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razy (雪山), 信区: Green
标  题: 星球大战”计划(4)
发信站: 紫 丁 香 (Sun Mar 19 05:13:48 2000), 转信

“星战计划”计划向何处去
    美国耗资巨大的“星球大战”计划看上去令人眼花缭乱,似乎天衣无缝,难道“
星球大战”计划真的像美国人所吹嘘的那样万无一失、无懈可击吗?美国真的有必要
进行这项计划吗?
    对于“星球大战”计划,美国人一直非常乐观,在该计划提出之前,美国的“氢
弹之父”爱德华·泰勒就曾断言束流武器拦截导弹是可行的;“星球大战”提出之后,
里根总统的科学顾问乔治·基沃斯又宣布80年代末就可研制出攻击地球同步轨道上卫
星的激光武器;1984年3月,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德芬尔在《战略防御倡议》报告中说:
“我相信,当我们进入下一代时代时,我们巨大的财富,我们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性,
将使总统的理想变为现实。”而SDI计划局局长亚伯拉罕森信心最足,1984年5月他在
国会关于SDI计划的证词中十分肯定地说:“在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能把较成熟的
波束发生器的性能提高到武器性能的水平。”但事实证明,这些人的乐观根据是不足
的。
    以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激光专家布洛姆伯根和帕特尔为首的17人束流武器技术评
审小组在经过1年多的研究后,于1987年4月23日提交了一份报告,得出的结论竟然是
束流武器目前在关键部件上性能要提高几个数量级才有实用的可能,这将需要至少10
年以上的时间,也就是说在本世纪末部署束流武器已无可能。
    SDI计划共设计了 5大项目,其中4项是单项技术,只有最后一项是系统分析和作
战指挥及管理,而系统分析这项最为重要。因为星战计划包括 4个主要防御层次,每
个层次又将使用多种拦截武器攻击数以万计的真假目标。这种包含近百个子系统的大
系统,系统效能非常关键,即使单项技术达到了要求,全系统的总体性能和功能如何
是难以进行全面实验的,最后可行性、可靠性报告很难找到充分根据。
    而最让美国人头疼的是SDI系统的生存能力。天基部件长期位于可预测的轨道上,
体积又大,生存能力非常低,相比之下,比弹体、母舱和弹头要脆弱得多,容易被反
卫星武器、激光武器、太空雷等所摧毁。如果不能解决其生存问题,耗资巨大的 SDI
计划最后的结果只能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星战计划使用了大量的计算机,这又增加了一个非常难以克服的困难,就是软件
的错误率。目前最好的软件技术是在1000行程序中出现 3个错误,而短短几十分钟的
战斗计算机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整个SDI系统要连续进行1000万到1亿行无错误
的计算机程序运算才能保证防御的有效性。即使按1000万行程序,以千分之三的错误
率,就是要出现 3万个错误。而一两个关键性错误就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失灵。可见,
以目前的技术水平,星战计划距实战还十分遥远。
    除此之外,星战计划要部署到太空中的总物资量多达 9万吨,航天飞机至少需要
5000次的发射才能完成这一空前繁重的运输任务。以目前美国航天飞机每年平均发射
十几次至几十次的能力看,要100多年才能完成。
    世上没有突不破的防线,不要说星战计划一时难以实现,就是真的实现了,有矛
必有盾,几十年的时间内对手完全有可能研制出破解的武器系统,靠发明一两样新式
武器以取得一劳永逸的安全是不现实的。从全人类的角度来看,耗费地球有限的资源
和财富,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把人类互相残杀的战场摆到太空,这明智吗 ?上苍
如果有灵,会不会发出埋在人类心底的一句疑问:
    “星球大战”计划,你将向何处去?!
    寿终正寝
    各种难题的不断出现,巨大耗资对美国经济的压力,冷战结束和苏联的解体,使
“星球大战”计划继续进行下去的理由越来越少。1993年5月3日,美国国防部长阿斯
平宣布结束推行“星球大战”计划,放弃在空间部署反导武器,决定建立一个“对付
有限袭击的全球防护系统”(GPALS)。在防御任务上,变防御苏联大规模核弹头袭击
为防御数量有限的导弹的袭击;在防御目标上,变美国本土提供全面对导弹防御为对
导弹发射和指挥中心提供点状防御;在防御方式上,将以地面为基地而非以太空为基
地;在防御手段上,变以激光等定向能武器为主为以反弹道导弹为主;在防御时机上,
将由助推段拦截为主改为以空中和地面再入段拦截为主。
    GPALS 计划由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组成。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列
为第一阶段发展目标,旨在保护战场上的部队不受像海湾战争“飞毛腿”导弹那样的
袭击;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旨在保卫美国本土抵御一场有限的弹道导弹袭击。
    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主要由 3部分组成:一是“爱国者”—Ⅲ型导弹,包括新型导
弹、遥控发射装置、改进的通信和计算机/软件、改进型多功能雷达等,主要用于拦
截中高空目标;二是“宙斯盾”/“标准”导弹、“布洛克”—4A 系统,由配备了改
进型“标准”导弹的“宙斯盾”系统和经过改进的软件系统组成;三是战区高空区域
防御系统,它是美军战区导弹防御的外层拦截系统,由战区高空防御武器系统和陆基
监视雷达与火控雷达系统组成。整个系统可用 1架C—130飞机运输,便于远距离部署,
机动性能好,其设计拦截距离为200公里,拦截高度为150公里,具有摧毁大气层外目
标的能力。该系统1995年首次试验成功,预计2000年前后部署。
    在美国1997财年武器装备发展计划中,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
”,用于此项目的经费高达28亿美元。从1997财年起,该系统的发展将由技术准备阶
段转入部署准备,21世纪初正式部署使用。
    目前,美陆海空三军都在加紧建立和完善各自的导弹防御系统。美陆军把重点放
在战区导弹防御上,拟采用新型的“爱国者”导弹系统、增程拦截导弹以及战区高空
防御导弹。海军的计划包括部署在海上的“低层”导弹系统和“高层”导弹系统。空
军的计划是研制新型的机载导弹防御系统,能够在敌导弹升空时予以摧毁。美国国防
部除打算增加用于制造助推段截击导弹的经费外,还特别重视激光反导。据报道,在
五角大楼的支持下,近年来美空军正与加利福尼亚的罗克韦国际公司北美飞机制造厂、
西雅图波音公司军用飞机制造厂以及菲利浦实验室密切合作,加紧研制开发一种机载
化学激光反导弹武器系统。美国空军的设想是将大约45500公斤重的化学激光器安装
在波音—747飞机或B—52轰炸机上,在1~2万米的高空巡弋,当发现敌方导弹升空时,
即在其助推段,从数十公里至数百公里之外,以3~5秒的激光脉冲将其摧毁。美空军
计划用50亿美元,力争在1998年进行机载激光器的测试,到2006年生产3架装有机载
激光反导系统的飞机,2008年再增加4架供实战使用。
    此外,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NMD)也在积极进行研制。该系统由作战管理与
C3I系统、陆基拦截弹及陆基雷达组成。拦截弹的助推火箭重约700公斤,其动能杀伤
飞行器重约 7公斤。所用的大型相控阵雷达,外形结构与战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所用
的雷达相似。首批研制的两部此种雷达分别部署在大西洋的夸贾林岛和北达科他州的
大福克斯基地。预计该系统将在2004年投入运转。
    至此,“星球大战”计划寿终正寝。

--
                          文武之道,一张一驰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3.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34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