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razy (雪山), 信区: Green
标  题: 星球大战”计划(3)
发信站: 紫 丁 香 (Sun Mar 19 05:13:13 2000), 转信

谁击落了轰炸机
    1987年9月27日,美国一架B—1型轰炸机突然坠毁,6 名机组人员3人遇难,令人
惊讶的是击落飞机的是一只大鸟。一只重 6.8公斤的白鹈鹕竟然撞落了几十吨重的轰
炸机。巨大的冲撞力是从哪产生的呢 ?原来是靠速度而产生的,这就是动能。物理学
有个动能公式:E=MV,物体相撞时产生的动能E等于物体的质量M与物体运动时的速度
V 的乘积。也就是说,动能的大小既取决于物体本身的重量,也取决于物体运动的速
度。
    小鸟撞毁飞机的怪事以前也时有发生,这给科学家以很大的启示:既然只有飞机
千分之一重的鸟可以撞落飞机,那么靠物体碰撞时产生的动能也可以作为一种武器摧
毁目标。于是,动能武器的概念就提出来了。所谓动能武器就是利用高速运动的弹头
通过直接与目标相撞而摧毁目标的武器,包括非核动能拦截弹、电磁炮和反卫星导弹
等。
    在“星球大战”计划中,对于摧毁来袭的导弹,运用爆炸特别是核爆炸以摧毁来
袭导弹,虽然十分有效,但也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和副作用,而使用动能武器则可以消
除这种不利的影响。于是,美国开始大力研制动能武器,共设立了包括大气层内外非
核摧毁技术、超高速发射技术、对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助推段截击技术等11个技术项
目。
    非核动能拦截弹是利用与来袭导弹碰撞时产生的巨大动能来摧毁目标,而不是靠
核装料的爆炸摧毁目标的一种拦截导弹武器。根据在大气层内和大气层外不同的使用
特点可分为两种。用于大气层外拦截的是一种以陆基为发射台的三级拦截弹,拦截点
的高度在160公里左右,以9公里/秒的速度撞击并摧毁目标。与核装料弹相比,其最
大的优点是既可携带几十枚弹头摧毁不同的目标,又避免了自相摧毁的负效应。用于
大气层的拦截弹通常是两级火箭导弹,飞行速度在5~6公里/秒,射程200公里左右,
拦截高度15~50公里,发射重量5~7吨。
    1984年6月10日,美国陆军在南太平洋夸贾林岛上空185公里处以“民兵”—1 型
模拟导弹为目标,对非核动能拦截弹进行了试验并取得了成功。同时,美国还进行了
小型雷达寻的拦截的研究,至1987年已先后进行了7次靶试,大部分拦截成功。
    电磁炮是靠电磁力而不是靠传统的发射药把弹头加速,以弹头的动能摧毁目标的
新武器系统,包括“直流低压导轨炮”、“交流同轴线圈炮”、“重接炮”和“电热
炮”等。其基本原理是以两根导轨和一个电枢形成一个电路,通过电枢的电流同导轨
上数兆安级的电流产生的磁场之间形成洛仑兹力,推动电枢沿导轨加速行进,带动有
制导的战斗部加速,最后以 10~20公里/秒的高速射出,弹头产生的撞击力足以摧毁
任何目标。
    电磁炮的特点是速度快、炮口动量大、加速均匀、对弹头影响小、命中精度高、
杀伤威力大、发射时无声响、无烟雾、无炮口火焰等,电磁炮的发明揭开了火炮发展
的崭新一页。美、英、德、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国目前都在重点研究坦克电磁炮,利
用电磁炮弹的穿甲特性使其在反坦克战场上大显身手。美国急于将电磁炮用于“星球
大战”计划之中,虽然由于超导技术的迅速发展,电磁炮的研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
但距离在太空中实用还存在很多问题,最大的困难是如何提高射速。
    反卫星导弹的研究开始较早,60年代美、苏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70年代美国
开始研究非核战斗部,1977年正式命名为“ASAT卫星拦截弹”。这种小型寻的飞行器
是采用红外制导、自动识别跟踪和瞄准目标的攻击武器,其有效作战半径在1000公里
左右。1984年初至1985年底,美国先后进行了5次试验,其中第三次是在1985年9月13
日进行的,以一颗废弃的卫星作靶子,F—15战斗机在 10公里高空发射了一枚反卫星
导弹,该弹在自身制导装置的引导下进入目标卫星轨道,随后分离出一个15分斤重的
自动寻的弹头,以每小时1.74万公里的迎面速度冲向目标,将卫星撞得粉碎。
    “智能卵石”拦截弹是在“星球大战”计划的实施中提出来的,是对该计划进行
修改的产物。“星球大战”计划总共要耗资近万亿美元,需要20多年的时间,这一直
是该项计划反对者的主要攻击之处,而且该计划在具体实施中发现,存在的困难要比
最初设想的多得多。特别是美国国会加强了对该计划预算的审批控制,批准的经费逐
年减少,这使白宫不得不寻求一项较易实现又降低费用的折中计划,以争取各方都能
接受。
    1989年 2月9日,美国SDI计划局局长亚伯拉罕森在离职报告中声称:“我认为只
要继续努力,按参谋长联席会议关于改进后的第一阶段作战使用要求,采用‘智能卵
石’方案,在2年内可被证实,3年后可开始部署。”在降低经费的问题上,他特别强
调说:“到1994年,一套‘智能卵石’系统将可随时部署,费用为 250亿美元,仅是
SDI计划第一阶段所需费用的1/3。”在此,他正式建议采用“智能卵石”方案。亚伯
拉罕森的建议得到了新任总统布什的支持,“智能卵石”计划开始实施。
    所谓“智能卵石”就是一种灵巧的小弹头,具有能独立探测、跟踪、识别和攻击
目标的全自动装置。由于其重量较轻,一枚“大力神”运载火箭可携带百枚“智能卵
石”进入预定轨道,这比发送重达数吨的庞大束流武器发射装置要经济得多。特别是
“智能卵石”的全自动装置,使其只要地面给它一个指令,就可见机行事,完成拦截
任务,不必依赖易遭攻击的指挥控制中心。
    这种“智能卵石”装有能探测数千公里外飞行目标的高分辨红外探测器,敌方导
弹一露出云层就会被发现,高功能计算机同时会指令启动小火箭发动机,引导“卵石
”高速冲向目标,并与之同归于尽。这种方案比原计划经济易行,技术上容易实现,
因此,美国计划于本世纪末部署10万枚“智能卵石”于太空不同轨道之上,代替原计
划中的激光、雷达网与电脑组成的作战管理综合网络。
    动能武器与束流武器相比,技术上相对比较成熟,遇到的困难较少,费用也较低,
这使美国政府改变了两者并重的政策,而是突出重点,侧重于动能武器的研制,并逐
年增加经费,使动能武器的研究与试验逐渐接近于实用。
    动能使飞鸟可以撞毁飞机,动能武器击落来袭导弹的日子也不会很远了。

--
                          文武之道,一张一驰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3.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22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