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aing (abing), 信区: Green
标 题: 醒狮39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2月15日12:22:40 星期六), 站内信件
小说名:醒狮 作者:weihua 章节:第39章 来源:不明
四维战争
第四章 南亚斗魔
第6节 四维战争
军事专家一致认为当今的战争已经跳出了地面和空中――直至太空的三维空间,网络信
息战已经是另一个战争空间。美军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显示的信息战能力极大地刺
激了我军方高层,推动他们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准备工作。第二次中印边境自卫反击
战是中印两国――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准备了四十多年的一场战争,其规模和作
战样式决不是1962年的边境冲突所能比拟的。除了作战地域受到限制外,我陆海空三军
全部出动,战争不仅在地面、低空和高空激烈地进行。在似乎不可捉摸的虚拟空间的信
息战中虽不见刀光剑影,其激烈程度、对战争进程的影响之大是处身其间的人莫不深切
感受到的。
当然这场信息战也受到了政治层面上的限制,我电子战部的专家和博士们认为他们完全
有把握破坏印度的金融系统以及电话网络系统,而印度则根本不可能报复,他们无法入
侵我国的电脑网络系统。我统帅部顾忌到对这些系统的攻击将造成印度民众的巨大损失
,并未批准实施。尽管在自卫反击战期间,我国民间的“黑客”不断把我军胜利的捷报
贴到印度国防部的公众网页上。这场信息战尽管受到这些限制,仍是异彩纷呈。
夺取信息 料敌机先
如前所述,我国的密码破译小组提前15分钟向巴基斯坦发出了印军突袭的警报,为前线
的巴军争取到十多分钟的准备时间。据巴陆军总参谋部的事后测算,至少相当于为巴军
提供了1个师的兵力。这仅是一个例子。
自卫反击战一展开,中央到拉萨前指有8根光纤、2条卫星频道以及拉萨到北京的地面微
波通讯线路的三分之一的容量都提供给电子战部使用。我国分布在英、美、法、日等国
的网络斗士通过各种方法突入印度国家基础信息系统的要害部门,获取了大量的情报。
尽管由此很难进入印军的专用网络。但是当今的战争都需要地方政府的全力配合,铁路
运行图的变化、某些公路段对民间的封锁等等都蕴含了军事调动和战争准备的重要信息
。至于详细的天气预报对军事行动的意义那更是人尽皆知的了。
而前指的电子侦察部队和中央突击师、第2陆战师等前线作战部队的电子战团则在战斗中
抓住一切时机夺取印军配置的电脑,并抓紧进入其军用网络快速截获珍贵的情报。当时
印军已经在连、排级配置了电脑,并与战区战术网络连接。那些特种兵分队充分利用电
动直升机的隐蔽性与电子战专家一起深入敌后,奇袭印军的基层连队。印军的电脑操作
人员被迫交出了各种密码和口令,电子战专家可以顺利地进入印军的战区战术网络,他
们各施奇策突入印军的各个电脑系统,以获取印军的兵力部署、各处基地、防空阵地的
结构、巡逻部队的执勤时刻表等等珍贵的信息。各分队获得的信息很快就可全部汇总到
前指和中央的信息库中去了。
我军攻占印军第八整编山地师后,电子战团的专家蜂拥而至,他们首次有机会了解印军
师一级战术网络系统的配置、安全管理,以及与东北战区的网络连接,对其后的信息战
极为有利。光是从基地数据库中得到的基地的管道、通讯、网络系统的详图,仓库布局
