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ave (百年孤独), 信区: Green
标  题: (ZZ)金门登陆战再反思(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Jun 12 10:25:50 2003)


十二 
25日整个白天,肖锋都沉浸在极度的焦急和不安中,由于第一梯队的船一只也没有回来 

,彻底打乱了预定的计划。第二梯队无法起渡增援,只能在岸边焦急地等待着。肖锋向 

10兵团部紧急求援,希望兵团部能从厦门派一些船来,但10兵团也没有什么办法,好不 

容易找到了6条比较大的机帆船,结果由于船工不愿参战而有意破坏,只有一条可以使用 

。而参战部队自己能搜集的船不过几艘,仅能运送数百人。 
面对这样的情况,28军指挥所有人建议与增援的人数太少,其这样杯水车薪似的增援, 

不如用现有的船到金门把登岛部队尽量多接回来一些,肖锋不敢决断,于是于当晚19时 

30分给叶飞打电话请示,叶飞则答复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增援。肖锋没有再争辩,随即 

指示82师待兵团派的船到后立即派246团增援。 
82师师长钟贤文整天在海边观战,看到这种严峻的情况,又急又恼,一病不起,躺倒在 

大嶝岛的指挥部。鉴于这种情况,82师决定派已经内定担任副师长的246团团长孙云秀率 

兵增援,肖锋授命孙云秀统一指挥登岛部队作战。孙云秀知道此去前途危险,当仍然义 

无反顾地率领246团1营2连、团迫击炮连1排和2一部以及从全团抽调的30多名战斗骨干, 

共300多人,乘坐竭尽全力才搜集到的3艘船?1时从大嶝岛出发,避开了国军海空军 
的搜寻,于26日凌晨3时在古宁头登陆,不久87师259团3营代理营长梅鹤年率领二百多名 

战斗骨干也登上了金门岛。坚守在岛上的解放军见援兵赶到,士气大振,然而看到援兵 

这么少,心情又不禁沉重起来,许多人都明白形势依然严峻。251团和253团的领导与孙 

云秀会合后,向肖锋报告,表示服从孙云秀的指挥,誓与敌人血战到底。 
孙云秀和251团、253团领导商讨了一阵后即指挥增援上岛的246团300多人向国军阵地发 

起了攻击,攻势一时非常凶猛,连续夺回了多个白天失守的阵地,但随即遭到国军猛烈 

的反扑,被迫转入防御。 
拂晓之后,休息一夜的国军重新开始了攻击,攻击重点仍然是林厝。同时以19军14师4l 

团大部和201师残部趁海水退潮,从湖下涉水到古宁头西南角,向南山进攻,与林厝方向 

的工事对古宁头形成夹击之势。 
固守林厝的解放军凭借村中坚固的石质建筑死战不退,进攻的国军虽然伤亡惨重,但仍 

然猛攻不止,终于于晨9时从南端攻进林厝,同解放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而守卫南山的 

