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razy (雪山), 信区: Green
标 题: 星球大战”计划(2)
发信站: 紫 丁 香 (Sun Mar 19 05:12:20 2000), 转信
1984年1月6日,美国总统里根根据上述两个小组提交的研究报告,签署了第119
号国家安全指令,命令有关当局迅速着手研究激光和粒子束等空间武器,为摧毁可能
对美国袭击的洲际导弹做好准备。
20天后,里根在一年一度的《国情咨文》中正式把开拓“高边疆”列入国家战略
目标,并决定建造一个永久性的载人太空站,计划于1992年送上太空,标志美国开始
全面贯彻“高边疆”战略,不仅在军事上争夺太空,同时在经济上也着手开发太空。
1984年 3月21日,白宫确定由宇航员詹姆斯·亚伯拉罕森将军负责“星球大战”
计划。4 月,美国组建战略防御计划局,里根任命詹姆斯为局长。从1985年起,美国
开始每年为“星球大战”计划投入20亿以上美元的资金,“星球大战”计划开始全面
展开。按计划预算,SDI工程将耗资近万亿美元,耗时四分之一世纪。
美国投大量人力物力、冒极大风险的“星球大战”计划能达到什么目的呢 ?“星
球大战”计划的正式名称是“战略防御计划”,而真正要防御的目标就是对美国进行
袭击的洲际导弹。其基本设想分两部分:一是“洲际弹道导弹防御计划”,就是在宇
宙空间建立多层防御体系,将来袭导弹的飞行轨道分为几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采取
不同的防御手段,前级防御层可以减轻后级防御层的压力,后级防御层可以填补前级
防御层的漏洞,摧毁穿过前级防御层的来袭导弹,达到全部摧毁来袭导弹的目的;二
是“反卫星计划”,就是研制和部署天基与陆基相结合的反卫星武器系统,以摧毁对
方的卫星。
“洲际弹道导弹防御计划”是根据导弹从发射、飞行到命中目标过程的特点,建
立包括4层防御网的防御系统:
第一防御层是助推期防御阶段。由于导弹从助推器点火至穿过大气层阶段,导弹
飞行时间一般持续3~5分钟,会释放出大量炽热气体,并产生强烈的红外线或可见光,
很容易被探测到。因此,防御系统必须及时探测到导弹的发射点、导弹类型和控制中
心,迅速摧毁导弹的助推器。这一阶段的防御非常关键,因为发射后的导弹在助推后
期会放出若干个分弹头,包括再入飞行器的假目标,这将给以后的防御阶段增加极大
的困难。因此,此阶段摧毁一枚导弹,相当于其后防御阶段摧毁数个弹头和数以百计
的诱饵,效费比高。按计划每颗反导卫星可摧毁100枚以上的导弹,摧毁率可达99%。
第二防御层是后助推期防御阶段。这一阶段通常持续6分钟,导弹母舱将放出多
个弹头飞向不同的目标,再入飞行器、假目标和其他辅助穿透设备也在此时被释放。
它们沿弹道曲线惯性飞行,穿出大气层飞向目标。这一防御阶段使用陆基或舰载激光
武器摧毁漏网的弹头,理论计算摧毁率也可达90%。
第三防御层为中断拦截层,即对再入大气层之前飞行的前两层漏网的导弹弹头和
突防装置进行拦截。这一阶段导弹飞行时间约10~15分钟,弹头数量多,真假混杂。
计划用电磁轨道炮或由地面发射激光武器以及其他非核反导弹武器碰撞杀伤等手段摧
毁,按要求命中率也要达到90%以上。
第四防御层为末端拦截层,即对重返大气层后的弹头进行拦截。此时弹头飞临目
标只剩几分钟时间,可用反导导弹、动能武器、粒子束等武器摧毁所有漏网弹头,命
中率也要达到90%以上。
如能达到理论计算的要求,对来袭导弹总拦截率可高达99.999%,如此一来,美
国就算装进了保险箱,不用担心在核大战中与对手同归于尽了。
“反卫星计划”实际上是战略防御系统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就是利用太
空基地的监视系统,对敌卫星进行监视,并在必要时指令天基或陆基定向能武器系统
摧毁敌人卫星。
由于卫星在监视、预警、通信、导航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战略防御
系统重要的任务就是使对方的卫星失去作用。因此,美国早在1977年就开始研制反卫
星武器,基本的设想是在截击机上使用攻击导弹摧毁对方的卫星,这一研究已取得了
一定的进展。到SDI计划提出来时,美国已开始研制激光反卫星武器,并通过了可行
性论证报告。
这样,堪称天衣无缝的“星球大战”计划在理论上已被证明是可行的,在技术上