、储存物资的清单等等就是价值连城的资料,为我军其后的改造利用工程可以节省多少
费用啊。当然他们也充分利用印军尚未切断与第八师的网络连接之际,进入了东北战区
司令部的数据库,转瞬间他们就下载了大量珍贵的信息。
我军在攻击第十整编山地师基地时,首先奇袭了外围据点,利用据点的电脑潜入了师部
的电脑系统,得到了基地的兵力和火力点部署、炮兵阵地的机动方案等信息,这可以减
少多少伤亡啊。
总参电子战部则组织大批专家深入研究印军的电脑网络系统,迅速开发出一套名为“金
针”的软件和一块接口卡装入电子战团专家的军用“飞龙”电脑中,只要接上印军的战
术网络的端口,就可以顺利地接入印军的战术网络,运用“金针”软件中的各种破解口
令的工具进入各重要数据库的成功率相当高。操作人员还可以在战术网络中“游荡”,
以伏击那些合法进入要害数据库的用户,截获了他们的口令后,也可进入这些数据库下
载重要情报了。
后来特种兵和电子战团的勇士改变了策略,他们深入敌后偷袭印军二线部队边缘的连队
,他们的战斗力弱得多,防范也比较松懈。得手后,照样可以利用他们的网络端口进入
战区战术网络而获得印军的动态信息。而且只要不伤害人员,也不损坏设备,那些印军
也不会向上级报告,这样就不会惊动印军战区司令部了。他们甚至偶尔能进入印军总部
的电脑系统,居然得到了印军各师师部人员的名单以及人事部门对他们的评价;LCA战机
和ALH武装直升机的资料、测试报告;还有海军舰艇的资料呢。说他们挖到了“金山”也
不为过。
有趣的是好几次特种兵抓获了印军中的“网虫”,他们钻研印军网络系统的本领可真不
小,但是根本没有抗审讯的本领,一经审讯就吓得屁滚尿流,把自己知道的秘密,甚至
平时钻研的“心得”都交待得清清楚楚。这些网虫发明的破解印军网络口令的方法真是
匪夷所思,我军专家都极为赞赏。这也许是因为他们更了解同胞的思维习惯所致。
反观印军,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就征服了锡金、不丹、马尔代夫这些小国,斯里兰卡、尼
泊尔和孟加拉国根本就不在话下。在军事技术的引进方面又受到前苏联、英法和美国等
西方国家的“宠爱” ,对巴基斯坦甚至中国都有一种优越感,完全没有我军的那种紧迫
感。当然在技术上对我军的中央集约控制的电脑网络系统也没有有效的攻击手段。
在这场夺取信息资源的网络大战中印军完全处于下风。
天地开眼
侦察卫星和高空侦察机是当今极为有效的侦察手段,能掌握敌军全局的动态变化。我国
的卫星技术要比印度先进得多,印度直至2007年才掌握了卫星回收的技术,而我国已于
2005年发射了载人宇宙飞船。在金龙电池的支持下,低轨道侦察卫星的侧视雷达的功率
大大增强,半导体强制冷前视红外成像仪的性能也大幅度提升,其多光谱摄影机功能十
分强大。它们拥有强大的联网传输能力,能把侦察图象实时传输到前指、各师指挥所,
甚至战机、炮兵的控制系统。我侦察卫星多次发现印军无人机的发射车,前指立即指令
空军或远程火箭炮予以摧毁。高清晰度的摄影胶卷可以通过发射的回收舱分批回收。印
军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差距,虽然在战争的后期英美两国给予了技术支持,但为时已晚。
在高空侦察机方面印度原来比我们强,他们早就得到了前苏联的米格-25和米格-31高
空侦察机。但是不久前我军改进了歼-8M,其高空高速性能已经相当接近米格-31,而
航程和巡航时间则有所超越。装备的雷达的功率和前视红外成像仪的性能也有所超越,
“天眼通”已经具有电子支持系统的能力,这些国产设备都很实用。总体使用成本比米
