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razy (雪山), 信区: Green
标  题: 古巴导弹危机纪实(4)
发信站: 紫 丁 香 (Sun Mar 19 02:02:44 2000), 转信


    摊牌:古巴导弹危机
    10月22日,肯尼迪作好准备,最后摊牌了。
    下午 7点整,肯尼迪在白宫他的书房里,向美国和全世界发表广播讲话,通告了
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事实。这次演说用西班牙语对古巴和拉丁美洲播放。
    在讲话中肯尼迪指责说:
    共产党人的导弹秘密、迅速、异乎寻常地部署在众所周知是和美国以及西半球国
家有着特别的、历史的联系的地区,既违反苏联的保证,又悍然无视美国和西半球的
政策。在苏联领土之外第一次突然地秘密地决定安装战略武器是故意的挑衅,是对现
状作不应有的改变。我国决不能接受现状的这种改变,如果我们今后还想要我们的朋
友或敌人相信我们的勇气、相信我们所承担的义务的话。”
    为此,肯尼迪认为美国必须立即采取下列步骤:对古巴实行“隔离”以阻止进攻
性武器运入古巴;增加对古巴一切行动的监视;从古巴发射的任何导弹将被认为是苏
联对美国的攻击,因而需要对苏联作出充分的报复性反应;加强美国在古巴境内关塔
纳摩海军基地的力量,命令其他一些部队随时作好准备;要求美洲国家组织和联合国
立即开会,讨论对西半球安全的威胁并采取必要的行动;呼吁赫鲁晓夫从古巴撤走这
些武器。
    23日,肯尼迪签署公告,从24日起对古巴实施海上“隔离”,拦截检查一切前往
古巴的船只。在实施“隔离”期间,美国在加勒比海海域部署了 180艘舰只,在佛罗
里达集结重兵,数百架战略空军的轰炸机携带核弹升空待命。在海外的军事基地以及
潜艇上的导弹也进入了戒备状态,并通过卫星追踪站密切监视古巴的一切军事活动。
    在危机之初,苏联也作出了强硬的反应。宣称对于美国“史无前例的侵略”和走
向“发动世界热核战争”的行为,“苏联将进行最强烈的回击”,苏联船只不会听从
美国海军的封锁,不会停航和接受检查。苏联还要求美国从世界各地拆除其军事基地,
要求安理会讨论制止美国破坏和平的问题。同时,苏联和华沙条约组织的武装力量,
包括战略火箭部队,取消了一切休假,进入戒备。一时之间,风云突变,世界临近了
核大战的边缘。
    尽管剑拔弩张,但双方都并不愿意真的触发美苏之间甚至是全世界范围的核大战。
美国留有余地,苏联更是色厉内荏。有一件事充分表现出了双方的这种共同态度。
    美国对古巴实施的海上“隔离”是于10月24日上午10时起正式开始的。一支由航
空母舰、巡洋舰、驱逐舰和潜艇组成的庞大舰队以及美国空军的部分力量所组成的封
锁主力,在封锁开始仅几分钟后就与苏联船只迎面相遇。这时,最前面的两艘苏联货
船——“加加林”号和“科米莱斯”号距离美军封锁线只有几海里之遥。就在这同时,
有一艘苏联潜艇插入到了两艘船之间的位置。美国按原计划本是先用一艘巡洋舰进行
拦截。但是,由于危险性增加,所以又加派了一艘航空母舰前去,而且由携带有反潜
艇设备的直升飞机给以空中支援。双方在海上形成对峙状态。
    尽管双方在表面上都摆出了咄咄逼人的态势,但是,肯尼迪仍然对与一艘苏联潜
艇直接交火表示出极大的忧虑,甚至要求美军为苏联就此将会在欧洲的反应,尤其是
重新封锁柏林作好准备。苏联对此则表现出了更大的克制,就在千钧一发的时候,两
艘苏联运输船,以及紧跟其后的其他20多艘船只都在海里停住不动,有的则掉头开走。
肯尼迪这才松了一口气。
    在此期间,有6艘苏联F级攻击型潜艇被迫浮出水面,其中一艘还受到了损伤。苏
联并未就此作出更强烈的反应。10月25日,一艘苏联油船“布加勒斯特”号和一艘东
德客轮“人民之友”号被美国准许不加检查就通过了隔离线,理由是它们不可能载运
导弹或其他类似的设备。27日,那位安德森空军少校所驾驶的 U-2侦察机在古巴上空
被苏联“萨姆”地空导弹所击落,可见当时古巴境内的地对空导弹已经投入使用。对
此,美国国内有人提出以武力回敬,但是,肯尼迪还是不主张立即采取武力,他担心
双方会把武力行动相继升级到“第四步”、“第五步”甚至“第六步”。当时他曾忧
心忡忡地说:“我怕那时已不能升到第六步,因为已经没有人去干了”。由此可见,
苏联并不想与美国在加勒比海地区交战,美国也一直严格地把封锁目标确定在进攻性
核武器和其他配套设备上,并不想越过这个界线,挑起更大的冲突。
    危机的一周:10月22日至28日
    由于掌握了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的确凿证据,有了“秘密危机阶段”的充分
