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ugemouse (我心飞扬), 信区: Green
标 题: 赵无眠:如果日本战胜了中国(二)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1月07日22:35:34 星期二), 站内信件
难以独立打赢的一场战争
如果不是以结果,而以双方被俘、死伤的数字作为衡量战争胜负的依据,岂不
是可以这样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没有胜利,中国应该算是战败国,而日本是战胜国?
这显然是荒谬的。中国抗战中死伤的巨大数字,无法做具体统计,一般认为当数以
千万计,其中绝大多数是平民。直接死于战场的军人,达一三二万四千多人。中国
军队被俘或投降的数字也很大,仅被改编为伪军的就有几十万人。经济损失更极为
惊人,三千万人丧失家园,战前战后物价相差一千八百倍(重庆二千六百一十三倍,
昆明六千八百九十四倍)。为战争花费的巨额款项,已经大大超过了中国人民的纳
税能力。
谁都知道,中国是惨胜。中国只是理论上和道义上,赢了这场战争。日本是向
盟军投降,而中国仅为盟国阵营中的一员,耗时最久,代价最大,伤亡也最惨重。
如果没有盟国的参战,中国要赢得这场战争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无妨这样讲,如
果不是日本主动攻击同盟国而引发太平洋战争的话,中国连这样的惨胜都会觉得奢
侈。有人把中国的抗战,形容为一个羽量级对重量级的拳击大战。这位羽量级拳手,
被那个重量级的家伙连续打击了八年甚至更久之后,极度痛楚、疲惫地倒在绳栏上,
忽然裁判一声口哨,将他的一只胳膊高高地举起,宣布是他「赢了」!情况就是这
样。
日本投降后的第三天,在山西的八路军企图令驻沁县日军放下武器,遭到拒绝,
于是发生恶战。日军仅一个大队(营级建制)守城,而八路军出动一万馀人攻打,以
死亡一千多人的代价仍未能拿下该城。沁县日军击退了八路军,转眼将地盘、武器
交给了阎锡山的国军,八路军却又轻而易举地从国军手里夺了过来。侵华日军总司
令冈村宁次晚年尝撰写回忆录,承认八路军是他在中国作战时遇到的最有战斗力的
一支军队。后来的国共内战也证明,由八路军为主组成的人民解放军,能够势如破
竹地击败数百万装备优良的国军。但即便是这支军队,在日落西山的日军面前也如
此不经打。
一九四五年四月至六月间的湘西会战,是日本投降前在中国打的最后一次大的
战役。中方投入十九个师,日方投入三个师团、一个旅团和一个联队(团级建制)。
按史家的评说,这次战役以日方的失败告终,所谓「湘西大捷」。双方的伤亡数字
是,日方死一五○○人,伤五○○○人;而中方伤亡一三七一三人,为日方的两倍。
中方还特别提到,俘虏日军军官十七人,士兵二三○人,为七七事变以来俘虏人数
最多的一次。日军以「强弩之末」在中国作「垂死的挣扎」,仍有这样战绩,八年
抗战打的是怎样一种窝囊仗,可想而知。
曾有一个谜语:「日本投降的原因—打一中国古人名」。据说猜出来好几个谜
底。一为「屈原」,屈服于美国投掷的原子弹;二为「苏武」,苏联动武,向日本
宣战;三为「共工」,即共产党指挥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战功。是不是还有一个「
蒋干」,蒋介石干得好?不知道。《昭和天皇回忆录》中,对于日本最高决策层下
决心接受波茨坦宣言之前那一段心理历程,做了较为细致的招供。日本投降的主因,
还是屈服于美国。更直接地说,还是怕原子弹。原子弹的威力,使得以凶顽著称的
数百万皇军丧失用武之地,抵抗失效,只能给整个日本带来一片焦土,甚至种族灭
绝。毛泽东说,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事实上,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往往
就是物。
中国军民坚苦卓绝的八年抗战,是日本最终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战败不等
于投降,投降则是承认战败。如果没有美国参战,或者说如果美国没有发明和使用
原子弹,日本绝不可能那样迅速和突然地接受波茨坦宣言,那样乖乖地放下武器。
不要说日本皇军一直有视投降、被俘为绝大耻辱的传统,即连日本历史上也从未有
过对外投降的记录。纵使日军在各战场失利,向本土节节败退,其作战能力仍不可
低估。美国估计,在日本本土作战,盟军可能还要付出上百万人的牺牲才能取胜。
