰爪”光电反雷达导弹已整装待发。
一个绿色指示灯疾速改变了肯尼思的行进方向。“天眼”监视屏告知他,“未来”式
战斗机又出现,离机尾四千五百米高度。
肯尼思没有千分之一秒的迟疑,立即*纵“终结者”又一个大翻身,目光正对了可视箭
头指示出的一个飞机图形,手指准确地按下一个键钮。
经过千分之一秒的准备,一枚“斯拉姆扩展灵敏度”式空对空导弹带着一个未来英雄
的自信射向目标。几秒钟后这个目标将不复存在。
肯尼思拿出1秒钟时间,以一位真正的空中英雄的身份松了一口气。然而,就在这1秒
钟里,不敢离开监视屏幕的眼睛发现了真正的奇迹。绝无差错的报警系统同时闪着三颗红
灯,下面是一行刺目惊心的提示:
无法躲避对方打击,立即跳伞自救。
八年的飞行积累还来得及让肯尼思上尉以终结者的身份,及时*纵自己弹出自豪的“终
结者”。
事实证明,这是这位未来空中英雄所做的最成功的一次举动。
这是一组中国式的记载:两千多年前,西周穆王时,有位名叫偃师的能工巧匠制造了
一个“能歌善舞”的木质“机关人”,颇能乱真……三国时期,著名军师诸葛亮设计制作
的“木牛流马”,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用于军事领域的“自动机”了,而且其中奥妙至今仍
是不解之谜……汉朝发明的一种指南车,利用齿轮定向机构,使车上木人的右手始终指向
南方,算不算是世界最早的机器人?
于是这种说法久已在世界高科技界流传:机器人的祖先在中国。
“未来”式战斗机的*纵指挥者可谓是在光祖耀宗了。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大多高科技发达的国家,都已完成了第五代军用机器人的研制
工作。这种智能机器人装备了第五代计算机,突破了模式识别关,完全可以利用计算机或
其它装置对战场上的物体、环境、语言、字符等信息模式进行自动识别,因此不仅能一目
了然地判断目标的目的性质、目标之间的相互关联、目标地理上的精确位置,还能使人和
机器人之间进行语言交流。并通过发展各种专家系统、软件程序,使这种机器人获得了更
高的智力,即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所以更适应了战场情况复杂多变的需要。
美国总是世界上种种高新技术的代表者,上个世纪它那些聪明的科学家们就已拥有了
一个庞大的军用机器人家族。可以说,从天上到地下,从陆地到海洋,从前方到后方,从
军事高科技领域到平凡的战斗岗位,到处可见机器人的身影,尽管它们五花八门的外表令
最丑陋的正常人也不敢恭维。
二十一世纪才开始短短十年,美国人却已为第五代智能机器人在广泛的军事领域找好
了位置,并通过长期对人体肌肉和韧性带等软组织的研究,找到了一种类似柔性物质,成
功地替代了旧机器人身上的刚性物质,大大提高了机器人肢体的灵活性。最重要的突破,
是他们更成功地解决了机器人对外部传感器系统的感受能力,比如光感受、化学感受器、
触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使得机器人具备了“看、听、摸、写、说”等多方面近似甚
至超越人类的能力。一位为此而荣获诺贝尔奖的美国科学家自豪地宣称:
“我们的机器人除了不能喝出香槟酒的味道和享受跟女人作爱的乐趣以外,还有什么
不如你我呢?”
其实,这位大科学家说完这句话把自己关在试验室里跟他的机器人呆在一起的时候,
很清楚它们至少还有一个方面不如他或者说永远不如他,那就是“想”,像成熟的人类那
样、,随时可以进行最简单和最复杂、最现实和最飘渺、最正直和最邪恶、最高尚和最卑
鄙、最勇敢和最懦弱、最真诚和最虚伪、最善良和最残酷、最坦荡和最刁钻等等方面的思
维和判断……他寄希望于自己正在研究的第六代机器人。
“未来”式战斗机的飞行员算不算是第六代机器人呢?
