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edfox (不灌水!), 信区: Green
标 题: 德国舰队战史(3)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Jul 29 11:56:05 2000) , 转信
胜利不是不用付出代价的。俾斯麦舰中弹三发,不幸燃料槽与轮机受损,时速降低了几节(
这是后来被追上的主因),加上位置被英军发现,被英军航舰Victorious的剑鱼机击中鱼
雷一枚,两天后再被皇家方舟号的剑鱼机命中两枚鱼雷,操舵装置被毁,舵板卡死,速度再降
一些,而且几乎无法控制航向。
当天傍晚英军追击舰队的驱逐舰赶到,反覆对俾斯麦舰进行雷击。由于操舵困难,遭两
枚鱼雷命中(此时原本伴随的Pr. Eugen已经与俾斯麦舰分开)。在晚间23:25时英军
战巡名望舰赶到,当时副炮炮弹已经用尽了,英军仍无法将俾斯麦号击沈(不敢太靠近,只
能做骚扰性的攻击)。至隔日清晨七点多,英军战舰King George V与Rodney赶到,于八点多
进入射程,三舰(外加几艘巡洋舰)对一舰(俾斯麦舰的弹药已经没几发了)轰到10:
23分才让俾斯麦完全失去战力,最后英军才由巡洋舰orsetshire用鱼雷将俾斯麦号予以击
沈。(另有一说是俾斯麦号自沉)
航空母舰在海战中的价值在此役中其实已经显现了。若非剑鱼机拖时间,也许可
让俾斯麦逃回德国空军的掩护之下,后果可能完全不同。
大家一定怀疑:奇怪,猖獗的U艇哪里去了?据记载,当时德军水面舰指挥官雷得与
潜艇舰队指挥官邓尼兹不和,并且相互在希特勒面前争宠,雷得提督在Z计划的舰队未完
成前就贸然让俾斯麦舰出海,就是为了证明德军水面舰队的实力(当时U艇四处横行,击
沈英军船舰不计其数,希特勒大加赞赏),以免海军预算全落入潜艇舰队手中。身为潜艇
舰队指挥官的邓尼兹当然不会出手相助了,直到最后希特勒下令“所有在附近海域潜艇应
赶赴救援”时,才有一艘没有半枚鱼雷的潜艇前去捞起落水者三人。
如果德海军指挥体系较为统一的话,在俾斯麦舰回航时,应该可以让大量U艇埋伏在
其回航的路上,英军赶来的几艘大船绝对难逃一死(当时反潜技术尚不发达)。
结果因俾斯麦舰被击沈,原先预定的4~6艘兴登堡级战舰与3艘P级战舰建造案被
取消,德国海军从此全力生产潜艇及少量的驱逐舰(护航用)。
俾斯麦号被击沈(过程见前面文章)后,希特勒对德国海军更是失望,为了不让战舰
再出意外,他下令把布勒斯特港的两艘战巡与一艘重巡(尤金亲王号与俾斯麦号一同出海
,在俾舰被击沈后抵达布勒斯特)返回德国,这点直接就把大西洋的制海权完全让给了英
国。而德国在大西洋中能与英国抗衡的,就只剩U艇了。
由于对俄战争吃紧,资源缺乏,希特勒对海军的信心又不足,于是建造中的战舰一一
被停工,甚至解体。省下来数十万吨钢铁拿去造战车与枪炮——以及U艇。
原来Z计划中U艇只准备造249艘,可是到战争结束时,德国竟造了1150艘各
型U艇。
为了防御潜艇的攻击,商船都会编成船团,再由驱逐舰护卫之。但是此类阵型
最怕碰上敌军的水面舰队,因此在船团中常须安排几艘巡洋舰甚或是战舰与空母。
如今德国自己放弃了大西洋,英国方面自然是乐观其成,因此把建造中的先锋级战舰
后几艘与全部的狮子级战舰建造计划全部取消,顷全力生产驱逐舰与护卫舰。至于其水面
武力就可以抽调大半到太平洋战场去和日本决战而不会有后顾之忧。
当然,在没有水面舰队的掩护下,U艇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