是可能的,似乎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里根总统最后的拍板,为“星球大战”计
划扫清了最后的障碍,太空摆战场已在所难免。
“亚瑟王之剑”
对于“星球大战”计划来说,最为重要的是能否研制出有效拦截导弹的武器。在
古代神话中和科学幻想中,有很多具有魔力的武器,随手一指,就会有强大的光束或
风束将敌人消灭。太空摆战场,就需要这种武器。在美国“星球大战”计划中,有一
类全新概念的武器,就是束流武器。
SDI计划中,要研制的束流武器主要有4种:高能激光、粒子束、等离子束和强微
波射频武器。其共同特点与抛射武器不同,其战斗部不是被抛射出去通过碰撞或爆炸
摧毁目标,而是像射出的高压水柱,它们是以强大的能量束射向目标并摧毁之,射速
极快,可达或接近光速。对于束流武器的研制,近几年来,在武器输出能量、光束质
量、精密跟踪与控制及试验研究等方面都已取得了很大进展。
激光技术出现于60年代,由于其无可比拟的特点很快就在军事上引起了重视。19
76年美军用LTVP—7型坦克装载 100千瓦激光炮击落2架无人驾驶靶机;1983年美军用
400千瓦激光炮击毁5枚“响尾蛇”导弹;1989年美军用“米拉克尔”中红外高能化学
激光器,第一次成功地拦截和击毁了一枚快速低飞的巡航导弹。30多年的研究,激光
技术在武器上的运用已取得了长足进步。化学激光器、准分子激光器、自由电子激光
器、X射线激光器等都成为对助推段导弹进行拦截的最有效的高能激光武器。
SDI 计划中,部署在天基的高能激光发射器,其输出功率要达到几百至几千千瓦,
其中有两项关键技术:一是如需要达到每平方厘米10~20千焦的破坏阈值,就必须有
25兆瓦的功率做保证;二是要有15米直径的反射镜部署在空间轨道上,用以聚焦折射
激光束打击目标。这两项技术美国已取得了一定进展,最后解决只是个时间问题。
粒子束武器类似于激光武器,主要是以电子或中性粒子为弹丸,利用电磁场把亚
原子粒子加速到近光速的高能状态,再靠磁场的作用聚集成密集的高能强粒子束流射
向目标,以巨大的动能摧毁目标。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一个带电粒子源使这些粒子经过
一个电位场的加速,形成粒子束。由于粒子束在击中目标的瞬间可产生8000摄氏度的
高温,不仅可使目标表面迅速破碎和气化,而且高能粒子束还会在目标附近形成附加
电场和大电流脉冲,在瞬间将目标内部的电子器件击穿。可见,粒子束武器对目标的
破坏能力比激光武器更大。目前,粒子束武器研制上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粒子束
必须能传播较远的距离才能有效摧毁目标,在几百兆电子伏能量和 0.25~1安培流强
的条件下,怎样才能产生扩散度很小的中性粒子束?二是中性粒子束不能穿越大气层,
这就必须将粒子束武器部署于太空的轨道上,缩小加速器的尺寸和减轻其重量就成为
另一个难题。按SDI计划的要求,美国要在低轨道上部署 10~40个粒子束武器,每个
重达60吨。
等离子体炮虽然叫做炮,但不是用炮管发射等离子体炮弹的炮,也是一种用加速
器产生多股高速大密度等离子体攻击目标的武器。这些等离子体内磁场很强,足以使
等离子体保持一段时间,因而可像中性粒子束一样作为武器使用。等离子体炮最大的
优点是制造和使用比中性粒子束武器容易,而且体积小,效益高。
强微波射频武器是一种以高强度辐射场包围目标,使其敏感的电气和电子线路产
生致命的电压和电流而遭到破坏,是攻击C3I系统、隐形飞机和反辐射导弹的有效
武器。其基本原理是使用超高功率微波发射机、大型天线及有关设备组成射频武器系
统,利用大功率微波的电磁场,以光速迎击并摧毁来袭目标的电子器件,使之控制失
灵。
可见,束流武器就是把能量汇聚成为一束极细的能束,沿着精确的制导方向以近
于光速发射出去,对目标进行杀伤。其特点是能量集中,速度极快,射程远,精度高,
比抛射武器有很大的优越性,堪称“亚瑟王之剑”。
--
文武之道,一张一驰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3.5]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45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