解放军寡不敌众,被迫于10时放弃南山,退守北山。这样,国军的钳形攻势均取得重大 

进展,解放军已经没有了攻击的力量,只能以顽强的坚守不断杀伤国军,让国军付出更 

多血的代价。 
就在此时,姗姗来迟的12兵团司令官胡琏终于登场了。胡琏于10月24日夜胡琏和罗卓英 

在台湾基隆登上运粮船“民裕”轮向金门进发,25日黄昏时分赶到了金门料罗湾外海, 

此时金门岛上已经厮杀了一天,胜负尚未见分晓。此时正值退潮,胡琏并不急于登陆, 

而是决定在船上过夜。然后用无线电向高魁元、刘云瀚了解战况,而后指示二人一要密 

切监控解放军的后续船队,二要调整部署,以有生力量替换疲惫之师实施攻击。 
上午9时胡琏终于登上了金门岛,上岸后没有急于会晤在岛上的汤恩伯和李良荣,而是立 

即赴太武山十八军指挥所,接过了战场指挥权,然后分别各师、团长通电话,了解情况 

。10时30分,胡琏赶到132高地,亲自指挥对古宁头最后的攻击。战至11时30分,国军在 

付出重大代价后终于占领了林厝,主力继续向古宁头进攻,一部开始清剿解放军零星人 

员。 
上午11时,心情沉重的10兵团政治部主任刘培善主任由厦门赶到了莲河的28军指挥所与 

肖锋、李曼村会合。见面后三人面面相觑,半天说不出话。刘培善此时也束手无策,只 

好打电话命令85师师长朱云谦过海到古宁头指挥战斗,但他冷静下来后考虑到此时败局 

已定,又于下午取消了命令。 
午后,肖锋和李曼村联名致电金门岛上各团指挥员,表扬了登岛部队的英勇战斗精神, 

承认自己指挥错误,希望余部尽量想办法回归大陆。 
整个下午国军步步紧逼,解放军步步后撤,逐步被国军压缩岛了古宁头半岛的末端。13 

时30分,国军攻占北山,15时许,253团的步话机发出了最后一份报告,登岛部队和后方 

完全失去了联系。到26日傍晚,金门岛西北部海岸大部分被国军夺回,解放军只据守着 

古宁头的零星地区。当夜22时,解放军各团领导率领剩余人员,利用夜暗,分批由古宁 

头突围向东转移,目标是进入金门东部的山区打游击。一些来不及转移的解放军则仍在 

古宁头半岛各处坚持战斗。 
26日深夜,259团派l营教导员李风池和2连长冷广银乘小汽船去金门接运部分干部和伤员 

,他们的船顺到达了古宁头,但由于争抢上船的人太多而搁浅,随即被攻到海边的国军 

俘虏。 
27日天亮后,解放军载古宁头地区已经没有了有组织的抵抗,但分散在各处的解放军仍 

在进行积极的抵抗,整个白天零星的枪声此起彼伏,国军不得不一个一个的清剿。直到 

28日,金门岛上抵抗的枪声终于消失了。 
金门之战终于落幕了。 
十三 
从10月25日凌晨到27日,经过近三天的激战,解放军登陆金门隶属于2个师5个团的8736 

人、350名民夫以及约700名船工全军覆没,其中阵亡2000余人,被俘7341人。 
13名团职干部中阵亡3人、自尽1人、被俘7人、失踪1人,37名营职干部中阵亡7人、自尽 

2人、被俘6人、失踪2人。 
    244团团长兼政委邢永生负伤被俘后被押送到台湾嘉义陆军医院,11月间因叛徒告密 

,暴露了团长身份后被暗害;参谋长朱斐然重伤被俘被押送到台湾后因伤势过重而死亡 

;政治处主任孙树亮被俘后被关进台北内湖集中营,后被遣返回大陆。 
246团团长孙云秀于28日上午被包围,交战后拔枪自尽;副团长兼参谋长刘汉斌登陆作战 

时阵亡。 
251团团长刘天祥于28日被包围,重伤被俘到台湾后绝食而亡;政委田志春被俘后被关进 

台北内湖集中营,于1950年初被暗害;副团长马绍堂也被关进台北内湖集中营,后被遣 

返回大陆;参谋长郝越三27日夜到海边找船时牺牲。 
253团团长徐博潜入北太武山区,在山洞中隐藏近三个月,1950年1月被俘后关到台北内 

湖集中营,不久被暗害;政委陈利华失踪,据说被俘后身份没有暴露,化名陈开中被补 

入国军,后升至国防部保密局上校,1981年试图通过香港与大陆情报机关取得联系时被 

告发,而后被杀;参谋长王剑秋负伤被俘,先关在台北内湖集中营,后下落不明。 
被俘的解放军中少部分经短期政训后被补入金门国军各部队,其余被分两批船运台湾, 

有少数人在途中跳海自尽,最后有4889人到达台湾,集中关押在台北内湖集中营,在战 

俘营中又有部分人因为受伤、营养不良和迫害而死亡。1950年7月、10月和11月,约600 

名年龄较大、受过伤的党员干部和一些坚决要求返回大陆的战士被分三批遣返回大陆, 

剩余人员基本都被补入了国军。 
返回大陆的战俘简单休养、审查后,战士复员回原籍,连以上干部集中在南京、杭州和 

福州由南京军区组织学习审查,而后几乎全被开除党籍、军籍,其中大部分人被判处2至 

15年不等的有期徒刑。服刑期满后发回原籍务农。 
金门被俘归来人员多是在战斗中失去抵抗能力而被俘,在战俘营内大多表现的很坚决, 

对他们给予如此粗暴的处理是非常不公正的,使得他们蒙冤近40年之久。经过多方奔走 

和争取,1983年9月15日,中共中央下发了《中办发字(1983)74号文》,对金门被俘归 

来人员进行复查处理,要求根据复查结果恢复党籍、团籍和军籍,改为复员军人,补发 

复员费,营级以上干部还享受了离休待遇。被判过刑的也大都撤消了原判,或改为免于 

刑事处分,恢复了党籍、军籍。 
国军虽然取得了全歼解放军3个多团的胜利,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军的官方说法一 