格-31要低得多,因此在整个战争期间我军出动高空侦察机的架次要比印军多得多,这
也是国产化的好处。
用“飞天”高空无人机作平台研制的超高空无人侦察机比印军的“尼桑特”和“普马”
无人机(注1)功能强得多。尼桑特只能飞5小时,而“飞天”可连续100小时执行任务,
其装备的侧视雷达和前视红外摄像仪的功能决不是尼桑特可比拟的。它在我军前沿的25
000-30000米(“飞天-2”)超高空执行侦察任务,印军的防空导弹和战机也无奈它何
。
我军以“电甲虫”微型步兵战车为平台研制的轻型侦察车,作为战区战术网络中的主动
信息节点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加大了驱动功率提高了机动性;表面涂了吸收雷达波的涂
料,本身既不发热,噪声也极弱,因此有极强的隐形性能。去掉了30毫米机炮,保留4管
35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作自卫武器。仅搭载3人,1人驾驶,1人操纵战车中央的伸缩式桅
杆,其顶端有1个多功能探测园舱,可选带许多不同的载荷,包括昼/夜电视摄像机、热
成象仪、随动静物摄像机、激光指示器、视频跟踪器、微型双模雷达和中继装置。根据
选用的设备,它可执行多种任务,如侦察和监视、目标捕获、损伤评估、目标指示和通
讯中继等。设备组合安装在万向架上,因而可保证方位和高度稳定。桅杆最高可升至12
米高。还有1名侦察员可以下车进行侦察。得到的情报可以通过车载电脑数码化处理,由
无线网络设备发回总部,也可存储在电脑中。无线联网设备也有两种工作模式,在深入
敌后时,采用压缩/猝发模式工作,电脑把信息压缩加密后,通过定向天线在极短的时间
内向卫星或“飞天”超高空中继站发送,敌军的无线监视系统很难进行搜索/跟踪这些侦
察车。它们昼夜大量出动,活跃在前线,可以长时间地深入敌后活动。
战场自动化系统
当代战争的特点是作战部队的推进速度快、武器的火力猛,尤其是空军和陆航兵团的大
量运用导致战场态势的变化极为迅速。仅靠指挥官的耳听目视-决策-下达命令-下级
执行这种指挥模式在很多情况下,已经不能及时应对战场的变化,将导致失去转瞬即逝
的战机。印军原先在这方面比我军走得更前些,在二十世纪末已经在中央和各战区建立
了战场自动化系统(所谓的C3I就是通讯、指挥、控制和情报信息),全部采用美、英的
超级电脑,处理能力相当强。印军构建的战区战术网络可以支持大量的主动(能向服务
器提供信息)或被动(仅接收服务器的信息)的节点,一直延伸到边界的作战部队。
实际上我军对战场自动化系统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也极为重视,只是限于经费投入的系统
不多。自从王刚主持军委工作,军费有了大幅度提升,先前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开始得以
实施。金龙电池、“飞龙”电脑网络系统等科技成果更是为我军的C3I系统注入了活力。
自古以来通讯就是重要的战争手段,古代的烽火台就是通过目视接力传递一位的信息“
敌人来了”。如何保障作战部队的通讯和数据传输通道历来是一个大问题,否则指挥和
控制都免谈。以往仅仅保障电话线路的畅通就是一个很艰难的任务。无线通讯提供了极
大的方便,但是面临电源和保密的问题。大家一定在电影中看到指挥员或阵地上的战士
背着沉重的步话机,用通讯密语呼叫或下达命令的镜头。这是非常原始的办法,如果前
线几十处同时呼叫那就一片混乱了,假使通讯兵阵亡了,别的战士又不知道密语那怎么
办呢?