正如外界只知中国军舰配备了“黄海”电子干扰系统而不知其“黄海”光电对抗干扰
系统,“未来”式战斗机外界从来不知还有军用机器人驾驶型。所有的谍报机关和卫星侦
察系统都在提供着这样一个信息:“未来”式战斗机的飞行员都有着丰富的航空经验,具
有超一流的*作技术和非凡的随机应变能力,但他们所驾驶的飞机性能却远在一流水平之下
,因此没必要担心他们会在战斗中创造奇迹。
世界错了。
十五架“未来”式战斗机接到周强舰长指定的具体作战程序后,在机舱里不用吃喝已
是耐心待命三天的飞行员,仅用了三分之一秒的时间对这个程序作出了最佳释译,并用二
分之一秒的时间从“新郑和”号飞行甲板垂直升起五十米,尔后一头扎进夜空的深邃。
舰长给出的指令,是要求“未来”式战斗机高层保护“新郑和”号编队及“新星”号
所在区域不受美国战斗机的袭击,与一万米处的十架“劳动者”式攻击机组成双层保护网
。
在上升阶段,十五架“未来”式战斗机的飞行员便不加商量作出了同一选择:定位在
三万五千米高度,形成一个半圆形阵势,等敌机进入该区域后,立即改换成圆形包围圈,
利用隐形和现形的战术牵制并对它们的进攻作出迅速反应。
当美军“海王”号航母和“海狼”号航母射出的F一15S“鹰”式战斗机、F一118V型“
全息”式隐形攻击机离着这个区域还有1分钟里程的时候,“未来”飞行员的大脑已经把储
存信息调到了眼前,包括这两种作战飞机的各种性能和所能构成的最大威胁。不过是万分
之一秒的思考,飞行员们就制订出了对付它们的最佳方案。
肯尼思·弗洛尔上尉一点都不要觉得委屈,F一15S“鹰”式战斗机群中其他伙伴的对
手是一样的,也许他们的命运比他更差。
实际上,肯尼思还在想着祖父的心愿和父亲的嘱托那一瞬,就已被那架“未来”式战
斗机的飞行员盯上了。这位飞行员的眼睛可比肯尼思的眼睛以及他的“终结者”夜间低空
导航系统好用,这是一双不但能够计算距离、角度的眼睛,而且它们还能跟大脑串通起来
,识破对方的当前目的和所能构成的威胁程度,然后共同选择最佳行动方案。
于是,“未来”发出了一道光电干扰束,直冲“终结者”号。目的是让对方发现自己
而绝非干扰肯尼思的视线。肯尼思及时地为“终结者\,采用了隐形技术并正对了它要实
施致命攻击时,“未来”的反隐形技术已经使得自己只看到“终结者”而对方看不见了自
己。
实际上在肯尼思讶然对手哪去了的时候,对手原地未动。
肯尼思翻身俯冲,要去攻击中国军舰了。“未来”以比“终结者”更快的速度追踪下
来,并友好地通知肯尼思自己就在他的机尾上方。“终结者”再次一个漂亮的大翻身并且
肯尼思的手指终于准确地按下了导弹发射键钮时,“未来”早已感觉出那是一枚威胁极大
的“斯拉姆扩展灵敏度”式空对空导弹,而且飞行员的大脑信息库还及时告诉大脑反应系
统:这种在原“斯拉姆”式导弹基础上从上个世纪末就开始研制的最新式远程精密制导导
弹,2006年才在美国海陆空部队投入使用,它所配置的最新传感引信系统属世界尖端技术
,击中目标的准确率达到百分之百。“未来”对付这种导弹的最佳选择是启用误导技术,
并及时摧毁它的发射源。
于是,在“斯拉姆扩展灵敏度”式导弹从“终结者”号射出的瞬间,一颗“渤海”式
空对空光电制导导弹飞出“未来”式的发射架。它的飞行速度超过音速四倍,发射的前一
瞬间开启的电子记忆功能已经清晰地记录下了“终结者”号用超级结构型电子波吸收材料
制成的隐形机身,确定下了追击目标和应变措施。
与“渤海”式导弹一起飞出“未来”的,是一束红外/光电误导波。这种波在“未来
”式战斗机转向飞离后,可以代表它滞留在原地并使对方的导弹或其他武器认定这就是所
要攻击的目标。而当“斯拉姆扩展灵敏度”式导弹临近时,这束光波便开始以光速飞行,