从日本天皇的角度,原子弹的爆炸也给了他决定终战的最有力的藉口。因为军部领
袖们一时方寸大乱,提不出任何对付该武器的良策,当然更无力再阻止天皇作出决
断。
二战完全可能有另一种结局
晚年旅居美国的李宗仁,在检讨八年抗战中中日双方的优劣成败时这样认为:
「……日本既处心积虑要征服中国,就应乘欧洲多事之秋,一举把中国吞下。日本
平时国防军有二十个师团,稍一动员便可递增至四、五十个师团。如果芦沟桥战事
发动前夕,日本便动员全国,首批派遣三十个师团同时分途进犯。用闪电战方式,
主力由平汉、津浦两路南下,另以一路出西北,实行战略上大迂回,占领兰州,一
举切断中、苏的交通,并与沿陇海铁路西进的部队相呼应,夹攻陕西,占领西安,
得陇望蜀,威胁成都。同时利用海道运输的便利,向长江、珠江两流域西进攻击,
与其南下的主力军相呼应,使西南各省军队不能调至长江流域作战,则占领淞沪、
南京、武汉、长沙等战略要地,即无异探囊取物。然后右路越秦岭占成都;中路上
宜昌,穿三峡,入夔门,占重庆,左路经广西,向都匀,入贵阳。一举而占领中国
各重要城市,将我方野战军主力摧毁,将零星游击队赶入山区,支解我们整体抵抗
的局面,陷全国于瘫痪状态,并非难事。到那时,我政府只有俯首听命。等到大势
已去,纵使我们的极端主战派也只好钳口结舌。则以蒋、汪为首的反战派和三日亡
国论者自将振振有词,率全国人民屈服于暴力之下了。然后,一俟德、意向外侵略,
欧战发展到顶点时,日本即可挟中国的人力物力向亚洲防卫力量薄弱的地区,进行
狂风掳掠性的战争,则南进北进,均可游刃有馀。如此,二次大战结束的面貌,恐
将完全两样了。」(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
李宗仁在抗战中担任第五战区司令官,指挥过台儿庄战役,为著名抗日将领,
战后被选为国民政府副总统,并在蒋介石下野后任代总统。他对于日本侵华战略的
分析,应是全面和老到的,具有相当的权威性。他说得再明了不过:日本既然要侵
略中国,就应倾全国之力,一举摧毁中国的抵抗力,而不是几个师团几个师团地逐
次增兵,一点一点地陷入泥淖。如果是那样的话,中国只有屈服一条路可走。也就
是说,日本战败的主要原因是在它自己身上,是它缺乏深谋远虑的大政治家,及气
魄雄伟的大战略家。否则,中国实难取胜。
日本在中国战场上的失败,是战略的失败,亦即它并没有达到征服中国的目的。
但就战争本身而言,它实在是相当成功的。李宗仁以行家的眼光,称赞昔日战场上
他的对手:「日本陆军训练之精,和战斗力之强,可说举世罕有其匹。用兵行阵时,
上至将官,下至士卒,俱按战术战斗原则作战,一丝不乱,令敌人不易有隙可乘。
……日本将官,一般都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其作事皆能脚踏实地,一丝不苟,
令人生敬生畏。」(同上书)所有与日军交过手的盟国军队,对此也有极为深刻的印
象。认为这是一支卓越、顽强乃至伟大的军队。德国战败后,西方各国尚允许它重
建武装部队。而日本,被占领军下令解散皇军,永远不得再建军队。因为它太厉害
了。
如果日本按照李宗仁的战略,或者不管以什么战略和方式征服了中国,将会是
怎样的一个局面?在日本投降半个多世纪以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似乎有点「假
设历史」的可笑。而事实上,在抗战之前和抗战之中,这种假设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正是这一假设,成为中国军民奋起抵抗的动力。日本侵略军所到之处,犯下的种种
罪行,令人发指,更加深了中国人的仇恨和危机感。「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抗战打赢了,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打输了,
我们就成了人家的奴隶,就成了亡国奴。不做亡国奴,是任何国家和民族抵抗入侵
者的最崇高、最正义和最强大的一面旗帜。
正是时光的流失,正是在安然地度过了那场民族危亡的灾难之后,我们才有可
能平心静气地坐下来,重新思考和推演历史,—相当于围棋的「复盘」。
--
故国虽大 好战必亡
天下虽安 忘战必危
我是一只大老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9.103]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501毫秒