金龙电池的出现和我国自制的CM-5数字电话手机芯片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一个军用
无线手机才700克,充足电的金龙电池保证它有100小时的通话时间,必要时可以有很大
的发射功率以抗干扰。其中的每块芯片都有序列号,在把语音转换成数码并加以压缩后
,再加上特定的密码把数码偏移才发送到基站,交换机去除偏移码,然后加上接收端话
机的专用偏移码送出。接收方则去除偏移码就可以把数码还原成语音。这些语音通路也
可以支持低速的数据交换。当然仅有手机是不够的,还有一个关键设备就是基站和交换
机。在自己控制的地域自然可以建造地面基站并设置交换机,在交战区和敌后就无法建
立地面基站了。那就要靠通讯卫星和“飞天”高空交换站了。
同步通讯卫星当然是很好的转播平台,可是代价很高,对地面设备的发射功率要求很大
,还得使用碟形天线。美国人在二十世纪末的投入商业营运的“铱星”系统是依靠66颗
在近地低轨道运行的卫星实现全球无线手持电话通讯。这些卫星既是收发的基站,相互
之间在星上就可实现交换。我国曾经租用了一些手机作为民用,也是建有铱星系统的地
面接入站的国家。我军很重视这一系统的构思,但不可能在军事上加以利用。金龙电池
发明后,通讯兵部研制了军用型的低轨道通讯卫星系统,它的作用范围限制在南北纬50
度之间,由于金龙电池的支持手机的功率可以加大,所以卫星的轨道比铱星的略高。只
要26颗卫星就可以保证地面用户24小时能加以利用,所以命名为“铁星系统”,可以支
持4000个手机用户同时使用,当然也可以作为低速数据通路。后来这些资源大都是给深
入敌后的突击队使用。
自卫反击战中无线中继站的主力是“飞天”超高空无人机,它在25000米的高空足以为方
圆60公里(加装指向天线后作用距离可达120-150公里)的一个集团军的2000台手机和
2000路高速数据通路提供中继交换服务。前线对“飞天”的需求量极大,战争一爆发中
央已经把仅有的8架全部调到作战区域,7架执勤,1架在地面备用,但仍不能满足需要。
而且抽调了民用的“飞天”,虽然得到了用户的理解,终究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所以军
委指令把“飞天”无人机的生产和改进作为装备部的“头号”工程来抓。
直到6月底 “钠镁合金”投入生产,而且研制出了它的加工工艺,特别是“表面活化焊
接工艺”, “飞天”项目组首先得到了这种神奇的超轻超高强材料。在原有的生产线全
力生产“飞天”的同时,把原来准备的第二条生产线改造为新设计的“飞天-II”的生
产线。“飞天-II”的执勤高度提高到28000-30000米,因此可以更靠近前沿,敌军的
防空导弹和战机难以对它发起攻击,基本服务距离可延伸到80公里;它搭载的中继设备
功能也得到了加强,不但服务的手机数提高到4000个,高速数据通路仍为2000路,而且
1架可以至多与另外3架进行链路交换。到7月底第一架样机升空,完全达到了设计指标。
到8月底4架“飞天-II”投入前线才缓解了前线无线通讯线路的紧张状况,一批“飞天
”也回到了民用部门。自卫反击战最激烈的时候有12架“飞天”在空中执勤基本满足了
作战部队的需要。
“飞天”的高速无线数据通路大多数是给电子战部研制的“向导”军用电脑使用,这是
一件很实用的装备。它全重是3公斤,主机可以挂在战士的腰带上。手持装置仅400克,
它是一台GPS卫星定位仪(我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GPS卫星定位系统),12厘米显示屏在
主机的支持下可以在电子地图的背景上显示持有者的位置;它有高速无线联网能力与战
区战术网络连接,既可接收上级的指令,从指定的服务器中查询需要的信息,也可把持
有者的位置报告给上级。它通过通用接口可以与便携式激光测距仪、昼/夜电视摄像机、
微型雷达、热成象仪等设备连接,直接把目标信息传输到上级指挥所、炮兵火控系统、
战机火控系统等处。当然它也可以同时作为无线IP电话使用。它也装有自毁线路,一旦
落入敌军手中,总部一个指令就可以把自身的信息和电子线路全部销毁。
总装备部经过极大的努力,自卫战初期为每个排配置了一台“向导”电脑,在后期则为
前线的部队配置到了班。战后的军事条令规定所有野战军的每个班都要配置1台“向导”
电脑,虽然不能像美军那么阔气做到“单兵数字化”,但已拥有了经过实战考验的“班
数字化”装备,也是相当可观的成就了。战后军事专家通过对大量战例的分析得出结论
,由于前线部队大量装备了这些先进的通讯装备,使师的作战能力提高了55%,总装备