将导弹引向了群星灿烂的太空……但愿它能在哪个人类未知的星球上安全着陆。
反馈回波证实“终结者”被“渤海”击中凌空爆炸,片甲不留后,这架“未来”式战
斗机又轻松地奔向另一架早已跟踪了的F一118V型“全息”式隐形攻击机。飞行员没有在意
刚才被弹出“终结者”号的肯尼思上尉。
“未来”型战斗机的飞行员从不打击跳伞的敌人。作为一位军用机器人,它表现出了
一种人类的高尚精神。同情弱者,这是它和制造它的中国人最为一致的特点之一。
凌晨3时,在南太平洋海面上漂泊着的肯尼思·弗洛尔上尉被“新郑和”号航母发现并
救起,成为“上帝之约”战争中第一个美国战俘。
如果肯尼思的最大心愿是被写入军事史册的话,作为一场战争的第一个俘虏,待遇像
第一位战斗英雄一样,名字当然会被记录下来的。
在“新郑和”号的接待室里,肯尼思很快便稳定住了精疲力竭的身心。他受到的待遇
使他感到自己只是偶尔路过此地进来休息的。
“舰长先生,或许战斗结束后,我可以见一见……击落我的飞行员?”他说。他说这话
时心里是很不服气的。
周强微微一笑:“你现在就可以见。”
黎明似乎因为观赏战争的热闹早早地走来。“新郑和”号的飞行甲板上已是铺满大自
然的微光。在这激战过后的短暂或者长时的平静中,肯尼思上尉看到了整齐排列着的“未
来”式战斗机和“劳动者”式攻击机,以及其他机种。他敢肯定这些飞机数量抵不上“海
王”号的一半。
几架“劳动者”号显然负了重伤,地勤人员正围着它们忙碌。肯尼思怀着侥幸的心理
,认定其中一架肯定是自己用“斯拉姆扩展灵敏”式导弹击中的。
陪同的一位空军飞行上尉领肯尼思来到一架“未来”式战斗机机翼下。他手中的遥控
键被按了两下。飞机顶盖迅速划开。
正襟危坐的飞行员直起了身,仿佛有点疲劳似的,动作有些僵化地沿扶梯下来。朦胧
的光线和头盔上的面罩使肯尼思一时看不见他的脸孔。
“一场战争结束后,所有的武器就不再是保密的了,对吗,肯尼思先生?”中国上尉友
好地说,似乎是在解释肯尼思可以被飞行员接见的理由。
肯尼思耸耸肩,他并不想即可知道“未来”式还有什么性能保密,他只不过是想看看
谁有那么大的本领把他击落而已。
飞行员迈着很正规的步伐走到了肯尼思面前。
“很高兴认识你,先生。”肯尼思认为自己先开口问好是明智的。
“早晨好,先生。”是标准式的回答,标准式的英语而不是口语。
肯尼思伸出手。对方也礼貌地伸出了手。这只手在晨露中显得有些凉,指关节很结实
。肯尼思肯定这只手一定很有力量。但他不想赞美这只指挥导弹击落了自己的手。
“你英语说得不错,先生。”
“我会讲十五个国家的语言。”
随即,这位飞行员*着悦耳的声音吐出了十五种“早晨好”。肯尼思只听懂了其中的英
语和西班牙语。
“我想你是个语言天才,先生。而且……你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
“后面这句话并不是你真正想说的,先生。我才工作了一年,战斗经验还很不丰富,
请你指教。”
肯尼思恼火地扭头对中国上尉说:“先生,你的飞行员在取笑我。他才工作了一年就
有资格击落我?”
中国上尉笑笑,又在遥控器上按了几下。飞行员头盔的面罩打开了,一张英俊的东方
面孔展示在肯尼思眼前。但这张面孔上所缺少的某种东西立即使这位美国人明白了什么。
“上帝,这怎么可能!”
“你见过我的同类吗,先生?”飞行员的口吻一直那么认真。
“在电影上。可你……”
“我从不看电影。”
肯尼思苦笑着,边点头边对中国上尉感叹道:“难怪我无法成为空中英雄。”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6.99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