直称自己阵亡1269人,受伤1968人。但胡琏在1976年出版的《金门忆旧》一书透露,19 

53年初,金门守军为金门、大二担、南日岛三次战斗阵亡以及病死人员建造公墓,共收 

葬4500余具骸骨,而大二担、南日岛的战斗规模都很小,以此推算,金门国军阵亡当在 

3000人以上。 
而2001年,原12兵团参战人员在回顾金门之战时称,12兵团的18、19军在金门之战中阵 

亡2546人,负伤3553人,合计损失6099人,其中118师阵亡598人,负伤2339人。 
综合这些数据,基本可以判定在国军此战中阵亡3000人以上,负伤应在5000人左右,合 

计损失约9000人,与解放军基本持平。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解放军无论是单兵素质 

、作战经验还是战斗意志、战术使用上均优于国军,因此能在战役指挥错误、战场形式 

极其不利的情况下给予国军重大的杀伤。 
十四 
解放军在金门登陆战中的失利是否是可以避免的呢?许多人对此提出了各种假设,我以 

为就当时的情况而言,解放军在金门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1949年下半年的解放军正在全国对国军展开战略追击,国军的主力和骨干在三大战役中 

损失殆尽,剩余的部队不是有如惊弓之鸟的残兵败将就是仓促组建、未经一战的新军, 

因而解放军的战略追击是一帆风顺。就10兵团而言,从1949年7月初入闽到9月末进逼金 

、厦,所到之处国军几乎是望风披靡,真有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因而10兵团从上到下, 

几乎全都处于一种亢奋之中,迫切希望迅速攻占金、厦地区,尽早结束战争。如果说普 

通士兵有这种情绪是一种积极求战、士气旺盛的表现,那么各级指挥员尤其是高级指挥 

员的这种情绪则是十分危险的,不客气地说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入闽作战的一帆风顺 

使得解放军各级指挥员的思维不知不觉中变的僵化,陷入一种思维定式之中,认为此时 

解放军无论是数量、素质、武器、士气均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国军根本不是对手,一旦 

与解放军的大队人马交手,国军指挥官只想避战逃跑。大练、平潭、大嶝、厦门诸岛的 

登陆战从表面上看又在不断验证这种想法的正确性,解放军各级指挥员由此对于登陆战 

作战得出的结论是——只要解放军大部队登陆成功就意味这整个战斗的胜利,因为守岛 

国军在解放军登陆后必然会惊惶失措,为了保存实力一定忙着撤退,解放军想全歼国军 

比较困难,但占领岛屿则是必然的结果。 
在整个金门之战中,这种思想始终支配着10兵团的领导叶飞、刘培善的头脑,因而他们 

急于进行城市接管工作而疏忽了战役指挥职责,既没有仔细研究敌情变化,始终认为金 

门守军只有12000人;也没有慎重听取意见,权衡利弊,无论是28军指挥员强调的困难还 

是12兵团增援金门的情报对他们都没有多少影响,更没有去设想一旦形势变化可能面临 

的各种情况。想当然的认为船只虽少但也可以运送3个团8000多人,相当于守军的三分之 

二了,以解放军地战斗力当然不会有什么问题,解放军还有足够地兵力来增援;而一旦 

解放军登陆,以胡琏的狡猾和果断,他才不会来趟这滩混水呢,恐怕要做的就是不顾一 

切地撤往台湾;就算国军援兵到达,解放军也有数量足够多的援兵,解放军的援兵一到 

,国军当然抵挡不住,结果仍然是一样的。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他们轻率地决定尽早发 

起攻击,而当战事已经明显不利时,仍然决定进行添油式的增兵,一厢情愿的以为只要 

援兵登陆就会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结果这种错误的决策最终造成了解放军 

的惨败。 
而28军的领导认识到了在敌情不明、船只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发起攻击有一定危险性,也 

几次向兵团领导反映了情况,希望能够待情报确实、船只充足的情况下再发动攻金之战 

。但在兵团领导决心不变的情况下,可能是由于敌情不明、找船困难和领导压力这几方 

面因素的作用,使得他们的心理处于一种极度的不安和焦躁中,难以冷静、理智的判断 

情况和作出决策了。 
肖锋早在10月14日通过审问俘虏就判断12兵团可能已经到达金门,在兵团情报不明的情 

况下,他并没有组织负有战术侦察任务的军侦察营和情报部门进一步核实这一重要情况 

,28军的侦察营是一支经验丰富的队伍,但在整个金门之战的准备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应 