费用仅增加了7%。至于运行费用更不能与增加这么多战士的开支相比。高科技对军力的
提高是实实在在的。
战区战术网络的核心就是其中央和各级服务器了。拉萨前指配置了由4台国产“银河V”
巨型计算机组成的集群系统作主服务器,它可以同时为10000个被动节点服务,接收并处
理2000个主动信息节点发送来的信息。前指的首长和参谋人员可以实时掌握战机、炮兵
阵地、防空导弹阵地,以及前线每个排(在战争后期甚至可以掌握到班)的位置、兵力
、装备等信息。师一级的主服务器是由2台加强型的“银河V”组成,它能抗强震、抗电
磁干扰,这里所说的“巨型”是指其处理功能巨大,并非是体积巨大。2台可以装入一辆
电动装甲运兵车中,在战区快速移动,也可以装入Z-15直升机中运送,在半导体制冷系
统的支持下在运动中也可以通过无线通路稳定运行。一般情况下,它通过光缆与军部和
前指的服务器联网,通过野战光缆与各团部的服务器联网,当然也可以通过无线网络与
所有的节点联网。可以控制到排一级的作战单位,在作战中系统可以发挥多大的作用啊
。
我军的战区战术网络最突出的是系统的安全保密性能无与伦比,国际“黑客”和美军的
信息战中心至今也没有能突入过我国的民用网络的要害部门,更不用说军用网络啦。我
军配备的每台电脑都有序列号;网络的连接都是通过各级交换机采用星形连接,每个端
口都有端口号,因此网络监控人员可以监控每个访问,发现异常可以立即切断异常节点
的网络连接,一旦证实电脑落入敌军手中,即可以发出自毁的指令。每台军用电脑都是
野战加强型的,内部没有机械运动部件,硬盘由半导体存储卡取代了,虽然存储容量小
了一点,可是它不怕摔、不怕水浸。好在内装的软件都是受到控制的,不可能感染病毒
的。当然电脑的使用者是没有太大的自由了,受到了严格的约束。但这是军队啊,面对
的是你死我活的战争,不可能强调“个人自由”的。不过各级的服务器中有很多优秀的
教育和游戏软件,官兵们在休息时间可以自由使用。有不少政工人员、参谋人员主持的
聊天室,可以讨论军事、思想、学习、生活问题,很受前线官兵们的欢迎。
反观印军的战术网络系统采用的都是美英的高级电脑,系统处理能力比我军要强一些,
但是其网络基础仍是开放的互联网。尽管印军的电脑专家加装了许多最先进的“防火墙
”,严格了口令、密码的管理,甚至采用一次性的密码、口令等措施,仍是难于抵挡外
界专家级的进攻,甚至是“网虫”级的进攻。总参电子战部的专家已经研制出了可控制
的“白痴”病毒,可以感染这套系统。只是我军的电子战勇士们可以从这套系统获得很
多极其珍贵的资料和信息,怎么也不舍得将它变成“白痴”。在整个战争期间我军仅在
关键时刻施放了屈指可数的几次,而且都控制在很短的时间发作,以配合战役行动,过
时就自动消失了。
印度本来以其巨大的市场和强大的软件力量完全可以研制一套既是独立的,又与国际主
流电脑可以方便地互联交换信息的电脑网络系统。硬件制造能力并不是主要问题,在市
场的支持下是可以逐步增强的,实际上一个设计合理的系统支持经过大力优化的程序,
足以弥补硬件的差异。然而印度的高层一心想扩大软件的出口,把自己的电脑网络系统
梆在了美国为首的西方强调“个人自由”的系统上。在这场信息战中惨遭败绩。
在中印边境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我军无法投入更多的兵力,除了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正义
性激发了指战员的精神力量,这些先进的装备也在抗击数量和后勤条件占了很大优势的
印军的激烈的战争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首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17] [18] [19] [20] [21] [22] [上一页] [下一页]
版权 2001-2001 ? 铁血网站 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中号字体,IE5.0以上的版本浏览
--
我连我自己都会笑,
所以我很快乐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6.21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3.52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