大战中德国U艇共击沈船舰2603艘,计1357万吨,但是本身被击沈781艘
,约两万八千人阵亡(全部U艇部队人员的七成),五千人左右被俘。
战舰:以人名命之。如俾斯麦(德国铁血宰相),铁必制(德国海军之父)
战巡:以人名命之。如香霍斯特,格耐森瑙(两人为名将,普鲁士陆军再造者)
以下是这两人的故事:
* * *
普鲁士可以说是德国的前身,在1806年,拿破仑击溃普军,占领柏林,普鲁士的
军备自然就受到拿破仑的重重限制。拿破仑只准普国拥有皇家军队四万二千人,这种薄弱
的兵力,就算担任警察任务都嫌不够,更不用说是负起国防任务了。
但是穷则变,变则通,时任普鲁士陆军部长的香霍斯特(Gen. J. D. von charnhors
t)在德国高层的支持之下,秘密扩军,采行徵兵制,每次徵兵不超过四万二千人,以符合
拿破仑的规定;而实际上每一期所徵的兵员皆在短期训练后退役,然后再召第二期,第三
期……以期使全国青壮男子皆受过军事训练;他并下令在全国普设所谓“民防协会”,表
面上是一种类似“守望相助”的民间组织,实际上则是一个负责进一步训练那些退役军人
的军事单位。在1813年拿破仑征俄大败而回后,普鲁士就将这些在乡军人召集编组,
立刻就建立了一支能与拿破仑对抗的部队。
此后普鲁士颁布新的兵役制度,规定成年男子需服役三年,退役后备役五年,每年仍
需接受数星期点召,战时则接受徵召服役,这也就是现今大多数行徵兵制国家所仿效的兵
役制度始祖。香霍斯特也就因此被誉为普鲁陆军的再造者。
而格耐森瑙( Count von Gneisenau )即为香霍斯特的副手。
当香霍斯特在1801年前后任职柏林陆军官校时,有个著名的学生,就是后来写作战
争论的克劳塞维兹( Karl von Clausewitz ),克氏对香霍斯特推崇备至,称之为“唯一敬
爱的精神上之父执与良友”,当普鲁士遭拿破仑击败后,秘密扩军之际,香霍斯特就将克
劳塞维兹延揽至陆军部,在格耐森瑙的手下做事。
后1812年拿破仑大举征俄,除假道普鲁士外,尚要求普鲁士派兵助战,香霍斯特
与格耐森瑙等人主张召集国民军,联俄抗法,普鲁士王腓特列·威廉三世以普鲁士首当其
冲,不允所请。香霍斯特愤而辞职,格耐森瑙则被“外放”——奉命出使外国,官职较小
的克劳塞维兹则弃职投效俄军,香氏与格氏特函向俄皇推荐,克氏遂进入俄国参谋本部就
任。
拿破仑征俄失败后,普鲁士于1813年重整军备,以布吕雪元帅( Marshal Gebhar
d L. von Blucher )为总司令(后也有多艘船舰以Blucher为名),香霍斯特为参谋长,格耐
森瑙仍为香氏副手,克氏以俄军联络官之名也在麾下。
1813年春,原被拿破仑征服的国家组成联盟,共同对法作战。
香霍斯特在五月的Lutzen与Bautzen两战中身受重伤,后在前往奥国求援的途中伤重死
亡。克氏悲曰:“这是我一生中无可补偿的最大损失!”
格耐森瑙在香氏死后继任为参谋长,并在十月的莱比锡一战,偕俄奥两国部队大破法
军,克氏也在战后恢复德国军官身分。联军随后攻入法境。
在1815年,拿破仑返国复辟,欧洲各国震动,遂组织联军围剿。在滑铁卢一役中
,格耐森瑙任普鲁士总部参谋长,克劳塞维兹任第三军参谋长,在此战中皆立有大功。后
不久格氏引退,克氏后任柏林陆军官校校长,并在这段时间内写作战争论。
1830年,由于法国发生七月革命,波兰也发生暴动,局势吃紧,乃再度委请格耐
森瑙复出任职总司令,克劳塞维兹为其参谋长。
后格氏与克氏两人先后死于1831年的一场霍乱大流行中。
* * *
附件:
(0 字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