有的作用,本来可以进行的渡海侦察和捕俘行动也没有实施,这不能不说是战役准备中 

的一大失误。 
在24日上午的作战会议上,肖锋判断可能12兵团可能会与解放军同时登陆,将可能付出 

四、五千人的代价,但仍按照国军没有增援的情况来实施作战,说明肖锋也存在着轻敌 

和侥幸心理,没有设想如果战局不利该如何处理。 
在战役计划中第一梯队为3个团,第二梯队为2个团,由82师首长统一指挥,说明是以第 

一梯队为重点,然而在发布命令时却没有明令82师首长随第一梯队过海,而且在战前也 

没有就战场指挥问题组织82师首长与第一梯队各团首长进行沟通,这个疏漏说明肖锋并 

没有重视登岛部队的统一指挥问题。而更为致命的是各级领导都感觉船只不足,而船只 

关系着战役的胜负,却只是片面强调找船以增加数量,却没有下力气去抓好对现有船只 

的组织、管理工作。本来如果调度得当,第一梯队的船只至少有一半以上可以返回,有 

了一定数量的船则无论是增援还是撤退都能进行,结局也许不至于这么惨。但由于没有 

仔细研究天气、潮汐情况和航渡、登陆的细节问题,使得船只全部搁浅,最终导致全军 

覆没。 
82师首长没有随第一梯队过海应该说是一个错误,但这个错误造成的影响并不大。一来 

由于敌众我寡,这一仗是必败无疑,有无统一指挥并不能改变这个结果,而且肖锋也临 

时指定了251团团长刘天祥来统一指挥,从实际情况看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二来从实际 

情况看,解放军的渡船在航行和登陆过程中很分散,因而在深夜登陆的各部队建制混乱 

,各团首长身边不过几十人而已,战斗了一天后251团和253团的领导才会合,可见统一 

指挥其实难以实施;三来整个战斗过程中肖锋一直用步话机和各团长保持着联系,其实 

是履行了统一指挥。但82师首长还是比较成问题,他们理应随第一梯队过海,也做了过 

海的准备,但因为邢永生来要船就轻易放弃了自己的职责,仅仅是觉得先过后过无所谓 

吗?而在25日傍晚28军决定派少量部队增援时,白天在指挥部观察了一天战况没什么事 

的师长却在这个时候因为急怒攻心病倒了,实在是有些巧合。有人会议说82师师部有人 

在接到增援命令后说“增援有什么用,他们把那么多人都送进虎口里去了,还要把我们 

也送进去吗?”似有所指。 
对于解放军不用一个建制完整的师以不同建制的3各团投入战斗,很多人都感到不解。从 

当时情况看28军指挥82师3个团、84师一个团、29军85师一个团参战,各部队均积极要求 

参战,生怕自己被拉下,28军既是登陆的主力又是战斗负责单位,28军领导做此安排也 

许是一种平衡各方面情绪的手段,而且当时通行的做法是各单位战场缴获的武器装备就 

归该单位所有,因此让每个师都先上去一个团,也有利于战后战利品的分配公平,有一 

种本位主义在作怪。而从作战需求方面来说,244、251、253三个团都是各师的主力团, 

战斗力最强,加入作为突击队的第一梯队效果更好些。 
十五 
叶飞在他的回忆录认为登陆部队没有巩固滩头阵地就向纵深发展是一个错误,但我以为 

不然。从战斗的实际情况来看,正是由于登陆部队没有拘泥于巩固滩头再向纵深发展的 

教条才得以坚持更长的时间,部队乘一线守敌溃败之机乘胜追击,夺占了湖尾乡、观音 

亭山、安岐、林厝等要点,最大程度拓展了防御纵深,为逐步抗击国军的反击创造了条 

件,尤其是253团夺占林厝更是关键,正是由于及早占领了林厝这个进出古宁头半岛的唯 

一通道并坚守之,才使得25日国军无法进入古宁头半岛,244、251团的残部得以撤到古 

宁头,而增援部队也正是在古宁头登陆的。如果253团待滩头巩固后再向纵深发展,给国 

军以防御的时间恐怕就失去了夺取林厝的最佳时机(林厝的建筑多为石制,十分坚固, 

国军为了夺取它付出了沉重代价),其后的战局恐怕更艰难。而林厝失守后古宁头的解 

放军就已无险可守了,很快被彻底击溃了。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如果当时解放军有运载6个团的船只就可以取得胜利,但我以为即使6 