准备,使美国在解决古巴危机过程中,在国际上取得了比较主动的地位。就在肯尼迪
发表演说的第二天,10月23日,美国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立场在受其控制的美洲国家
组织会议中得到了广泛支持。同一天,美国代表又从加拿大、几内亚和塞内加尔获得
保证,拒绝飞往古巴的苏联飞机在纽芬兰的甘德,几内亚的科纳克里或塞内加尔的达
喀尔降落,而这三个地方是苏联飞机飞往哈瓦那仅有的三处可以降落的航空基地。这
样一来,美国在解决古巴导弹问题上的有利态势就稳定下来。隔离、封锁作为既定的
政策得到顺利实行,以达到迫使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的战略目的。对此美国的态度坚
定不移。
    在美国持续不断的压力下,在危机的一周时间里,苏联的态度却发生了不小的变
化。就肯尼迪演说和美国对古巴进行封锁决定的最初反应是23日赫鲁晓夫致肯尼迪的
信和苏联政府声明,其中表示了强硬的立场,宣称对此“苏联将进行最强烈的回击。
”但是,在24日美国开始实施“隔离”后,苏联船只并未强行通过隔离线,而是在驶
近隔离区域后停止前进或改变航向。
    24日,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向美苏两国领导人发出同样内容的信件,提出了停止向
古巴运输军火3个星期,同时暂停封锁的建议。对此,一天之后赫鲁晓夫表示接受,
而肯尼迪则重申了其“答案在于撤走”苏联武器的立场,实际上拒绝了吴丹的建议。
因为美国人认为赫鲁晓夫此举意在拖延时间,使苏联技术人员能够高速度赶筑导弹基
地以便早日应用。根据美国人的估计,到26日上午,已经有两个中近程弹道导弹基地
可以使用,其余几个基地也指日可以完成。由此,赫鲁晓夫看到了美国在古巴导弹危
机中所持的决不后退的决心,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拖延战术未能发挥作用。在这种情
况下,他开始为撤出在古巴的导弹同美国讨价还价。在几天之内白宫和克里姆林宫之
间交换了近20篇首脑级声明和通信。在25日至27日 3天时间里,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
间措词严厉的书信往来竟达5封之多,对抗到了最紧张、也是最微妙的阶段。
    10月26日,赫鲁晓夫亲自致信肯尼迪,在信中,他承认了苏联导弹在古巴的存在,
但仍把它们说成是纯粹防御性的。此后,他又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美国作出保证,
不会入侵古巴,也不允许别人入侵,并撤回舰队,不再搞隔离,那么苏联将从古巴撤
走导弹。赫鲁晓夫在信中请肯尼迪不要拉紧已经打上了战争之结的绳子,而应设法解
开这个结。他同时指出苏联“是准备这样做的”。看到这封信,肯尼迪和他的“执委
会”松了一口气。
    但是,就在美国政府还没有对赫鲁晓夫26日信件作出答复的时候,时隔 1天,也
就是10月27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又收到了赫鲁晓夫的来信,信里表示
出与前一天不同的立场,实质上是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要价,谋求实现一种交换,即除
了重新提出前述要求外,还要求美国从土耳其撤走导弹基地。提出美苏有同等的权利
要求保障自己的安全。信中说:
    “我的这一建议是:我们同意从古巴撤走那些您称为进攻性的武器。我们同意这
样做并同意在联合国宣布这一承诺。您的代表则必须发表一个声明,大意是就美国而
言,考虑到苏联的忧虑和关心,将从土耳其撤出类似的武器。我们可就双方何时将其
付诸实施达成一项协议”。
    这封信反映出克里姆林宫内部就当时局势存在不同的意见,也使美国对于苏联的
意图更加捉摸不透。局势又显得复杂化了。但是,肯尼迪还是立即拒绝了这种交换方
法。他没有答复这封信,而是由白宫发表了一份声明,指出土耳其与古巴危机毫不相
干。
    就在27日这一天,同时还发生了几个重要事件。其一是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侦察
联队的一架U2飞机从阿拉斯加的艾尔森空军基地起飞,在执行一次“例行的空中取
样任务”过程中“迷航”,飞进了苏联远东的楚科奇半岛上空。苏联米格飞机紧急起
飞拦截,接到呼救信号的驻阿拉斯加美国空军战斗机紧急升空,直飞白令海峡,试图
