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ugemouse (爱谁是谁), 信区: Green
标  题: 美军“掠夺者”侦察机是怎样在伊拉克被击落的?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9月05日09:33:10 星期三), 站内信件


巴格达时间8月27日上午,美国一架侦察机从科威特起飞,溜进
伊拉克南部巴士拉市上空进行侦察活动。9时50分左右,这架侦察机
坠落在伊拉克南部的沙漠里。伊拉克声称这架飞机是被他们击落的。
  它是个“高科技家伙”
  被击落的这架美国海军无人侦察机名叫“掠夺者”,代号RQ-1B
。“掠夺者”是一种中空战术无人机,是“蚋蚊”750的加大型。
1994年1月7日,美国海军以3170万美元的先进概念技术验证合同,要
求有关方面在30个月内生产无人机并建立3个地面站。首批3架飞机和
一个地面站于同年10月交付。飞机于1994年7月初进行了首次试飞,
1996年6月底完成技术验证。1997年,该型机被授予军用代号———
RQ-1A。RQ-1B是美国1999年新开发的变型机。B型机增大了机身,采
用了Y型尾翼和涡桨发动机,进一步提高了起飞重量,增强了续航能
力。
  相对而言,“掠夺者”B型显得更“猛”,其升限达到15.6千米
,任务区续航时间为32小时;它也很“灵活”,通常采用常规轮式起
飞和软式着陆,紧急情况下也可用降落伞回收。“掠夺者”B型还是
一个地地道道的“高科技家伙”,身上装有合成孔径雷达、光电摄像
机、红外成像仪、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惯性复合导航系统等先进的高
科技设备。这个用各种高科技武装起来的家伙,单机“身价”高达
400万美元。包括A、B型在内,目前美军共装备有40架“掠夺者”。
  有了高科技“撑腰”,“掠夺者”自然也有了些不同凡响之处。
首先,它具有一定的隐形性。飞机采用圆弧形设计,机身使用了石墨
合成树脂,不但减轻了起飞重量,也令雷达回波大大减少。其次,它
具有出色的飞行性能。它的最大活动半径为3700千米,在目标上空可
以滞留24小时,因而能为战场指挥官提供长时间的实时信息。其三,
它具有良好的战场适应能力。它不需要特别铺设的跑道,只要有一段
长约700米的平坦地面就可以起飞。其四,它身上的侦察设备很先进
,有天球探测系统和合成孔径雷达两大法宝。天球探测系统就是飞机
头上那个圆圆的家伙,里面有电视光学摄影机和前视红外线侦测仪,
主要用于对点目标的观测。机上的雷达系统能透过烟雾和云彩辨别地
面上的建筑物。据称,它甚至能看清地面建筑物的门牌号码。其五,
它有强大的通信系统。能利用超高频卫星数据链路把“看到”的静止
画面传输到后方,真正给指挥官添了一双“千里眼”。尽管如此,美
军对“掠夺者”的表现仍不满意,还给它增加了攻击功能,使它由“
无人侦察机”变为“无人侦察/攻击机”,具有了独立反坦克能力,
真正成了战场上的“掠夺者”。
  它再次遭遇“黑色8月”
  为了炫耀,为了威慑,为了试验,美军一直喜欢把最新装备用到
紧要地区。因而早在1995年,美军就把“掠夺者”无人侦察机部署到
了阿尔巴尼亚,使之参加了在波黑的实战。不过,“掠夺者”在那里
可没有尝到甜头。1995年8月11日,“掠夺者”第一次被击落。3天后
,另一架“掠夺者”在发动机停车后因操作失误坠毁。
  1996年,美军把改进后的“掠夺者”无人侦察机部署到匈牙利,
用来支持北约在波斯尼亚的军事行动。1996年8月和9月以及1997年8
月,美军在波斯尼亚共损失了3架“掠夺者”。
  科索沃战争中,美军最先使用的无人侦察机实际上也是“掠夺者
”。数架“掠夺者”无人侦察机昼夜不停地在空中巡逻侦察,为美军
顺利完成任务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此期间,美军又损失了3架“掠夺
者”。
  今年3月,美国五角大楼又向巴尔干地区派出了3架地面控制的“
掠夺者”侦察机,增援北约维和部队。算起来,8月27日被伊拉克击
落的这架飞机应该是美军损失的第10架“掠夺者”。有意思的是,在
这10架中有5架是在8月份被击落或发生故障坠毁的,8月对于“掠夺
者”来说真可称为“黑色8月”。
  “掠夺者”无人侦察机之所以频频出事,是因为它自身有不少难
以克服的缺陷。比如,它的维护工作量大,操作复杂,地面与飞机的
通信、控制线路以及飞机向地面传送侦察数据的线路易受到电波的干
扰和地形的影响等等。此次“掠夺者”无人侦察机折翼伊拉克再次说
明,“高科技”兵器并非无往不胜。

--

                         故国虽大  好战必亡
                         天下虽安  忘战必危

我是一只大老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72.16.6.20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5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