个团同时登陆也很难取胜。当时金门国军兵力已达4万余人,而解放军6个团不超过2万人 

。解放军的预备队31军92师3个团不过万余人,加起来能投入战场的不过30000余人,而 

国军还可以投入在海上待命的19军4个团万余人,总兵力可达5万余人。而从国军的战前 

部署和战役指挥来看,解放军如果仍主攻中西部的话,在突破国军的海岸防御后很快就 

会在中部、西部面临国军各4个团共8个团的反扑。而金门岛总面积不过124平方公里,实 

际战场不过30余平方公里,地势狭窄且多平地、丘陵,在如此狭窄的地段双方投入的兵 

力将达3万人,解放军善于机动作战的优势无从发挥,只能与国军展开硬碰硬的攻防战。 

由于解放军炮兵较少且火炮射程限制,无法给予登陆部队以有力的火力支援,登陆部队 

只能以携带的迫击炮进行炮火掩护,主要依靠轻武器与国军作战,虽然解放军在人员素 

质、作战经验上享有一定的优势,但这种优势在这种狭窄的战场上足以被国军的数量优 

势所抵消。 
而如果解放军从东、中、西三路进攻,虽然这样可以造成 更大的声势,震撼守军的心理 

,但这样兵力必然要分散,突击力量将被迫削弱,除非国军像厦门、大嶝那样不战自溃 

,否则仍然难以尽快取胜。而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对手犯错误上的危险性自然不言而喻 

了。一旦战局陷于僵持,解放军只能采取“添油”式的增兵,由于解放军兵力不足,航 

运能力差,最后恐怕仍然难以取胜。 
其实,金门之战一周后发生的登步岛之战仿佛就是金门之战的翻版。11月3日夜,解放军 

7兵团21军61师以9个连进攻浙江舟山群岛中的登步岛,其中7个半连1000余人顺利登陆, 

一夜之间歼灭了守军中的8个连,占领了全岛的四分之三,但第二天上午国军12兵团67军 

(又是12兵团)4个团的援兵登陆了,随即发动反攻。当日夜间解放军又增援了7个连上 

岛,于5日与国军激战了一白天,但由于兵力不足,短期内难以大规模增援,不得不于5 

日夜将剩余的登陆部队1000余人撤回。登步岛之战,解放军损失1490人,毙、伤、俘32 

00人,但最终没有实现攻占登步岛的预定目标。 
所以解放军以5个团分两批进攻金门的计划没有丝毫胜机,即使第一梯队的船只没有搁浅 

,而是全部返回,即使在整个战役中船只损毁的很少,一直能为解放军所用,其结局也 

一样。在我看来,解放军在金门之战的最佳结局也就是如登步岛一样——付出一定代价 

给金门国军大量杀伤后全身而退。因为解放军当时既没有攻占金门的力量,也没有攻占 

金门的机会。对解放军而言,当时最好的选择就是放弃攻金作战,待集结了30000人的部 

队和一次能运送这些部队的船只后再行攻击方能获胜。 
十六 
国军在此战中之所以能够获胜,首先是由于蒋介石、陈诚对金门给予了高度重视,及时 

调12兵团18、19军增援金门,正是由于12兵团的到来极大的增强了金门的防卫力量,最 

终得以挫败解放军的攻势并全歼之。 
就战役指挥而言,22兵团司令李良荣的作战部署比较合理,虽然在水际滩头击破解放军 

的计划由于201师的无能而没有实现,但布置合理的作为预备队的18、19军部队及时投入 

战斗,遏制了解放军的攻势,并迅速转入反攻。而且对于解放军发起攻击的时间判断准 

确,提前进行了演习,可谓料敌先机。 
18军军长高魁元及时判明了东部没有战事,得以增加兵力于主攻方向,同时以正面强攻 

结合迂回战术攻击244团侧背,较快地歼灭了244团主力。发现海边解放军的渡船搁浅后 

,高魁元又马上下令加以摧毁和焚烧,以防为解放军再次使用,其反应堪称机敏。 
19军军长刘云翰和25军军长沈向奎表现也不错,身先士卒赶往前线而险遭不测,在国军 

将领中并不多见,而攻击古宁头时派兵涉水攻击南山迂回古宁头侧后,效果也非常明显 

。 
而国军的坦克在此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于解放军缺少反坦克的武器和方法,使得 