与U2飞机汇合。这使美国领导人,尤其是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大惊失色。最后,这
架飞机飞出苏联领空,双方没有发生接触。对此,赫鲁晓夫致信肯尼迪表示抗议。
    同日,苏联进行了一次核武器试验。
    还是在这一天,美国的U2飞机再一次飞临古巴上空时,卡斯特罗下令发射苏制
“萨姆”导弹,将飞机击落,驾驶员丧生。
    美国政府事先曾拟定过一项方针,即如果美国飞越古巴上空的飞机受到攻击,美
军将对古巴的防空导弹基地进行适当的报复性轰炸。当时,在全世界所有的美国核部
队和常规部队都已经奉命准备随时行动,一支庞大的入侵部队也聚集在佛罗里达。而
据美国官方普遍估计,在古巴的几个发射场也已处于发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对古
巴导弹发射场的任何直接空袭都可能造成美国城市上空的热核爆炸。肯尼迪后来回忆
说:“那个星期六,我们这个小组都坐在内阁会议桌周围,不断地开会,觉得核战争
在那天比在核时代的任何时候都更加逼近。”因此,这一天又被美国人称之为“黑色
的星期六”。
    正当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会议激烈辩论应采取什么对策以摆脱危机并且为此一筹
莫展的时候,执委会成员,总统的弟弟,当时的财政部长罗伯特·肯尼迪灵机一动,
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说,为什么不可以不理睬赫鲁晓夫的第二封信而只回答第一封
信呢?为什么不可以把星期六抛开而只集中在星期五上面呢?总统对其弟的想法很感兴
趣,随即在当天向赫鲁晓夫发出了接受他26日“提议”的一封重要信件。复信表示同
意苏联在联合国监督下撤走在古巴的导弹,美国取消封锁并保证不入侵古巴。他还要
求苏联不要将此同其他问题联系起来从而拖延问题的解决,希望“迅速达成协议”。
同时在私下,肯尼迪还软硬兼施,于当晚派其弟前往苏联使馆。罗伯特向苏联驻美大
使多勃雷宁交底说:总统早就想从土耳其和意大利撤走这些导弹。并许诺危机一结束
即拆除导弹。不过他还同时表示,此项承诺不能公开,不能作为“交易”的一部分。
“美国不能在威胁和压力下作出撤走土耳其导弹的决定”。同时他还强调由于击落了
U2飞机,总统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苏联不尽快作出响应,后果很难设想。因
为在美国进一步采取必要的行动之前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要么是苏联同意撤除
他们的导弹,要么是美国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苏联必须在第二天给出回答。
    对于美国的这种表示,苏联立即作了妥协。因为赫鲁晓夫认识到,长期容忍无法
打破而又日益加强的封锁不利于苏联,封锁拖得越久,苏联的损失就越大。同时,他
也已通过情报部门获悉,如果第二天不给美国答复,美军就会在29或30日轰炸苏联的
导弹设备和古巴的军事目标,然后入侵该岛。再拖下去就意味着死亡。
    为了争取时间,第二天,10月28日,苏联电台在没有来得及校阅的情况下就公开
广播了赫鲁晓夫的复信。信中说,苏联已停止在古巴的导弹施工,已下令撤除这些武
器并包装运回苏联;由于美国保证不入侵古巴,苏联向古巴提供这类援助的动机就不
存在了;苏联同意让联合国代表前往核实拆除工作,等等。信中没有再提以撤出美国
在土耳其的导弹为对等条件。随着这封信的播出,古巴导弹危机最严重和最危险的时
期结束了。
    随即,肯尼迪发表声明,欢迎赫鲁晓夫作出了“有政治家风度的决定”,并说这
是“对和平作出了重要而积极的贡献”。此后,美国除要求苏联撤走已经部署在古巴
的导弹和导弹发射架之外,还提出苏联必须撤走其伊尔28型轰炸机。
    11月20日,苏联不顾古巴反对,同意在30天内全部撤走在古巴的导弹、飞机及其
他军用设施,随之,美国宣布终止对古巴的海上隔离措施,双方的武装力量先后解除
戒备状态,危机终于结束。

--
                          文武之道,一张一驰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3.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80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