国军的轻型坦克充分发挥了活动炮台的作用,在拔除解放军的火力点和掩护国军进攻方 

面效果明显,给解放军以巨大杀伤。 
而就国军中下级官兵而言,201师表现极差,有防御工事的依托,有半渡而击的时机,却 

几乎是一触即溃,实在是失败。而12兵团的表现则比较出色,虽然部队重新组建不久, 

训练水平和作战经验都不高,但部队的攻击精神和攻击能力还是不错的,虽然靠人数众 

多取胜,但能打出这样的水平也颇不容易了。而中下级军官的冲锋在前,因而伤亡惨重 

则更见这支部队的管理在国军中确有独到之处。 
最后来谈谈以金门一举成名的胡琏,从金门之战的实际情况来看,胡琏发挥的指挥作用 

并不大。他迟至26日上午10时才正式接过指挥权,而此时解放军伤亡近半,后援已绝, 

可以说是败局已定了,他此时开始指挥颇有些摘桃子的味道。就其25日黄昏到达金门, 

明知战事激烈而迟迟不愿登陆的表现来看,恐怕当时他也觉得胜负尚未可知,不敢轻易 

涉险,这也颇符合他那“狐狸”般的性格。而且从他开始指挥后的表现来看,也没有什 

么值得称道的地方,不过是例行公事而已。但金门之战后国民党开动宣传机器打死宣扬 

古宁头大捷,胡琏逐渐被包装成了古宁头大捷的功臣,到现在很多人都认为金门之战始 

终是胡琏指挥的,是胡琏的得意之做,更有甚者把胡琏吹捧成国军中第一名将,不得不 

说是一场误会了。 
我对胡琏不大感冒,原因在于胡琏虽然没打过什么败仗,但似乎也没有打过多少漂亮的 

胜仗,他的胜利多是靠防御得来的,似乎没有多少积极进攻的成功范例。而且胡琏的人 

品也不怎么样,当年没当上12兵团司令而一走了之,置国家、军队于不顾,气量实在不 

怎么样。双堆集突围时独自逃命,对部下连个招呼也不打,更别说组织突围了,其义气 

恐怕要大打折扣了,而后来被俘的黄维的家属找上门来要求接济生活,胡琏竟然恶语伤 

人,则让我颇为厌恶此人了,如此则连做人的良心都没有了。直到后来读到胡琏写的文 

章,对他的观感才有所好转,胡琏在谈到金门之战时说自己几十年不愿谈古宁头大捷, 

原因是“吾辈中华民国军人,失去中国大陆耻辱殊甚,金门小胜何足道哉。”能对自己 

的成绩做这样的反思,在国军将领中也算是出类拔萃的了。 
后记 
金门之战的具体战斗细节零散见于参战人员的回忆之中,有很多方面不同人的回忆不尽 

相同,需要加以仔细的研究和判别,我不得不反复查找、阅读、比较各种资料,历时1个 

多月。这是一项非常劳神的工作,我经常被搞的晕头转向、身心疲惫。一个一场时间仅 

3天、战场不过几十平方公里的战斗就需要付出这么大的精力,而要研究更大的课题,其 

投入的精力、耗费的精神可想而知。以前读到司马光为编纂《资治通鉴》而耗尽精力, 

并未有什么感觉,此番经历让我切身体会了一下那些历史研究者们严谨求学的痛苦,由 

此对他们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由于工作较忙,最主要还是自己的偷懒,导致这篇文章的后半部分是在仓促之中赶出来 

的,很多想写的东西没有时间展开来写,尤其是金门之战的具体战役过程只写了一个大 

概,而且很多地方采用了一家之言,没有来得及综合其他资料作出自己的判断,整个战 

斗的脉络叙述的也不是很清晰,我自己对此很不满意,日后一定加以修改、完善,到时 

再请大家批评、指正。 
目前国内公开的有关解放军的败仗资料非常有限,而军队内部的研究在这些方面也存在 

着诸多禁区,我认识的一位前辈在国防大学教了半辈子党史,与我谈起这些话题时忿忿 

不平,慨然叹到,我们把国民党800万军队都消灭了,还怕在这些小问题上被人家耻笑吗 

? 
这两年刘统先生所著的东北、华东解放战争纪实让我看到了希望,希望我们的军史学者 

能够完整、全面、真实、客观地把我军的历史展现在我们这些军事历史爱好者的面前, 

因为只有强者才不会讳言自己的缺点,也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 


--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45.20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1.92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